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位佛弟子的學佛聽經、讀經摘記(待續)

慧勤居士學佛聽經、讀經摘記一 

【編者按】:吾從2008年下半年,始聽凈空法師講經,然後看南懷瑾先生書籍、印光法師文鈔、廣欽老和尚語錄,聽黃念祖老居士、夢參老和尚、母音老人、達照法師、宣化上人、惟賢長老、悟道大和尚等講經。至今三年多,從佛菩薩及高僧大德的言教中,吾深切地感到,凈土法門實在太殊勝,太廣大,至簡捷,至方便,下手易,成效高,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果能真信切願,至心受持,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相續,並能都攝六根,不假方便,決定「自得心開」。

 

正文:

2008年8月

凈空法師法語:

●學佛快速秘訣————「看得破,放得下。」

凈空法師學佛五十年總結二十字:

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  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凈空師僅說此,以下筆者補)

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

即常住法身,無有變異。

(四祖對牛頭山法融禪師言)

●四重恩:父母、老師、國家、從生。

●唯有真覺悟者,知道宇宙是一體,眾生是一體,所以愛心自然而生。

●佛說:菩薩且法,能離一切世間苦,即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十善業道經》)

●養身=清凈心+慈悲心+素食。

●修身,先正心;正心,先誠其意;誠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格除物慾)。

曾國藩:一念不生謂之誠。

●《大般若經》六百卷,十二個字說盡了:「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金剛經》云:「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六道輪迴根源:貪、嗔、痴。

  脫離之道:戒、定、慧。

  掌控之主:我執。

●涅磐四德:常樂我凈。

●《楞嚴經》重點:一是舍識用根。二是五會楞嚴咒。三是防止魔事。

●學佛(次第):

一是先發願,度己度人。

二是後斷煩惱,即念佛,老實念佛,一天到晚,一心念佛,直至一心不亂。

三要再學法門。

「放下」(大概是未得一心不亂前,先老實念佛)

其中重點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          

 

 2008年8月2日

●  凈土宗。

先誦讀佛經(無量壽經)三千遍。(筆者註:修定)

再求圓解。觀照(觀見)以明心見性。

念佛——一心不亂——開悟——明心見性。

金剛經:發菩提心,一心念佛,求往生。

妄想,煩惱,分別,執著,均要放下,這樣念佛會一天天減少。

道是清凈心。「致虛極,守靜篤。」「歸根(虛空)曰靜」。(《老子》)

●誠和恭敬,是超凡入聖之道。

●清凈、平等、覺是一切經的目標。

●《無量壽經》是凈宗第一經,修三至六月就有成就。

●佛心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

  佛願是幫助法界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弘法利生的目標: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結緣。

●十方三世諸佛,佛號相通,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

●「業報身」轉為「願力身」,即得諸佛護念。

發願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冤家債主不僅不報仇,而且會幫助你。)

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一切不為自己,即是為佛法,為眾生。

轉業後要精進,天天讀經典,接愛佛菩薩教悔,依教奉行,即使同念一部經,遍遍有悟處,不疲不厭,幫助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利益深廣無盡。

 

2008年8月4日,聽凈空法師講《阿難問佛吉凶經》。

●  本經是學佛做人基本教材,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學佛應從此經開學,講經應從此經講起。

●   世出世間法:業因果報。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

 改變命運要斷惡去善。

人有兩個命:一是身命。父母所給,有階段生死。二是慧命。長遠的,老師所給的。

 

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在「起心動念「上始修)。故修行並非僅念經多少,學佛多少。

 

修行在哪裡修:就是我們從早到晚,面對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在這裡面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智慧心,修慈悲。

學佛要從起心動念開始修起。念頭要盡虛空,遍法界真誠,清凈,平等。我們應有互敬互愛,互信互賴,互相協助的念頭,不可有佔有控制的念頭。

 

