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中國千年前就有啊!
2月14日,大家耳熟能詳的的情人節。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這個原本屬於西方的節日,在全世界都廣為流行。
你是否知道,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國,也有著自己的情人節?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有三個節日可以稱為「情人節」,每個節日都有鮮明的特色。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習俗:賞花燈,會情人
元宵節,又名上元節、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存在了。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是賞燈。
傳統社會中,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詞的後半段:「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情人相見的情境。
元宵節是如此浪漫的一個節日,所以說它是中國的「情人節」。
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
習俗:春遊踏青,結交異性
「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這一天,人們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
魏晉以後,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杜甫《麗人行》所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畫的就是唐代上巳節貴族女子春遊的情景。
上巳節本來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結交異性的節日,漢之前更有野合的習俗,後來禮教興起,野合的習俗消失,但年輕男女依然會在當天到郊外踏青遊玩。
到南宋時理學興起,禮教變得森嚴,上巳節就在漢民族文化中式微了。一些少數民族至今還保留著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
雲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曆三月三這一天,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
農曆的「三月三」,時值清明前後,楊柳婆娑,春暖花開,帥哥靚女相約踏青,互表愛慕之情。如此風情搖曳的美麗節日,被認為是最正宗的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
習俗:對月乞巧,祈求姻緣
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民間亦稱「乞巧日」。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感天動地,現代人更把這一天當做中國「情人節」。
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宋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更為七夕增添了濃濃的愛意:「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理性看待西方節日
傳統節日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是一個民族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是一個民族身份識別的象徵之一,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主要形式。
傳統節日是帶給我們兒時最歡樂的記憶,是陪伴我們人生歲月的紀念日,是和家人、國人共歡樂的盛大聚會,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紐帶,是一個民族表情達意的重要通道,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意義深遠。
倘若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節日,就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民族。
當今中國,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受到了西方節日的重大影響,他們幾乎不知道中國傳統節日的深層意蘊,卻對西方節日如數家珍,趨之若鶩。
形成這種衝擊,與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力量有關,也與青少年學生缺乏足夠判斷的盲目接受有關;既有商家唯利是圖的商業利誘,也有大眾傳媒毫無頭腦的推波助瀾。
這股盲潮的涌流泛濫,已經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衝擊。面對這種衝擊,我們不能漠然視之,但也並非畏之如虎。
我們深知:只有海納百川,才能發揚民族傳統文化,我們既不全盤否定,也決不照單全收。我們要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和態度去批判吸收。
我不是尚書在中國慶祝西方節日的人正在做西方傳教士100年以前想做但卻沒有成功的事。
用傳統文化打開幸福之門???
五子棋的起源及其玩法弊端的破解之法???
管子的三句名言你知道嗎????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為什麼情人眼裡出西施?
※重發:善始善終,從情人退回到朋友的9條經驗總結
※回憶情人節 原創
※情人無淚 張小嫻
※你是我的情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