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幸福錦囊集 - 三、生活篇

幸福錦囊集 - 三、生活篇

培養孩子慎獨

教孩子明白為何要慎獨

「入虛室,如有人」,縱使進入的房間裡面沒有其他人,也不可以太造次,喊得太大聲。現在的孩子到別人家,一進去就碰東碰西,這都是無禮的行為。我們對孩子要有家教,不能到別人家裡做出一些不得體的行為,尤其是不可以走到主人的臥室。「入虛室,如有人」,我們也延伸到大自然,當孩子走在大自然中,也應該尊敬天地萬物,不可以大吼大叫。我們要引導孩子,你今天去爬山,誰是主人?山上的動物、植物是主人,我們是客人,有沒有客人到別人家大吼大叫,這樣做是錯誤的。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我們是客人,要有禮貌、有教養,不可以太大聲干擾到牠們的生活。

慎獨的功夫要在生活中練習

生活當中的點點細節,都在訓練一個人慎獨的功夫,縱使是自己獨處時,也不能放縱,也要有規矩。小地方大學問,有一句格言說:「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中操出」。在生活以及點點滴滴的事物當中,都要恭謹、謹慎,才能形成一個人的節義,才能掌握自己命運、事業的乾坤。「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一個人這些屈志老成的能力,這些恭謹的態度,從哪裡培養出來?就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形成。所以,為人長者要特別謹慎生活小節,自己做到了,孩子就能做到,他的內心穩定,辦事絕對可靠。

培養孩子的慈悲心

愛是用心感同身受

「泛愛眾」,泛是指廣泛,廣泛的愛護眾人、眾物。這個眾不單指人,一切人事物我們都應該去愛護。什麼叫愛,愛是中間一個心,外面一個受,用心來感受對方的需要就是愛。愛不是控制對方,不是要對方跟著你的方向走,假如是強迫對方一定要聽你的話,就變成控制別人,這樣做是慾望而不是愛。所以,我們一定要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才能感受和隨喜別人愛的付出和愛的回報。

仁慈之心源自孝心

我們教導孩子有一分仁愛之心,首先要教他從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愛起。他懂得愛護父母,才能把這一分愛心繼續向外延伸。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誨:「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一定要從自己最親的父母開始愛護,進而推衍到愛護別人的父母、愛護別人的孩子、仁愛人民;再從仁愛人民這分愛心繼續擴展到愛護一切萬物,包含動物、植物、礦物。我們只要順著這個次第去做,孩子的愛心就會不斷擴展。

引導孩子推己及人 關愛他人

當孩子懂得孝了,就要進一步告訴他「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他就懂得尊敬一切人的長輩。還要告訴孩子,所有的長輩絕對都不願意他的孩子受到傷害,就像你假如受到傷害,爸爸、媽媽也會很傷心。別的小朋友受到傷害了,他的父母也很傷心,所以我們不應該欺負別的小朋友。

再進一步引導孩子,對各行各業的長輩都應該尊敬,因為社會國家是互助之體。要讓孩子明白這個觀念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在功利主義之下,人的觀念可能會產生偏差,他們會用錢來衡量價值,而不是用服務來觀察價值,這樣人心就會扭曲。我們要從小告訴孩子,要尊重各個行業的服務,職業無貴賤之分。我在教書時,早上六點多就開車出門,馬路上非常整齊清潔,那些樹葉都到哪裡去了?是環保同仁清晨四、五點就開始打掃。我跟學生講:「我們今天有清潔的環境,讓我們的心情愉快的來上班、來讀書,都是很多人的付出,所以我們面對各行各業的人,都要抱持著感恩的態度。」當孩子能這樣領受,他到商店或書局時,面對服務人員,他就會親切的向人問好,跟人道謝。

我們也要對一些特殊的人群給予關懷、關愛,如流浪漢、鰥寡孤獨廢疾者。鰥是指喪妻的,寡是喪夫的,孤是沒有父母,獨是沒有兒女,廢是殘廢,疾是生病者,這些都是一些比較弱勢沒有能力的人群,我們要做到使這些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懷,而現在也有不少社會福利團體去照顧這些人群。我們有閒暇時,也可以去當義工,服務這些人群。假如沒有時間,可以有錢出錢,有物出物。

我們在行善之中,一來會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來也能真正了解社會上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行善,就長養了孩子的仁厚之心。但我們在做善事的前提下,一定先要把家庭照顧好,否則家裡亂成一團,可能就有副作用。要先修身然後齊家,齊家而後才能發揮影響力去治國、平天下,這個次第要謹慎對待。

引導孩子懂得動物亦有靈知不可隨意傷害

動物跟我們人類一樣都有靈知、感覺,牠也會痛,也會傷心、難過。西藏有一個獵人,一天早上看到遠方有一隻藏羚羊,這獵人一看到獵物,就下意識的趕快把槍舉起來,瞄準了這只藏羚羊,他正準備射殺時,只見這一隻藏羚羊看著他,雙膝跪下,這一幕讓他很驚訝,也覺得很奇怪,但是他還是把牠殺害了。射殺完之後,就把藏羚羊剖開來,結果一看肚子裡面有一隻小藏羚羊。這個獵人突然明白這隻藏羚羊為什麼要下跪,就是求他饒了牠孩子一命。這位獵人也是為人父親,看到藏羚羊為自己的孩子都能做出這樣的行為,他很感動也很慚愧,體會到所有的動物都有親情,從此就把獵槍放下,再也不打獵了。

有一個專門用獵具夾黃鼠狼的獵人,有一天發現他的獵具夾住了一隻黃鼠狼,他走近一看,只見黃鼠狼的皮,黃鼠狼的身體卻不見了。這個獵人就順著黃鼠狼留下的血跡一直跟過去,跟到黃鼠狼的窩裡一看,這隻黃鼠狼是使盡全力把牠的皮脫掉,然後跑回窩裡,正在給牠的小孩哺乳,其實這隻黃鼠狼已經去世了,但牠的小孩還在吃牠的奶水。一隻黃鼠狼縱使在生命攸關的時刻,牠的念頭還是為了孩子,牠那分母愛不輸給我們人類。獵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從此不再打獵了。我們從這裡聯想到白居易的那首詩:「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我們對動物也要有那一分同理之心,絕對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而去拆散動物的家庭。

動物有天倫,都愛惜子女,還會孝順父母,我們應該彼此尊重,彼此學習。現在有些商人拿些小動物出來賣,小朋友一看很好玩,就買回家去玩,由於不知道牠們喜歡吃些什麼東西,結果小動物都被玩死了。我們要教育孩子不能去買這些小動物,因為我們愈買,商人就愈抓;我們不買,不法的商人就沒有利潤,他就不會去做這種事。

植物跟我們是一體 都是地球生命的共同體

植物與人類是一樣,都是地球生命的共同體。我曾經看到小孩爬上樹,一直在搖那個樹枝,要把它扯斷,他只是覺得好玩。假如孩子從小就覺得好玩的都可以任意去擺弄,那他可能會從傷害植物逐漸變成傷害動物,進而他就會去打人。孩子對物不敬,他對人能尊敬嗎?「一真一切真」,「一」就是一個人的存心。他的恭敬真誠已經內化在心裡,他表現出來的行為自然都是恭敬真誠;他對物不真誠、都糟蹋,為所欲為,則其心已經失去恭敬,等到他面對人的時候,就不可能對人恭敬真誠。

我看到孩子在傷害植物,沒有當面去指責,等到下一節課上課,我跟孩子說:「諸位小朋友,請問一個人缺乏什麼,只要缺乏五分鐘,他就無法活命?」小朋友說:「氧氣。」假如人缺食物還可以撐個八天、十天,如果兩、三天沒喝水,可能還沒關係,但是只要五分鐘沒有氧氣就死定了。我又問:「請問氧氣從哪裡來?」他們都答得很快:「從植物來的。」我進一步引導孩子們說:「植物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沒有植物,我們五分鐘都活不成,所以植物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它給了我們最需要的東西,那我們拿什麼對待它?」小朋友回答:「我們對植物要愛護。」植物不只是提供我們氧氣,它還對人類有很多的幫助,我藉此機會讓孩子們觀察植物對他們的重要性,對他們生命的貢獻。它對我們的奉獻是無私的,更值得我們去尊重、學習。

傷害萬物就是傷害人類自己

因為人不尊重植物,產生了非常多的自然災害,比如每次下雨都會發生土石流。三十年前、五十年前沒有聽説有土石流,為什麼突然幾十年後都出現了?都是現代人做了某一些事,才會產生這些新現象。因為濫砍濫伐,植被破壞,土壤鬆動,一下大雨就造成泥石流。所以,現在所謂的天災,仔細去思考,其實都是人禍造成的。

樹蔭可以調節溫度,一個都市裡樹木愈多,氣溫就愈穩定。假如樹木都砍伐光了,陽光會直接照射,溫度就很高,人們在這樣的環境裡居住,身體都會受傷害。人類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一些髒空氣,都必須通過植物來進行吸收、轉化,如果樹都砍伐光了,被污染的空氣就一直在氣層凝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過多就形成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排不出去,就會愈來愈高,造成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熱帶地區出現下雪的現象。這些異常現象是天災嗎?人類要認真的思考,我們與大自然是共存的,我們能保護它們就可以共存共榮,傷害它們絕對是兩敗俱傷。

蚊蠅亦有佛性 至誠亦能感通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把一隻蚊子殺死,就如同殺一尊佛,所以我們要平等對待牠,要歡喜供養牠。楊老師說,人類可以跟蚊子溝通。楊老師晚上睡覺時,就對蚊子說:「蚊子菩薩,我歡喜供養你們,但你們不要叮我的臉部,這樣會讓我很沒有面子,要叮就叮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第二天醒過來時,這些蚊子果然沒有叮她的臉部,真是很好商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還有一次,楊老師家裡來了客人,她就對蚊子說:「眾蚊子,我的客人來了,你們不能撒野,要叮只能叮我。」第二天,她問了這些客人:「昨天睡得好嗎?」他們都說睡得不錯。

有一次,蚊子在叮我的時候,我就開始念佛,觀想佛光注照牠,然後我就勸牠:「你本來是具足真如本性,不要把自己搞得這般墮落。」當你不動而讓蚊子叮的時候,牠會吸得很痛快,一次吸到底,皮膚也不會發癢;如果蚊子在叮你的時候,你很驚恐也會驚嚇到牠,皮膚反而比較會癢。牠吸完以後,就非常自在停在牆壁上。下了課我回到房間裡,也看看牠,祝福祝福牠。結果兩天以後,牠還停在原來的位置,我很納悶,兩天都一動不動,過去一看,牠死了,而且還黏在牆壁上,我真希望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在山區教書的時候,常常看到很多的鳥類快速的撞在教室窗戶的玻璃上,因為牠們看不出是玻璃,因此這一撞就死了。我們學校的這些學生都知道我學佛,只要看到鳥的屍體,一定會有三、五個小朋友快步跑過來,把死去的小鳥遞給我。我們都知道,人斷了氣以後,靈魂脫離身體要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但是我不知道鳥要幾個小時才會脫離。可是當放在我手上的時候,牠還是熱的,我就趕快跑回房間,把牠放在念佛機旁邊,開始幫牠助念。鳥只要是死於非命,牠的全身都是僵硬的,但為牠助念幾個小時之後,牠的身體都是柔軟的;等到身體柔軟以後,我再把牠埋好。確實我們也從動物身上了解到,萬物都是有靈性、有知覺的,我們也要用平等心去對待牠們。佛法還是要靠我們去印證,當我們印證到這一點的時候,對一切眾生就不會輕慢了。

迷惑的福狗

我曾經遇過一隻狗,我們讀誦經典的時候,牠會跑到旁邊,當我們敲響引磬後,牠就會開始仰天發出吼聲,從牠的吼聲中可以聽出來是牠恭敬的聲音,牠也像做功課一樣,每天都不缺席。牠有時候稍微忘記了時間,但只要我們的引磬一敲下去,牠會覺得自己遲到了,而發出很慘烈的聲音,一邊跑一邊叫。

牠很有福報,到佛寺裡來,三餐不用愁,而且也很有善根,跟我們吃素從不挑食。有一段時期牠們正值發情期,很多公狗為了爭一隻母狗,咬得很慘烈,牠回來的時候嘴唇都裂開來。牠跟我是師兄弟,我有責任「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所以我就把牠喚過來,狠狠罵了牠一頓:「你都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墮到狗道去,就是太愚痴了」!當我在講話的時候,牠露出慚愧的眼神,頭低低的。其實眾生很可憐,習性太重,自己明明知道不對,也很難轉過來,所以就要有善知識來教導,要有一群善友依眾靠眾,我們也要隨分隨力來協助、幫忙。

迷失慈心就是滅絕人類

老祖宗期許我們要有天、地、人三才。有一個數字顯示,在一萬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種物種消失;五年前,每一年有一萬種物種消失。我們看看這個數字令人觸目驚心,短短幾十年,全球的萬物瀕臨浩劫,快速滅絕。誰的傑作?人類。當地球上的人類滅絕以後,其他的動物可能會開慶祝會,所以人類應該好好地省思。

假如用癌症來做比喻,人類就是地球的癌細胞,癌細胞快速擴展,去破壞其他的內臟,還自以為愈來愈壯大,結果突然有一天,人的身體垮了,癌細胞的下場是什麼?死亡。它雖然不斷擴展,到最後迫使人體不能生存,最終還是瀕臨死亡。我們人類也正是掠奪了如此之多的動、植物的生存空間,人類的數量好像是愈來愈多了,但是等到地球全部被人類破壞了,地球也不能生存,而人類照樣要滅亡。所以,人類不要自以為聰明,不可短視近利,一定要從對人的關懷,再擴展到對一切萬物的尊重。我們懂得尊重萬物,也就是教下一代懂得尊重所有的生命,同時也長養了孩子們的仁慈之心。下一代具備了仁慈之心,誰的受益最大?當然是他的父母、家庭。人要明理,不明理會做出很多令一生都後悔的事情。

我們人類與萬物生活在同一個天地之間,都是依靠大地滋養才能得以生存。我們在愛護一切萬物的同時,也是做到了孝與悌。有一位老師跟我說:「能愛護所有的萬物,就是力行孝悌之道」,他接著又說:「天為父,地為母,每個人都是大地的子女,都是大地長養我們,假如沒有大地,我們就會受到缺少食物的威脅。大地長養了我們,我們要常常感念大地的恩德。大地為母親,而母親所長養出來所有的萬物都是兄弟姐妹,我們不應該去殘害動物,這樣就沒有孝悌的態度。」這位老師把心量擴展得很寬,我們要向他學習。大地確實為萬物之慈母,人類不懂得尊重動物,整個家庭氣氛就會非常混亂。許多動物在滅絕,當這些動物看到人的時候,馬上就跑,尤其是遇到了中國人跑得更快,因為現在的中國人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水裡游的,他們都敢吃。所以,這口腹之慾一定要節制,不然不知會荼害多少生靈!很多動物都是被人吃盡了才滅絕的,我們人類一定要反省。

教孩子謙卑禮敬

傲為何不可長

傲不可長,人若是一驕傲,不只自己的學問上不去,無形中也斷了自己貴人的因緣。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喜歡交往什麼樣的人?謙虛的人!你只要傲慢,這些人就會自動離你而去。