人間最善的念頭是念佛,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久了得定,得念佛三昧,即開智慧。念佛要為全世界苦難眾生念,最好為盡虛空遍法界眾生而念,心量大,量大福大,絕不不為自己,功德大。

 

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即「歷事煉心」煉什麼?煉如如不動,即斷貪嗔痴,成就戒定慧。

佛說,佛法是從真心本性裡面流出來的,真心本性是一切眾生共同的。

釋迦佛一生為眾生講三件事:一是人與人的關係,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你如能處理好這三種關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切眾生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佛教對眾生的貢獻。

佛是智慧。佛教講實智,權智,權智是講善巧方便,這運用於生活,我們得自在。

學佛要學以致用,佛是積極的,現實的,無益事不幹。

諸位學佛要真干。

修一心不亂難,但修到功夫得力的上品,即可達到生死自在,學佛未達到此境界,即白乾一場。

修行目標:純凈純善。即心地要純凈,行為要純善。

功夫不得力,原因是心不清凈。故要純凈純善。這樣念佛才能往生。

諸位學佛要真干。

修一心不亂難,但修到功夫得力的上品,即可達到生死自在,學佛未達到此境界,即白乾一場。

修行目標:純凈純善。即心地要純凈,行為要純善。

功夫不得力,原因是心不清凈。故要純凈純善。這樣念佛才能往生。

 

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要放下對一切人事物佔有、控制的念頭。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少吃少說話)

清凈心常生智慧。一心不做操心之事。

養心要靜,養身要動。

世人二病:無慈悲心,造業。

心純凈,行純善。(不可冤冤相報,做到可化解一切災難)

第一等福德:教化眾生,幫眾覺悟。

佛說,只要世上所有眾生不食肉,世無即無刀兵劫。

戒定慧是聞思修的基礎。其中定,凈宗即修清凈心(「煩惱輕,智慧長,福報大。」)

每月至少六天修齋,修齋即修清凈心,日中一食為齋,並非吃素食。每周修齋一次,最好吃素食。清凈心要保持。

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天天讀印光文鈔,不開悟不讀他書。(筆者註:這是「修定」。)

修行要孝親尊師。

凈空法師說,我從三位老師得三句話,即方東美先生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章嘉大師的「看破、放下」,李炳南老師的「至誠感通」,終生受用。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從不妄語下手。不妄語,即真誠語,不說人非、短,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

真大修行者,不見世間過。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為學之道,首先在求自己不是之處,方有長進。

回頭是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財色名食睡。

 

講經有天賦。我博聞強記,故我講經僅寫提綱。如無能力,要寫講入,講一小時,要寫一萬字。

 

嫉妒、驕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這是過去的習氣,不斷難的往生。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英國湯恩比博士在70年代說:21世紀問題,唯孔孟學說和大乘佛學能解。」

●佛學(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佛教是大智大覺的教育,是智慧覺悟的教學。

佛教的教學宗旨,是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正智,使人人能明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得失,進而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清凈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觀,達到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獲得圓滿、真實、幸福的生活目標。

 

  佛是一個究竟圓滿覺悟的人。

  阿羅漢:正覺(正:煩惱斷盡。)。

菩薩:正等正覺(超越十法界,而阿羅漢僅超六道輪迴)。

佛陀:無正正等正覺。

●  印光法師。一生印經布施,只講經一次。

●  虛雲法師。一生建道場。

●  宇宙根源: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相從心生,故要念佛、憶佛,佛將現前。

真學佛,不會老,不會病,不會死。(不生不死本上講)

 

總結:佛在本經教我們四樁事:一是要正信。二是要起正行,三是要求正解,四是要利益眾生。

 

慧勤居士學佛聽經、讀經摘記二

 

