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溫州經濟浮沉的思索
十多年前,我出差路過溫州。
當時溫州炒房團已經蜚聲海內外。想像中,這裡既然是中國最富裕的地方之一,該是遍地黃金繁榮無比。
出機場的時候,嚇了一跳。真實的溫州,城建完全看不出是一個有錢的地方,倒像是一個放大點的縣城。
溫州當地朋友告訴我,溫州人的確有錢,但是政府卻沒有什麼錢,所以也搞不起什麼大的建設項目。
沒錯,滿大街的豪車提醒我,這裡的居民藏龍卧虎不少富豪。然而,狹窄擁擠的街道,加上顯得凌亂的新老建築,告訴我這裡的經濟結構,和其他的地方完全不同。
浙江並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方,甚至也不是一個國家政策眷顧的地方。浙江卻是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最早發展的地區。特別是敢幹敢闖的溫州人,早早就把生意做到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
在改革開放最初的年代,中國還處於物質匱乏的時期。溫州的小商品,快速地填補了市場的缺口。也為溫州人賺得了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桶金。
此後溫州的製造業一邊繼續滾動發展,精明的溫州商人,也在全球開拓市場,四處尋找商機。只要有賺錢的機會,都會出現溫州人的身影,財富的馬太效應,對於溫州人來說,完全是一個滾雪球的發展模式。
溫州是典型的高度市場化經濟模式。政府的作用很小,因此「溫州模式」充滿了活力,成就了傳奇的「溫州模式」。在這裡,民間投資活躍,民營經濟發達並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
溫州的民營經濟走得太快,30年左右的時間,就迅速從小商品經濟,走到了金融炒作的錢生錢模式。
溫州的蛻變,從炒房開始。
當中國的住宅市場,開始進行商品化改革以後,溫州人早年積累的資金,迅速進入了這個領域。溫州人的資金,信用,團結,加上精明眼光,在整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過程中,賺得盆滿缽滿。以至於「溫州炒房團」成為國內一景。凡溫州炒房團過處,漲聲一片。
炒作房地產,賺錢可比做小商品買賣來得快,來得多,還來得輕鬆。短短几年時間,嘗到甜頭的溫州資本迅速擴張,炒房之後就是買煤礦,一度幾乎買斷大批山西、內蒙的中小型煤礦。在煤炭緊缺價格居高不下的那些年,很多煤老闆日進斗金。
當年姜你軍、蒜你狠、糖高宗很多大宗農產品的炒作,這些民營資本也是出了大力氣的。
股市上的江浙資本,號稱「漲停敢死隊」的激進操作,也少不了這些資本的影子。
沒有人會對快速積累的財富不動心,對比來錢慢的實業生產,困難重重的產業升級,走資本自我增值道路,是一種「聰明人」的選擇。
何況,銀行業對浙江的商業,向來都是大開綠燈,不管你用不用得著那麼多錢,銀行經理們,都想方設法把錢貸出去。
玩到後來,溫州的民間借貸也越搞越大,高峰時期,幾乎人人參與。
簡單地說,溫州的私營經濟,用三十年不到的時間,走完了美國200年的經濟升級轉型。從實業起家,一直走到金融投資金字塔頂端。
美國人炒作大宗商品還有石油,溫州人炒作煤炭和房地產。「東方猶太人」的綽號,可不是白來的。
所有的炒作,都蘊含了泡沫。而泡沫早晚都是要破的,如同所有的江湖故事一樣。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金融炒作,一定會抬高房地產的價格,同時對實業形成排擠效應。炒作來錢快,企業家對於產業升級,自然也不會太上心。試想炒幾套房子賺千萬,辛辛苦苦搞生產,一年也許賺不來多少。誰會有好心態,去忍耐生產的辛苦寂寞?
溫州的財富越來越多,銀行存款也非常高。但是負債和貸款,也變得越來越危險。金融玩大了,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槓桿,一分錢要做五分錢的生意,其中四分錢是銀行貸款來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溫州的私營經濟,很多還停留在傳統的服裝鞋帽眼鏡這一類的輕工業,既沒有轉型升級,也沒有順勢而變。
晴天給人送傘的是銀行家,雨天要收走雨傘的,也是銀行家。金融泡沫破裂的時候,金融巨獸露出了猙獰的血盆大口,不僅將很多人之前的盈利吞回去,甚至讓很多人賠進去全副身家。至於早年投資煤礦的資本,除了大量被強制國有化收回,煤炭價格一路下滑,很多投資也無利可圖。
從2011年以來,溫州中小企業老闆跑路的消息,就常常見諸媒體之上。一直到去年,溫州的經濟數據才開始緩慢有了起色。然而本地的房價掉去了差不多一小半,銀行里也累積了很多斷供的物業。
當然,對於溫州炒房團的近況,整個中國房地產行業幾乎誰都不提。彷彿這些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宣傳溫州炒房團後期的失敗,等於給房地產行業挖墳,這種事情當然要低調。
我從心底里欽佩那些白手起家的企業家,萬事開頭難,浙江早年企業家的起步,幾乎都是憑著自己的雙手和頭腦去拼,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才成就「浙商」這個群體。
在這些企業家的身上,充滿了中國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勇於開拓,志在四方,努力在每一個市場夾縫裡,尋找賺錢的機會。
溫州是中國民營企業的發祥地,也是私營經濟發展的樣板。從某種方面來看,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縮影。
在財富的原始積累完成以後,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是繼續投入技術研發,進行產業升級,還是用錢生錢搞金融投資?
