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制知識5

清朝官制知識5

清內閣自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設內三院起,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掌握國政有270 多年之久,但其勢力不是始終如一的,是屢有演變的。初設內三院時,尚在關外,並有議政處分其權。那時只是初具規模。入關後,為加重內三院之職權,明命條陳政事或外國(對外)機密或奇特謀略,都由內三院轉奏。並定內三院品級與六部同(先是低六部一級)。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正式改為內閣,只是沿襲明代官制,並不是加強內閣職權,相反卻降低大學士的品級(正五品),減少了它的職官人數,其權勢反而低於內三院。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再改回內三院,大學士品級又同於六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復內閣,大學士兼尚書。康熙親政後,軍國機要,始終歸內閣。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學士升為正一品,在各部尚書之上(尚書為從一品),當時雖已設軍機處,但任軍機大臣者,除親王外,其首領必是大學士,所以當時的大學士是勛高位極,因稱內閣為「宰輔」。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再設軍機處後(軍機處停設了二年),機要章奏都下到軍機處。凡軍國要務,都要由軍機大臣承旨出政,內閣之權便輕,只是辦理一些例行事務。趙翼在《檐曝雜記》中說:「軍機處,地近宮廷,便於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於是承旨出政,皆在於此矣。」《清史稿·大學士年表序》說:「雍正以後,承旨寄信有軍機處。內閣宰輔,名存而已。」原來具有宰相身分的內閣大學士,成為進爵的虛銜,內閣便淪為辦理例行政務、頒發文告的機關。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月改題為奏,內外臣工的奏章,一般都採用奏摺。改題為奏後,各省督撫就不須把題奏事件的副本交通政司轉送內閣了,內閣便成了「閑曹」。這時的內閣公署,僅成了儲存檔案之所。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另組西歐式的責任內閣,舊內閣廢。

二、軍機處

清初沿明舊制,「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①。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軍報頻繁,內閣距內廷太遠,皇帝不便親授機宜,故在這年元月,在內廷設立軍機處,其全稱為「辦理軍機事務處」。初設時名為「軍機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名辦理軍機處。

軍機處是分割內閣之權,所以說它是「內閣之分局」。軍機處在清代統治了180 余年,成為大政所出的宰輔之區。它的體制特殊,職官簡煉,有官而無吏。它的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軍機章京辦理。

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分設滿、漢員,由滿、漢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總督等奉特旨應召入值,為兼差,人員無定額;由親王或大學士滿、漢各一員為首領,當時稱為「揆首」、「領袖」。依清制,親王不能入軍機。嘉慶四年一月,曾以軍機處事繁,命成親王永瑆在軍機處行走。同年十月,又以「非祖制」罷值。至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以後,始有親王任軍機大臣。初期,凡應皇帝召見商議政務,或依皇帝旨意起草詔諭等,均為領班軍機大臣之責。凡經皇帝選調到軍機處工作的軍機大臣,則稱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初入值軍機處者,若因其資歷或能力尚淺,則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即是見習之意,其地位稍低,排班時列於後。一、二年後,再由領班軍機大臣專摺奏請皇帝,除去「學習」二字。各軍機大臣之間,也有資格、品位高低之分,權力各不相同。例如有的滿洲大臣只准閱看滿文奏摺,或新任大臣不準閱看皇帝硃批的奏摺。這些不同待遇都是由皇帝親定。

據《光緒會典》卷1017記載,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規定:軍機大臣只准在軍機處承寫當日所奉上諭,部院稿案不準在軍機處辦理(因軍機大臣為兼職,仍保留部院原職實缺)。各部司員不準至軍機處「回事」(找他們本衙門堂官請示事務)。軍機章京辦事之處,不準閑人窺視。自王以下滿、漢文武大臣,都不準到軍機處找軍機大臣談話,「違者重處不赦」。為了嚴格執行這些規定,每天派都察院御史一人到軍機處旁邊的內務府值房監視,軍機大臣散值後,才准他們退值。

軍機處初設時,所掌僅限軍務。《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序》說:「初只承廟謨商戎略而已。」但以後事權逐漸擴大,以至軍國大計莫不總攬。其具體職掌有如下幾方面:

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預官員上報之奏摺文書的處理。官員上報的文書,凡摺奏「請旨」者歸軍機處,照例的題本歸內閣,直到清末未變。

二、辦理皇帝交議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決的,或交軍機處議奏,或密議,或交軍機處會同關係衙門議奏。特交的,由軍機處查議其可否,密擬辦法上奏;會同議奏的,或由軍機處主稿,或由所會衙門主稿,臨時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交軍機大臣審理擬定,或由軍機大臣會同三法司審擬。軍機大臣可在軍機處提訊,也可使用刑訊。應刑訊時,選用內務府公所或於步軍統領衙門進行。凡秋審案件,軍機大臣也參預。

四、重要文武官員之任免及各部尚書、侍郎、各省總督、巡撫、以至道、府、學政、關差、鹽政以及駐防將軍、都統、駐各邊疆地區之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官員的補放,均由軍機大臣負責開列應補人員名單,交皇帝選擇任用。遇科考,也由軍機大臣開列主考、總裁名單,奏請皇帝選用。複試或殿試,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檢查筆跡或任命閱卷官。

