標籤: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49/69(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

49(三輩往生第二十四)歡喜無疑,沒有疑惑,這個很重要。又發菩提心又念,這個人臨終夢見彼佛也能往生,不過功德智慧比中輩差。也是發菩提心也是念也是歡喜不懷疑。不懷疑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懷疑「極樂世界有沒有?阿彌陀佛有沒有?」,「念佛能不能往生」;另一方面懷疑自己,「我這個根器行嗎」,「我這麼念行嗎」,要把這些疑都去掉,不疑那頭疑自己這頭,最多生到邊地。「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夢見有兩個解釋。一個是日本人望西(望西是號,建個望西樓沖著西邊,自稱為望西),他說先是夢見,臨終還是親眼見佛。他引了漢譯的經文,漢譯里三輩都有夢見之說,在修行的時候都夢見過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還是親眼見阿彌陀佛。他的論點有三個:一)彼佛有臨終接引之願。所以對下輩也要來接引,要是不來接,這個願就不符合了。二)《觀經》里下品都是惡人,佛都還來接,此處還是善人,還做功德,一點疑心都沒有,比惡人水平高,佛還不來接嗎?三)根據《漢譯》、《吳譯》都是如此,上品、中品都有夢佛之說,後來佛來接。另一種日本《會疏》的說法。(《無量壽經》註疏日本都很多,我們中國單行本只有《凈影疏》這一本。現在咱們急起直追,有《無量壽經》會集本。)他的說法,他說像《觀經》的下三品看見地獄眾火燒,馬上自己就要進油鍋了,在這種情況下非常緊張,沒有佛來接,他怎麼能夠有十念?就是佛來加持他,才能有這十念。但是,雖然佛來接了,但是他正緊張恍恍惚惚好象在夢中一樣,這種解釋很近情理。不然的話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能夠念。臨終夢見彼佛就這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他以前有過夢見,這個時候佛來了,還是看見了。另一種解釋是真是佛來接他才能念,可是他非常緊張,一切不那麼明徹,似在夢中,都是靠佛來接引。本人能見不能見得,佛是來接了,所以有時同一個情景,有的人能看見,有的人不能看見。比如說「梵音洞」,就有人看得很清楚,有人看不清楚。常來旁聽的居士和一位年輕黨員一起出差,到了普陀山。這位居士見像就磕頭,那位黨員一律不磕頭。到了梵音洞,這位居士恍恍惚惚看見一位白衣觀音,正在看的時候旁邊的共產黨員趴在地上磕頭,「你看見什麼了?」「我看見白衣觀音菩薩了。」他真看見了,所以同一個地方各人根器不一樣。因此在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看的清楚,看不清楚,現生平常就有這種情況。那人看的很清楚,他磕頭了,這很自然,你想一個共產黨員要不是真看見他會磕頭啊?他用不著用這種話來粉飾他自己。氣功師你可以懷疑他,他自己來誇耀自己,這位黨員一路不磕頭,這時候磕頭。也就說,我們說明這個「恍惚」,就是今生他有的還恍惚呢,臨終恍惚很自然。臨終接引,本經也講了,《佛說阿彌陀佛經》也講了,還有《稱揚諸佛功德經》也說:「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舍。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魔總不能毀壞斯等正覺之心。」聞名信樂,阿彌陀佛就住在你前面。魔不能壞彼正覺心,這個時候魔不能來干擾你。所以有人問,臨終來接,是佛來還是魔來啊?你不要擔心,這時候魔不能來。《鼓音王經》又說:「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你好好念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臨命佛來接引,你能看見並不是普通的事,這人老修行他還看不見,另一個人根器好就看見了,所以到這個時候佛的加被都看見了。現在作一個討論,「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那為什麼我們講佛現其前來接引呢?這不是有來有去嗎?現在我們把蓮池、幽溪、蕅益這三位大德的《疏妙》《要解》、《圓中鈔》的議論介紹一下。蓮池《疏鈔》云:「古謂佛無去來。云何有佛,現在其前。答:感應道交」因為我們與佛之間,彼此有感有應。能感能應這個道就相交,交通。「不妨不來而來,無見而見。」佛雖然不用起心安排交通而來,不是這種來,可是來了。見的人沒有要見,自然就看見了。所以永明師說:「知幻非實,心佛兩亡。」