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更易患糖尿病

罪魁禍首竟是「白米飯」

□老虎索  阮光鋒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匯總分析了截止到2012年的有關米飯、血糖反應及糖尿病的研究論文,發現亞洲人(主要是中國人和日本人)比西方人更經常吃白米飯,而這類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較高。甚至有精細數據顯示,白米飯攝入量最大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風險比攝入量最小的人群高27%。這一研究3月15日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亞洲人更易患糖尿病研究人員的研究對象遍及亞洲(中國、日本)和西方國家(澳大利亞、美國),共計352384人。他們在4年至22年的隨訪時間裡,發現有13284人患上2型糖尿病,同時還發現白米飯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正比。亞洲國家的白米飯攝入頻率比西方國家明顯高。在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人們每天吃三頓至四頓白米飯;而在美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平均每周只有一次或兩次。所以亞洲人相對更易患糖尿病。亞洲國家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比西方國家高出55%;而在美國與澳大利亞之間,這種幾率差別較小,兩國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差只有12%。同時,薈萃分析還表明,每天增加大米攝入,2型糖尿病風險會上升11%,在女性中更易出現這種效應。但研究人員說,這種關聯仍需要進一步科學證明;另一方面,白米飯絕不是導致糖尿病的唯一原因。白米白面都是「高GI食物」研究人員稱,GI是衡量食物引起人體餐後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指標。所謂GI,是指健康人攝入含50克可吸收糖類的食物,與攝入等量葡萄糖或白麵包相比,在餐後一定時間內血糖反應曲線下面積的百分比。研究發現,長期食用高GI食物,可使機體對胰島素需求增加,久而久之可能使胰島細胞耗竭、功能喪失,最終發展為糖尿病;而低GI的糖類食物由於葡萄糖的吸收速度減慢,將減少餐後腸道激素和胰島素升高,糖類吸收時間延長,可持續抑制血液遊離脂肪酸水平和拮抗激素的反應,同時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因此,減少高GI食物的攝入、多吃低GI食物,是預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白米飯的血糖指數為83,而白饅頭的血糖指數為88,它們都是高GI食物。因此,長期食用白米、白面,對於血糖調控都是不利的。粗細搭配飲食才健康當然,哈佛大學的研究,只是從統計學上發現了白米飯與糖尿病患病率之間的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吃白米飯是患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也不意味著吃多了白米飯就一定會得糖尿病。它只是提醒我們,預防糖尿病,日常主食要盡量選擇低GI的食物。因為影響食物血糖反應的因素很多。食物中的蛋白質、膳食纖維、有機酸和一些抗氧化物質等均可降低食物的血糖反應,而單寧和植酸能通過抑制澱粉酶的作用降低消化吸收速度。另外,加工方法對食物的血糖反應也有影響,加工精度越大,GI值越高。簡單地說,我們吃的白米、白面太容易被消化,主要原因,就是它們都經過了精製加工。對比我國十幾年前和現在的大米標準,可發現我國大米加工的精度有增大趨勢。現在的精製白米、白面,外層大概30%都被磨掉了,留下的約70%雖然比較細、白,但丟失了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還變得更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GI值也變高了。有研究對日常混合膳食的GI值進行測定,發現混合膳食會比只吃白米飯、白面饅頭的GI值低。因此建議大家平時盡量飲食多樣化:適當配合肉類和奶類一起吃,還要多吃蔬菜;盡量少吃精製加工的主食;多食用粗糧和豆類;注意粗細搭配,比如在白米白面中加黑米、大豆等,多吃黑米、黃米、薯類等。(果殼網綜合撰稿)老虎索、阮光鋒
推薦閱讀:

TAG:亞洲 | 糖尿病 | 亞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