我很幸運初中的時候,我的理化老師有一天在黑板上寫了「人不可以有傲氣,但是不能沒有骨氣」一行字,我從那天開始就不敢忘記。他寫完這句話,彷彿有一道光芒照入了我的心田,因為在升學主義之下,很少能聽到做人的教誨,真是如此。從此以後,「人不可以有傲氣,但是不能沒有骨氣」的教誨,就深深地刻印在了我的腦海裡,並時時鞭策著自己做人不可以傲慢。

一個至誠的禮敬結識了一位令己終生受益的長者

我在澳洲學習的時候,遇到很多長輩,我見到這些長輩,心裡忽然體會到學了「事諸父,如事父」就要做,因為每一位為人父母者,不只對孩子有貢獻,他每天也在為這個社會而貢獻。有了「事諸父,如事父」的念頭,我回到寢室就開始找這些長輩,問您是何年生的?只要比我父親大的,我就一邊鞠躬一邊說:「伯伯,您好!」諸位朋友,這個躬鞠下去,發生了什麼化學變化?這位長者笑得合不攏嘴,他說飛了幾萬哩還收了個侄子,他很高興。我又繼續問,問到一位陳先生比我父親小,我說:「陳叔叔,你好!」突然有位長者跑過來說:「我也要!」這位就是以後影響我一生很深的盧叔叔。

這位長輩真是非常愛護我們這些晚輩,他生怕我沒叫他叔叔,還自己跑來製造機會給我們,所以我也畢恭畢敬給他鞠躬:「盧叔叔,你好!」這個躬鞠下去以後,我的人生就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天下午,盧叔叔就把我找過來,我們坐在客廳,他跟我說,他二十九歲就當上總經理。這個總經理不是自己封的,而是股東坐兩排,一一詢問他企業出現什麼問題,應該如何解決,那都是要真實的功夫與經驗,而他能對答如流。所以,從二十九歲就當了專業總經理,專門幫人解決企業危機。如此有能力的人,我們很難遇到!結果很幸運,就因為我們的禮貌而令長者覺得很欣慰,所以他坐下來就把他幾十年人生的經驗與智慧跟我分享。

我聽了之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什麼?憂自己的眼光太差,不識廬山真面目,因為盧叔叔就坐在我旁邊,我都看不出來。不過也從中體會到一個道理,真正有能力的人謙卑!談了兩個多小時,我的內心很激動,真正深刻體會到為什麼中國人如此重視師道,因為身為一個老師確實是無私的,只希望用他的智慧成就你的人生,完全不求回報。我當場只想做一個動作,哪個動作?要跪下去敬拜盧叔叔。盧叔叔年輕學過柔道,所以動作敏捷馬上就把我拉起來,他說「使不得」,我就沒有跪成功。

從那天開始,每次我們上完課,盧叔叔就說:「來,我們去散步。」邊走他邊問我,今天你聽《弟子規》聽得怎麼樣?聽《德育故事》聽得怎麼樣?我把心得告訴他,他就會說:「你看得不夠深,看得不夠廣」,他就一一分析給我聽。我們雖然只相處了兩個多月,確實盧叔叔給了我人生的啟示,不是這兩個月可以算出來的,真的是一生的助力。我離開澳洲以後,只要有機會,我都會主動打電話給盧叔叔,他都會無私給我很好的建議和啟發。因此,傲不可長,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一定要長養孩子的謙卑態度。

能謙能敬己獲益

我們待人有禮敬、恭敬的態度,就能得到善知識的教誨,所謂「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禮敬諸佛」,就能得到「常隨佛學」的果報。盧叔叔有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他說:「修行對自己要趕盡殺絕,對別人要厚道三分。」面對我們的習性,要有趕盡殺絕的態度,不能有一絲毫的放縱;而對待別人,我們要處處寬恕體諒。記得有一次,我從浴室出來,盧叔叔進門接著要盥洗,突然他跑出來對我說:「來來來,我們來看一下,你看你進了浴室以後,地上是濕的,你又掉了些頭髮,如果此時有人走進來,假如不小心滑倒,怎麼辦?假如這個人又有潔癖,看到這些頭髮,他又心生煩惱。我們持十善業要不殺,而不殺最重要是不惱害眾生,所以我們處眾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絕對不要讓跟你住在一起的人生煩惱。」我聽完盧叔叔的教導很感動,也很高興,我就趕快收拾乾淨,「過能改,歸於無」。

我跟盧叔叔講,我這個人毛病很多,小時候沒有受教育,以後有任何缺點,希望盧叔叔能幫我及時指出來。我認識盧叔叔這兩年多來,只要有機會,我都會打電話向他請教。而當他跟我相處時,只要我有問題,這位長者也會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因為我有恭敬心,我知道要落實「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由於這樣的態度,確實使自己的人生受益匪淺。

禮貌太重要

我小時候養成一個習慣,只要長輩到我們家來,我的耳朵聽到了他的聲音,無論我在做什麼事,一定會跑到他們面前來,說:「叔叔好!阿姨好!」孩子有禮貌,大人絕對歡喜,我抬起頭來,看到他很歡喜,我也很滿意。當一個人在做有德行的事,其實他的喜悅已經從內心散發出來了。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人能不能得遇貴人,就看他從小待人有沒有禮貌的態度。

我跟家長開親師座談時,跟他們說:「你們的孩子以後能不能遇貴人,我現在就可以判斷。」家長們聽了之後,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因為現代人很現實,一提到孩子可以遇到貴人,他們就很專注。孩子有禮貌,走到哪裡都會贏得眾人對他的愛戴;相反,孩子沒有禮貌,不但不會遇到貴人,不但不會有很多助力,在言語、行為當中還會形成很多的障礙。他會覺得莫名其妙,為何他們都看我不順眼?自己還不明白。所以禮貌非常重要!

禮貌從小要教

禮貌如此重要,什麼時候教?我時常會問家長,考試多兩分重要?還是教孩子做人做事的禮貌態度重要?家長都覺得做人做事的禮貌態度重要,可是家長又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跟孩子消耗在分數上。重要的事不能再拖延了,否則孩子長大了,習慣成自然就很難改正,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所以,一定要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禮貌德行,這樣就能幫助孩子的人生贏得眾多的助力。

不學禮 無以立

「不上長城非好漢」,我和中心的老師一起去遊覽長城。在長城上有個關口只能容許兩個人相向來往,就在過此關口的時候,有很多人不守規矩,互相擁擠,結果發生了什麼事?整個人群就阻塞在這個關口裡面。我們中心的老師在裡面一看,不行,後面的人不了解前面的情況,他們就一直往前擠,對面的人流也往前擠,如此下去可能會有意外發生。這時我們的老師立刻站出來,開始指揮人流有序的通過這個關口,並禮貌的請那些插隊的人趕快退回去。他們看著我們,還以為我們是長城管理處的,而在我們很有禮貌的努力之下,擁擠的人流疏通了。因此,學習和落實禮貌的時機點很重要不能放棄,不然糟糕的程度會使你難以想像,無禮節約束的話,人就會自私自利,就可能發生衝突。

有禮令陌路相逢充滿喜悅

我們搭車往杭州天目山講課時,迎面來了兩輛車,我們主動把車停靠在旁邊,讓對方的車先過去,第一輛開過來,車上的人很歡喜對我們揮手,我們也對他們揮手。第一輛車過去之後,我們等了片刻,第二輛還沒有過來,我們覺得很納悶,就派人下車看一下,結果對面的車早就停在那裡要讓我們先過去。當我們把車開過去的同時,兩車的人都露出了燦爛的微笑。人與人都是互相禮敬,那種感覺非常舒服,如沐春風!我們還沒上山之前,就已經感受到天目山當地的純樸民情。我們從生活當中也時時可以體會到,懂得禮節、謙讓才能使人生之路暢通無阻,才不至於塞車、不會起衝突。

一個孩子懂得謙卑 一生無往不利

《易經》說:「謙卦,六爻皆吉。」《書經》說:「滿招損,謙受益。」在《易經》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吉凶禍福,只有一卦,六爻都是吉,即「謙卦」。若一個孩子懂得謙卑,他的人生就可以無往而不利。《了凡四訓》這篇很重要的人生哲學,其中第四篇就是描述謙虛的益處。袁了凡先生參加過好幾次進士考試,在每次還沒有考試之前,他觀察要考試的同學,發現有些人特別謙卑,謙光逼人,對人很恭敬、很謙遜,雖然這些同學有的年紀很輕,但是他就覺得此人一定會考取,考試結束,果然不出所料,謙虛的人都考上了。

我們從小也要時時提醒孩子要常存謙虛,縱使我們的才華再高,但是要知道這個才華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形成的,而是我們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有非常多的長者給予我們的教導、照顧、提攜而形成的,所以愈有才華就愈應感恩所有的長者對我們的無私付出,當我們有這樣的心境,自然就不會傲慢。

教孩子懂得尊師重道

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

古代的人對老師非常尊敬,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看到古人對老師的喪禮都是守喪三年,跟父母一樣,所以古代的師生關係與父子關係是同等的。孔老夫子一生教學,當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學生很感念老師的恩德,就在孔子的墓旁邊搭個房子,整整守孝三年。其中有一個學生守了六年,他就是子貢,因為夫子去世時,子貢剛好在其他國家做生意,等他回來的時候,喪禮已經結束了,子貢覺得非常遺憾,守了三年以後,自己又加三年,整整守了六年。古代的學生對於老師如此尊敬,時時不忘老師教誨的行為,是值得我們現在做學生的努力效法。

古禮的本質是成就學生的恭敬之心

古代的孩子要到私塾讀書,首先父親必須帶著孩子前來給老師行拜師禮。拜師禮的儀規是父親在前面,孩子在後面,先對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之禮,拜完以後,請老師上座,也是父親在前,孩子在後,再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之禮。孩子在五、六歲以前,最尊敬的人是父母,因為這時的孩子,開口閉口都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去學校讀書以後,變成「我們老師說」;上了初中以後,則改為「我們同學說」。所以,孩子在每一段成長的過程期間,我們做父母的要好好做父母,當老師的要好好當老師,孩子正確的做人態度才能深深紮根。在這個拜師禮的過程之中,孩子如此尊敬的父親,居然跟老師行三跪九叩首,這一拜對孩子有怎樣深遠的影響?他對老師的恭敬心就會達到極處。

一個人要成就學問,必須要以誠敬之心去求,印祖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古代的禮儀都有其深遠性的影響,我們現代只看到禮的表相,並不了解禮的意義與本質。我從教的第一年,有一個學生忘記帶書本,他的奶奶已經六、七十歲了,還幫孫子把書本送到學校。我們的教室在四樓,老人家爬上去已經氣喘吁吁,就在她喘氣的同時,恰巧遇見了我,老奶奶馬上向我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她說:「蔡老師好!」這一躬鞠下去,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從此「老師」這兩個字就壓在我的肩上。一位老人家能如此的誠敬老師,給我們鞠躬,我們要對得起老人家。

在此刻,我深深體會到任重而道遠,不好好教導學生,就對不起人家的後代子孫。突然我感覺到,古代的老師,坐在那裡受人家三跪九叩禮,是什麼感覺?如坐針氈。為什麼?一個讀書人,連佔人家便宜的念頭都沒有,更何況受人家如此大禮,那更是誠惶誠恐!古代的家長為何要這樣做?主要是要成就學生的恭敬之心。我們了解到這一點,就可以體會到古代的老師真不簡單,他們接受了這個禮拜之後,時時刻刻想的是:假如我沒有把人家的孩子教好,如何對得起他的父親給我行此大禮?我們也可以從古代師生的關係中,了解到師生情誼,老師對學生的道義恩義,也可以看到學生對老師的恩義。

師生恩義 萬古流傳

明朝有位忠臣叫左忠毅公,有一年他擔任進士考試的主考官。左忠毅公時時想著要為國家舉薦人才,所以在考試前夕,他就微服出巡,穿平民的衣服,走到了離京城附近的寺院考察。他為什麼不到酒樓找?因為住酒樓的人是有錢的人家,這些考生從小就好逸惡勞,能否考得上?很困難。左忠毅公來到一個寺廟去巡視,見到一個書生伏在桌子上睡著了,他就走到這個書生身邊,拿起書生剛寫完的文章來看。左公看完文章,深深感受到這個讀書人對於國家的一種忠誠,對於人民的一種使命。左公很歡喜,隨手就把自己的大衣披在這位年輕人的身上,這位年輕人叫史可法。

考試之後,在閱考卷時,左公看到一篇文章,立刻就感受到是某人寫的,為何如此準確?因為文章也是從一個人的內心流露出來的,可以從文章中感受到他的氣節、志向。左公將寫這篇文章的考生列為第一,史可法果然考中狀元。考中以後,這些上榜的學子都要去拜主考官為師,史可法就去拜訪老師和師母。一進門,老師左公就對他的夫人說:「以後繼承我的志業,不是我的孩子,而是這個學生。」左公看到史可法來拜訪他時,心裡很歡喜,因為他幫國家選到了棟梁之才。古代的讀書人不怕自己沒有子嗣,而是害怕不能把聖人的道德學問承傳下去;自己沒有子嗣,只是影響一家,道德學問沒有承傳,將影響後代子孫,所以他們的心中是時時想著要為國舉才。

左公與史可法同朝為官,一起為朝廷效力。明朝末年宦官當政,左公被亂臣陷害關到監獄裡,受到嚴重的酷刑,眼睛被燒燙的鐡片摀住,膝蓋以下也被切掉了。史可法心急如焚,就去求獄卒,這些士卒也被他對老師的這一分孝心所感動,就建議他偽裝成撿破爛的模樣,混進監獄裡。

史可法走進監獄,當他看到老師整個身體狀況,不禁痛哭失聲,撲倒在老師的面前。左公雖然眼睛睜不開,耳朵還可以聽得到,他聽到史可法的聲音非常警覺,用他的雙手把眼睛撐開,目光如炬看著史可法。他說:「你是何身分?你是國家的棟梁,怎麼可以令自己身陷如此危險的境地?與其這些亂臣賊子把你害死,不如我現在就活活把你打死。」說完,左公就撿起身旁的石頭往史可法的方向扔過去,史可法看到老師如此震怒,趕快離開。為什麼左公這麼生氣?他深怕學生的安危,深怕國家的前途受到影響,所以縱使他已經身陷絕望痛苦之中,念念不為自己,還是為國,為自己的學生著想。

好學生必定依教奉行

史可法擔任國家的要職,也常帶兵在外戌邊。他帶兵在外時,都不會到床上睡覺,而讓士兵分成三隊,輪流跟他背靠背休息,守夜。士兵看了很難受,就對他說:「大人,你這樣身體會受不了的。」史可法就對士兵說:「假如我去睡覺,剛好敵人來犯,讓國家受到損害,我就對不起國家,更對不起我的老師。」老師教誨他要念念為國,他確實不敢忘懷。所以回饋師長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

史可法每次回到故鄉,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先到老師家,雖然老師不在了,但是有師母還有老師的後代子孫,他都竭盡全力奉養照顧。我們從這個故事當中,感受到古代師生的情誼,給我們內心很深的感動。我們要見賢思齊,在一生中遇到非常多教誨我們、幫助我們的長輩,我們也要立身行道,經營好自己的人生。

