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這曆法

古代這曆法

古代曆法與天文相通,涉及的名詞頗多,尤其在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上,方法很多。

曆法方面,首推「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我國長期採用的農曆又叫中歷、夏曆,俗稱陰曆。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所安排的二十四節氣分列在十二個月中。每月分兩段,月首叫「節氣」,月 中叫「中氣」,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

其次為紀年法。一是「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它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趙惠文王十六年」。二是「年號紀年法」,即以皇帝年號來紀年,如「元和十年」。三是「干支紀年法」, 它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 基本單位,作為紀年序號。四是「年號干支兼用法」,一般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淳熙丙申」。

第三為紀月法。一是「序數紀月法」,如「德祐二年二月」。二是「地支紀月法」,以每一地支紀一月,前加「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三是「時節紀月法」。以時節紀月,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第四為紀日法。一是「序數紀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牆」,「三五」指農曆十五日。二是「干支紀日法」,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曆六月九日。三是「月相紀日法」,即用「朔、望、既 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四是「干支月相紀日法」,一般干支置前,月相列後,如「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最後為紀時法。一是「天色紀時法」,即根 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二是「地支紀時法」,即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來源 | 《語文報·高考版》

推薦閱讀:

古代天文曆法釋證
十二星座日期是按陽曆(公曆)還是陰曆(農曆)來劃分的?
無中生有的事情你再重複一遍(二)
曆法與天干地支
公曆曆法的由來

TAG:曆法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