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經驗丨靳三針精華版(圖文 視頻),果斷收藏!

靳三針

【按】靳瑞教授是我國著名針灸學家、嶺南針灸新學派的創始人。他出身於中醫世家,從事針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已50年。靳瑞教 授勤於探索、不斷創新,總結出一 套臨床行之有效的針灸治療組穴方 法,這就是享譽海內外著名的 「靳三針」療法。「靳三針」既是靳瑞教授長期臨床心得的結晶,更 是其臨證寶貴經驗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取穴簡約、主治廣泛、組方獨 特、手法精湛、療效顯著,而且蘊含了深刻的理、法、方、針原理。「靳三針」療法的精華,首先體現在「三針」的含義上。《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針灸治療疾病的精髓也蘊涵於此。「選穴精、療效佳」是針灸臨證遵循的基本法則,靳老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髮現,很多疾病常常可以用三針便能解決,神醫華佗曾說:「針灸不過數處」,這個數,靳老便把其定為三。因而這個「三針」,靳老認為有其特殊的含義:不僅寓意事物生氣勃發、生生不息,可達穴簡效捷之目的;同時,也寓意著「靳三針」療法能夠源遠流長,後人可據此發揚下去。 

靳瑞教授將其學術思想和寶貴臨證經驗集中體現於三針療法體系,三針療法的創立不僅豐富了針灸治療學,而巨為建立臨床固定針 灸處方提供了良好的開端,為針灸 研究的客觀化、規範化、標準化莫 定了基礎。

1「靳三針」學術體系的形成

20世紀70年代初期,靳老在海南從事腦型瘧疾研究,同時也為附近的居民看病。當時海南島有很多居民患有過敏性鼻炎。對於過敏性鼻炎的針灸治療,按照以往教科書的編排,通過局部、遠部、隨證三種方法選穴,並採取一定的針刺手法,以補虛瀉實,導氣通經。由於當時穴位注射非常流行,靳老往往在針灸治療後選迎香穴進行穴位注射。第一針注射具有抗過敏作用的維丁膠性鈣,左右兩側各注射1ml,注射完以後,過敏癥狀即刻消失,70%以上的人都有效果。第二針是屬於輔酶類的維生素B12。第三針是具有營養神經作用的維生素B1。經3次穴位注射後,整個過敏性鼻炎的癥狀基本就消失了,效果可以維持1個月。這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靳老用這個穴位注射的方法給當地群眾治療各類鼻炎,效果快捷,所以當地的老百姓稱靳老為「三針醫生」,當時的「三針」指的是穴位注射。另外一種說法,是說靳老當時治療這樣的疾病,只需三次就可以治好,所以昵稱靳老「三針大夫」。後來有人就問靳老這是什麼方法,靳老心想既然打三次穴位注射就有效,那就叫「鼻三針」好了,結果「三針」的名號就這樣傳開了,附近的患者都慕名來找他看病。由此可見,早期的「靳三針」主要是指人們對靳老針灸療效神速的美譽。而「靳三針」針灸治療體系的真正形成,是在80年代的中、後期。

198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總結新中國建國近40年以來的中醫藥學成就時,決定由靳瑞負責針灸部分的臨床研究成果的總結工作,靳老將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有代表性的針灸臨床研究資料輸入電腦進行了分析和總結,系統分析了全國各地臨床醫生的針灸取穴規律,並調閱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分析得出:針灸治療每一種疾病時,都會有三個主要的穴位起重要作用,於是精選出用三個穴位為主方治療疾病。以此為基礎,作為臨床常用的固定針灸配方,而漸成臨床取穴的習慣,取穴不多且療效滿意。此後,靳老帶領他的學生開始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及反覆的臨床實踐,「靳三針」體系開始逐漸形成。

