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教育真如我們想的那般輕鬆?揭開「西式教育」真面目!
今年暑假,英國BBC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學》。在引爆各大社交平台的同時,中西教育又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媒體和公眾開始了對於中西教育模式的探討。雖然紀錄片已經完結,但關於這一話題的討論卻從未停止。我們普遍認為國外的教育更加註重個性化,寓教於樂,與國內的應試教育形成鮮明對比。但西式教育真如我們知道的那樣輕鬆嗎?其實並不然。
BBC紀錄片告訴我們的是……這部紀錄片共三集,是英國BBC和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啟動的一個研究項目,在英國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抽取50名九年級學生,由中國老師上課,一個月後和同年級孩子一起參加測試。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嚴厲、時間長。而在一些知名的國際考試中,中國學生總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國的教學方法來教育英國的中學生可行嗎?參加試驗的老師和學生又是怎麼想的呢?他們有什麼體會?在一些報道中,「我們的老師被英國學生逼瘋了」「中國教師將英國學生訓哭」等標題引發熱議。
英國小夥伴與中式教育相遇的一天
【早上7點到校,一天12小時】
跟中國學生一樣,老師要求這群學生一大早7點鐘就來到學校(英國平常都是8點到8點半)。剛開始,這裡的學生並不了解中國。「我只知道那邊有很多人,而且都還很聰明。」「我知道他們每天要在學校學習12個小時,回家還要寫5個小時的作業。」
【換校服】
在學生來到的第一天,他們就被要求脫下常規的黑絲短裙小西裝,全部換上中式的校服。英國學生表示巨不喜歡,因為它們寬鬆得就像降落傘。而未來4周,他們天天都得穿這個。
【做早操】
領操的是楊老師,她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領操了。做完早操,才開始正式上課。校長覺得這件事情非常值得借鑒,他想要全校1600個學生全部一起做早操。
【上課】
按照中國的情況,一個教室要坐50個學生。而在英國,課堂一般不會超過30人,英國小夥伴紛紛表示驚呆了。在中國課堂上,第一件事就是講紀律:「如果我看到你們不守紀律的話,就把你們單獨拉出來罰站!」在中國,學生在全班人面前被罰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在英國,這些學生覺得很好玩。
課堂上一貫貼著名人名言,跟中國教室一樣。
【午餐】
可惜,午餐並不是中式教育的一部分,依舊是豆子+豆子。
【小測驗】
在第一周快結束的時候,理化老師給了他們班學生一個驚喜——課堂小測驗。本來中國老師還挺有信心,可是測驗結果出來卻不盡人意。此時此刻的班級依舊是化妝的、玩iPad的、打鬧的……亂成一團。為了扭轉這個局面,幾個中國老師開始討論接下來三周應該怎麼做。
如果你還沒來得及觀看這部紀錄片
戳下面三段視頻吧!(建議在WiFi情況下收看)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學》第一集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學》第二集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學》第三集
BBC紀錄片沒敢告訴我們的是……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中國家長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太容易、太簡單了。
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閑聊時的重要談資。但實際上,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西方教育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
1西式「放牛吃草」的精英式教育
在西方,接受良好的教育是需要花費大量金錢的,一分價錢一分貨。有錢人可以請家教或上昂貴的私立學校,但普通人家的孩子就只有在公立學校任由孩子們「放牛吃草」了。
西式「放牛吃草」教育模式的受益者是富人,是佔據了大量社會財富的上層階級。公共基礎教育的「放牛吃草」是基於統治需求的畸形教育,而大學昂貴的收費教育顯然也是一種歧視性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在於穩固維護當前的社會階層。當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基礎和高等教育,那麼,成年之後的他們也就只能依附於精英階層,世代如此。
而類似的現象,現在在國內也非常常見——一些老師在課堂上不好好講課,卻熱衷於課外輔導;一些精英人士一方面極力推動教育減負,一方面卻熱衷於開辦私立貴族學校。這樣的做法均是受到西式教育的啟發。
2並不是每個孩子都3點放學
曾去過美國的人看到過這樣的場景:「我發現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去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並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
或許我們都曾驚訝過西方大學生的整日狂歡,他們似乎從不會為未來擔憂。但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大學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3西方教育更注重孩子自律
坦率來說,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換個角度看中國教育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外國團隊來我國取經,希望能把中國學校、老師的教學方法和中國人的文化理念帶回去,改革本國教育。這一切,大都緣起於上海在經合組織PISA測試中取得的出色成績:2009年首次參加閱讀能力測試,便拔得頭籌;2012年再次參與數學能力測試,優勢顯著。
什麼是PISA測試?
很多人並未認真閱讀過有關PISA的新聞,一見標題便迅速得出「中國教育就會應試」的結論。
事實上,PISA是一套教育評價指標體系,針對基本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15歲青少年,考察其是否掌握了今後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其指標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社會階層、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水平。
參加測試的學生由專家嚴格按人群比例等標準抽取,並非「選優」,也無從準備。上海參加2012年測試的學生中,家庭經濟社會文化地位指數最低的1/4學生的數學成績,是所有國家中最高的。
習慣做法成了「秘訣」一個發展中國家竟然能夠打造出既高水平又有很高均衡度的基礎教育,這讓西方國家的教育界大吃一驚。許多在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做法,卻成了別人眼中的秘訣。比如,中國學校注重教師培訓、教研組集體備課交流,家長更多參與孩子學習過程,營造重視教育、尊重老師的文化等等。
唯有合適才是最好的對於中國教育,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抱怨與批評,卻很少意識到,支撐中國各方面發展的,其實正是中國教育培養起的一代代人才。對於中國教育,我們除了一味地吐槽和鄙棄,更需要認真研究與面向未來的積極建設。面對世界,即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也不應該拾人牙慧,一味只見他人之長,還必須懂得珍重自家山上這塊「玉」。
當世界發現了中國教育而紛至沓來,不必驕傲。這只是提醒我們,可以換一種眼光,再來看中國教育。也許,惟有當我們自己站起來,平心靜氣,以平等態度看自己、看西方,才會促成東西方、傳統與現代教育的更好融合——那將會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版權聲明本文由第一閱讀綜合整理編寫,部分素材來自:百度、《燕趙都市報》、騰訊網。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馬上免費領刊!推薦閱讀:
※春節祭祖:老徐「打火歸來」
※看華語電影對外國人學習漢語有沒有效果?
※中國是否應該取消(除千人計劃和青千計劃外的)其他對留學歸國人員和訪問學者的優待政策?
※教育的本質: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天津ASC互惠生供稿
※愚公移山,傻呀! | 批判與邏輯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