編者按:吾從2008年下半年,始聽凈空法師講經,然後看南懷瑾先生書籍、印光法師文鈔、廣欽老和尚語錄,聽黃念祖老居士、夢參老和尚、母音老人、達照法師、宣化上人、惟賢長老、悟道大和尚等講經。至今三年多,從佛菩薩及高僧大德的言教中,吾深切地感到,凈土法門實在太殊勝,太廣大,至簡捷,至方便,下手易,成效高,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果能真信切願,至心受持,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相續,並能都攝六根,不假方便,決定「自得心開」。

 

2008810開始聽凈空法師《無量壽經》(至今未聽完)

●本經是凈宗第一經,有因有果,起信念佛是因,念念作佛是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十念必生為本,以「往生極樂凈土,證三不退」為所歸,圓生四生,逕登不退為趣。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無量壽,梵文為「阿彌陀」,阿為無,彌陀為量。

無量壽是時間,無量光是空間,即宇宙。

●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心性之體是空寂的,不是物質,但確實存在,所有物體是其變現,是宇宙人生的根源。

十法界唯心所現,諸現象是唯識所變。

佛法根源:一真法界,唯是自心。

一真法界是真心,十法界是妄心,但真妄不二。心是能現、能變,法界所現所變。對此要參透,如一時無法參透,可常以此為疑情,真參直至開悟。

 

視一切眾生為佛,唯自己為凡夫。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你念佛才會念好,功夫才會得力。

 

●凈宗成佛理論依據:我們本來是佛,只因迷了,故為凡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念佛憶佛。如何想佛?想佛相好、莊嚴、功德、度一切眾生。

故我要求大家,此經一年念3000遍。這樣將本經的理、事、相、因、果、依、正種種功德全部落實在生活之中,你怎麼樣不作佛呢?此法門多殊勝!

學習此經要建立無此信心,決不動搖。是心成佛。

●彌勒菩薩:心量拓開,笑口常開,笑面迎人。

  善思惟菩薩:善思惟,著重在「善」字,即善知恩報恩,常念三寶恩,眾生恩,父母恩,國家恩。這是其一。其二要念眾生苦。其三要常念自己業障深重,要消業障,斷煩惱,幫助一切眾生苦難眾生。你就是善思惟菩薩。

  觀無住菩薩:觀無住,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用心意識。

●印光大師的智慧:一門深入。

念佛可消一切業障。

佛怎麼念法?印光法師教導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佛菩薩心清凈,本來無一物。

●凈宗提五個科目:即菩薩道標準。

一是凈業三福。二是六和敬。三是戒定慧三學。四是六波羅密。五是普賢菩薩十願。

●三十七道品:

1、四念處。即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2、四正勤(即斷惡修善)。即已生惡法令斷,未生惡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

3、四如意足。即:

欲如意足。(知足)

精進如意足。(常樂)

念如意足。(心安)

慧如意足。(理得)

(四念處是「看破」,四正勤是「精進」,四如意足是「放下」)

我們要用四念處的智慧看皮宇宙人生,然後用四正勤精進不懈地斷惡修善,鄧斷掉自利觀念,時刻提起利他念頭,念念利益眾生,造福社會,然後四如意足放下身心世界,知足常樂,心安理得,以此心態,再信願持名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呢?

4、五根。即信、進、念、定、慧根。

5、五力。即信、進、念、定、慧力。

6、七菩提分。

7、八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命。

往生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五悔: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

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

三因佛性:一是正因,是心是佛;二是緣因,是心作佛;三是了因,究竟成佛。

佛身有五:法身,報身,應身,化身,等流身。

●一心一意,放下萬緣,老實念佛。

●世出世間第一等福報:修行。即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

  我們學佛的最殊勝的願望是,學作佛。

●學佛有二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

●菩薩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先「一門精進」(修戒定慧),「開慧「後再「廣學多聞」(修菩薩三慧)

筆者註:凈空法師此觀點,不少人斷章取義,對「一門深入,不廣學多聞」持有異議,其實法師此舉是讓初學者,先修定,待得念佛三昧,開智慧後,再多聞,這未嘗不可。故此應屬正知正見。)