2「靳三針」的組穴特色

針灸治病的選穴,不離局部、遠部及隨證選穴的原則,而選穴的運用又不離主穴及配穴兩類。事實上,所有的三針穴組均作為主穴而設,臨證還需辨證配穴。

11.根據腧穴局部作用組穴

對於局部癥狀比較突出的病證,以病灶的周圍或其上、中、下三部選穴配方,著重在於突出局部的治療作用,加強了腧穴的近治作用。此類穴組有眼三針、鼻三針、面癱針、面肌針、褐三針、耳三針、突三針、頸三針、腰三針、坐骨針、肩三針、膝三針、踝三針等。例如鼻三針,是由迎香、鼻通和印堂三穴所組成,且每個穴的應用都有其理論依據。如果將鼻分成上、中、下三段,位處上段的印堂穴為督脈所過,可以起到振奮陽氣的作用(鼻疾症見打噴嚏、怕風、易感冒出汗等癥狀,多屬肺氣虛、陽氣虛);鼻通穴位於鼻的中段,為經外奇穴,顧名思義,它有通暢鼻竅的作用;鼻下部的迎香穴,位於鼻翼旁,善通鼻氣,專治不聞香臭,是治療鼻疾的常用要穴。

22.根據臟腑經脈相關理論組穴

治療臟腑病變,主要選用與該臟腑有關的特定穴。中醫理論中所講的臟腑,是肉眼看不到的,指的是我們人體的一個個功能團。比方說「心」,所指的不是心臟,而是「神」。經絡系統中的每一條經脈都有相對應的臟腑與之相連屬,並隨著經脈在人體內的循行,可與多個臟腑發生聯繫,專治臟腑功能失調類疾病,如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上貫肝,入肺中,絡心」。「靳三針」中的胃三針、腸三針、乳三針、陰三針、陽三針、尿三針、膽三針等組穴就是根據臟腑經脈相關理論來組合的,又稱之為「內景三針」。如胃三針由中脘、內關、足三里穴組成,中脘為胃之腹募穴,足三里為胃之合穴、下合穴;內關為八脈交會穴,專治「心、胸、胃」病證,因胃與脾相表裡,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通過調理脾胃對五臟六腑皆有治療作用。又如腸三針由關元、天樞、上巨虛三個穴組成。從字面上看,腸三針是治療腸道疾病的,而從中醫學理論來看,它治療的是中醫所講的「腑」所主的相關疾病。大腸主津,可傳化糟粕,如果大腸功能失調,會導致皮膚乾燥,此謂不潤。如果要滋潤肌表,就要調理大腸的功能,從而化生津液。同時大腸與肺相表裡,大腸功能正常,自然呼吸順暢,肺功能就好。小腸生血,分清泌濁,飲食的精華部分到了小腸,清的變成血液,濁的變成尿液。腸三針在任脈和胃經上,陰中之陰為任脈,陰中之陽系胃經,兩經均具有生血的功能。所以腸三針可以用來美容,還可以治療貧血。

33.根據經脈循行結合穴位局部治療作用組穴

人體經絡系統成樹狀分布,以十二經脈為主幹,以奇經八脈為養分儲蓄池,以大小絡脈為枝葉,溝通內外,聯繫上下,網路周身。所有經脈各行其道,有特定的規律可循。在「靳三針」中,足智針就是根據經絡循行規律結合穴位局部治療作用而獨創的。足智針由湧泉、泉中、泉中內穴組成。湧泉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為腎經經氣始發之處,為腎經的「泉眼」。《靈樞·經脈》曰:「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此處所言「足心」,乃足掌心,與手厥陰心包經勞宮穴的定位相呼應,應在足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中點連線的中點,正好是足底凹陷最明顯處,並將該處形象地命名為「泉中」穴。在「泉中」與然谷之間的經脈所過處,再取一個「泉中內」穴,位於「泉中」向內旁開約0.5寸處,處在腎經上。按照「頭上有病足下取」這一傳統說法,單獨針刺湧泉療效固然好,但顯得力量單薄,若順著腎經經氣循行的方向,在其路徑上增加「泉中」和「泉中內」兩穴,與「湧泉」具有明顯的協同加強作用。顧名思義,足智針可用於治療神志類病證,如中風後遺症、失眠、眩暈、抑鬱、健忘、痴呆、多動、弱智、自閉等。

