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患者 三類「發物」要少吃

現在正是寒假舉家出遊的歡樂季節。王先生前幾天出遊後,卻又不得不提前返滬就醫了。這是怎麼了呢?原來是王先生六歲的兒子舊病複發了。這孩子有特應性皮炎病病史,平時也很注意保護,所以病情一直很穩定。趁著孩子放假,舉家一起到海島遊玩,享受陽光沙灘的同時,也免不了海鮮大餐。但沒玩幾天,王先生的兒子就開始全身皮膚瘙癢,皮疹大片發作。

其實,這種吃喝後導致皮膚病複發加重的情況並不少見,尤其在人們外出旅遊或逢年過節、聚餐期間更是頻發。到底哪些食物會引起這種情況呢?在此,我們來說一說飲食中的「發物」和皮膚病的關係。

從皮膚科角度來說,「發物」是指可以引起皮膚病發生或使原來皮膚病加重的食物。傳統多指辛熱物、海鮮物等。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記載,而清代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對發物記載較多,分為動火、動風、助濕、積冷、動血、動氣等六類。如記載:「鵝,動風發瘡」。此處的「風」是指風邪,風有「善行而數變」的特性,喜四處走竄,表現為遊走不定,瘙癢劇烈,皮疹時退時發,進食鵝則可使風邪導致的疾病加重。

除了鵝肉,還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會引起皮膚疾患加重或發作呢?皮膚病急性發作的病因可分為風、濕、熱、蟲、毒五類,其中以風、熱、濕三邪為多,所以動風、動火、助濕的發物是皮膚病患者應該主要忌食的食物種類。

  • 第一類是動風發物:

    多具升散、辛熱之性,能使人陽氣升散發越,風邪亢害,邪風走竄。常見就有海鮮、蝦類、蟹類、貝類、鵝肉、菌菇等。

  • 第二類是動火發物:

    多具辛燥、溫熱之性,能助熱動火、耗津傷液。如辛辣、酒、蔥、姜、椒、蒜、韭、羊肉、狗肉及芒果、榴槤、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

  • 第三類是助濕發物:

    多具黏膩、肥甘之性,具有阻脾氣、助濕邪的作用。如甜膩食物、肥肉、糯米等食物。

對於以上三類食物,諸如蕁麻疹、濕疹、特應性皮炎等過敏性皮膚病患者不宜食用,而瘡癰疔癤等感染性疾病急性發作期也需禁忌。除了上述常見「發物」,還應禁忌過敏原篩查陽性的食物、食用後明確會使原有皮膚病加重而停食後癥狀好轉的食物。

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忌口也應根據體質、地理環境、季節不同而「個體化」。在積極治療的同時,輔以相應的忌口措施,則可促使疾病痊癒,並有助於預防複發。

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皮膚科主任醫師 宋瑜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推薦閱讀:

男子倒地吐血不止,原因是昨晚熬夜沒休息好?你怎麼看?
中國75歲以上老年抗栓治療專家共識公布,適合我國高齡患者的評價體系和抗栓建議
9樣不含糖的零食,專為高血糖患者量身定做,讓你狂吃也不增血糖
糖尿病患者白天太勞累,睡前測血糖
甲亢患者應該如何健康「食療」?

TAG:皮膚 | 皮膚病 | 患者 | 病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