知道一切都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和佛都忘掉了。但是「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並不是沒有幻相,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是說諸相根本就沒有,你看見這些相,而不著這些相就是諸相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見這些相而不存這些相的知見,則見如來。所以,「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佛都空了,但是不妨無見而見。這個時候,心佛也沒有壞,就事理雙融。蓮池大師又說:「法身真佛,本無生滅。」法身的佛沒有生,無生就沒有滅,《心經》不垢不凈,沒有生沒有滅,沒有這一切。「從真起化,接引迷根。」真就是法身,從法身化現出報身,報身再化現出應身,應化身來迎接迷根。這就是佛大慈大悲,從體上起用。要有體有用,佛還要救度眾生,他有他的妙用。這個是佛的本願功德,令有緣的眾生專心去想佛念佛,就能在自心中見到佛來迎。你見到佛,佛就在你自心心中,你知道你自心有多大?自心遍虛空,十方的佛都在你自心裏面,沒有一個佛不在你自心裏面,雖然不見還是在你自心裏面。因為你專心想這個佛,就感應道交,就見到你自心本有的佛了。不是佛派一個化身來迎接你。眾生見有去有來,如鏡中之形,鏡中之形有沒有?真有。這個比方很好,鏡子照照,這個形宛然,鏡子中有沒有我?那兒有我,我在這兒,鏡子在那兒,鏡子中有我,現出我來了。所以我們學佛,佛是無盡藏,深入的事情。通達這些道理之後,品位很高,也真能夠自利利他,弘法利生,才能真正使人折服信受,佛法很殊勝高明。鏡子中的我不有不無,它有嗎?把鏡子砸了,也砸不出個黃念祖來。可怎麼又現出我來,不是沒有,所以有和沒有都不對。為什麼言語就不行了?言語道斷,言語不夠用。又經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也是這個意思。「水清則月現,心凈則佛自現。」到北海去水清就現出月亮,月亮不需要跑到水裡來,水也不須跑到月亮那兒去,月亮現出來了。在我們心中現出佛來也是如此,感應道交。下面《圓中鈔》又說:見佛要有感應,平常你是參禪、修空觀的,假如你所見的這就是魔境,因為你修的是空,突然現出相來跟你所修的不相應,或者是你功用很明顯,自己的心佛自現,也須要觀空不生動搖,這跟你所修的法門有關。念佛求生極樂,臨終見佛這是一種好的感應,感應道交,法爾如是。【幽溪《圓中鈔》原文:『凡是見佛,須論感應。若平居參禪,或修空觀。既宗掃蕩,佛亦不立。苟有所見,悉為魔境。或功用顯著,心佛自現。亦須觀空,弗生著相。今既念佛,求生極樂。臨終見佛,此因妙感。復由生佛本是一體,感應道交,法爾如是。若不明此,妄論邪談,不唯自障,兼亦障人。於此法門,大成罪過。』】《要解》的說法:「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不光是自心裡有佛,佛又來接引我,這都是超乎情見的思想,這是符合實際的。怎麼不往生呢?有自力還有他力,有他力還有自力。「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次宛然,實無遠近。」鏡子可以照多少層的樓台山水,不需要時間,「一照俱了,見無先後」。不是先照到外面的松樹,然後再照到欄杆,再照到大殿,是一下子同時都照到,沒有先後。所以這樣來看「十萬億佛土」也是如此,就在這兒一個鏡子,沒有遠近。「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也是如此,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接引,也是如此。蕅益大師的說法跟禪宗相通,「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光是自他不二就無差別了,然而自他宛然,有自有他,生佛不二,生佛宛然,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這是不二。然而我們是眾生,佛是成佛的佛,眾生跟佛還是宛然不同。不同本體是一樣,形象和作用又不同。來迎的佛就是自心的佛,所以自他不二,佛也不來,人也不去。宛然現出有佛來迎,又自己往生,這叫事理圓融。事理都在圓融,事理無礙是大乘法門。有事有理,執著事不執理,體會得很淺。只知道理廢了事,反而有落空之說。既需要了解事,還要了解理。底下這一段是特殊的殊勝之處,「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下輩之後這一段在《魏譯》本里分成兩節,開頭有一段,最後下面有一段。因此古人就懷疑,這樣的水平怎麼放到下輩裡頭呢?