孩子誠實守信

信是會意字代表人言

信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言,表示話說出去之後就一定要遵守。我們經常聽到的格言、教誨,如「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顯出老祖宗重視做人的態度,也苦口婆心要求後代子孫要遵守這些格言、教誨。

信是仁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儒家著重提倡的道德規範之一,孔子對信的論述很多,如「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敬事而信」、「謹而信」、「言必信」、「民無信不立」等等。《易傳.繫辭上》說:「人之所助者,信也。」佛家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流、溝通,信用第一。

信用是立足社會之本

《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孔子也說:「人無信不立」,一個人假如沒有信用,就很難在社會立足。《論語》也提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假如沒有信用,真不知道他人生還能做出些什麼事?現在商場上講不講信用?有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觀念,說無奸不成商。我們這樣守信用,這麼老實,是不是會被欺負?假如只有你的孩子講誠信,別人都不講誠信,他能不能活下去?他一定會活得很好,因為他會當總裁,他會當總經理。假如你是客戶,你要找什麼樣的人合作?當然是找誠信的,無信之人可以騙一時,但是無法騙長久。因為現代人受功利主義影響太大,都急功好利,小人冤枉做小人,把自己的福分折損了,後來就無法贏得他人的信任。

父子之間要誠信

父子之間一定要講誠信,假如你隨便答應孩子,後來又反悔,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會下降,所以父母對孩子要言出必行。

古代春秋有一則故事,曾參的太太有一天要出門買菜,她的孩子吵著要跟去,他太太就對孩子說:「你不要吵,不要跟,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兒子就不吵了,也不跟了。結果曾參的太太從市場回來,看到曾參正在磨刀,他太太很緊張,就跑過來說:「我跟孩子開玩笑的,哄哄他的,你還當真?」曾參對他太太說:「假如你騙孩子一次,可能你這一輩子講的話,他都不會相信,所以還是得按照你的承諾去做。」所以,為人父母,「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人往往在高興的時候都會隨口承諾,這種做法很不恰當。或者很多大人在打麻將時,無論孩子要什麼,都是「好,給你,拿去」,以後孩子就知道了,當父母在打麻將的時候,是他最好要東西的時候。這些一定要注意,不然孩子學到的不是老實,而是察言觀色。是否發覺到現在的孩子眼色觀察的能力特別強?這樣不好,因為人如果不老實,人生會有很多問題產生。

我們自己守信了嗎

我們要反思,我們長這麼大了,父母之命、父母交代我們的事,有沒有「行勿懶」?我們面對親友所答應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跟誰?跟最親的父母,跟先生、太太。對我們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結果我們反而很容易對他們不守信用,什麼原因?因為對客戶不守信義就沒有錢賺,對父母不守信義還可以找找藉口,所以人要省思。我們對父母更要守信用,才是正確的態度;當然對父母守信,對一切人也都要守信。

始吾已心許之 豈以死背吾心哉

「凡出言,信為先」,我們要言而有信,對自己講出來的話,絕對要放在心上去履行。古代人非常信守承諾,在春秋時代,有個人叫季札,他代表吳國出使魯國,他在出使的過程中經過徐國,徐國國君請他吃飯。在吃飯時,徐國國君一直盯著季札腰帶上面的寶劍,季札看到國君的眼神,就知道他很喜愛這把寶劍。但是按照禮儀來講,代表國家的使者都必須佩戴寶劍,所以季札就在心裡想,等我完成任務以後,再將這把劍送給徐國國君。

季札出使魯國之後又經過徐國,他就要去把寶劍送給徐國國君,可是國君已經去世了。季札就到他的墓前給他行禮,行完禮,把他的寶劍掛在墓旁邊的樹上。他的僕人一看,就對他說:「主人,你這樣做太過了,你也沒有答應要把劍給他,縱使你已經答應要給他,但他已經死了,根本不必要再把劍掛在那裡。」季札就說:「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經起念要送給他,怎麼可以因為他死了,而違背了我心中的承諾?古代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動念上修。我們聽到這樣的故事,自己覺得很慚愧,有時失信,第一個念頭還會想如何去解釋,比起古人,確實感受到有一定的差距。有差距才有進步,我們時時去體會聖賢人做人的存心與分寸,自然就能「德日進,過日少」。

讀書人言行不一是文化廢棄的根源

我們回想一下,當初文言文被廢除,原因是在於沒有人閲讀文言文嗎?不是。反而是讀文言文的人帶頭把它廢除了,所以書讀多了並非有用。《弟子規》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些中文碩士、中文博士是用它來增長浮華,用來獲得自己的名聞利養。當他沒有力行,他對那些道所理解的就是空的、虛的。當他去教中國文化時,接受教育的人心裡是怎樣的感受?說一套做一套,這就不是弘揚文化,而是毀謗文化。

確實文言文會遭遇如此的浩劫,問題不在那些廢除文言文的人。那些廢除的人只是導火線,真正的原因何在?是讀書人言行不一致。假如讀書人都能把《大學》、《中庸》、《弟子規》表演出來,接觸它的人會不會將其毀掉?不可能!甚至會起而效法。我們看看幾千年來,這些奉行聖賢教誨的人,都得到萬民的擁戴。

海口出了一位名臣,明朝的海瑞,我們都聽過「海瑞罷官」。我到一個地區去,很習慣去參訪當地歷史上留名青史的人。因為有他用自己的心所寫下的歷史,有他用真誠心對於國家和社會所做出的奉獻。我們可以去「見人善,即思齊」,也可以了解到他在當地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一走進海瑞墓,看到了兩行字非常震撼。海瑞說到:「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從他這兩句話中,就可以感受到他非常清廉的德行。

我看到海瑞這樣的氣節,又看到他一生的事蹟很感動。海瑞到一個地區去做官,他還沒到,當地的貪官汙吏還有惡霸,都趕快溜之大吉,因為他們知道海瑞是剛正不阿。只要海瑞所到之處,人民都是普天同慶的歡迎他。一個真正把聖賢教誨做出來的人,有沒有可能被人反對?不可能的。海瑞最後在南京任職時去世,中國人非常強調落葉歸根,家人把海瑞從南京移回海南。當他的靈柩在南京城移動時,所有的人民都自動穿著孝服,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樣悲傷。我們從這裡看到,得道者多助,真正力行正道的人一定會贏得民心。

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文化,文言文會被廢除,不要怪別人,怪我們所有讀聖賢書的人沒有好好把它表演出來。所以只要我們現在學一句做一句,相信一定可以扭轉世人對於文化的誤解,而且會更進一步起而落實學習效法。我們生起了一個要為家庭、為社會、為祖宗而付出的心,我們就要時時信守自己的承諾。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無欺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無欺,不能挑對象。不是做生意才童叟無欺,應該是對待一切人,只要言出都要必行,不然你就要先考慮清楚再答應。所謂「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只要答應了,就不可以後悔。漢朝有一位太守叫郭伋,在他路過自己所管轄的區域時,有幾十個小朋友都圍過來跟他問好,小孩子很天真地對郭伋說:「太守,你下一次什麼時候再來?」郭伋對孩子也很恭敬,孩子的話他沒有怠慢,他在心裡開始計算下一次再回到這裡巡視的時間,然後就跟孩子們講了那個日期。

等到他與小朋友們相約的這個日子,他就提前一天趕到這裡,他的隨從以為大人要進城,就直往城裡去,郭伋說:「不行,我已經跟孩子們有約在先,所以今天我們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住一晚,等到約定的時間到了,我們才進城。」第二天,郭伋一行趕到與孩子們相約的地點時,這些孩子果然也在那裡等他。漢光武帝知道這件事後,對郭伋非常尊敬,還稱讚他說:「賢良太守信之至」,他的信用已經到了極至,沒有缺陷。郭伋最後活到八十六歲,無疾而終。所以,我們對於信用的承諾,要不分年齡、貴賤、行業去落實,我們的人生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誠信可免禍消災逢凶化吉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假如不守信用,還要找一些欺騙的言語來掩飾自己的失信,那就會造成「倘揜飾,增一辜」,到最後別人又了解到你不願意承受自己的失信,你的名聲就會愈來愈差。當你確實很想守信,但剛好在你生命的旅途中出現了很大的困難,而讓你無法實現諾言,這時怎麼辦?世間事有一個字可以解決,就是「誠」。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能坦誠布公,當對方真正了解到你的情況,又了解到你的誠意,對方也會退一步,這是你的真誠心幫助了自己。可是假如你繼續掩飾,對方就會愈來愈憤怒,到時就難以收拾。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親人背負了很多債務,他想到自己有責任去償還親人的債務,但他很緊張,唯恐對方對他的態度不好。他的朋友建議他,就坦誠跟債主們談:「你們現在做惡劣的報復,你們得不到好處,我也得不到好處,我現在是誠誠懇懇來還錢,我一個月可以還你們多少。」在朋友的建議下,他跟債主們很坦誠的溝通,結果債主們很願意接受他的坦誠,事情就這樣順利解決了。所以,處世做人的方法,不要想得太複雜,應該是用誠信去對待。

信是信義 謹守道義、恩義、情義

做人做事不但要講信用,而且要有信義。信用就是言而有信,信義就是做人做事要有道義、恩義、情義。雖然父母沒有跟我們說「你要孝順我們」,但是我們心裡時時想著要孝順父母。像君臣關係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領導者雖然沒有對你說「你要效忠我」,但是我們心裡時時想著要忠於職守。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與道義,雖然沒有付諸於言語,可是卻時時不敢忘記。像朋友之間,在相處過程中,他可能載送我們一程很長遠的路途,下車的時候,我們也很感激說:「謝謝,謝謝!」朋友會說:「用不著感謝,我們是好朋友,不必如此客氣。」這種朋友的道義是時時放在心上,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壽昌棄官尋母

古代的孝子,心裡時時記住做人的恩義、情義。宋朝有個讀書人叫朱壽昌,他母親不是父親的元配,而父親的元配對他母親很排斥,就設計一些方法逼他母親改嫁,所以在他七歲時,母親就離開他了。等他長大以後,念念想著要接母親回來奉養,但是一直未能如願,經過了五十年的尋找,都沒有找到母親。那時他也有了很不錯的官職,可是在他的心裡卻一直想著自己這一生不能奉養母親而難過。於是,他下定了決心,把官職辭掉,對家人說:「這次我去找母親,假如沒找到,我就不回來。」

朱壽昌走在路上,突然下起雨來,他就停在當地避雨,剛好遇到很多人,朱壽昌就禮貌的向人打聽有沒有看到像他母親這樣的人,恰巧他的母親就在此地。這是孝感天地,因這分孝心感得上天降下雨來,成就了他這分孝心。由於他母親改嫁,又有很多弟妹,他把母親和弟妹都接回來奉養,共享天倫之樂。

《詩經》也提到這種對父母的思念,對父母的情義。《詩經?蓼莪》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一篇雖然是講植物,說有些植物子株跟母株都連在一起,不能分開,而孝子看到植物的這些現象,就會思念到要陪伴父母。從這些詩詞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古人對於父母的存心。

庭堅為母滌溺器

宋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黃庭堅,他雖然官做得很大,但是每天回家一定要親手幫母親洗便桶,縱使僕人再多,這件事他也不願意別人來做。黃庭堅天天親手幫母親洗便桶,就是念著父母的恩義、情義,這也是為人子的道義,所以他每天要是沒有做件事,心裡就不踏實、不舒服。其實,為人子者能做到奉養父母,內心就會很踏實,奉養父母是最大的福田。

假如我有一杯水喝 我的母親一定有一碗飯吃

有一次看電視,看到藝人許效舜的一段談話。許效舜在臺灣九二一大地震的前一天,到集集去拍飛鼠的外景。當地人帶他們上山,到了山頂一看,本來有很多飛鼠的地方,卻一隻飛鼠都沒有。這使當地人非常警覺,覺得這很怪異,就趕快下山。當大災難要來的時候,動物都能警覺到而趕快逃離。這次災難過後,研究人員去觀察,沒有一隻野生動物受害。因為動物的慾望很少,每天只要吃飽就好,不會想去傷害別人,所以大腦比較清晰,對這種天地之間的波動比較敏感。所有的動物都知道了,只有人這一種動物不知道。可是到了半路,就發生集集大地震,隨行的朋友都去世了,而許效舜卻安然無恙。在那次專訪中,許效舜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假如我有一杯水喝,我的母親一定有一碗飯吃。」當我聽到這句話,我就明白為什麼他能逃過這次劫難,是由於他的孝心。

田世國捐腎救母

中國大陸選出十大傑出青年,其中有一位孝子叫田世國。他才三十多歲,因為母親得了尿毒症,必須換腎臟才能延續生命。他的母親得病以後,深怕拖累家人,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肯就醫。田世國就很善巧方便,沒有讓母親知道是他要捐腎給母親,後來他的母親接受了腎臟移植手術,很順利的恢復健康,但是他母親至今不知道是兒子捐的。他這個舉動讓很多親朋好友都為之感動,見到他的時候都對他說:「今年無論再忙,也一定要回家看看老爹、老娘」。當他獲選十大青年的時候,他說別人都對國家很有貢獻,我只是做我為人子弟應該做的事,做了這一點點小事,比不上母親給我們恩德的萬分之一,他自己覺得受之有愧。其實一個孝子的行為,將可以帶動整個社會良善的風氣,喚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報恩的態度。古代和現代的孝子演出了場場的好戲,我們也要讓這些好戲在家庭、在社會當中不斷上演,相信「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教孩子謹言慎行

一不慎 前功棄

想到「謹」這個字,就要做到謹言慎行。北京有一個著名的外資公司招考員工,公司通過各種嚴格的考試關卡,擇優錄取人才。在這層層考試過程中淘汰了很多人,最後留了一批人準備做最後面試。這批人在面試時,公司的主管進來了,跟他們坐了片刻,主管就說:「我現在有事,出去十分鐘,你們等我一下。」主管出去了,在裡面所有的人,坐了一、兩分鐘就站起來,然後看到辦公室裡有些檔案就翻開來看;一個人看完之後,還遞給另外一個人看,另外一個人也在那裡翻。十分鐘過去了,這位主管走進來對這批面試的人說:「你們都沒有被錄取。」因為辦公室裝了攝影機,所以看到每個人在裡面亂動公物。由於他們沒有學過「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也沒有學過「入虛室,如有人」,縱使主人不在,該守的分寸也不能有絲毫地減少。當這位主管宣佈說你們都沒被錄取,這些人還憤憤不平。因此,處世做人至關重要的是謹慎。

不謹 誤人也誤事

「謹」的功夫在小地方看,可能我們一不謹慎就會阻礙到別人,比如你坐沒坐相,把腳伸出去,很可能絆倒他人;若在大的方面,你不夠謹慎,也有可能造成災禍,造成傷亡。之前美國有一架直升機在半空中爆炸,墜落下來,就是因為在檢查機器的時候馬虎,有裂紋沒有檢查出來,後來才發生意外。我們負責的工作,對於他人的安全有直接關係,就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在一次太空的活動當中,耗資也有數十億美金,結果本來要登陸月球了,臨時又折回來,就是因為缺了一顆幾十元美金的電池,就無法登陸。一個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大大的損失,所以不可不謹慎。一個人一生事業、家業要有所成就,這種謹慎的態度不能不學。