 

●學佛要「信其教,解其理,修其行,證其果。」

●《金剛經》中「云何降伏其心?」

心即三毒煩惱,貪嗔痴。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伏住

 

●《阿彌陀經》「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心不顛倒」是智慧開。

印光法師說,「自得心開」。

 

●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怎麼精進?斷煩惱精進,學法門精進。

 

●菩薩事業:續佛慧命,弘法利生。

 

●菩提心:一是至誠心。一念不生之謂誠。即為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誠心,真誠能不妄語,不欺人。二是深心。即自愛用,舍己助人。三是迴向發願心,即他受用,落實。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佛公關方法或人際關係學。

 

●戒學原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諸佛讚歎僅兩部經:一是《無量壽經》。二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後者表孝道。

●學法門,斷煩惱,成佛道,度眾生。

●智慧來源:聽經、念佛。

●虛空法界來源:一念自性。

●佛教育三個層次:

一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老實念佛,決定往生。

身禮阿彌陀佛,心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三個專精。

二是破迷開悟。超人天乘,住聲聞、緣覺、菩薩法界

三是轉凡成聖,超越十法界,住一真法界。

●學佛要「恭慎保持」。

恭敬,慎重,是自利;修行功德,是利他。

印光法師說,恭敬、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警得十分利益。」

 

●佛號如何能伏煩惱?煩惱念頭才動,立刻用一句「阿彌陀佛」念頭取而代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筆者註:要「常行覺照,不隨妄轉」)

●天台五停觀心,是幫助我們修清凈心,幫助伏煩惱。即:

第一,不凈觀,斷貪心。即觀身不凈。

第二,慈悲觀,止嗔恚心。

第三,因緣觀,破愚痴心。觀十二因緣。

第四,觀十八界,觀五陰,觀十二處,破我執,破我見。

天台宗以後的大德,將此換成念佛,即觀佛觀。

第五,數息觀,斷散亂心,幫助我們得定。(計算念佛,就是數息觀與念佛合在一起。)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里教我們「覺而不迷的方法」: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禪定,即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心能轉境,即同如來。」

●生佛不二。一切眾生是諸佛如來的報身。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華嚴經》)

 

●學佛關鍵在「轉念頭」。

一要從起心動念「為自己」,轉為「為一切眾生」。

「為一切眾生」即供養諸佛如來。如能這樣轉變,你即開悟。

二要周遍巡歷,供養諸佛。佛就在眼前,一切眾生即諸佛如來。

三要養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要用純善之心。

四要用愛心,愛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發一此心即發「大菩提心」

五要真信,諸佛菩薩均保佑你。

 

●善導大師講四十八願時,認為「定成正覺願,光明無量願,壽命無量願,諸佛稱讚願,十念必生願」這五願是阿彌陀佛真實願。

●學佛要始終保持誠懇心和清凈心。

●教化三個層次:

一是皆發信心,轉惡為善。

二是修菩薩行,轉迷為悟。

三是行普賢道,轉凡成聖。

 

●凈土法門重在:「真信,切願,持名念佛」,即信原行。

(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皆得往生)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即凈業三福

●一句佛號,老實念,決定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亂。

●功夫成片的利益,「煩惱輕,妄想少,智慧長,法喜充滿。」

 

凈空法師講《往生論》

●《往生論》「五念門」:身業禮拜、口業讚歎,意業作願,智業觀察,方便智業迴向。

禮拜實質是恭敬,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恭敬一切眾生。

 

 

20091262009年正月初一)聽凈空法師講《心經》

●心經是整個般若經的綱要,是佛法的精華。

●五蘊皆空,幫念佛人「看破,放下」。

諸見脫落,獨露真常。

●南無阿彌陀佛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我們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底!