44.根據腧穴所在經脈協同主治作用組穴

十四經穴的主治既有其共同性,又各有其特殊性。根據這一原理,靳老創立了不少行之有效、適應證廣泛的三穴處方。例如:手三針與足三針。手三針由曲池、外關、合谷穴組成。合谷穴不僅能治療手腕部病症,還能治療頸部和頭面部病症,是為主穴。由於頭面部病症多因火熱上擾,屬於熱證、實證為主,而曲池、外關,一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一為手少陽三焦經穴,有清利頭目、行氣止痛等功效。《素問·血氣形志》曰:「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曲池、外關兩穴作為配用,既可針對病位,又可針對病性,用之統瀉手三陽經之火。

足三針由足三里、三陰交及太沖穴組成。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因為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腹部,性屬陰,所以足三里要當成陰穴看。《素問·陰陽離合論》曰:「陰陽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太沖為足厥陰肝經的原穴,肝主藏血,正所謂肝腎同源,所以太沖也是性屬陰的腧穴。三陰交穴是足三陰經交匯之處,性極陰,所以脾經、肝經、腎經這三條陰經結合在一起,專治陰、血類病證。

55.根據腧穴的特殊作用組穴

還有一種組穴方法是根據腧穴的特殊作用來組合,比如定神針、四神針、智三針、暈痛針、癇三針、手智針等。以定神針為例,定神針是一組治神要穴,由印堂和陽白組成。督脈為陽脈之海,內絡於腦,印堂在督脈上,自古有「懸陽」之稱,可知印堂乃陽氣匯聚之處。《靈樞識》記載,印堂又名「下極」,與心相應,為觀察心神強弱之要穴。陽白為足少陽膽經穴,位於兩目瞳仁之上,而肝膽相表裡,開竅於目,藏魂,此穴與眼神有密切關係。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六節臟象論》曰:「十一藏取決於膽也。」古人認為,膽,擔也,有力量,善擔當之意。陽白顧名思義,也是陽氣匯聚之處,少陽膽氣足,則諸藏之氣安定,不逆亂也。《靈樞·九針十二原》曰:「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此處兩衛乃眼睛的代稱。古人認為,印堂和雙目是人的神氣表露之處,因此定神針有定神的作用。

3靳三針」配穴特色

在臨床運用中,各三針穴組作為主穴外,還應根據臟腑及分經辨證施治的原則來隨證配穴,才能起到應有的治療效果。

1臟腑辨證配穴

如鼻三針作為主穴治療鼻疾,應根據不同的狀況配以其他的穴位或穴組。打噴嚏、鼻癢、流清涕明顯者,可以補肺俞、太淵穴或灸背三針;如果是鼻流黃濁膿涕,眉棱骨痛,舌紅苔黃,屬陽明經有熱,可以瀉行間、曲池、尺澤穴或手三針。肺經有熱瀉尺澤,肺經虛補太淵,這是屬於臟腑辨證的補母瀉子的方法。又如治療咳嗽,臟腑辨證,病位在肺,按照補母瀉子的方法行針灸治療,再配合中藥,如果療效不好,通常與大腸腑有關。臨床經驗告訴我們,久咳之人治療效果不佳,從與肺經相表裡的大腸經著手,瀉上巨虛、下巨虛、曲池穴,疏導大腸,肺氣降則咳自止。

2分經辨證配穴

針灸除了整體觀念、辨證施治以外,著重突出的是分經辨證。針灸治療作用於經絡,所以在治療肢體軀幹病證時,除了局部選用靳三針穴組外,還要懂得分經辨證。例如肩三針(肩前、肩中、肩後)作為主穴治療肩周疼痛時,還要根據疼痛放射的不同部位來分經辨證,在遠端選穴行導氣同精法。肩前穴疼痛明顯可選遠端的合谷穴,肩中疼痛明顯可選外關或中渚穴,肩後疼痛明顯可選後溪穴,這充分體現了分經辨證配穴的特色。

3靳氏配穴十法

(1)滋水濟火法:適用於腎陰不足、陰虛陽亢證(代表方劑為「六味地黃丸」),取腎經的原穴太溪、合穴陰谷,用補法。

(2)瀉南補北法:瀉南方的火,補北方的水,適用於陰虛火旺引起的咽喉腫痛,舌紅,舌尖痛等病症(代表方劑為「知柏八味丸」),瀉少府、內關穴以瀉火(瀉南),補太溪、陰谷穴以補水(補北)。