我常常坐飛機到很多地方去演講,若不夠謹慎,護照不見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不只是自己的情緒非常緊張,到時去不成,就會對不起許多在等待我的人。謹慎雖然只是一個小環節,但是它的影響面確實很大。假如一個單位的領導人不夠謹慎,都有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地方,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過失。一個人有很謹慎的態度,一定是他在小時候就養成了謹慎的習慣。

一言興邦 一言喪邦

我們的言語能謹慎,就可以免掉很多的錯誤,甚至於免除災難都有可能。孔子的教誨重視四個學問: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言語為什麼擺在僅次於德行的重要位置?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跟交往,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言語。所謂言語,「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一言可以使家庭和樂,一言也可以讓家庭紛爭不斷。我們講話也應該三思,也應該提高敏感度,在說話之前,就要想到所說出的話,是不會傷害到對方的,我們要有這樣的謹慎態度。俗話也講:「面對失意人,不可說得意之事」,這都是在言語當中處處流露出要為人設想,所以言行要格外謹慎。

謹言慎行要從根本修 根本是心念

言行的根本在一個人的念頭,真正會修身的人,他會在起心動念中做到念念謹慎。當我們的念頭都能做到謹慎,言語行為就不會有太大的偏頗。比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謹》這部分的內容,就是教導我們常常要謹慎做到:不可以浪費時間,不可以糟蹋食物,這種奢侈的念頭、貪的念頭、懶惰的念頭、不敬的念頭剛一起來,就要立刻調伏下去;當我們不耐煩的心起來了,隨便的心起來了,當我們不替人設想的心起來了,就要趕快調伏好,轉變成恭敬,轉變成為人著想。

弟子規中是如何教導謹言慎行

《弟子規》對於「謹」這一段的教誨,包含了幾種重要的能力。第一,一個人的自制力要從這些教誨中紮根;第二,獨立生活的能力;第三,做事的能力。欲不可縱,人的習性不能放縱,所以要養成自制力。「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是說不能貪睡,不能虛擲光陰,這是屬於自制力。「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是教導我們在飲食上,要從小讓孩子形成自制力。「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是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衛生習慣。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是培養做事的能力,你把事情做好,實際上不僅是對自己尊重,也是對別人尊重。做事要從小細節開始,穿著很邋遢,別人跟你交往的時候有什麼感覺?你好像不尊重我。「不自重,就取辱」,一個人不尊重自己,就可能招致別人的毀謗輕視,「自重而後人重,自敬而後人敬」,所以儀容也要謹慎。一生要有所成就,一定要處處謹慎,家庭要美滿,也是如此。

培養行走坐臥的威儀

道法自然的威儀是最健康的威儀

老祖宗教導我們行住坐臥的標準,要做到:「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這都是道法自然,最健康的生活習慣。

立如松

人在站立的時候,就要像松樹一樣頂天立地。在天地之間,只有一種動物可以頂天立地,吸取天地的正氣,就是人類。我們男士站立的時候要抬頭挺胸,雙腳與肩同寬,手很自然的放下來;這時可以觀想遠方是一片一望無際的海洋,你就吸收到天地的精華。假如站著的時候都很不自然,今天人家跟你談生意,便會對你沒有信心,所以一個人的形象會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

女士站立的時候可以一隻腳在前,一隻腳在後,然後右手放在左手上面,這樣看起來非常端莊。假如女士是穿褲裝的話,手就要抬高一點;若是穿裙裝,手就可以放低一點。

「立如松」,站立除了讓一個人有威儀之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對自己的身體也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發現現在很多人患骨刺病,都是站的不正直,骨頭長期受到壓迫,長出一些軟骨,所以站姿對身體健康很重要。我們看現在的青少年都如何站立?身體斜一邊,有東西可以靠就靠一下,好像隨時都會倒下去,懶洋洋的。他的姿勢長此下去,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他內在的狀況,會愈來愈鬆散、散漫。幾十年前的父母教育孩子,假如孩子站得不好,父母的眼睛就瞪過去了,或者棍子就打下去了,這都是為了孩子的威儀與身體健康著想。

假如你現在還站立不好,我告訴你一個訓練方法,就是每天用二十分鐘的時間,將自己的身體貼住牆壁站立,長期堅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把站立的姿勢矯正過來。而在訓練時,要站得自然一點,心裡不用緊張,不然站久了可能會抽筋。

行如風

我們看到現在的孩子走路姿勢很不協調,走起路來,肩膀一邊高一邊低。這些生活的行為、動作,為人長者要多加註意,訓練他走路。當我們叫孩子上台講話時,就要求孩子們走上來也要行走如風,行走自然。結果孩子遇到這種場面,往往會同手同腳,緊張得不會走路了,所以我們要多磨錬孩子,他們才會有膽識。

我們思考一下,一個人爬樓梯時腳步很沈重,就代表他內心也是很沉重的;當你的心很自在、很清淨,走路時腳步就會很輕靜。所以,人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他內在的一種心境反射。

坐如鐘

人坐著的時候就像一座大鐘,代表這個人的處世待人接物是非常地穩健。現在的孩子不會坐,做老師的還要教孩子們的坐姿,在教的過程中,我們要把這些姿態示範出來,他們才懂得模仿學習。

坐如鐘,男士坐姿,雙腳與肩同寬,抬頭挺胸,雙手很自然的放在雙膝上,比較有氣勢,與人談話,對方也會覺得很有風度。假如男士坐下來雙腳是合在一起的,那就顯得不大方。

女士的坐姿,雙腳要併攏,右手重疊於左手之上,置於左膝,這樣的坐姿就比較莊嚴。有一個藝術學校召開家長會,學校安排坐在第一排的古箏老師都是按照女士的坐法,所有的家長都安排在後面坐,這些家長們本來不是躺著坐,就是把腳翹起來,突然家長們看到一排老師都坐得如此整齊莊嚴,於是家長們的坐姿在無形中都有很大的改善。開完會以後,家長就對校長說:「你從哪裡找來素質這麼好的員工?」所以,我們的威儀也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的信心。

臥如弓

「臥如弓」,是指睡覺的姿勢,右肋而臥,這是最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因為左肋而臥會壓迫心臟,壓迫腸胃,這樣不好。睡姿最好一定要從小教,睡姿習慣了,想再改過來不容易。

勿踐閾

古代的門有門檻,有人就喜歡踏在門檻上,這個姿勢不但不好看,而且很粗魯,對物品也不恭敬,常常這樣踏,門檻就容易壞掉。現在有的孩子看到牆壁也會踩一下,踩得牆壁很多腳印,這樣顯得沒有教養、沒有社會公德心,所以我們要適時去告訴孩子要愛惜公物,要遵守社會公德。

勿跛倚

「勿跛倚」,就是站的時候歪一邊或是背靠東西站,這都是很不雅觀的動作。他連站立都如此隨便,你敢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做嗎?相信小事都忽略的人,有大事的時候他也不可能突然變得很謹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人有很大的能力也都是從小地方開始紮根的,一個人不好的行為也都是從生活細節中開始忽略的。

勿箕踞

「勿箕踞」,箕是畚箕,畚箕的口開得很大,勿箕踞的意思就是坐下去兩腿不要開得像畚箕一樣。開得很大,看起來不雅,假如是女性,可能要惹人非議就不好了。

勿搖髀

坐的時候,雙腳不要晃來晃去,還有人上下晃動,雙腳一直不停地抖動,這種現象很多。有一次我們主辦了一場大型的演講會,前來聽講的都是官員,他們在台下坐著,兩邊都在搖,當時我們真的都快講不下去了。但是我們要設想,為什麼這些長官一直在抖?他的事太多了,雖然人來此聽課,但是心裡還在考慮其他的事情。人在不安的時候,心是動的,便很習慣抖腳;一個人的內心很沈穩,就不會抖動。這一點確實要注意,很多人在抖腳,自己都不覺察,因為已經習慣了。但今天你在跟人談事情,腳不停地抖,還能談得下去嗎?

教孩子灑掃應對

從飲食和坐走 培養孩子的恭敬之心

飲食、坐走都是生活中常會出現的情景,我們有好的食物,一定讓長者先吃。在幾十年前,吃飯一定要等爺爺奶奶,要等父親回來,為什麼?因為家庭的生計都是父親辛勞工作的成果,當子女的要尊敬、要感恩父親的付出,當然要請父親先吃。在這個禮儀當中,能時時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現在的人把食物拿出來,誰先吃?小孩還沒有拿筷子,用手抓起來就吃了,大人對此機會教育都沒有掌握住。

「坐」,我們把意思再延伸一點,比如你坐車,一定要有秩序,要排好隊,不可以爭先恐後。上了車除了讓長輩、讓老人坐,讓病弱婦孺坐之外,也要往後走,把通道讓出來。不要一上車,後面還有很多位置,我們挑前面坐,這就不能給人方便。假如後上來的是老人家,你忍心要讓他走那麼遠嗎?所以我們要處處為老者著想,處處為弱者著想,把恭敬禮讓落實好。

生活也要通權達變

我們在一起吃飯時,大家都互相夾菜,還有人夾給對面的,你這樣一夾過去,所有人都很緊張,還要幫你看衣服是否被菜汁弄髒了。而你拚命給旁邊的人夾菜,如果這個菜他不喜歡吃,你夾了他又不得不吃。通權達變就是我們有這個心意,夾一點菜給旁人僅是表示禮節,之後每個人想吃什麼就自己夾,就不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無論您是跟師長坐,或是跟長輩坐,而長輩正忙著,可能在吃飯時還要跟很多朋友進行溝通,當然這時我們就可以主動服務,幫長者把菜夾好,因為可能他夾菜的時間比較少。所以,任何時候都要伺機而動,要觀察適當時機。

坐也好,走也好,晚輩都應該是後坐後行。我們在海口、在深圳,這些孩子學完之後,在坐電梯的時候,都會按著電梯門請老師先走。但是我們會跟他說:「坐電梯還是你們先走」,為什麼?怕小孩控制不好那個門,會造成危險。雖然這是個原則,但也要會變通才行。

要成就孩子的孝敬心

有一個小朋友學了《弟子規》以後,跟媽媽一起去拜訪媽媽的朋友,到了那裡,他母親在打行動電話,他就跟母親說:「媽,你坐」。他媽媽說:「你趕快坐。」他又說:「媽,你坐。」他媽媽說:「叫你坐就坐,為何不聽話?」他說:「媽,你沒坐,我不能坐。」學聖賢學問首先要老實,孩子這樣老實,就容易有成就,我們當長輩的就是要成就孩子的這種學習之心,所以孩子讓你坐,孩子給你夾菜,你都要歡歡喜喜接受。

當孩子知道要先尊重長輩,他這一分恭敬心就會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比如孩子一看到菜,先夾給長輩吃,他的德行就在這夾菜當中提升了。我們有個學生才七歲,以前都是爺爺奶奶給他夾菜,他讀了一個星期的經典後,他就主動給爺爺、奶奶和父母夾菜,全家人一看心生歡喜,就對中國文化有了認同感,因為現代人都很現實。所以,我們把孩子教好,孩子也會帶動家長。

人情練達皆文章

「教兒教女先教己」,真正要讓家庭教育能有很好的進展,就必須要從家長開始提升,這個很重要,因為上行下效。今天孩子在學做《弟子規》,然而父母沒學、沒做,比如《弟子規》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結果爸爸回到家,把襪子一丟,躺下來看報紙。孩子就會覺得:叫我做,爸爸都不做!假如你是媽媽,怎麼辦?應該立刻走過來對丈夫說:「兒子在學《弟子規》,我們這樣做不對,我們要做得比孩子更好,要做孩子的榜樣。」然後做母親的又要挽回孩子對父親的不滿,對兒子說:「爸爸工作一天很辛苦,你趕快幫爸爸一個忙,把襪子拿去放,你看爸爸這麼累。」用這樣的方法處理問題,兒子也會很樂意接受,就把襪子拿走了。先生看到這一幕會如何?確實人情練達皆文章。

稱呼應當恭敬

「稱尊長,勿呼名」,稱呼長輩,不要直接把名字叫出來,這也是保持一種恭敬之心。我稱呼兩個姐姐,都是稱大姐、二姐。突然有朋友或者同學問我說:「你姐姐叫什麼名字?」當我把姐姐的名字講出來,全身不舒服,好像覺得有點不尊敬。我們不要小看這種稱謂,叫久了愈叫愈親,譬如說「姐」、「哥」,真的在這種稱謂當中,人與人會愈來愈親密。假如直呼名號,比如夫妻平時以姓名相互稱呼,叫久了氣氛就會愈來愈冷淡,甚至於會愈來愈火爆。對長輩,我們應該以叔叔、伯伯、阿姨來稱呼。出社會,我們也以某經理、某董事長來稱呼,人家聽了會很舒服,也不至於冒犯他人。

現在的孩子,無論在家、在學校都要落實這樣的態度。比如在學校,我們當老師的在孩子的面前不要直接說:「禮旭老師」,或者「某某老師」,因為這樣也是直稱其名,應該稱呼「陳老師」、「蔡老師」,這是做示範給孩子看。雖然我們大人之間稱呼可以親暱一點,但是小孩還要從小學習謙恭的態度,我們為人老師應該注意這些細節的部分。

現在西學東進,西方人稱呼自己的父母,直接叫名字,覺得這是平等。是不是真正平等?平等不是這樣講的,平等是對人的一種尊敬心,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縱使我們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當作附屬品,因為他往後是屬於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但是人生的歷鍊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不可能!所以,長者必然要有教導晚輩的義務,而晚輩如何能真正學到這些寶貴的經驗?必定要從他的恭敬心中才能獲得。假如他沒有恭敬心,就不可能聽父母、聽長者的話,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長者去希求晚輩尊敬,重要的是要成就他們的人格和學問。

我們也有些朋友學西方,讓女兒直呼他的名字,沒有叫多久就感覺孩子跟他講話很沒有分寸,所以稱呼絕對要尊敬。

現在也有取外號、綽號的習慣,這樣好不好?你不要看小孩在那裡取外號,你還跟著他一起笑,那就不對了。當孩子亂給同學取外號,甚至於還給老師取外號,他就沒有恭敬心,這個時候要適時把孩子的毛病導正過來。「將加人,先問己」,你是否希望人家取這種外號取笑你?假如你不願意,也絕對不能做。

對尊長 勿見能

「對尊長,勿見能」,我有一個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她補習四科,我就想只要她上課認真聽,不需要補那麼多,於是把她找來溝通。我說:「你補四科太多了,不然先補兩科好了。」這個小女孩說:「老師,不行,我們那條街的人全都補四科。」你看孩子去補習的目的在哪裡?別人都去了,我不可以輸給人家。現在的小孩子學那麼多才藝,目的在哪裡?人家會鋼琴,我不會不行;人家會跳舞,我不會不行。假如都是為了跟別人攀比,好面子,那孩子這些才藝學了之後,不單沒有得到好處,反而學雜了會不紮實,還可能沾染虛華的風氣,學了之後,常常想跟人炫耀。

所以,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假如孩子是學藝術的,我們應該引導他要有志向,學了藝術要能造福社會。所謂「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每個人應該奉獻他的能力跟才華來利益團體。譬如李叔同先生做的曲子,現在還能不斷陶冶人的性情,你要學音樂,也要像李叔同先生這樣,要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用音樂改善社會風氣。我們這樣去引導,他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學習一定會跟其他人有所不同。如果只是為了炫耀而學這一門才華,絕對會遇到瓶頸而不能突破,因為當他喜歡跟人比來比去,他就會患得患失,情緒化會很嚴重,因此就會逐漸失去提升的能

