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014年05月13日 來源:互聯網 瀏覽:153次 編輯:惟華

佛教是不同於一般宗教的,它強調智慧的重要性。有智慧的信仰就是智信,而非迷信。人的生死問題必須在智慧的觀照下,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對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依此人生觀,去做人處世,便可以減少錯誤,並由此而消除因錯誤所帶採的困難。

    佛教要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就是叫我們破除迷信,排除一切假象,明悟自心,用實際的、圓滿的、無礙的方法,和平等的方法,來對待自己的生活和人。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可以作為構成這種人生觀的重要因素和來源。「慈悲」一詞是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體現佛教對眾生的關懷的。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說: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教視「苦」為一切世間法的根本相狀,求道修行也就是要脫離無邊的苦海。所以,在拔苦與樂的慈悲精神中,以拔苦為根本。

    佛教認為,人們只有把「諸惡莫作、眾 善奉行」的道德觀,無我利生、化他無倦的人 生,諸行無常、時空無盡的宇宙觀,斷除煩 惱、完成人格的價值觀,與慈悲濟世、覺悟人 生、奉獻人生的菩薩正行有機地結合起來,在 人類社會中廣泛弘揚,在現實生活中認真實 踐,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民族團結、 國家富強、世界和平。但是一般的人都有嚴重 的我法執著和深重的煩惱,而煩惱中又以貪慾 為上首。人在貪慾的驅使之下,就會想盡辦法 去追求自己渴望得到的東西,諸如名利、地位、金錢、美女等等。而人的貪心是無止境 的。當一個人得到了近處的東西,還會希望擁 有遠處的東西,甚或是要把別人的也據為已 有。一旦得不到所希望擁有的東西時,又會加 重自己的嗔心,有時還會不擇手段地謀取。有了貪心和嗔心,人也會同時具有了三毒中的痴心,於是可能導致家庭矛盾、社會動亂、民族 分裂和戰爭等的發生。因此《雜阿含經》說: 「戰勝增怨敵,敗苦卧不安,勝敗二俱舍,卧覺寂靜樂。」

    為了對治眾生不斷膨脹的慾望,佛陀和歷代祖師都勸誡弟子要少欲知足,淡泊名利。因為佛教認為世事無常,即使你現在擁有萬貫家財,擁有嬌妻愛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或天災人禍等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這一切都將會離你而去。身外之物是苦空無常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也不會永恆存在。一個人在生前無論多麼富足,如何風光,一旦身死命終,終究還是要兩手空空而去,這是千古不變的事實。

    面對一些人不斷膨脹的貪心,日漸淪喪的道德風尚,佛教界人士應當發揮佛教對人生的指導作用,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正知、正見、正信的人生觀。讓那些利慾蒙心的人,認識到貪嗔痴所帶來的禍患惡果,從而減少乃至消除自己的貪慾之心,最終達到少欲知足。其次,還要教會人們正確看待人生中的成敗得失,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會有心想事成的歡樂時刻,但也會有遭遇天災人禍等各種不幸的時刻。沒有哪個人會永遠幸運,也沒有哪個人永遠地不幸。成敗相伴,禍福相依,這是大自然永恆的定律。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個人在得意之時應淡然一點,不要得意忘形,或者到處去炫耀。要知道,世事無常,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處在志得意滿的境況,須想到還有平淡的時候,那樣才能使自己不至於喜極而失態或者驕傲自滿。當然,在失意的時候,在灰心沮喪的時候也要懷有一個坦然的心境。要相信暴風雨過後的晴空會更加明麗。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對於諸種人生失意之事,我們應當接受現實,勇敢承當。要知道抱怨和忿忿不平是毫無用處的。

    正確的人生觀其實也包含著彌勒佛的精神。彌勒佛在佛教里代表著充滿希望和喜悅的未來,我們從佛像那象徵著福氣的大耳朵、滿面的笑容和大大的肚子中可看到全部的生活智慧:因他表現出了一種現代人應當具有的達觀而寬厚的生活態度。每當我們禮拜彌勒佛的時候,都會從他那裡感受到一種平直的心境和開懷的情感。而這種人生觀還體現在佛教的修行上,所謂「修行」不是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升華。例如:人與人往來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儀;肯與人結緣;心思端正,正知正見等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際的相處上,以人我無問的雅量,包容異己的存在;用怨親平等的智慧,包容冤讎的傷害;用凡聖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這也是修行。

    總的來說,面對人們普遍存在的貪心高漲,心態失衡的現實,佛教界人士應當利用其教義中有利於改善一般人生態度的內容,從思想上來教育感化他們,讓他們保持少欲知足的心態,在遭遇人生的成敗之境時,應當做到「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此外,還應善用彌勒菩薩的寬容慈悲思想來培養現代人的寬容心態,塑造一個人高尚的道德品質。也可以說,在現代社會中,佛教應當肩負起心靈教化的神聖職責,在化解心理問題,促進人際關係的改善,培養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方面充當良師益友,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要發揮其勸世導俗,恆順眾生的積極的作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才20幾歲,就覺得自己老了?
幸福課 第十八集 睡眠 觸摸和愛情
貝錦儀:退出江湖的第四種方式
難忘的借錢經歷
雖為鹹魚,亦可翻身——《鹹魚族》創刊辭

TAG:人生 | 人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