《唐譯》成完整的一段,所以藕益大師認為唐譯比魏譯好。夏老師是按著《唐譯》把這兩段集中了,這段經文主要是唐譯。「若有眾生住大乘者」,大乘法普利一切眾生,皆得究竟成佛。安住於大乘這個水平,比發菩提心還要高。發菩提心是你初發這個心,等到慢慢地增長之後才能住於大乘,「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一念心念於彼佛都定生彼國。慈舟老法師是華北三大高僧之一,在台灣和國外有好多弟子。他們來信要慈老為這個經作的科判。這個科判是慈老心光的流露。他提出一個一心三輩,這是古人所沒有的。那麼後頭這一段話,不屬於前頭,而這個裡頭也包括很廣。這位大德提出這四個字,有很殊勝的內容,一心在凈土宗別具一格,這裡也有三輩,這是過去凈土宗前所未有的說法。我又根據慈老這個科判對於這段經文(做了個註解),因為古人沒有做過註解,註解都是魏譯本,唐譯本沒人做註解,所以這個註解,我第一次來解釋。【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若有眾生住大乘者」。《報恩論》說,這一段講十念往生,乃至一念也能往生,是專指住於大乘的人來說的。既然住於大乘,當然不是凡流了。如禪宗破參真正開悟的人,破參是破「初關」了,大家解釋不同,一般太淺,這種解釋比較深。以及讀大乘經典得解悟大開圓解的人。豁然間一下感應道交,大開圓解,這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不是一點點看,一點點增加的境界,是豁然開朗大開圓解,修持到這一步就是宗通。所以說法的人如只是按著經典講、按很多註解講叫說通,說通不可貴。宗通之後沒有研究教理有時候也很困難,所以宗說具通是最好的,有人稱讚是宗說具通的大德那就非常難得了。得解悟這種人是住大乘者,這些人不是專修凈土,例如智者大師、永明大師之類,不過他們舉的例子不好,永明可是念佛念的不好,他晝夜彌陀十萬聲。但是意思很清楚,住大乘者就是禪宗的破參,教下大開圓解的人物,他才能住於大乘。以清凈心向無量壽,清凈兩個字非常重要,沒有那些污染、雜垢、懷疑、很純潔的心迴向無量壽,這樣的念乃至十念,下至十念,十念法門願生其國。這是一個類型,這樣的可以生。【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底下呢,「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都得往生。這十念我們比較熟悉了,因為前頭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嘛。這裡如果達到一念凈心,只要念一句就行了。所以這個底下我們要研究一下了,這個說的是「一念凈心」,發一念心這是一心啊,一念凈心,是吧,這是一念啊。一念和一心是不是一回事呀?一念和一心是一回事。這個《教行信證》裡頭講,一念是信心無二,信裡頭沒有二的心。有二就矛盾就對立,無二就是一念了。一念就叫做一心,無二的信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清凈實報莊嚴土的真因。生到凡聖同居士,是四土中最低的土,去了之後還是凡夫,雖是凡夫但可以不退,這是最大的恩德。如果達到一心一念,就是清凈報土的真因。以清凈心向無量壽因果是一致的,因也清凈心,果就清凈。所以是信心無二的心,就是一心,就是一念,就是清凈報土真實的因。往生者是登實報莊嚴土,證報佛身,而且分證常寂光,分證法身。《信心銘》里最後有四句:「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到了不二的信心的時候,言語的道就斷了,說不清楚了,說不明白了。離開了去、來、今,時間就沒有差別了,三際一如。(過去是一際,現在是一際,未來是一際)。過去、現在,未來是一樣的事情。現在科學家懂得這個道理,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物質是人類的錯覺。很多東西不好講,你說佛經是空,(敲桌子)這桌子是不是空的,找愛因斯坦去告訴你是你的錯覺本來沒有。佛教的妄想與錯覺是相當,妄跟錯,覺與想,差不多的東西。他們究竟還是淺,不過已經體會到這種地步了。信心言語是道斷的,我們的語言是不夠用的。沒有去來、時間、空間,一切物質都是錯覺。非去來今就離開錯覺了。這裡表示不二的信心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裡說「一念凈心」隨願皆生。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因為他是不二的心。達到一念的時候,所行成就了,就有伏惑的能力了。惑是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無明惑也能伏,有伏惑功能臨終正念就顯現了,一定往生凈土,達到一心。