力。但是如果他有志向,就會不斷鼓勵自己前進,所以志向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在路上遇到長輩,我們要主動過去打招呼,這是見面的禮儀。見面之禮,我們可以用鞠躬。大人之間,現在一般都握手。其實握手是西方的禮儀,中國一般是鞠一個躬。當然遇到長輩,我們就要「疾趨揖」,要主動去鞠躬。你不能大老遠看到爺爺了,還悠悠哉哉地走,那不恭敬。面對長者,我們可以行鞠躬禮,而對平輩就很自然鞠躬。我們看韓國的連續劇「商道」,看到他們見面時都鞠躬,感覺很舒服。連看到不順眼的人,他們也會收斂一下,跟人家行個禮。

我們跟長輩打招呼了,長輩假如沒有什麼事,等他離去了,我們就可以走了,這是「長無言,退恭立」。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很少有機會回家,一個學期回去沒幾次,當我一進門,看到爸爸、媽媽,這叫「遇長」,我們就稱呼「爸爸,媽媽」。打完招呼後,把行李放下,趕快過來。因為父母有一段時間沒有跟你談話,對你的情況不十分了解,一定會有許多的擔心。這時你坐下來,陪伴他們看書也好,喝杯茶也好,這個時間絕對不能省。很多人就說:「我媽媽都沒什麼話跟我說」,因為你只打一下招呼就走了,她那個話剛到口邊要講出來時,你已經走了。其實當你很有心,靜靜的陪伴父母坐上一會兒,他的靈感就來了,自然有很多話跟你溝通。所以,與長者交談也要有耐性,陪他們坐一下,父母確實沒有話說,我們再「長無言,退恭立」。

有一次,我從海口回來,下午先去看望爺爺,晚上才回到家。我有四個多月沒跟父母一起交談,晚上回到家,我把什麼都放下,先跟爸爸、媽媽談話,一談就談了兩、三個小時。在談話的過程,我把自己生活、工作情況,仔仔細細跟父母報告,讓父母放心我在那裡所做的事。我父親在聽我講話的過程,有三次流著淚水。我回海口繼續工作,當我給家裡打電話時,我父親就跟我說:「你在那裡好好做,不要擔心家裡的事,爸爸會處理得很好。」父親還安慰我的心,希望我不要牽掛。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這是敘述古人坐在馬上或乘坐在馬車上時,見到長輩的禮儀。而現代我們坐在車上遇到長輩,應該趕快下車,如果在車上打招呼就很不恭敬,必須趕快下車行禮問好。推而廣之,可能你正好在忙,比如在打電腦,長輩來了,應該放下工作,先向長輩問好,處處不要忘失了這個恭敬之心。如果車子正在高速行駛,能不能把車窗搖下來大聲叫「叔叔」,這就有安全的顧慮,所以學禮要學靈活。

古人很重情義,由於有這分情義,才寫得出非常感人的詩詞。李白寫了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提到:「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孤帆遠影碧空盡,他送朋友是等到朋友已經完全看不到了,才依依不捨的離開,對朋友那分情義、相惜之心就在送別當中流露出來。現在的孩子能不能寫出這樣的詩?很難!因為現代孩子沒有恭敬之心,比較焦躁、煩躁。所以,我們要在這些禮儀當中,長養孩子對人的恭敬。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當長輩站著時,我們做晚輩的就不能坐,等長輩叫我們坐,我們再坐,這是進退之禮。學禮儀也要學得靈活,不可以學呆了。比如看到人要行禮、鞠躬,剛好你在電梯裡面,人很擠,突然看到你叔叔來了,要不要給他鞠躬?可能旁邊的人都被你擠到了。

我們有位老師學了「長者坐,命乃坐」之後,他到一個單位去聯繫事情,跟他談話的負責人是一個女性。這個老師是晚輩,但是長者沒有說要他坐,他就繼續站著,而且他長得很高,使這位長輩必須把頭一直仰著跟他說話。突然這位長輩覺得頭很酸,她說:「你坐下來吧!我的頭快受不了啦!」當我們看到長輩已經仰頭而望,就不要等他叫你坐,你要很自然的坐下來。

有一個小女孩子兩、三歲,有一天跟她父母還有外婆到公園裡遊樂,她父親坐在那裡看報紙,小女孩坐在一個板凳上。當她外婆走過來時,小女孩突然就從板凳上站起來,結果沒有站穩而摔倒。她的外婆跟爸爸都覺得很奇怪,趕快把她扶起來問她:「妳為什麼要站起來?」小女孩說:「長者立,幼勿坐。」因為外婆走過來了,她要趕快站起來。她父親聽了很汗顏,外婆走過來,他無動於衷在看報紙,他三歲的女兒已經站起來了。真的後生可畏,面對這些學聖賢書的孩子,我們也要跟他們一起好好落實《弟子規》。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這是講話的禮貌,在尊長面前講話時,聲音要放低,不然會影響到長輩他們的談話。現在的孩子對於什麼時候應該講話,什麼時候不應該講話,這個分寸的掌握比較缺乏。往往一群孩子玩在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鬧翻天。這時我們長輩要適時去制止,不然等他們都已經習慣,就很難導正。當你發現孩子講話很大聲,影響到長輩談話,要趕快說:「你們要小聲一點。」孩子就小聲了,但能保持多久?三分鐘後又控制不住了。有些長輩說:「算了,算了,不要管他們了!」這樣對不對?不對!教育要有耐性才行。

中國很強調中庸之道,其實中庸之道就表現在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穿衣服要不要中庸之道?穿太多了很熱,穿太少了會著涼。吃飯吃太多了會得胃病,吃太少了會挨餓。講話也要強調中庸之道,「尊長前,聲要低」,這是對長輩的尊敬;「低不聞,卻非宜」,講話使長輩聽不清楚也很失禮。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跟長輩講話,要讓長輩聽清楚我們在說什麼,而且眼睛要看著長者,就是「問起對,視勿移」。我們跟現在的小孩交談,他的目光可以專注看著你多久?能十秒鐘就不錯了。孩子對人講話眼睛都不專注,代表他的心沒有恭敬、很浮躁。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太缺乏禮節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因此,這些小細節都需要為人長者耐心教導,慢慢讓他能循規蹈矩,處處替人著想。

「近必趨,退必遲」,遇到長輩要快步上前,不要讓長輩等太久;跟長輩談完話,我們要離開就慢慢退幾步,然後再走出去。長輩跟你講完話,你不要立刻就說「好,再見」,馬上就要離開,這樣好像是告訴長輩,我恨不得立刻就走,不想再多留一秒。處處注意到別人的感受,所以要「退必遲」。

教孩子基本禮儀

禮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

我們把人與人的關係整理成一個「讓」字,「讓則有餘,爭則不足」,人與人相處要能禮讓,那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當你遇到一位很有禮貌的朋友,你的感受如何?很舒服、很歡喜,所以這個禮是人與人之間很優美的距離。縱使再親的人,或者是夫妻、父子,也應該以禮相待,不能因為太親就不尊重他,比如連門都不敲就進去,一次、二次他可以接受,次數多了就會如何?可能怨氣就上來。所以,再親的人也要尊敬,也要以禮相待,保持這個優美的距離。當孩子從小懂得以禮相待,他就會成為一個有分寸的人,所以學禮非常重要。

禮跟道理是相通的

《弟子規》全部教誨都是以禮貫穿,對父母恭敬就是「入則孝」,是禮;「出則弟」,兄弟友愛,尊敬長輩,也是禮。「謹」的部分,對於物品要愛惜,也要物有定位;對於食物不可以糟蹋,「對飲食,勿揀擇」,這是用禮貌的態度對待食物。「凡出言,信為先」,也是在我們的言語當中對人要有禮貌,說出去的話不可以做不到,不然就非常失信、失禮。在《樂經》裡面還提到「禮者,天地之序也」,所以禮貌之「禮」跟道理也是相通的。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就是人與人當中非常自然的規律,我們不能踰越了這個規律,不然就會發生磨擦衝突,「泛愛眾」也是禮貌的態度。

有禮處處結善緣

有一次我在上電梯的時候,我剛進電梯,後面就跟著進來了一位跟我母親年紀差不多的女士,我微笑問她說:「這位女士,請問您上幾樓?」假如你進電梯的時候,有一個人跟你微笑說:「請問你上幾樓?」你的感受如何?很舒服,可能那一天心情都很好,所以禮貌不得不教。當我跟這位女士打完招呼之後,她也很歡喜,然後我接著就跟她自我介紹,我說:「妳好,我叫蔡禮旭。」她說:「你好,我叫丈母娘。」她聽成我是蔡女婿了,我就跟她聊起來,這樣一聊,發現她的女兒跟我是同一屆的高中同學,從這裡也體會到了諺語常講的「有緣千里來相會」。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有禮貌就能在人群中立足。我們很歡喜別人向我們問好,相同的,假如我們肯主動去跟別人問好,別人同樣也會很歡喜。我們希望社會更好,希望人與人之間能互相尊重、互相關懷,應該從哪裡下手?絕對不是要求別人先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懷是結果,因是從我們自己主動尊重別人、主動關懷別人開始做起,相信人與人之間關懷尊重的風氣會很快地形成,很快地變化起來。

學禮貌重要還是分數重要

我常常跟家長和學生們說:「是學禮貌重要,還是把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重要?」家長都說:「學禮貌重要。」請問現在的家長,在做前者的工作,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後者。明明都覺得學禮貌重要,但是實際上還是只逼孩子的功課,問題究竟出在哪裡?為瞭望子成龍。而孩子的分數提升了,就能成龍了嗎?孩子的人生就幸福美滿了嗎?很多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深入思考,用智慧去判斷,才可能判斷正確。

我相信很多的家長都把孩子往分數那邊推,然後等孩子大學畢業出來,很可能連跟人打招呼的能力都沒有,甚至於不要說等到大學畢業,很多大學生去念書沒幾個月就被學校退學,為什麼?與人相處還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太差了。這兩種能力都會影響孩子一輩子,而九十八分跟一百分差兩分,會不會影響他一輩子?不會。我們有這一分明白,才會去深入思考,才能讓一個孩子,真正在一生中學到正確的態度跟觀念。

學禮的孩子絕對不呆

學禮的孩子會呆嗎?絕對不呆!學禮的孩子知道處處尊重別人,替人著想,大腦更靈活。現代人對「活潑」有所誤解,什麼叫活潑?三秒鐘都停不下來,在那裡跑叫活潑!我們有時候在機場排隊,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裡撞來撞去,後面的旅客還說:「這個孩子真活潑!」哪裡是活潑?那叫做隨便,沒有家教。真正的活潑是思想活躍,處處能替人著想,所以學禮的人絕對不會學呆的。

失禮人生會增加很多的阻力

沒有學禮的人,他的人生就會增加很多阻力,因為一失禮,人家就不會幫助他,甚至於還會障礙他。假如我們時時處處都對別人很有禮貌,就會增加很多幫助我們的助力。

現在人跟人相交的分寸懂不懂?為什麼很多人辦事很順利,為什麼我們辦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這些都不是偶然的。當你平常處處有禮,你已經積累很多善緣;當我們處處在言語、行為上失禮,就形成很多阻力,這個阻力當你在辦事時,就開始冒出來了。

學禮一定要從小做起

微笑是國際性的語言,都可以相通。但是孩子假如從小對人就沒有善意,你突然叫他笑得很燦爛,還真是很困難;要跟人家鞠躬,要鞠得很真誠,也不是件容易事,所以學禮一定要從小做起。

有一個孩子才四歲多,我們教導他,大家在一桌吃飯,自己吃完了之後要提前離開時,一定要跟同桌的人說:「大家請慢用」,然後才離開。這個動作重不重要?人是群居的團體,絕對不可能說一個人獨自生活。在群居的生活中,你的禮儀愈具備,與人的相處就不容易產生摩擦。若今天你跟同事去吃飯,你先吃完了,一句話也沒講就離開了,就會很失禮。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時時能跟人家打招呼問好的習慣,對他來講就很重要,他也會時時想到別人的感受。

我們幼兒園裡,每位老師和孩子都這樣做,一旦形成風氣,大家都會做得很好。所以,每次老師站起來,向所有的小朋友鞠躬說:「大家請慢用」,小朋友都笑得很開心,看到大人跟他們一樣都要做,心裡很服氣。假如你只要求他做而你不做,當你不在的時候,他可能就不做了,所以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給小孩看。有一天用晚餐之後,只剩下一個小朋友還沒有吃完,這個孩子才四、五歲,他站起來對著桌椅、板凳說:「大家請慢用」,老師聽到都笑起來了,我們也看到了孩子的天真。一個人求學問,一開始不是學變通,而是要先學老實,他這麼老實,以後一定會依教奉行。

鞠躬的禮儀

我們在深圳教這些學習中國文化的孩子,光是鞠躬就學習了兩、三個月,諸位不要小看這個鞠躬,當孩子這個腰真正能彎下去,彎得很真誠的時候,他的恭敬心就出來了。聖賢人的學問最重要的就是「主敬存誠」,時時恭敬,時時真誠,這叫真實學問的根基。鞠躬也要注意距離,差不多兩步的距離,然後再給長輩鞠躬。鞠躬的時候還要講問候語:「叔叔好!」整體動作就會讓人很舒服。除了鞠躬跟問候之外,還要注意眼神,鞠躬前要看著叔叔,然後才說:「叔叔好」,鞠躬完之後還要再看一下,這就是跟人鞠躬的禮儀。

打招呼的禮儀

成人見面,如何打招呼?你看韓國劇「商道」,一見面怎麼樣?「你好!」那個感覺多舒服。一進人家的門,「將入門,問孰存」,一定是先問:「都房大爺,我是尚沃。」讓裡面的人知道了,然後再回應你。裡面的人說:「你稍等一下。」他就站在那裡等,處處都有跟人相處的分寸,所以學禮的人就會變成一個懂得與人相交有分寸的人。

訪客的禮儀

拜訪別人時,敲門的禮儀,要敲幾聲?敲三聲,而且不能敲得太急促,否則屋裡的人會被你帶動得很緊張,剛好他又在忙其他的事情,一時不能來開門,他的心裡就會更緊張,所以敲門也要和緩一下,敲三聲便止。

居家接待客人的禮儀

當客人到家裡,要主動問:「請問您找誰?」假如是找伯伯,小朋友就要「即代叫」,趕快跑去找他的伯伯,讓客人等半天就不好。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就要跟客人講:「我伯伯不在,請問您有什麼事嗎?我可不可以代您傳達?」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人家來找必有事情。

還要教孩子擺放拖鞋,一定是順著客人一走進來的方向擺,要讓客人馬上就可以順著穿進去。仁愛之心在哪裡落實?時時處處為人著想。

客人一進門,孩子就要說:「阿姨,您先請坐,我去幫您倒杯水。」然後就恭恭敬敬倒了一杯水說:「阿姨您稍等,我去請我母親。」有一位母親常常在接待客人時,都會切一盤水果請客人吃,有一天她不在家,而家裡來了客人,她有一位才上小學的孩子也準備一盤水果請客人吃,所謂上行下效,我們好好表演,孩子在無形中都在學習、模仿。