五、考查行軍之山川、道里與兵馬錢糧:凡有行軍,軍機處根據有關圖書,考查山川險要,道里遠近,如系邊遠地區,圖書中沒有記載的,要考查新舊檔案並加諮訪。應用的兵馬、錢糧,則由戶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門取簡明確數備查。遇有皇帝查訊的問題,即時呈遞。

六、軍機大臣可奉皇帝旨意,以「欽差」身分,往各地檢查或處理一些政事。

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早期也稱為「司員」。最初,章京無一定額數,在內閣中書等官員中選調。乾隆初,改由內閣、各部、理藩院等衙門調派。自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始,定軍機章京分滿、漢各兩班,每班 8人,共32人。各班設領班、幫領班章京各 1員,由軍機大臣於章京中選資深望重者任之。軍機章京的選任,據《樞恆紀略》卷7 載:「漢軍機章京由內閣中書、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進士、舉人出身者兼充;滿軍機章京以內閣中書、六部、理藩院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兼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確定漢章京額缺為20人。

軍機章京也是兼差,凡承旨入值軍機處的官員,仍為原衙門的實缺並照例升轉。軍機章京一般為五、六品,領班章京為從三品或正四品。軍機章京按例不參加京察,其獎敘升轉由軍機大臣酌情保奏,平時每屆三年奏保,凡遇修補檔案,編修方略等事結束時,均照例特保,故章京的提升較快,當時人視之為陞官的捷徑。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二月初十日奏定變通軍機章京升補章程,定軍機章京為實缺,其領班章京秩視三品,幫領班章京秩視四品,以下各章京俱按原品實授。並規定了三年遞升一級的升補辦法①。軍機章京辦理軍機處的日常工作,處理文書,記注檔冊,撰擬文稿等。自乾隆時傅恆任領班軍機大臣始,軍機章京亦同時負撰擬諭旨之責;還參預軍機處新承辦案件之審理;跟隨軍機大臣或單獨奉派往各省查辦和處理政務。

軍機處設于禁廷隆宗門內靠北、乾清門外西側,軍機大臣辦公處名為軍機堂。軍機處內部組織,不見記載。從軍機處檔案的《交片檔》看,有滿、漢軍機處之分,或簡稱「滿屋」、「漢屋」,由滿、漢章京分別任事。又《行文檔》中有「清檔案處」、「漢檔案處」之設,或稱「清檔房」、「漢檔房」,這是管理滿、漢檔案的分工。在宮廷之內,滿屋的辦公處設在隆宗門內之南,在軍機堂對面之左,右為漢屋。其職掌據《光緒會典》卷3所載,滿屋分管在京旗營及各省駐防和西北兩路軍營官員的補放事務,負責內、外蒙古、藩部及喇嘛等朝貢時擬賞單,並掌管軍機處本身的一切事務性工作;漢屋辦理在京部院及各省文職官員、綠營武職官員的補放進單,王公內外大臣賞單及擬給外國朝貢使臣賞單,辦理皇帝交下的應當查考和應當辦理的一切事情,以及負責軍機處的對外聯繫,管理軍機處的檔案等工作。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王朝對中央行政機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表現出清代前期政治制度高度集權的趨向。軍機處成立以後,逐漸代替了清建國以來所依靠的滿洲親王,貝勒參預議政的制度,廢除了議政處;同時也削弱了內閣參預國政的權力。軍機處以「君權附庸」的地位,成為凌駕於內閣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國政務的總匯機關,軍國大計,無不總攬。

三、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是沿襲明制。清入關後,於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設立的。名為「通政」,是以政務比水,欲其上下常通之意。據《清朝文獻通考》卷82載,通政司「掌受內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訴之事,凡在外之題本、奏本,在京之奏本,並受而進之於朝,核其不如式及程途稽限者。凡大政大獄,鹹得偕部院予議焉。」其具體任務是,收各省題本,校閱後送內閣;查有題本不合規制的,送內閣參處;有逾限期的,移交關係衙門議辦。各省將軍、副都統與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官,按季將奏過本章造具印冊,咨送內閣查核。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七月,通政使因「事務甚簡,半屬有名無實」,而被併入內閣。不久,旋於八月十一日又下諭恢復。至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因改題為奏,職無專司,才被正式裁撤。

通政使司設通政使 2人(滿、漢各 1人,正三品),副使 2人(滿、漢各 1人,正四品),參議 2人(滿、漢各 1人,正五品),經歷 2人(滿、漢各 1人,正七品),知事 2人(滿、漢各 1人,正七品),筆帖式 8人(滿 6人,漢 2人),經承15人。分設啟奏科、稿房、吏房、禮房、上房、火房等單位。

通政司所屬機構有「登聞鼓廳」,管軍民擊鼓伸冤之事,由參議 1人兼管,由知事率役巡查,並有筆帖式滿洲 1人,漢軍 1人,經承 6人,分設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分別辦理所屬事務。如有擊鼓之人,由通政使訊供,確有冤枉,奏報皇帝交刑部審辦。如系誣告,即送刑部按律加一等治罪①。「登聞鼓」,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設於都察院,由御史一人監管。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移置長安右門外,以給事中或御史 1人更替管理。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才併入通政使司。這是統治者表示為人民「雪冤」的設施。


推薦閱讀:

清朝是所謂的「君合國」嘛?
【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56 清朝一統 康雍盛世
康熙八阿哥胤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清朝什麼官員能穿蟒袍?
清朝是不是中華民族歷史地位最低的朝代?

TAG:知識 | 清朝 | 官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