(3)抑木扶土法:適用於肝氣鬱結,肝膽火旺或肝木乘脾土引起的病證,常取肝經的太沖穴,用瀉法;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用補法。

(4)培土生金法:適用於脾肺兩虛,痰濕水腫證。補太淵、足三里、三陰交穴,導氣陰陵泉穴。

(5)從陰引陽法:腹為陰,背為陽,在腹部、任脈上取穴治療陽腑的病變或陽證,如胃痛選中脘穴,灸陰陽三針之氣海、關元、歸來穴,治療腸腑病證取腸三針、尿三針等。

(6)從陽引陰法:是在背部取穴以治療五臟之疾病,如咳嗽、哮喘灸肺俞穴,腎虛腰痛、不孕不育灸腎俞穴,消化不良灸脾俞、胃俞穴,心悸、失眠取心俞穴。

(7)上病下取法:病變於上取下部穴,如耳疾取絕骨穴,眼疾取光明穴,腦病選足智三針(「頭上有病足下取」)。

(8)下病上取法:病變於下取上部穴,如腹瀉不止、尿失禁、陽痿等灸百會穴、四神針。

(9)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法:這相當於傳統針灸的巨刺、繆刺法,如右側偏癱可針左側的顳三針,也可選左側正常肢體相應的穴位來治療,這也就是用正常的經氣引導病變的經氣,又叫以「生氣導死氣」。又如,右側肢體疼痛可選左側相應的穴位瀉之。

(10)補母瀉子法:是根據疾病的虛實性質,結合臟腑、經脈和五輸穴的五行屬性,虛則補其母穴,實則瀉其子穴。常用於「子午流注」針法。

4「靳三針」手法特色

在臨床上經常可見到一些針灸醫生將針扎進穴位後,要麼就加電,時間到了就出針,要麼乾脆什麼手法都不做。這樣的醫生治病的療效就可想而知了。靳三針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非常重視針灸的手法。中藥要有效,除了用藥精當,還講究炮製、煎煮及服食方法。針灸是一種「術」,要起「猶拔刺」、「猶雪污」、「猶解結」的良效,除了選穴恰當,施術手法尤為重要。「靳三針」屬於傳統針灸術,其針刺手法,包括入針、行針和補瀉三部分內容。

1入針手法

入針的關鍵在於:兩神合一,用意在針,得氣為度。

所謂兩神合一,即醫者之神與患者之神合於施針穴位上。針灸是由醫者和患者共同完成的,即是以醫者的神調患者的神,兩者都要專註。入針是針刺的第一步。首先應將針慢慢地靠近穴位,讓患者知道針刺即將開始。接下來,針尖要在一瞬間快速通過皮膚以減少疼痛。刺過皮膚後,則應慢慢地往下壓,醫者不僅要留意針下的感覺,還要留意患者的表情、感覺的變化,入針深淺以得氣為度。

緩慢捻轉進針法是「靳三針」的獨特入針手法。該手法強調針尖要接觸皮膚片刻,快速破皮後再緩慢入針。針刺前針尖接觸皮膚可保證取穴準確,引起患者警覺,有助於醫患之間兩神合一;緩慢捻轉可激發表層衛氣、增強針感;快速破皮可減輕疼痛甚至不痛;緩慢進針有助於探穴和得氣,且不容易刺傷血管和神經,能保證操作安全。

2行針手法

進針之後要力求得氣。影響得氣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針刺時機、患者體質、針刺深淺、穴位的準確度、患者的感覺等。如果入針後不得氣,則應採取行針手法,使其得氣。行針的目的是催氣,催氣乃為了得氣。《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可見氣至與否,是針刺有效的基礎,若患者不能得氣,就要用適當的行針手法來催氣。

「靳三針」的行針手法往往採取捻轉飛法,也就是傳統的「飛針」手法。此法非常實用,而且容易掌握。「飛法」的操作:用拇指與食、中指相對捏持針柄,一捻一放,捻時食、中指內屈,放時食、中指外伸,搓動針柄,如此連做三次,整個手呈小鳥飛狀。飛法能加強患者的針感,使其得氣。