當一個孩子從小的對應就是如此,以後你讓他辦事就會很放心。不要小看這個禮節,它所代表的是孩子面對一件事,一定會自始至終處理得有條不紊。當他能如此,他的心就不容易急躁。所以,通過這種生活的禮儀,都是在長養孩子的修養。

學校公務接待的禮儀

在學校的時候,孩子看到隔壁班的老師走進來了,他就站在那裡放大嗓門喊:「老師,隔壁班的老師找你」,這樣不符合禮貌的態度,應該教導他們一定要先說:「老師,您等一會兒,我去請我們老師過來。」跟隔壁班的老師講後,然後還要把自己的老師帶過來。其實當孩子在落實禮儀時,耐性、沈著就在這些禮儀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慢慢在培養。

在公司行號裡面,假如有人來找他的朋友或者找上司,一般人面對這種情境會怎樣做?比如對方要找經理,但經理正在開會,他會說:「他在裡面,你自己進去。」客人走過去把門一打開,那會出現什麼情況?很尷尬,也很失禮。面對這樣的情境,應該是先請客人坐,倒一杯水請他喝,「我先去看看經理忙不忙,您先等一下。」他去請示一下經理,再來跟他說:「可能要請您再等十分鐘、二十分鐘」,客人的心裡也有數。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不懂禮儀的人很難在社會、團體當中立足。我曾經聽說有一位企業主管,有一次接待一位廣東的客人。接待廣東的客人一定要點什麼菜?當然點廣東菜。他帶了幾位員工去,這些員工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歡吃辣味比較重的菜。主管帶員工去的用意是要幫忙招呼客人,結果他們不但沒有幫忙招呼客人,還討論菜太難吃。剛好有一道菜特別辣,他們一看很興奮,都沒有請長者、客人先吃,馬上就把菜轉到自己面前,開始吃起來。這位主管一看,趕快把菜轉到客人的面前,結果沒多久,他們又把菜轉回來。這位主管很無奈,現在這些年輕人連這些基本的禮儀都不懂,也沒有處處替人著想的心,這也是自私。

如果希望以後你的孩子能得到企業家的賞識,禮儀這一課不能不上。當老闆把他帶出去,會覺得一身輕鬆,因為他能把客人招呼得體體貼貼,知道何時該倒茶,何時該幫忙夾菜,老闆當然要用他。接待的禮儀,就是要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才會一團和氣,只要和氣,事情就能辦得順利成功。而這個禮儀的學習,也有賴於家長跟老師在生活當中處處提醒,這要有耐性。

送客的禮儀

無論送長者或客人,都要等他離去以後,我們再走。古代人在送長輩、送師長的時候,確實做到了「過猶待,百步餘」,都是看到長者已經轉彎或者看不見身影才離開。我到澳洲去學習,晚上師長講完課,我們就一起送師長回他住的地方,我都會一直站在那裡,等到師長已經進了房間,我才離開。其他同學就很奇怪問我:「為什麼一直站在那裡?」我就跟他們說:「過猶待,百步餘。」其實當我們在實踐這句話的時候,內心真是無比歡喜。因為在送師長的過程中,我們的腦海不斷浮現著,我們的人生假如沒有遇到師長,智慧不開,煩惱不斷,因為有師長點點滴滴的教誨,我們才得以在人生中有這麼大的成長。所以,在目送師長的過程,是含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這一分師生之緣。

有些家長來找老師,之後看著老師一直在那裡等他們走遠,他們的內心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當你很真誠的去做出這些禮貌的行為,常常會令人心生感動和歡喜。有一次我送幾位朋友,當我目送他們離開時,發現一位女老師的裙子被卡在車門外,我立刻打電話給她,她才把裙子拉起來,她的內心也很感動,為什麼?因為我們是目送他們「過猶待,百步餘」,才會看到她的裙子卡在車門外。我們教別人這麼做,自己一定也要做到。

與長者共餐的禮儀

現在的孩子只要到飯桌,馬上就坐下去,都沒有察看長輩是否坐下了,當孩子處處只想到自己,他的恭敬心就不見了。從小就沒有恭敬心,請問長大後能不能馬上生恭敬心?很難!所以,現在要找到一個很有禮貌的孩子都很不容易。在深圳幼兒園,以中國文化來教導的孩子,走在外面都會引人注目,因為在路上他們遇到長輩都會恭敬的九十度鞠躬,有些年紀小的孩子還超過一百二十度,頭都快頂到腿了,旁邊的過路人看到,都會露出很驚訝、很讚歎的眼神,現在的孩子還有如此恭敬對待長者的,真是了不起。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在吃飯的時候,一定是長者先坐、先吃,晚輩後坐、後吃才對。我們和小孩一起吃飯的時候,小孩還要幫長輩夾菜。有個孩子送來幼稚園讀經才兩週,有一天他跟家人吃飯,一開始用餐,他就幫爺爺、奶奶夾菜。本來爺爺、奶奶還不是很認同中國文化,而孩子的這個動作,讓他們看出才受兩星期教育的效果,所以慢慢的就能接受用中國文化來提升孩子處世做人的態度。

坐位的禮儀

座位有主次,主位是給掌控家庭的人坐的,所以孩子應懂得那一個位子應該讓長輩坐。一般是正對門口的位子是主位,學過的孩子都會把主位讓出來,當老師一進來,他們會先站起來,等老師坐下了,他們才坐下。有一天我從杭州回來,一進門,孩子們都站起來,當我坐到主位時,他們就開始轉動桌子,我就說:「為什麼要轉桌子?」孩子說:「桌子有條紋,條紋對著主位是不禮貌的,所以他們一看到我坐下,就把桌子上的條紋轉到沒有對著我的方向。」你看孩子的恭敬心、細心、觀察力,就這樣一點一滴提升起來了。

接電話的禮儀

接電話也應講究禮儀,比如孩子接起電話來,一定要先跟對方問好:「您好,請問您找哪一位?」對方若是找父親,孩子就要說:「請您先等一下,我去請我父親。」「長呼人,即代叫」,找爸爸的,當然趕快去通知爸爸;「人不在,己即到」,當爸爸不在,就要告訴長輩說:「叔叔,我父親不在,請問您有什麼事?我是否可以轉達?」或是「若是很急的事情,您可以直接撥我父親的行動電話,我把父親的行動電話號碼告訴您,請記錄一下。」這就把事情辦得很圓滿,要做好結尾工作。

握手的禮儀

1、伸手的次序

現在很多場合中,都是用握手的形式做為見面的禮節,而握手應該誰先伸出手來比較符合禮儀?當長輩跟晚輩握手,要長輩先伸手,晚輩後伸手;當上司跟下屬握手,要上司先伸手,下屬後伸手;男生跟女生握手,女生先伸手,男生才伸手。如果你到別人的公司去見董事長,董事長還沒伸手,你就伸出來:「你好!你好!」對方不清楚你是誰,手就沒有伸出來,你不是很尷尬嗎?所以,面對長官,要等長官先伸手,我們再伸手,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2、握手的態度

遇到朋友要握手,首先我們的眼睛要看著對方。如果跟人握手,口裡說:「你好!你好!」而眼睛卻看其他的地方,這時對方就會感覺到,你心不在焉,沒有誠意。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握手時的力度,力量不要太大,不然會把人家的手握得很痛。握手的位置也要正確,很多人握手時,只跟人家碰一下手,這樣都顯得沒有誠意。握手的「時間」也不可太長,雙方互相問候完,就應該鬆手。尤其男生遇到漂亮的女生時,這一點更不能犯過失。

賓主介紹的禮儀

雙方握手完以後,要互相介紹。介紹的禮儀順序很巧妙,剛好跟握手的順序顛倒,握手是長輩先伸手,晚輩再伸手,而互相介紹的時候,要先把晚輩介紹給長輩,把下屬介紹給上司,把男生介紹給女生,這樣才符合賓主介紹的禮儀。「禮者,天地之序也。」禮和天地一樣是很自然的一種順序跟規律。

遞接名片的禮儀

在介紹過程中,有可能人家會遞名片給你,所以遞名片跟接名片也要注意。如何遞名片?不能把裝名片的袋子拿起來,他一張,你一張,這樣會給人家什麼感覺?不夠尊重人。一個人不尊重別人,其實也是不尊重自己,俗話説的「自取其辱」。那一張名片是代表你本人,你怎麼可以發得這樣隨便!所以,拿起一張名片來,應當雙手遞過去,而且在遞的時候,應該把名片的正面朝向朋友,假如你遞反了,他還要轉過來看,這些細節也都流露出你是否處處替人著想。接名片時,一定要先把名片的內容看完,才能將名片收起來,不要名片一接到手,看都不看就立即收起來,這種行為是很不尊重對方的。

「稱尊長,勿呼名」,不只是對尊長如此,對上級、同事也應該一視同仁。假如他是總經理或者是科長,我們就以職務來稱呼他,以表尊敬,他會覺得很歡喜。所以,你一定要先把姓看好,說:「陳科長,您好」。你不要接過名片,連他姓什麼都沒看清,就要坐下來交談了,突然想到了,又再拿出來看,這會顯得很尷尬。

接過名片應該放在哪裡?放在皮包裡。很多人就直接放在餐桌上,如果吃飯的過程中,那個湯滴來滴去,對方看到了,他會不會跟你做生意?會不會跟你合作?你對人家的名片如此不尊重,給他的印象就不好。而我們處處有禮,就留給人家很好的印象,人與人之間就會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

教禮要讓孩子實際演練

在教導禮儀當中,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讓學生實際操作,他們會做得很有興趣。在送客當中,我們引導孩子去感受一下客人的感覺。我們找兩個小朋友,一個表演主人,一個表演客人,當送客人到門口時,就教小朋友說聲再見,馬上就把門關上,所有的小朋友都笑了。接著我們又把門打開,把這位表演客人的小朋友請進來,問他說:「主人剛剛跟你說再見,就馬上把門關起來,你有什麼感受?」小朋友說:「他好像恨不得我趕快走,我下次不來了。」所以,我們送走客人,也要讓人家有賓至如歸、備受尊重的感受。

通過這樣的實踐,我們讓孩子們實際去體會別人的感覺。再進一步,教他們應該如何送客人,才會讓人家覺得很舒服,這時是用一種討論的方法,讓學生來參與教學。學生說應該送到電梯口,我們就問,假如沒有電梯又將如何?那應該送到樓梯轉彎處,等看不到客人再回來。我們讓孩子親自去操作學習送客之禮,就是培養孩子禮貌的德行。

禮儀是處處要靠自己用心去學

生活中禮儀處處皆是,我們在家裡也好,或者在公共場合也好,都要叮嚀孩子遵守禮儀。比如我們在等候電梯的時候,應該怎麼做?一定要設想,電梯一停下,裡面的人一定會走出來,所以我們要站在電梯門口的兩側,才不會阻礙到別人。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教育處處都是,我們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去博學,用心學習,才能成就自己的真實學問。

人與人相處還要學忍讓

對於長者、老師,一定要以禮相待;對於學問,要恭敬對待,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禮的本質就是恭敬之心,而恭敬心就是我們的本善,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不但要學禮讓,還要在與人相處中學習忍讓。這個「忍」字是會意字,上是一把刀,下是一個心,代表忍的功夫要達到什麼境界?人家拿刀放在你的胸口,你也要不為所動。這倒不是真的拿一把利刃架在你的心頭上,這一把利刃就好像別人鋒利的言詞,給你很多的譏諷、毀謗,這時你要能忍得下來。因為我們明白這些情緒的反應都是暫時的,我們不要與他計較,應該有包容的態度。

要有一個寬恕的心

有一句格言提到:「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其實很多的態度一念轉過來,可能就從地獄升到天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每天寬恕自己多少次?好多次。可是別人一犯錯誤,我們的情緒就控制不住,不能原諒別人,當我們轉一個角度,用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別人與我們相處就會覺得舒服,沒有壓力,所以能全交,能交到很多朋友。我們把別人的過失當作一面鏡子,用這樣的態度來檢查、要求自己,德行就會提升得很快,所以能寡過。忍讓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寬恕之心。

子貢曾經問過孔子說:「哪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夫子就舉出了一個寬恕的「恕」字,其實恕與仁愛之仁意思相容。恕者如其心,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就是處處從對方的角度去設想,很多衝突自然就化解了。人與人的接觸很頻繁,我們能忍讓,就能化干戈怒氣於無形之中。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在忍讓中,我們就已經在拓寬心量,已經做到了「理服人,方無言」,已經在喚醒對方的慚愧之心。而人在發脾氣時,往往都比較情緒化,等他靜下來了就會覺得理屈,所以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德行,也忍出了對方的慚愧,更保持了彼此間的關係。

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的緣分都來之不易,多年的交情不要一語寒心,結果溫情全消,那不好。當我們和朋友發生矛盾時,要想到「言語忍,忿自泯,忿思難」,一定要忍住情緒,忍住脾氣,寬恕對方。當我們用寬恕的心、言語對待朋友,那朋友就如沐春風,就是有什麼不愉快的事,也會立即煙消雲散。

教孩子做家務

只念書不做家務好不好

做父母的對孩子要抓住機會教育,不然很多好機會就會當下錯過,等到孩子都已經不會幫你做家事了,那時再生氣也於事無補。很多家長都說:「你只要把書念好就好,其他的事都別管」。你看他只會念書,其他事都不做,對他來講是否信任自己做事的能力?不信任。他愈不信任自己,就愈不敢承擔工作,不承擔會不會有責任心?沒有!所以,這都有連帶關係,我們要深思熟慮。

習勞知感恩

在勞動中,孩子也會感受到,原來母親持家真不容易,我才拖客廳的地就累了,媽媽要上班,回來還要煮飯,還要做很多事。當孩子能付出去勞動,他才知道感恩,才知道付出者的辛苦,所以要讓孩子勞動,絕不能讓他養成懶惰的習慣。

我在海口工作期間,舉目無親,所以飯菜都要自己煮,拖地、洗衣都自己來。我一邊洗衣服,突然回想到父母幫我們做了多少的事情,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現在的小孩過生日第一個會想到什麼?去哪裡吃飯,能獲得多少禮物。我們接受中國文化薰陶的老師,會抓住這個機會教育孩子,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應該為父母做些事。有個讀四年級的小孩過生日,她沒有向媽媽要禮物,而是親手煮一道菜給媽媽吃。這個小女孩進到廚房,因為身高不夠,就拿了一個板凳站上去。站上去以後,油一倒下去噴得很高,她就馬上拿了個大手套戴上,繼續煮菜。因為小黃瓜放下去,油濺得更高,她怕有危險,又跑到父親的摩托車上,拿安全帽套在頭上,這是名副其實的全副武裝,終於把那道菜炒好。當她汗流浹背把那道菜端出廚房,我相信在那一剎那間,她的心境已經轉變了。從今以後,她再吃母親所煮的每道菜,會不會挑三揀四?不會!她會感謝母親的付出,所以習勞才知感恩。

勤勞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勤勞對身體有幫助,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他的大腦隨時在動,所以常常幫忙做家事的學生,頭腦特別靈活。有些孩子的成績很好,但是在家什麽事都不做,你派事讓他做,有時候會受氣,因為他沒有經驗。我就遇到一個學生,他只要有事一定要他媽媽打電話給我。我就跟他說,你直接跟老師講就好了,為何還要麻煩你媽媽?他頭低低的,下次還是叫他媽媽打電話給我。因為孩子不常去承擔事情,面對事物都很怯懦,其實這是害了孩子。