●凈空法師推薦看:周止庵的《心經》詮注和江味農《金剛經》講義。

 

200912724聽凈空法師講《了凡四訓》(20集)

●改過者,一要發恥心。二要發畏心。三要發勇心。

●健康:一是心地清凈。二是飲食起居如法。三是一切隨緣而不攀緣。

●學佛須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

●心性幻化虛空法界,根身影現國土眾生。

●愛人即自愛。君子所存之心,只是受人敬人之心。

●處事待人,重在「虛懷若谷」。

 

 

 

一位佛弟子的學佛聽經、讀經摘記三

作者:慧勤居士

編者按:吾從2008年下半年,始聽凈空法師講經,然後看南懷瑾先生書籍、印光法師文鈔、廣欽老和尚語錄,聽黃念祖老居士、夢參老和尚、母音老人、達照法師、宣化上人、惟賢長老、悟道大和尚等講經。至今三年多,從佛菩薩及高僧大德的言教中,吾深切地感到,凈土法門實在太殊勝,太廣大,至簡捷,至方便,下手易,成效高,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果能真信切願,至心受持,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相續,並能都攝六根,不假方便,決定「自得心開」。

 

正文:

黃念祖《阿彌陀經要解》開示:

1、信願持名是本經宗要。信願持名是往生親因。

2、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蓮宗十祖截流大師《勸發真信文》說:「苟無真信。雖念佛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

如何真信?大師說,一是信我與彌陀,覺性無二,我雖昏迷,覺性未失,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二是信性雖無二,信乃天淵,佛是究竟佛,我們隨業流轉。三是信我是彌陀心內眾生,佛是我心內之佛,憶佛念佛,必定見佛。(大師真信與《要解》六信是一致的。)

3、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宗鏡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4、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是易行道。

「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持名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級圓頓。」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5黃念祖老居士偈:「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是佛心。」

此真道破凈宗奧妙,畫龍點晴之妙句。

 

 

 

2009年2月8日讀《印光法師文鈔》

●果能常存敬畏,一心念佛及念觀音,則無業不消,無福不臻,此人定勝天之大義也。

●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將死想,一心念佛。壽若未盡,反能速愈。若唯望病癒,則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難感佛。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

●文殊菩薩示蓮宗四祖法照大師:示以念佛。

「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經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

(師問:當去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無退轉。」「若善男子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

●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

都攝六根,入手在聽。

●白居易念佛偈: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終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么生?不達又如何?普願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凈空法師談和平時提出注重教學的法語:

●《學記》是禮記中一篇。「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修身為本」。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重視「教學」。

●聖賢教學重五樁事: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婦恩愛,兄弟和睦,朋友有信。

●德行分三個科目:

第一是修身。「言忠信,行篤敬。」消除衝突,促進和平,先從修身下手。

第二是處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第三是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教導人們應當常常真悔改。

在處事待人接物時,如產生衝突,必須要承認自己永遠是錯的,別人永遠是對的。我們自己要不斷的努力,改過自新。

《呂氏春秋》上說:「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所以一切必須從自己切身做起。釋迦佛、孔子皆是成就自己,然後才教化眾生,和平才有希望。

(以上資料於2010年10月5日17時上傳)

 

 

慧勤居士學佛聽經、讀經摘記四

2009年5月17日聽達照法師講《佛法修證》

●出三界,了生死,從可下手

從除妄想、執著下手。

第六識是妄想,第七識是我執,第八識是分別。

第六識是妄想,以正念轉妄想。方法如下:

一是念佛、持咒、誦經、止觀是正念。每天至少用半小時修行,讓心定下來,不打妄想。

二是中上根性的人,直拉從第六意識著手,時刻念佛或持咒,讓心軟化。謙虛、低下、柔軟,即上善若水。

三是上根的人,止於至善(虛空)。虛空不會傷害別人(任何眾生)。修法:「心」念佛或持咒,心軟化成水,繼續念,(心如)虛空(至善),然後放下「空」的妄想,觀想,隱隱還有個我,無我,去我執(一切法無我)

●發出離心和菩提心。「惡法欲」—無我—「善法欲」。

●修行主體是身口意。

●修行方法是戒定慧。

●修行法門有八萬四千法門。

凈土法門是殊勝法門。

如能時刻念「阿彌陀佛」,可以不念經咒。

 

達照法師:《佛法知見》(2009年5月17日聽講)

●拜佛是除我慢!