講到飛法,就要談及飛針引氣。飛針引氣,就是用飛法使得整條經脈上針感的傳導加強,使氣至病所。例如眼疾的治療,扎眼三針以後,是不能在眼部行飛法的,而應該在遠端穴位(如光明穴、太沖穴等與肝膽經、腎經、眼睛相關的遠端穴位)上行飛法。相應的遠端穴位一有針感,患者的病所就有了反應。例如治療面癱,往往可以在對側的合谷穴行飛法。又如治療頭痛,如果是陽明經頭痛,可以在遠端的內庭、解溪、足三里穴行飛法;如果是後項痛,可以在崑崙、委中穴行飛法;如果是巔頂痛,可以在太沖和湧泉穴行飛法;如果是膀胱經、少陽經頭痛,可以在外關穴行飛法。

3補瀉手法

在得氣的基礎上,行適當的補瀉手法,才能實現傳統針灸補虛瀉實、調和陰陽的治病作用。「靳三針」常用的補瀉手法運用了《針經》里最傳統的補法、瀉法、導氣同精法(導氣法)。

「靳三針」的補瀉針法採用《內經》補瀉中最基本的提插補瀉法,因為其他補瀉方法(如迎隨、捻轉、開闔、呼吸補瀉法等)都是以提插補瀉作為基礎的。提插補瀉要在得氣的前提下,並選擇在五輸穴上行補瀉。例如治療鼻炎,不在迎香穴上做補瀉手法,而在合谷穴上做;治療眼疾,不能在睛明穴上做補瀉手法,而應選擇太沖穴;治療耳疾,不能在聽宮穴上提插,而應選擇中渚穴。每條經脈都有五輸穴,做手法時應遵循「補其母穴,瀉其子穴」的原則。當然,原穴、背俞穴、募穴和其他特定穴都可以行補瀉手法,但最常用的還是五輸穴。

補法應重按輕提。「重按」,意思是緩而緊——把針緊緊地捏住,慢慢地往下壓。「輕提」,意思是快而松——針緊緊地往下壓之後,一松,很快地就提上來了。重按輕提的手法是在毫釐之間的。重按的時候緊緊地按,按的時候哪怕不動、緊緊捏住針柄,也是重按,然後把手一松,很自然地提上來。瀉法應輕按重提。針刺得氣以後,針在深處,醫者輕輕將針尖一點,然後緊緊捏住針柄往上提。導氣同精法,在《內經》中又稱導氣法。《靈樞·五亂》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操作要點是進針後用同等的力度持針,緩慢提插,既不補也不瀉,以達到導氣、同精的目的。醫者應察言觀色,針隨患者的呼吸徐入徐出。操作過程中,應用暗示法,讓患者的呼吸與醫者的呼吸產生共鳴。因為患者的氣息是病氣,是一種不健康、不正常的氣息,而醫者是健康的人,用醫者的氣來引導患者,導向一個有規律、健康的呼吸。

在「靳三針」里經常會用到灸法。灸法也有補瀉,和提插補瀉是一個道理。行補法灸時,應溫和懸灸,然後慢慢地靠近穴位,輕輕地提起來。例如補關元、氣海,醫者一手持艾條,另一隻手的手指輕輕地放在穴位附近以感受溫度,將艾條慢慢靠近患者的關元和氣海穴,此時患者會覺得越來越熱,待其感覺到燙的時候,輕輕迅速地將艾條提起來,然後再慢慢地靠近他的皮膚,如此反覆。行瀉法灸時,應將艾條迅速靠近患者皮膚,當患者感覺到很燙的時候,慢慢提起,引泄而出。例如,治療寒邪所致的腹瀉,可以在天樞穴、關元穴、氣海穴做灸法瀉法,一邊熏一邊吹,當皮膚髮燙的時候,慢慢提起。行導氣同精法灸時,往往選擇四神穴、百會穴、背俞穴進行。操作方法是慢慢地往下放,在溫和灸得到溫度的時候(稱為「得氣為度」),再慢慢地往上提,就像前面所講的「徐入徐出」。