試問:你喜歡跟懶惰的人在一起做事,還是喜歡跟勤快的人一起做事?勤勞人的人際關係一定會更好。有些大專院校的學生,因為人際關係處理不好被退學了。我們思考一下,當這個孩子看到別人在打掃公共區域,自己都在看電視不幫忙,別人對他的感受是什麼?一定不舒服。假如他的生活習慣又不好,把公物放東放西,人家常常都找不到,他的人際關係就在這一點一滴中愈來愈差。所以,勤勞做家事對孩子的影響甚深。

勞動會增加一個人的意志力

盧叔叔小時候,他母親見到鄰居家的水缸沒水了,就對他說:「去把水缸挑滿。」那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而挑水要到小溪旁,一去一回要一個多小時,而且要挑兩次才能注滿水。「父母命,行勿懶」,他們那一代對父母很恭敬,所以就去挑水,結果回家都晚上八點多了,而且吃涼的飯菜。你捨得嗎?你捨不得就養不出像盧叔叔這樣的人才。他母親懂得培養孩子要多幫助別人,還懂得要磨錬孩子的意志力。

盧叔叔說,自己每次在面臨很大的工作壓力時,大腦裡都會浮現當年擔水時的想法:「我快要撐不住了,但停在這裡也沒有辦法,還是要堅持一步一步地挑回去。」所以當他面對挑戰的時候,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跨過去!勞動會讓一個人的意志力不斷提升,而現在的孩子就是缺乏勞動的態度,所以做父母的要趕快讓孩子多做家事,多去付出,才能長養孩子這些好的德行、好的態度。

事要多做 身體才會強壯

我們要趁年輕時多做事、多勞動,要把福報放在晚年享。我在學院學習的時候,要輪流到廚房勞動,終於把我二十幾年來少洗的碗,少洗的鍋,一併洗個夠。我每次在廚房幫忙做饅頭,都很不好意思,師姐們從頭做到尾,都沒有坐下來休息,我要休息好幾次。休息的時候還要走到旁邊,不要被人家看到,雖然年紀最輕,但是體力最差。所以,從小要多幹活,身體才會強壯。

有朋友看到我跟父母一起住,他們都會說:「你真孝順,在家裡照顧父母」,我聽到這話都很汗顏,很不好意思,其實哪是我照顧父母,都是父母照顧我。因為我父親從小就做農活,在田地幫忙,所以體格比我壯實很多。我跟父母出去旅遊,我爸爸都常會問我:「你累了沒有?」我爸爸開車是從來不累的,因為他們從小勞動,所以精神、體質都很有耐力;我們這一代從小養尊處優,體質就沒有他們好。老子說:「禍福相倚」,我們這一代看起來好像很有福氣,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實際上都把福氣折光了,身體也不好,一些正確的人生態度也沒有形成,我們這一代的晚年確實堪憂!

驕奢淫逸的習性會給孩子的人生造成什麼後果

習慣揮霍會令孩子不懂孝道沒有責任

現在這一代從小生活就很優厚,要什麼有什麼,習慣揮霍、習慣花錢,又不懂孝道,又沒有生活的歷鍊、承擔,不只自己賺的錢花掉了,還要去花父母的錢。很多年輕人喜歡消費享受到什麼程度?一個月的薪水一拿到手,立刻去購物,整個月薪在前十五天就花光了。後面的日子怎麼熬?買泡麵吃。撐不下去了,回去找老爸說:「爸,我沒錢了。」他的父親很生氣說:「告訴你不要亂花,你都不聽,好啦!要多少?」還是拿給他。而生活的優厚,並不能帶給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

蕭何的智慧值得借鑒

在漢朝初年,劉邦給一百多位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分封了屬地,給他們很多田宅。過了一百年之後,漢朝的史學家們突然想到要去了解,這一百多個功臣的後代,經過百年後是什麼樣的情況。結果令史學家非常驚訝,他們的後代基本上都沒落了,很多已經流落街頭乞討,只有幾個人的後代還很好。其中蕭何的後代很不錯,原因是當初在分封土地的時候,蕭何深謀遠慮,他只要了一塊貧瘠的土地,由於貧瘠,不勤勞的耕作就沒飯吃,所以他的子孫懂得勤勞節儉。其他的人分封到很好的土地,所謂好吃就懶做,而且好土地你喜歡,別人也喜歡,如此就引來很多人覬覦,被很多人設計陷害。所以,蕭何看得遠,不要留錢給子孫,更重要的是把智慧傳給子孫,還有做出榜樣給子孫看。

人有四個習性叫做驕奢淫逸

中國聖賢已經整理出來,人有四個習性叫做「驕、奢、淫、逸」。我們對照一下,自己有沒有?所謂修身才能齊家,假如我們自己有,要趕快修正。我們再來對照一下,現在孩子有沒有這些習性?假如有,就要趕快幫助孩子導正,若能從現在開始長養孩子的善根,還能補救。

「驕」是驕傲,傲不可長。人一驕傲,不但學問上不去,無形中也斷了自己貴人的因緣。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喜歡交往什麼樣的人?謙虛的人!你只要傲慢,這些人就會離開你了。

我們第一份工作做完,薪水才這麼一點點,突然會覺得錢難賺,也會感受到,以前花錢太凶,真是對不起父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現在要節儉。我的母親不常化妝,她要去一些正式的場合才會化些淡妝,所謂上行下效,我兩個姐姐也不大化妝,反而皮膚很好。《朱子治家格言》提到「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當太太的不要每天擦得花枝招展,不然出去會引來一大堆蒼蠅,困擾自己也困擾別人,這樣不好。有個孩子要跟父母出門,他媽媽妝化得很漂亮,結果兒子就跟她說:「妻妾切忌豔妝」,因為他剛好背完《朱子治家格言》,夫妻兩個相視而笑,媽媽覺得孩子懂道理,她就把濃妝描淡了,所以不能長這種虛華之氣。

「淫」,一般世間人的看法就是女色,其實不只是女色為淫,這個淫還是他陷在某些慾望當中不能自拔。比如現在的孩子一玩遊戲、一上網路就多久?幾個小時,玩物會喪志。所以,玩樂的東西盡量也要給孩子有所節制,當一個人真正感受到求學問的快樂,當他真正感受到身上的使命,他就不會把很多時間消耗在這些跟自己人生不相關的事情上。與其我們在那裡一直叫他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如拓寬他的心量,讓他對人生有所志向,然後你帶著他一起學習,長養他好學的態度,這一點很重要。

逸,就是遊手好閒。我們看看很多的家訓,都非常注重養成孩子勤勞的態度。《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話提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所以以前家裡的很多工作都是孩子做,孩子從小愛勞動,長大才不會好逸惡勞。當孩子懂得分擔家務,他才能體會到做事人的辛勞,惜勞才會知道感恩。現在孩子的感恩心很難生起來,原因何在?因為他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有個小朋友聽完之後,就對我們說:「老師,茶來不伸手,飯來不張口,如何吃?」真是不知民間疾苦。

讓孩子懂得戒色

從小紮好德行的根

《弟子規》也講到「鬥鬧場,絕勿近」、「非聖書,屏勿視」,很多人怕孩子到青春期,會看到一些不好的刊物,其實你只要讓他從小紮根於德行教育,他身上有浩然正氣,當他接觸到這些不好的東西時,他立刻就會覺得不舒服,他有免疫能力。與其你擔心他以後,不如現在就把孩子的德行根基紮好。

色字頭上一把刀

我曾經問學生說:「色為什麼不好」?他們說:「色字頭上一把刀」,這一把刀會傷到誰?傷到自己的身體,傷到一個家庭的安樂,還會傷到一個國家的存亡。經營一個企業,假如這個色字沒有放下,你的事業遲早會垮掉。歷史上太多的朝代之所以滅亡,都跟好色有關。我們看唐朝,唐玄宗沒有遇到楊貴妃以前,創造了「開元之治」,政績非常好;遇到楊貴妃以後,從此君王不早朝,致使國家陷入危難之中,造成「安史之亂」。從開元之治變成安史之亂,相差如此之大。安史之亂誰要負最大的責任?唐玄宗。我曾經在一次演講中,有位男士說責任在楊貴妃。「色不迷人人自迷」,安史之亂的因、緣、果在哪裡?「因」在於唐玄宗沒有把色斷掉,「緣」才是楊貴妃,才會結此惡果。假如堯帝、舜帝遇到楊貴妃也會安然無事,因為沒有因,惡緣也不會現惡果。我們要很謹慎對待,絕對不能因為色毀了家,毀了團體,毀了一國。

居家教子切戒什麼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會把孩子寵壞

我的母親教育我們很有原則。記得有一次,我對母親提出了一個不合理要求,我媽媽就拿著一本書在看,根本不理我。我後來躺在地上打滾,一定要讓她達到我的目的,結果我媽媽根本不看我,繼續看她的書。後來我覺得打滾很累,也知道用情緒不能達到目的,媽媽不接受威脅,我就乖乖自己爬起來走了。這件事我記憶深刻,也讓我更加地感悟到母親的教子原則是十分正確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確的原則,不能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樣會把孩子寵壞。我媽媽教我的時候很有原則,結果帶外孫就開始寵愛,她還常常跟我說:「你對外甥不要這麼凶。」我也不說話,過了半年左右,她又跟我說:「你對外甥凶是對的。」因為這個外孫已經爬到她頭上了,所以隔代教養的效果都不好,會把孩子寵壞,還是自己帶孩子比較保險。

寵子害子又害己

中國大陸有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要多少錢就給他多少,最後孩子還在讀書時,一個月就要花一萬多元。他父親覺得不對勁,就跟他說:「從此以後不給你錢了,還要把你送去西藏當兩年兵。」他回來之後,還是跟父親要錢,他父親狠下心不給他。結果他僱了殺手來殺他的父親,他跟這個殺手說:「待會兒有一個人會從那裡走出來,你就殺死這個人。」他對整個情況描述得一清二楚,這個殺手說:「你怎麼這麼清楚?這究竟是什麼地方?」他說:「這是我家。」「那要殺的人是誰?」「是我父親。」如果我們沒有把孩子教育好,這齣戲有可能搬到我們的面前來演。他不只把他父親殺了,因為他父親保險箱的鑰匙在他母親手裡,所以他母親也被殺了。你看,孩子一旦被寵壞,再多的錢也無法解決問題。

愛護沒有智慧 愛之足以害之

為人家長每天都盡心盡力賺錢給孩子花,是不是愛護?假如這個愛護沒有智慧,則愛之足以害之,把孩子寵壞了,不得了!閩南話提到:「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寵妻吵鬧,寵夫半夜爬起來哭,寵女兒難入人家的家教」。地方俚語都含有很深的人生智慧,這些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都是去蕪存菁,所以一句話對人生就有很大的提醒。「寵豬舉竈」,寵豬寵到牠跑到你的廚房,把你的竈都掀掉了,這句話多有道理!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非常有原則,不然會被孩子摸得一清二楚。豬都不能寵,人更不能寵,因為被寵的孩子就會不孝。

居家戒爭訟 訟則終凶

我曾經聽一個朋友講,有一對夫婦養了六個兒子,給他們買了六間房子,娶了六個老婆,都把他們安排好了,這樣的父母偉不偉大?結果下場如何?自己沒地方住。這樣是愛護孩子嗎?是害了孩子。從小到大什麼都幫兒子做好了,那兒子只會生起一個態度:父母幫我所做的都是應該的。到最後,大兒子還有一點良心,在一個豬舍旁邊蓋了一個小木屋,給父母住,鄰居看不下去了,就鼓動他們去起訴兒子。要不要告?「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假如真的告贏了,六個兒子分配下去,每一個人養兩個月,這樣養起來是什麼結局?可能媳婦把飯丟過去:「趕快吃!」本來還可以活十年、二十年,結果被六個兒子奉養之後,每天都被氣個半死,反而只能活三年。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所以,教育孩子要以德為本,才是真正愛護他。

培養孩子仁愛之心來處事待人接物

為何要以真心處世待人

人際關係的處理,首要在於懂得付出、懂得愛人,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些朋友會說,我先生假如對我好,我一定對他好;我的朋友先對我好,我再對他好。這樣好不好?人生一直在等待,患得患失,豈不累死!我們講一句好話給予他人,誰先受益?當這個好的言語在我們的腦海中產生時,我們全身的細胞都已經先得利益了。確實利人一定利己,損人一定不利己,而且是損己。我們看電影的時候,一看就知道是好人還是壞人,為什麼他的臉會變成這樣?都是起了惡念以後,相由心生。自己身體搞壞了,而且又折損了福分,我們了解這個真相,應該用真心去對待一切人事物。

常存恭敬感恩之心

一個人的愛心、關懷之心,一定是從家庭中培養起,從對父母的孝而延伸到對一切父母、一切長者的尊敬、恭敬。「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社會就是一個互助的團體,假如今天沒有各行各業所做的付出,那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將出現問題。記得在海口,我的背包帶子斷了,我走到一個車站門前,讓一位修理工幫我把背包修好,修完之後我很高興,問收多少錢?他說一塊錢。一塊錢就把我的袋子救活了,所以我很感謝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確實需要很多專業的人來成就我們。我們也應該尊重每個行業,用一份平等心、恭敬心,當我們有這樣的態度,下一代也會有這樣的恭敬心。

感恩是快樂的傳遞

有個叔叔每天來幫學校換飲用水,有一班的學生,看到換水的叔叔很辛苦,學生就提議:「老師,我們明天是不是應該謝謝這位叔叔?」學生這樣的提議,老師聽了也很歡喜同意了。第二天,當這個換水的叔叔走進教室的時候,面無表情,好像每天都是例行公事。學生一看他走進來,就集體對他說:「叔叔好!」他還沒有回過神來,當他在換水時,所有的小朋友又說:「謝謝叔叔,您辛苦了。」這位叔叔立刻露出燦爛的微笑,從此以後,叔叔只要到這一班,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所以,當我們尊敬他人,他人自然會尊敬我們;當我們處處感謝他人,人與人之間就會相處的非常和諧。

所有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

生活當中遇到任何人,都應該給予尊重、肯定。在過年前夕,我們看到很多打工的人都在郵局排長隊,這些朋友準備寄錢回故鄉給家人,雖然他賺得並不多,但是他也是時時念著要孝順父母,要奉獻他的家庭,我們從中也看到他們值得讓人尊敬之處。

用愛來喚醒愛

《論語》提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居住在一個很有仁德之心的地方很好,能增長自己的道德、學問。而這個有仁慈之心的地方到哪裡去找?好不好找?我們責無旁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從自己開始,在社區中懂得去撿垃圾,懂得敦親睦鄰,當這樣的風氣慢慢從我們這裡推動起來,就能喚醒很多人的善行。有個老先生住在一棟公寓裡,這棟公寓的鄰居都老死不相往來。有一天,老先生就敲開了對面鄰居的門,然後對鄰居說:「我兒子寄了一籃葡萄來,我吃不完,送一點給你們吃。」對面的年輕人就拿盤子盛葡萄,然後裝了這些葡萄就開始分送到整棟大樓。本來大家彼此不是很認識,由於開始送葡萄,大家開始有了交談而熟悉,自然而然互動起來。本來樓下的腳踏車,都是排得亂七八糟,後來因為有了接觸,大家就開始互相尊重,腳踏車也自動排列整齊。有些鄰居家裡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剛好其中一戶是開公司的,熟悉之後也主動讓這位晚輩到他的公司去工作。