●印光法師語:

心好命又好 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 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 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 天地自相保

●快樂秘訣:

不拿錯誤懲罰自己。(不見他人非)

不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懺悔得安樂)

(多聞聖者不受第二支箭)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打破善惡觀念,先去惡從善,去善從凈。

 

宣化上人在《妙法蓮華經》淺釋的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品)中贊吧「印光法師」。

 

宣化上人:你要想成佛,先要把眾生做好。即無論做何事,都要往善的方面去做,不要向惡的方面去做,所謂「擇善而從,不善則改」。

宣化上人:知足就常樂,能忍就自安!

     盡看他人的不對,是邪知邪見;

盡看自己的不對,是正知正見。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萬佛懺》,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均拜。其力量不可思議,有萬佛來擁護你,你求什麼都能遂願,開大智,消業障,長善根,因得到十方諸佛加持你。

虛雲老和尚以前也拜《萬佛懺》。

《寶積經》:「若有眾生,欲懺悔五逆十惡罪,欲得除滅無根謗三寶三極重罪,當禮諸佛,罪必得滅。」

布施度慳貪,慈悲心度嗔心,般若度痴心。

「若人慾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華嚴經》偈)

宣化上人:釋迦牟尼佛一生中最讚歎的就是「念佛法門」,所以《阿彌陀經》不問自說。故此法門特別重要。我現在叫人念佛,又叫人參禪。我願教化出一個「帶角」的老虎。(永明禪師:「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

 

 

虛雲和尚學佛要髮長遠心,堅固心,勇猛心,慚愧心,二六時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朝如斯,夕如斯,努力辦道,不要錯過時光。

 

母音老人開示

●簡單的「放下一切」的方法。即在日常生活中,喊一聲「斷」,什麼也不想,只看著這了了分明的。斷一分、半分鐘均可。然後再做事,做會兒,再斷一下,慢慢練習。一天斷它個三四十回,正在走路,坐車均可用這簡便斷思想的方法。

要時時觀照,不可放逸,開悟後要保護它。

保護就是任何境界都不要粘上去,其要點在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迂」,時時保護這靈知之心,空靈無住。保熟了,就放任其自由運動,隨它去走東走西,都不會犯它莊稼,這就達到無修無得無證的境界。

所以修法越放下越好,越著急直越不行。

開悟後,念咒,修六印等是保護,不修六印也可,觀照保護就是修,這才是真修。

放下即見性,真能放下,沒有念頭就脫開了。

脫開了時候感覺什麼都沒有了,人也沒有了,「大地平沉,虛空粉碎」,世界也沒有了,只有這個明明了了的靈知本性。「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離開塵寰了。若想回來,一覺就可以回來,一動念就回來了。剛開悟等於在門口張望一下,還勤除習氣,走進房子里來,入法身正位。最後,還要離毀位置, 法身向上,就是再發多大神通也不住,而隨緣度生。

行住坐卧都好做功夫。這是心地法門。不拘形式,只在心上用功即是。

●要見到東西不著想,應想這東西都是我的性,所顯現的,就是我自己。二者融為一體,即見性了。

見性即無所得,無所求,身心就坦然,安貧樂道就能做到,無有貧富之分了。

觀照最重要的是不跟念頭跑,看著它起,不隨它走。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不要怕,於妄念起時即覺,不隨它去,妄念自然化去。