補瀉的效應是以患者的主觀感受為主。「補」,是補的經脈之氣,患者自我覺得「若有所得」;「瀉」,是瀉經脈之氣,患者自我覺得「若有所失」。「補瀉無形」,是患者自我覺得既沒有「得」,也沒有「失」,但整個人之「氣」變得比治療前順暢。

組穴穴位視頻請點擊查看世針針灸培訓中心騰訊視頻網站:

         ↓  ↓  ↓ 

靳三針組穴處方視頻集

頭頸面部疾患組穴處方

舌三針

【主治】言語障礙,流口水,咽炎

【穴位】舌三針

【取穴部位及方法】

Ⅰ:上廉泉

Ⅱ:上廉泉左右各0.8寸取穴,1—1.5寸

【針刺手法】不加電,用手法

鼻三針

【主治】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病等

【穴位】迎香,上迎香,印堂,加攢竹

【取穴部位及方法】上迎香:在面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處鼻唇溝上端處

【針刺手法】迎香病情早期對刺,病久向內上斜刺。上迎香向內下斜刺。慢性鼻炎用攢竹穴。迎香,針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針尖向下平刺5分深,攢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眼三針

【主治】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炎,黃斑變性,弱視等內眼疾病。

【穴位】眼ⅠⅡⅢ針 

【取穴部位及方法】

Ⅰ:睛明穴上2分,向眼底進針1.2—1.5寸

Ⅱ:眶下緣中點,向眼底進針1.2—1.5寸,將眼球向上推

Ⅲ:眶上緣中點,向眼底進針1.2—1.5寸,將眼球向下推

【針刺手法】要深刺達眼底,不提插,不旋轉,不加電針!只向上刮針

凡刺眼三針均囑患者閉目,醫者以左手輕固定眼球,右手持針,緩慢捻轉進針。進針後不作捻轉,提插,可用拇指甲輕刮針柄。出針時用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針眼Ⅰ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緩慢垂直進針1—1.2寸。針眼Ⅱ輕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緊靠眼眶下緣緩慢直針1—1.2寸。針尖可向上斜進。針眼Ⅲ,輕推眼球向下固定,緊靠眼眶上緣緩慢直刺1—1.2寸。針尖可先向上微斜進,再向後斜進。

耳三針

【主治】耳聾 耳鳴。

【穴位】 聽宮,聽會,完骨

【取穴部位及方法】可以配用中渚,外關,合谷,四神針(加大刺激。增強腦血流量)

【針刺手法】聽宮、聽會張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針針後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針柄法或輕捻轉法。

面肌針

【主治】面肌痙攣

【穴位】四白,頰車,地倉,迎香,禾廖

【取穴部位及方法】眼肌痙攣:四白+下眼瞼阿是穴

面肌痙攣:地倉透頰車,迎香或和廖

【針刺手法】加電用連續密波,時間大約45分鐘

叉三針

【主治】三叉神經痛

【穴位】太陽,下關,阿是穴 

【取穴部位與方法】上支:太陽,下關,阿是穴(陽白)

中支:太陽,下關,阿是穴(四白)

下支:太陽,下關,阿是穴(大迎)

【針刺手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電針連續波,留針30-40分鍾。

面三針

【主治】面神經麻痹、中風口眼歪斜。

【穴位】 

  額瞼癱:陽白、太陽、四白。

  口面癱:翳風、迎香、地倉透刺頰車、人中。

【取穴部位與方法】可以配用合谷,人中,眼瞼不合可以用陽白,四白

【針刺手法】

翳風耳後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余穴均按各針法針刺,針刺後每5—10分鐘,捻針一次,留針30—40分鐘。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瞼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倉、向頰車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關平刺0.8寸,進針後用電針連續波、頻率稍密。強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痙攣抽緊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緊而不痛為度,留針30-40分鐘。凡用電針必需電後5-10分鐘調大一些,因通電後不再調大,此時病者已經適應而無效了。

突三針

【主治】甲狀腺腫大

【穴位】水突,天突,扶突

【取穴部位及方法】

水突: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天突:仰靠坐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扶突: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之間