人與人假如沒有溝通,就會愈來愈疏遠,如果有人帶動,實際上都能喚醒這種人情味。有一天,這個年輕人遠遠看到這位老先生走在路上,迎面而來了一個水果攤販,就對著這個老先生說:「老先生,你要不要再買一箱葡萄?」年輕人一聽,才了解到那些葡萄不是老先生兒子送來的,是老先生自己花錢買的。

用真誠感恩真誠

我們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推展了一、兩個月以後,每次下課走進廚房,就會有蔬菜、水果,也不知道是誰送來的。我們平常給人家送禮,送禮的時候,怕主人沒有看到我們送什麼,還要舉起來告訴他:「這是我送的」,深怕別人沒有記住這個人情,都是用有求的心在與人交往,這樣的交往就會身心俱累!當我們是用無求真誠的心對人,別人也會不求回饋的付出,歡喜贈送這些東西給所有的老師,這也是表達他們的一種謝意。所以,「里仁為美」,要靠每個人從自己的修身、齊家做起,進而把影響力擴充開來。

包容寬恕才能令其悔改

在海口我們認識一位監獄長,他主動請中心的老師吃飯,他說到:「我希望把監獄辦成一個學校,因為這些人幾年都在這裡,假如能有好的教育給他們,說不定他們個個都可以重新做人。」我們聽了心生歡喜,也很熱忱給予回饋支援。

若監獄要開辦課程,也要從《弟子規》開始學起。《三字經》說:「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就是說讀書是有次第的,德行的建立一定是從《小學》開始紮根。這是宋朝朱熹所編的一本書,專門教導做人、做事、灑掃、應對、進退之禮的啟蒙教材。在清朝,李毓秀把這本書的重點重新體現,再以孔子在《論語》裡的一段話為綱領,編成《弟子規》。《論語》裡面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李毓秀就以這七個綱領,再加上《小學》的重點,編成了一千零八十個字的《弟子規》,裡面涵蓋了做人做事的綱領。所以,要想增長德行,可以從《弟子規》下手。

壞人也需要去引導、去包容、去寬恕,他們才有空間改過自新。否則他常常受到排斥,很可能又會犯下更大的過失,所謂「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譏笑辱罵他人等於謀殺自己

在二00四年,中國發生了一個很大的刑事案件,一個大學生叫馬加爵,他殺了四個同學,這給教育界也帶來很大的震撼,引起很多的討論。我也問了一些朋友對這件事有何看法?有些人覺得,這樣的人趕快把他槍斃。而從事教育的人的態度不是這樣,他們覺得一個大學生還這麼年輕,還沒有步入社會,為什麼會做出這樣違背人性的事情?到底是受了什麼影響?

原因是馬加爵的這些同學常常譏笑他、辱罵他,所以他的怨氣慢慢上升,等到忍受不了,才會做出這等殘酷的事情。馬加爵沒有學過《弟子規》,他不知道「言語忍,忿自泯」,不知道「凡是人,皆須愛」、「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因為在他的生命當中沒有這些理智的教誨,所以一遇到境界根本提不起這樣的態度,都是隨順憤怒、隨順煩惱。換另外一個角度看,為什麼這四個同學會招致殺身之禍?也是沒有學《弟子規》,不知道「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揚人惡,即是惡」、「勿諂富,勿驕貧」。由於他們對馬加爵的傲慢,而惹來了殺身之禍。其中還有一個同學,本來也會被殺,結果這個同學卻逃過一劫,因為曾經主動幫馬加爵盛過一次飯,他記在心上,所以這個同學才逃過一劫。

再惡的人,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他很清楚。當我們的孩子對人都是一片恭敬之心,他的人生就會化解很多惡緣跟災難。假如孩子沒有學到恭敬心,人生旅途會增添危機跟阻力,我們為人父母、老師要從馬加爵事件好好來思考,吸取教訓。孩子只要沒有理智,他的人生之路確實很難走到終點;孩子從小懂得恭敬有愛心,他的人生將會愈走愈寬廣。

讓孩子從小學會稱讚別人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善」的態度,對道業的影響相當深遠。其實這一句經文,就是善財童子為什麼一生可以圓成佛道的修學方法,因為他不管見到善人或惡人,都是他的菩薩學處。他看一切人都是諸佛菩薩,只有他一個人是學生,所以才能「德日進,過日少」。一定要讓孩子從小有這樣的態度,假如他從小不會欣賞別人,只會批判他人,他會過得很辛苦。當他常常都看別人的過失,會不會有很多朋友?所以,懂得欣賞他人,隨喜他人,這對一個人的人格相當重要。而我們稱讚欣賞對方,要抓住性德,而不是外在的虛榮、才華。只要你是稱讚、欣賞他的性德,他就會愈來愈好。

有個人二十歲就拿到了數學博士,在讀書過程跳了好幾級,非常優秀。後來在大學任教,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可以算是那個學校的一個特例。他從二十歲做到三十歲,整整十年當中,發表了很多論文,想要升到教授,但是十年了還是升不上去。我有個朋友也是數學博士,剛好跟他是同事,了解到他所發表的論文很精闢,但內容都是哪個教授的論文有什麼缺點,哪個教授哪裡講的有錯誤,他每篇文章都是談論別人錯處。雖然寫得很正確,但是他的論文全在中途就被刷下來。他也很苦惱,我的朋友告訴他,你換個寫法,說哪個教授哪裡好,從這個角度去發表論文,說不定會有轉機。他聽完以後,眉頭皺起來,覺得很困難。後來寫好拿給我朋友看,他說他一邊看,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因為寫得很不自然。

一個人要很真誠的稱讚欣賞別人,還真是要很習慣後才做得出來。有些人去接受一些訓練,訓練時告訴他,要常常稱讚別人,對別人微笑,就可以跟人做好生意。往往這些人上完課回來對你笑的時候,你會覺得很不自然。所以,「見人善,即思齊」,是一種心理的狀態,要打從內心歡喜去欣賞、讚歎他人才行。

勸諫長輩應注意什麼

勸諫長輩是本分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勸諫父母、領導者,是為人子、為人臣應盡的本分,就是部屬對領導人有勸諫過失的責任,子女對父母有勸諫過失的責任。中國人講孝順,這個「順」不是父母的所有要求都去做,而是要先分辨父母要求的對錯與否,我們要用理智去孝順父母,父母確實有過失時,而我們沒有勸誡,便是陷父母於不義,就不是為人子所應有的態度。「號泣隨,撻無怨」,縱使父母不能接受,我們也絕無怨言,因為我們是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問心無愧。勸諫父母不是說他不聽就算了,以後不勸了,這樣的態度就已經忘記了為人子女的本分。所謂別人對不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我有沒有做對,我有沒有盡到本分。

態度方法要得當

勸諫別人的態度、方法要正確,否則會適得其反。勸諫他人,我們要了解,一個成年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當勸諫無效的時候要「悅復諫」。悅是喜悅之意,就是你要抓準時機,看爸爸比較高興了,或者看領導人心情好的時候再去勸。不要在父親很不高興的時候勸,那就可能會遭一頓痛罵。所謂「悅復諫」是要我們審時度勢,這樣才能收到勸諫他人的效果。

勸誡父母是否得當?第一要從我們的存心看,第二要從我們的態度看,第三要用對方法、用對時機,第四要很有耐心。這四種態度,在《弟子規》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這一句教誨裡都顯示出來了,「親有過,諫使更」是一片孝心,態度是「怡吾色,柔吾聲」。我們勸諫父母,可不可以用跟孩子講話的態度?那父母一定不能接受,所以要「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假如你勸諫了而父母不聽,還要不厭其煩,復就是不厭其煩的耐性,悅就是時機、方法,要等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再勸。

要看存心

我們勸別人,他不能接受,就要反觀自己的心,是不是真心誠意希望他好,還是我們有控制的慾望?你一定要聽我的,不聽我的就很生氣。我們用這種控制的態度去要求別人改,他一定不容易接受。我們在教書當中也常常會有學生來告狀,說某個同學怎麼樣,某個同學又怎麼樣。當學生來告狀時,我會問他:「你今天來向老師說這個同學做錯了,你是希望他改過,還是看別人錯了,你幸災樂禍?假如你是真心希望他改過,那你直接去跟這個同學講就好了。」學生受到老師的啟發之後,他自己的態度、存心就會轉過來,往往他也會很客氣去規勸這位同學。當然我們也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態度,當別人規勸你的時候,你要做到「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引導孩子,當同學講出你的缺點,應該謝謝他,應該跟他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孩子都有這樣的態度,就能和睦相處。

要看態度

我們勸諫別人的態度,一定要做到「怡吾色,柔吾聲」。我們要和顏悅色、細聲細語、平心靜氣的勸諫父母或別人,如果我們在勸諫別人時動了氣,就會影響他人的情緒,我們不動氣,他也不容易動氣。

要用對方法用對時機

什麼樣的時機規勸人比較好?俗話說:「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稱讚別人的優點,稱讚別人做的好事,你可以在人群當中講,因為可以讓其他人「見人善,即思齊」,你給予他肯定,他也會更積極努力。但是在規勸別人的過失時,應該在私下,在沒有其他人的時候規勸。為什麼要在沒有他人的時候?因為成年人很愛面子!但一個人的道德、學問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把面子賣出去。而從人情上講,我們還是要體諒、顧慮別人的面子,這就是要「規過於私室」。當你如是做,對方也會覺得你很能為他著想。假如你是在公眾之中把他的過失講出來,可能當場就發生衝突、辯論,所以規過於私室,就是抓對時機。

《論語》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時機已經到了,你可以勸誡他,但是你卻沒有勸他,這樣是我們沒有把握好時機,就是我們失職了,失了做子女之職,或者失了做朋友之職;時機還沒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講了,這樣是「失言」,你可能講錯話,善心可能行了惡事。

在隋唐之際,唐太宗的父親李淵,他帶著軍隊南征北討,有一次李淵決定要帶軍隊往這個路線走,唐太宗一看,這個路線很可能會遇到敵軍的埋伏,會全軍覆沒,所以李世民就一直勸他的父親不可以走這一條路線,但是他的父親不聽。結果那天早上就要出發了,突然聽到帳外有人放聲大哭,李淵覺得很奇怪就走出來,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放聲大哭。然後李世民就說:「父親,這樣去鐵定會讓全軍覆沒。」他說完,愈哭聲音愈大。《弟子規》所說的「號泣隨,撻無怨」,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演。他父親一看,這個兒子還真是難得,堅持要勸誡他,後來就改變了路線,使軍隊沒遭遇危難。李世民這一哭,把整個唐朝的命運扭轉過來,所以勸誡要用對方法。

要很有耐性

人老了就怕身體不好,所以我們要常常跟父母溝通一些健康的觀念,有了健康的知識,父母才會做出健康的抉擇。現在的老人見了面都會說:「吃差一點才不會高血壓,才不會得癌症。」因為年老吃得愈清淡,身體的負擔愈少,所以你也要跟父母溝通,告訴他們這個道理。千萬不要認為我們的上一代窮怕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就應該多吃些魚肉,不然營養不夠,若是這樣想,就是好心做了錯事。現在都提倡吃糙米、胚芽米,那是全營養素,白米飯只含醣類。但假如我們拿糙米、蕃薯給父母吃,他們的觀念一時轉不過來,也無法接受,你就要循循善誘去溝通。要父母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也不是一蹴可即,欲速則不達,我們不可操之過急,不可強加於人。如果你說:「你們就是給我吃就對了,不要說那麼多」,這樣父母的心裡會很不好受。當一個人的心裡不好受,吃下去的東西再有營養,也不容易消化吸收。

「諫不入,悅復諫」,現代人假如勸一次就聽了,這個人一定不是普通人,如果有這樣的人,你們一定要打電話給我,我要找他出來弘揚中國文化,因為他可能是顏淵,顏淵是不二過。

「號泣隨,撻無怨」,縱使被誤解了,還要能堅持勸導,堅持做下去,就是挨打也無怨無悔。我們要想幫助、勸勉別人,首先要做到不怕委屈。譬如有一畝田沒有水,地都裂開了,裡面連隻蚯蚓都沒有,連一些微生物也沒有,這樣的田難道你還指望它明年開花結果,收成稻穀?在這種情況下,你就要給這一畝田打基礎,不但要灌溉,還要施一些有機肥,還要經過耕地、播種,和幾個月的田間勞動,才能收成稻穀。所以,我們勸勉孩子、勸勉親友,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撓的態度。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我們勸導別人沒有效果,就要理解問題不在對方,而在自己。我們處處反省自己,那勸誡別人的智慧就會愈來愈高,別人就會感受到我們的真心誠意,一定會轉過來。我們要抱持一個態度,假如別人不聽我們的勸告,是因為我們「德未修」,所以「感未至」。

有位讀書人叫孫元覺,他們所住的地區有個很不好的風俗習慣,就是父母年老生病了,就背到山上,讓他們自生自滅。孫元覺的爺爺年老生病時,他的父親就要把爺爺背到山上,孫元覺就勸父親不要那樣做,但他父親不聽,無奈他就跟父親一起背著爺爺上了山。把爺爺放下後,他的父親要回家,孫元覺馬上把背爺爺的竹簍子撿起來要拿回去,他父親說:「這個竹簍子不要拿回去,放在這裡就行了。」他就對父親說:「不行,這個我要帶回去,以後等父親您老了,我再用它把您背上山來。」他父親聽完心裡很慚愧,立刻把爺爺接回家。這是很善巧的規勸父親,所以我們也要觀機而行,用柔和的言語來規勸。

信任是勸諫的前提

孔子在《論語》中告誡我們:「君子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君子勸別人有一個前提,就是對方很信任他的時候,才可以勸誡;當對方還沒有信任我們,我們就去規勸,他會以為我們是有意中傷、毀謗。所以,我們要規勸父母、領導者、伴侶、朋友、或兄弟,首先就要讓他們產生信任,我們的勸誡才會有效果。如何贏得親友的信任?絕對不是憑空而來,必須通過我們真心的關懷與付出才能建立。

有些朋友很熱心,喜歡幫助別人,但是別人看到他就會趕快跑,覺得他很煩人、很囉嗦,然後會跟他說:「拜託你,不要再照顧我了」,有沒有這樣的人?有!自己幫助別人累得要死,卻讓人家嫌得要命,那是因為他的關懷與付出沒有針對別人的需要,所以才不受歡迎。我們要善於觀察他人的需要,然後再去付出,自然而然就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受到別人的歡迎,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我們所說的話,他就很容易接受。在父子關係中,父親對兒子信任,就會放心;兒子贏得了父親的信任,也會更加地孝順父母。在君臣關係中,上司最需要我們去幫他承擔工作的責任,而我們都能默默的做,每次做得能讓上司放心,這就是針對上司的需要去付出,他就會非常信任我們。夫婦關係也是如此,比如太太把家務整理好,把孩子教育好,讓先生沒有後顧之憂,先生就會信任太太,太太所講的話自然有分量。


推薦閱讀:

你在美國經歷過哪些事情的體驗不如中國?
如何能不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
讓你最心酸的一瞬間是什麼?
紅茶與綠茶的區別?
凱強:實體店獲取流量第一彈

TAG:生活 | 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