佛法就是妙用自在,一切無住,能入佛,也能入魔,什麼事皆能幹,只要於人有益,而心空無住。

要練對境不動心。

行住坐卧都要做功夫,看著念頭起處,不跟念頭跑(境界當前,不為所動,離一切相,如如不動),那也會一時脫開。

●我們做功夫要認識本性,本性不在別處,就在我們面前放光,這個能聞能見的能,就是我們的佛性。

●念咒的心是妄心,妄心不動了,念咒的心沒有,咒就沒有了,就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時脫落,根塵脫落,那就是見到本性了。

(筆者註:老人是密宗大德,其念咒,即我們凈宗的念佛)

 

 

南懷瑾先生:《花雨滿天維摩說法》講記摘錄

●清凈法身在哪裡?要把此身空掉了,把受陰、想陰都空掉了,好像連這個肉體都沒有了,當然法身就清凈了。所以,法身就是在你現在的肉身上。古德有一偈:「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

    我們色愛想行識五蘊上有一段空,這空即法身。

●修行要做到「無我」,先空我。你看這個不慣,那個人不對,起了善惡非之分,皆因「我」起,能「無我」,就入不二法門。這是華嚴菩薩的境界。

●大羅漢真得定了,入最高的滅盡定,不是入光明定啊!

●真正修行是在世間修。

●涅磐就在生死中,就在煩惱中。

●一個學問真好的人,對人都很平和的沒有脾氣,「學問深時意氣平」,不像我老是罵人。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祭余凈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凈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痴。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度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可能是經文)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凈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

●大的五蓋,色聲香味觸。

  小的五蓋,財色名食睡。

●這世界最重的業力,就是飲食和男女。

●英雄是征服天下,聖人是征服自己。學佛就是學征服自己。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磐生死等空花。」(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法供養品》第十三,南老師提到,「密宗心中心法門,有心中心咒。」

●「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

真正的法供養就是真修道,能夠見到性空,依諸法實相無相的義理,弘揚無常、苦、空、無我的寂滅法門。

但要注意:無常、苦、空、無我,只是佛法的一半,是小乘證入涅磐之道。另外一半是,「常樂我凈。」

●真正悟道了就懂得,沒有什麼叫魔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我們學佛,還是心外求法,那也是外道。

    魔是心魔,大珠禪師說得好,「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諸魔外道都是自心,是自己搗鬼,哪有真魔外道?

其實經文也告訴你,貪著者就是諸魔外道。一切不貪才是究竟。你說學佛,已經放下,不貪了,真的嗎?你貪清凈不是貪嗎?所以佛在《楞嚴經》中,把聲聞緣覺都罵成是外道,因為貪著個空。

●  「若聞如是等經,信角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    真正的無我是「離諸我所」。

   「見地清凈」,真正學佛,不管你學哪一法門,是以見地為最難。禪宗祖師選弟子,首先注意「具見」,具備遠大的眼光,高深的見解, 理上懂了,才好修持。見地不真的話,修持就很難了。見地是智慧來的,我常常大聲疾呼,學佛修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這個見地是智慧之見。

能「見地清凈」就是認清什麼是佛法的正見,一念不生,自然心念清凈,才能資格算是佛弟子,才會聽見佛為你授記。

 

 

濟群法師:《凈土法門與佛法修學》(法師講於2009年8月廬山東林寺,弟子聽於2010年3月22日)

●佛法修學要領:

一是皈依三寶。

二是發心(發出離心和菩提心)。

三是戒律。

四是正見。

五是止觀。

●出家人任務:一是內修。二是外弘。

●靜修:直面自己。

  做事:歷境練心。

●心的轉換:

 一是外在。以自我為中心轉為以阿彌陀佛為中心。

 二是內在。以妄心為中心轉為以覺悟之心為中心。

●佛以慈悲心為體,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佛道。

 

母音老人:《禪凈密和心中心法》

●念佛三昧和般舟三昧(繞行念佛直至開悟)