有一念的凈心,就是不二的信心,就可以突破時間的障礙。有伏惑之功,這樣來念,往生凈土是必然的。再說「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彌陀疏鈔》里說:「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卧,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一切所亂。」這就叫事一心不亂。理一心就不這麼念佛了,他反觀、體查、找根源。找念的根源,對於自己的本心,突然間相契合,這就是禪宗。禪宗就是參就、參禪,古時候沒有參話頭,後來變成參話頭。這一句把它突破,突然間相契,自己的本明就顯現了,這就叫理一心。一念即一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這個地方說的究竟是事念還是理念呢?念佛這一念,就指著你念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十句十聲就是十念。在《觀經》說五逆最後念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念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往生極樂世界。彭際清說,十念是十聲,臨終的時候,哪怕只念一句,你真正地回心了、懺悔了,用不亂的心、清凈的心,哪怕只念一句,沒有不往生的,佛的本願力故。《疏鈔》對這個解釋很深入,說念一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念佛已經到了理一心。五逆十惡的人,馬上要落地獄了,別人這時告訴他念佛,這時候他相信他念佛就是理一心。佛法不可思議就在這兒,不是咱們這裡是要講資歷的,念佛是講實際的。我們設身處地體會一下:油鍋在炸人,殘不忍睹,下一個就是炸我,馬上就要進去,現在有一個方法,念佛不進去了,到極樂世界去。這時的心情怎麼樣,他任何思想都沒有,頭一個不進油鍋!眼看著要進去。這裡稍微離我們遠一點,我們就醉生夢死,其實就在你旁邊。你真要把這個信了之後,你再念念試試,所以他這一念就理一心。理一心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本體妙明真心,就是佛性,就是本體顯露。一聲佛號一聲心,句句是理一心,所以句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句就往生了,理一心的功德,頓法就是如此。漸法是你悠悠忽忽地修,修了多少輩子,這輩子修下輩子再來。我常常說像燒開水,還沒開就提下來,明天又這樣煮,煮一萬年也不是開水。只要是開一回之後,涼了也叫涼開水。修行要煮開一回,不開一回總是騙人,實際是騙自己。事一心雖然能滅罪,力量差呀,要很多的念才能滅很少的罪。至心念佛是理一心,心一明朗,妄就空了,所以千年的暗室燈一著,黑暗就去了,不是需要千年才去,當下就去。所以《觀經》的至心,就是理一心的功德。這一段說明一念的凈心,一念的功德,一心的功德。所謂「至心」?《無量壽經宗要》有個譬喻,如果有個惡賊要殺你,追兵馬上就來了,你要過河。這時候什麼都不想,只想過河。脫衣裳還是不脫衣裳,脫衣裳怕追上來怎麼辦,不脫衣裳在水裡怎麼辦?只想渡河的方法,這叫至心。這樣念佛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得結果。因為這樣念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必須要你懂這些,自然而然就合道妙,很巧的入到無生裡頭來了。所以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一念也可以往生,這就顯彌陀不可思議本願的功德。這是法藏比丘五劫思維想出一切的願,度生的方法,我們稱為大願之王。只有這個方法眾生才能出生死,尤其是現在,現在還能夠閉關多少年去修的人太少了。這麼忙,這麼亂,還要想出生死,離開了求生凈土不可能。稱名離開了妄惑,可以入理一心,只要契理一切罪都消滅了,就是地上菩薩了,不可思議。有的人聽說十念,一念也行,就想這很容易,下決心等到臨終念十念。這個想法是不行的。如果平常沒有修持,臨終怎麼能念的出十念呢?怎麼肯念呢?《彌陀要解》說,沒有平日的功夫,不會有臨終的十念或一念,這是多少的原因才有的。怎麼念呢?你念著佛本來就超情離見,不用再談玄說妙了。「只貴信的及」,真正能相信,這一句就是一切法門了,也是一切咒,就是一切的戒律,一切的善都在裡頭,「守的穩」,不受外面的邪風所牽引,「直下念去」,就這麼一句一句的念下去。「或者一晝一夜念十萬聲或五萬聲三萬聲」,你看蕅益大師定的這個數,最少三萬聲。現在我把它降低到一萬聲,連一萬聲也不肯念,那就不好辦了。這是真的,你又想得結果,又不想用功,這就是自己騙自己沒辦法。