【針刺手法】以突治突,奇病奇治。水突沿皮向氣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氣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進刺0.3寸,再將針柄提高向胸骨後斜刺0.3寸。諸突進行後不提插,只有捻針、或刮針留針30分鐘。

頸三針

【主治】頸椎病

【穴位】天柱,百勞,大杼

【取穴部位及方法】

天柱: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約當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

百勞:在項部,當大椎穴直上2寸,後正中線旁開1寸

大杼: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針刺手法】三穴均直針0.8—1寸深。不宜過深免傷內臟。 

褐三針

【主治】黃褐斑,黑斑

【穴位】顴髎,太陽,下關

【取穴位置及方法】

顴髎: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太陽: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下關: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針刺手法】可以B12皮下注射,加電用疏波。顴髎:針0.5—1寸,針刺方向視褐斑多的部位決定。

神智疾患組穴處方

啟閉針

【主治】自閉症

【穴位】 隱白、水溝、聽宮

老呆針

【主治】老年性痴呆

【穴位】百會、水溝、湧泉

疲三針

【主治】疲勞綜合症

【穴位】四神針、內關、足三里 

郁三針

【主治】抑鬱症

【穴位】四神針、內關、三陰交

智三針

【主治】 智力低下

【穴位】  神庭+本神*2

【取穴部位及方法】

神庭: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頭部,當前髮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2/3與外1/3的交點處

【針刺手法】常規手法

四神針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礙,頭疼

【穴位】四神針

【取穴部位及方法】

百會: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百會前後左右各1.5寸

【針刺手法】針尖向外刺

腦三針

【主治】運動共濟失調,腦癱,弱智,視力障礙

【穴位】腦戶+腦空*2

【取穴部位及方法】

腦戶:在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腦空: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針刺手法】向下刺

顳三針

【主治】運動障礙,偏癱,弱智

【穴位】顳三針

【取穴部位及方法】耳類直上2寸,其前後各1寸

【針刺手法】向下刺

暈痛針

【主治】美尼爾氏綜合症,眩暈、頭痛頭暈、頭頂痛、偏頭痛、前額痛

【穴位】四神針+印堂+太陽穴*2

【取穴部位及方法】

印堂:在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針刺手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針下有硬物感覺時,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將針稍提高0.2寸即可,進針後不提插捻轉,可用刮針。

定神針

【主治】動症,眩暈,注意力不集中,弱智兒童

【穴位】定神針

【取穴部位及方法】Ⅰ:印堂穴上5分

Ⅱ:陽白穴上5分,左右各一

陽白: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針刺手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針時用棉球壓針口、以防出血。

手智針

【主治】弱智,多動,失眠,癲癇,手運動障礙

【穴位】勞宮,神門,內關

【取穴部位及方法】勞宮: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神門: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針刺方法】

三穴均直針0.5—0.8分深。

足智針

【主治】弱智兒童的自閉症,多靜少動,啞不能言 

【穴位】湧泉,泉中,泉中內外

【取穴部位及方法】

湧泉: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上。

泉中:湧泉下足正中心凹陷處

泉中內:泉中內8分---1寸

泉中外:泉中外8分---1寸

【針刺方法】均直針:0.5—0.8寸深湧泉穴為第一針,趾蹠關節橫紋至足跟後緣聯線中點為第二針(泉中),平第二針向內旁開一指為第三針(泉中內)。

癇三針

【主治】癲癇

【穴位】內關,申脈,照海

【取穴部位及方法】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軀幹、四肢疾患組穴處方股三針

【主治】下肢活動無力、抬高和邁步艱難。

【穴位】箕門、伏兔、風市

足三針

【主治】下肢癱瘓及感覺障礙。

【穴位】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取穴部位及方法】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太沖,在足背側,當第一、二跖骨間隙凹陷處。

【針刺手法】足三里三陰交直針1-1.5寸,太沖直針5-8分深。

背三針

【主治】呼吸系統疾病

【穴位】大杼,風門,肺俞

【取穴部位及方法】

肺俞: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風門: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大杼: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肩三針