經濟轉型升級,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失敗率很高。熬過去收穫當然也很大,這當中最佳典型,當屬華為,高強度的長期技術研發投入,最終超越所有競爭對手,勇奪世界第一,而且直到現在還能夠保持高速成長。
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不可能有這樣的前瞻眼光,更不可能有這樣的魄力,守住基本產業,拿著手裡的資產增值,就成了大多數的自然選項。
早年房地產炒作的成功,又大大強化了這種路徑依賴。猶如吸毒上癮,很難戒除。
2008年以後政府出台「4萬億」大規模刺激經濟,大量資金流向了包括浙江在內的經濟發達、信用較好的地區。銀行業過度競爭,為了完成信貸投放任務,主動降低放貸標準,其中就蘊藏了危機。
這簡直一次金融血洗的「完美風暴」。
經過幾年低谷期的休養生息,從銀行賬面上看,溫州經濟在緩慢恢復元氣。然而,時代已經變了。現在已經不再是那個什麼都短缺的年代,每一個領域,都充滿了競爭。溫州人如果拿不出優質的產品,創新的東西,想要奪回以前的優勢,已經越發困難。
然而,我還是寧願相信溫州經濟的重新崛起。只要企業家的精神沒有喪失,充滿變化的市場,總歸能夠找到一席之地。何況,數百萬分布世界各地的溫州人,並沒有脫離商界一線。
沉舟側畔千帆過,在泡沫破滅之後,重新生長出來的樹木,會更有韌性。
溫州的故事,並不是那麼簡單。它其中有深刻的教訓,溫州泡沫的興起和破滅,不僅是溫州的教訓,也是全國應該引以為鑒的慘痛經驗。
1. 溫州模式過於強調私營經濟的活力,政府在其中發揮的指導調控作用很小。因此都是處於野蠻生長的模式,很容易走到泡沫極端。沒有一定比例的國有經濟做緩衝,經濟的大起大落一定會加劇。
2. 「小政府」未必就是好事,小政府模式,帶來企業的自由度提升,但是也意味著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藏富於民到了極端,不一定真的有宣揚那麼好的效果。
3. 房地產和金融,一定會抬升製造業成本,同時對人才的引入,構成負面的驅逐力量。但是,由於各地政府大量依賴於土地財政,地方政府熱衷於炒樓賣地。房價泡沫化以後,產業的競爭力就會下降,早晚支撐不了畸形的房價。因此,房地產的泡沫苦果,全國很多地方的人,都會嘗到。
4. 不注重產業升級,不與時俱進跟進新興產業,再賺錢的買賣,也都難以持久。再多的錢,如果不投入實業的精益求精,這些錢很快就會流入賭場一樣的資本炒作市場。
5. 全盤私有化的經濟模式不可取。推崇私企作用,無法形成集群產業鏈優勢、轉型升級受阻(企業家懶得聽你的)、公共服務能力低下、宏觀調控能力不足(放任自生自滅)。
轉動地球儀,一個個地方看過去,凡是炒房搞金融的地方,持續一段時間繁榮以後,必然會實業衰退,失業率高漲,逐漸喪失活力。這教訓,從日本、英國、美國、香港、東南亞,概莫能外。
溫州也許是一個典型,但是並不是個案。國內走在溫州路上的城市,還有很多。
如果人類從歷史中有任何教訓的話,那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吸取歷史教訓。因為眼前的利益,總比長期的利益更容易變現。將來怎麼樣?對於只有幾年任期的官員來說,多半也就是「我走以後,哪管他洪水滔天!」
阻止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羈絆很多,溫州教訓也是其中之一。希望溫州人能夠早日走出陰霾,為國人樹一個邁步從頭越的榜樣。
推薦閱讀:
※財務報表分析--發現數字背後的秘密
※油價大漲,解析特朗普蓄謀已久的能源戰爭
※自由的阿甘 2017 年 02 月 22 日的文章
※德國經濟(三):德國模式的自信
※2018,開局看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