「以決定不缺為準」,既然定了之後就一天也不能缺。「畢此一生」,這一輩子決不改變,「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當然這裡面有前提,你是信願持名,你是正信。有人信佛的目的為了增長氣功,現在有些外道,想練飛行。本來他們也有咒,後來他們發現念觀音菩薩《心經》的「揭諦揭諦……」這個咒比他們那個咒好。飛得快了,但是他們只能飛,咒的功德他得不到別的,因為他求是求這個。這個必須是信願持名,一定往生。又說一心不亂也沒有別的方法,要用數珠(念佛珠),有很多人不肯用念佛珠,不知道念佛珠有很大的好處,它能提醒你。若要佛不離口,先要珠不離手,這是確實做功夫的辦法,久久純熟,不念自念了。這種境界很多人有,不念自念真實用功的人都有。但是不經常,偶爾出現這種情景差不多都有,要經常那就好了,到完全不念自念,計不計數,拿不拿佛珠都沒關係了。如果一上來就要圓融,就要破相。道綽大師說:「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依相專至,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專心致心的去念,不管破相不破相,無不往生。不能破相,水平低一點。真正念的話,暗合道妙。實際修持中,十念有兩種:一種是《彌勒發問經》中講的菩薩十念法,那十念凡夫做不到,就不說了。再一種就是十念法門,就是十口氣,這是平時修的。再有臨終,你能念十句,乃至於念一句都能夠往生。這就是「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靜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這是因啊,結果呢?【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底下我們就要解釋這個「如在夢中」。如在夢分三輩來講,一心三輩也有上、中、下。上品者生死之情早已盡,沒有什麼叫生死了。凡聖體空,就是禪宗凡聖差別沒有了。明明認識到佛是沒有來去,何以見佛來,見佛來,佛也是沒有來去,了達生死本來是空而現往生。舍此生彼,舍掉了這個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也如同幻夢,所以說如夢中。無來去而見佛來,無生死而見往生,一切一切都如同幻夢。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此是上品生者如夢中的解釋。中品則是了達世間都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對世間的一切有為毫無留念,對妻兒子女錢物全無留念,看待臨死的愛別離苦如在夢中。這是中輩的解釋。下品就是彷彿似夢,因為水平不大夠,這個時候看見佛來,不十分明朗,彷彿如同夢中。如果沒有慈老這個科判,作這三種解釋,膽量還不見得夠。有了一心三輩,那麼你必然對「如同夢中」就有三種不同,就定生彼國得不退轉。這裡講了兩種往生:一是三輩往生;一是一心三輩。前面「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本經的宗。後頭「一念凈心」,一念往生。一念是實相,合為本經之宗,所以往生。一念凈心,一念往生,這一念是實相,實相是本經之體了。這一念是不二的凈心,整體都是菩提心。念於彼佛就是專念。看起來在一心三輩之外【疑為口誤,似乎應該為:三輩往生】,又有一個一心三輩,同樣還是說的本經之體,也是發菩提心專念,還是相通的。《法鼓經》說:「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有的人臨終痛苦,念不成佛了,不出聲可以默念。念不了六字念四字,四字念不了念一個字,有的人不能念用手寫,寫「佛」字,都行!只要知道彼方有佛,一心只想往生,也可以往生。佛的大慈大悲,這個時候你不是不想,是力量不夠,有了這個力量不念也往生不了。力量不夠,盡了你的最大努力,如來悉知悉見啊,不會因為你的條件不行,不是看你的條件,是看你發心啊!你真的想去,憶念彼佛,願意早日實現你度生的願望。怎麼渡眾生,自己還是糊塗蟲,自己在水裡一頭出一頭沒,自己還等人救,往生之後才有能力去度眾生,我們就為這個願望去往生這是大乘心。不是為了求自己下輩子好,可以永遠不苦了,好像打內戰時逃難,逃到租界去就保險了。這種心求阿彌陀佛還不能往生,不是凈土眾生的心。《安樂集》道綽大師的話「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只要你專意在念佛隨願皆生,所以說主要看心。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複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凈。