【主治】肩關節病

【穴位】肩ⅠⅡⅢ針

【取穴部位及方法】

肩廖穴:肩峰下凹陷處

ⅡⅢ針:肩廖穴前後各2寸處

【針刺手法】自然取穴,不用舉胳膊

手三針

【主治】上肢運動障礙,上肢癱瘓、麻痹、疼痛、感覺障礙。

【穴位】曲池,外關,合谷

【取穴部位及方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外關:在手背腕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針刺方法】合谷、外關均直針0.8—1.2寸深。曲池直針1—1.2寸深。

腰三針

【主治】腰椎退行性變

【穴位】腎俞,大腸俞,委中

【取穴部位及方法】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委中: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針刺方法】均直刺1.2—1.5寸深。(余同膝三針)

坐骨針

【主治】坐骨神經痛 

【穴位】環跳,委中,崑崙

【取穴部位及方法】

環跳: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骨裂孔的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崑崙: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針刺手法】刺中坐骨神經效果好,有電感從上往下傳

膝三針

【主治】膝關節疾病

【穴位】雙膝眼,血海,梁丘

【取穴部位及方法】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膝眼: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針刺手法】可以配合足三里,陽陵泉。直刺0.8—1.2寸。可加電針連續波,紅外線,多罐法。

踝三針

【主治】踝關節疾病,水腫,腎臟疾病

【穴位】解溪,崑崙,太溪

【取穴部位及方法】

解溪: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崑崙: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痿三針

【主治】肌肉萎縮,無力等

【穴位】上肢萎:曲池,尺澤,合谷

下肢萎:三里,三陰交,太溪 

【取穴位置及方法】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合谷: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曲池: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尺澤: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治萎獨取陽明之意

乳三針

【主治】乳腺增生,乳汁不足,良性腫塊

【穴位】乳根,膻中,肩井

【取穴部位及方法】

乳根: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膻中: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針刺手法】乳根穴要肋骨下緣進針,向上斜刺

臟腑疾患組穴處方

內景三針

【主治】是針對胸腹內臟疾病的,包括:胃、腸、尿、脂、膽、肥、癇、陰、陽三針。

胃三針

【主治】胃腸疾病

【穴位】中脘,內關,足三里

【取穴部位及方法】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腸三針

【主治】腸炎,痢疾 

【穴位】天樞,關元,上巨虛或三里

【取穴部位及方法】

天樞:在腹中部,平臍中2寸

關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膽三針

【主治】肝膽疾病

【穴位】期門,日月,陽陵泉

【取穴部位及方法】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日月: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針刺方法】期門,日月取右穴,要肋骨下緣進針,向上斜刺

尿三針

【主治】尿多,尿少,尿閉等膀胱疾病

【穴位】關元,中極,三陰交

【取穴部位及方法】

關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中極: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4寸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脂三針

【主治】降低血脂

【穴位】內關,足三里,三陰交

【取穴部位及方法】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肥三針

【主治】減肥,尤其是腹部脂肪

【穴位】中脘,帶脈,足三里

【取穴部位及方法】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帶脈: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11肋骨遊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針刺手法】雙側帶脈對刺,用透針手法。加電用疏密波

陰三針

【主治】婦科疾病

【穴位】關元,歸來,三陰交

【取穴部位及方法】

關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歸來: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陽三針

【主治】男性疾病

【穴位】氣海,關元,腎俞

【取穴部位及方法】

氣海: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關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急救用穴

閉三針

【主治】閉症

【穴位】十宣,人中,湧泉

【取穴部位及方法】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遊離緣0.1寸,左右共10個穴位

人中:仰靠坐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1/3交點處

湧泉: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上

【針刺方法】不灸,以刺法為主

脫三針

【主治】脫症

【穴位】百會,神闕,人中

【取穴部位及方法】百會: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神闕:卧位。在腹中部,臍中央

人中:仰靠坐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1/3交點處

【針刺方法】只灸不針


推薦閱讀:

嗶哩嗶哩有哪些好看的視頻?
想知道自己健康看手指(視頻)
《wwe夏日狂潮2017》完整視頻中,你最看好誰?
網上惡搞拜金女視頻到底是真是假?

TAG:經驗 | 視頻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