●心中心法:即禪密,以禪宗為體,以密為用,以凈土為依歸,攝三宗為一體,適合末法眾生修習成道之大法。

●釋迦佛在《佛心經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上,此法為末法眾生了生脫死最當機之法,仗佛密咒和手印三慈力加持,修之既能迅速開慧,圓證菩提,也要假第四印之功力往生西方極樂凈土,還可隨願往生諸方佛土。

 

 

宣化上人:

●去執著:要破四相,即無我想,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除妄想:要去三心,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將來心不可得。

 

葉曼老居士(本名劉世綸,祖籍湖南,1914年生)

●葉老主張禪凈雙修。

禪是理,明心見性。

凈是事,一心不亂。

●佛佛:南無阿彌陀佛。

●事一心不亂:念佛功夫成片。

理一心不亂:花開見佛,最高禪境。

●以佛號一念除百千妄念,但佛號亦為妄念,達理一心不亂,即為不念而念,念而無念,心無雜念,心身寂照,(即成就)「念佛三昧」(禪定)

 

悟道大和尚(傳喜法師老師)開示摘錄

2010年2月17日(正月初四)聽法師講《修行直指》

1、修行基礎:惺惺寂寂(普陀山石頭有四字)。

2、菩提心是佛道,佛道是廣大心。

3、心造諸如來,應作如是觀。

4、阿彌陀佛:智慧光。

5、心靜極樂現。

求智慧,消業障,多念佛號!

6、十方世界眾生皆聽阿彌陀佛說法。

●極樂寺圓寂前四天開示(永恆加持)

1、念佛消業障,更莫造新殃。

2、攝心念佛,攝心讀經,攝心念咒。

常常念,常常修。

「修行不可停,因果不可錯。」(精進)

3、蓮池大師:「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句彌陀。莫換題目。」

4、六度萬行「舍」為首。

5、六根不收縮,要被無常所吞。

「守口如瓶,兩眼觀鼻,雙耳不聽音,鼻不聞東西,意不打妄想,手不要動。」

  「 身常清凈,口常清凈,意常清凈。」

   「三業清凈,六根都攝,成佛不難。」

6、「彌陀教我念彌陀」。

7、念佛要「攝心」,不昏沉,不妄想,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

8、「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則見道,有思終不睹。」永明大師《宗鏡錄》僅此四句是其自己話,其餘為祖師大德、佛所說的。

9、三寶是萬世明燈。

「法音經耳。功德彌劫。一句授人。永為道種。」

10、念佛一定要念,「清清楚楚,分分明明」。

11、「依教奉行,個個證果得道。」(方丈室最後開示)

12、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僅自己清業,而且令一切眾生消業。

13、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專心念,心不專要它專,千萬不要發火!。

14、往生咒很要緊!念此咒,阿彌陀佛在頭頂,最好念36萬遍。(另外,此咒能止痛、止血消炎等)

 

悟道大和尚:

1、佛經中「好句子」要摘錄。

2、身動,心要靜,心靜就是佛心。(不動最寶貴!)

3、 佛心是清凈心也,心凈就是極樂世界。

4、「終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

5、《念佛珠經》

 蓮花生大師,智者大師,德照大師,傳燈大師均是釋迦牟尼佛。

6、念佛決定生西!

7、野葡萄,能止痛,止血、消炎。

8、念佛消宿業,發愁念觀音(臨時抱佛腳也好!)。

9、一日三聲笑,最補!

10、「極樂清涼」,

梵語「須摩提」,即極樂世界(極樂、清泰、安養、安樂)。

11、依教修行,個個證果得道。

12、修行先治心。

13、念佛:發於心,出乎口,入乎耳,心口相應,念念分明,清清楚楚,如此攝心,妄念不起,必得「一心不亂」。

 

 

 

 

 (待續)
推薦閱讀:

在家居士修學佛法的資糧
西方極樂世界詳細介紹(三)--學佛網
鐘茂森博士:百善孝為先(2)女德--學佛網
學佛的基礎
上馬殺賊 下馬學佛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