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嗔怒、嫉妒。不得貪餮(tiè)慳(qiān)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凈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底下是往生正因,它補助了這個三輩九品。當然另外還有一種,後頭要講,可以先提一下,不到三輩九品還有邊地,智慧不夠,但還修善還念佛,這種人可以生到邊地,懺悔,然後能見到佛。除了三輩九品的這些修持品位之外,往生的因在第二十五品中又羅列了一下。這都是在《魏譯》里沒有的。【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往生正因:第一類的正因,就是「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聞此經典」。此經典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現在在台灣有人一天念十二遍,我們應當向海岸那邊的同修致敬。說老實話,北京的最不行,南方的比北京又好一些。海外比我們又好的多,人家是真在用功。「聞此經典,受持讀誦」,受是信受;持是奉行、修持;讀就是念;誦就是背。背《無量壽經》的人很多。書寫,寫這部經,供養這部經,把經跟佛像放在一起供養。在日本《法華經》是受尊敬的。隨處走到哪裡一看,到處都是「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就是供養這部經。如果對於這部經典你能夠「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所以在往生正因之中頭一個正因單提這一條。這種往生的時候,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這就是上輩的情況。正因之中,單獨提出《無量壽經》,這一點很值得我們重視。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惟說彌陀本願海。」一切佛為什麼出現於世,為什麼到世間來示現,舍兜率,降王宮,出家修道,然後樹下成佛,轉法輪,降魔等等等等,出現於世惟說彌陀本願海。惟字很厲害,「惟獨」就是要說,要說阿彌陀佛本願之海,唯一為了這個事而來的。善導大師,日本人對他恭敬極了。中國有的記載錯了,說他自殺,說他念著佛跳樹。道宣的記載很清楚,是問法的一個修鍊人。善導大師正在作開示時,有一個人跑去問善導大師,「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念著佛死,能不能往生?」大師說可以。他就出了寺門,念著阿彌陀佛,爬上柳樹跳下去摔死了。是問話的人,後來記載成善導大師爬到樹上摔下去了,這是後人記載的錯誤。因為道宣律師和善導大師是同時代的人,道宣是律宗的祖師,都是講真實的,不能有妄語的,他的記載能有錯呀。蓮池大師都承認善導是彌陀的化身,蓮池說就算他不是彌陀的化身,也必然是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之流(同等人物)。所以善導大師的話,我們要重視。如來之所以出現於世,就是要說彌陀本願海,說彌陀本願海的經就是這本《無量壽經》。當然不止一本,一共九本。但是九本裡頭能把彌陀願都包括進去的,只有這一本!像魏譯本雖然很多,他有的重複,實際不足還有缺陷,像國無女人願,蓮花化身願都沒有,所以這本經重要了。彌陀的本願就是要說這個話,彌陀本願之中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往生,這做的到,十念法就是念十口氣誰不行呀,這是有許多工作沒有時間的人用,如果你是成天在那兒玩,用十念法你決定往生不了。你有很主要的事情在做,或弘揚其它的,有許多工作,這十念法可以。為什麼十念法可以往生?可以得到不退轉?這就是理一心。再補充一句,藕益大師「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名以照德,萬德洪名,念什麼來什麼。(在學習中遇到不確定處,請以錄音原話為準。)原稿的提供者:天津居士、應化居士參加初次修訂校對的蓮友網名(按開頭字母循序):安住、bzheng2005、比煙花寂寞、dong、尕丫兒、H2O、弘明、境隨心轉 、南無阿彌陀佛、清寧、隨緣、天下無賊、Wendy、雪野、鷹、易者、只愛白玫瑰
推薦閱讀:

《跟我學預測》系列講座─第八講
高級命理講座【第三講】
微講座|臨床常用孕激素的特點
十餘年翻譯行家邀您入行,成就下一位翻譯官
李涵辰高級命理講座3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