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師張良貌如女子,年輕時血氣方剛曾刺殺秦始皇

對歷史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愛、憎惡、臧否。這無可厚非。但客觀全面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這樣才有助於後人從中汲取正面經驗,總結反面教訓,少走彎路,這正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張良、蕭何、韓信被後世並稱為「漢初三傑」,他們對漢王朝建立立有不世之功。張良謀劃戰略于軍帳之中,手不執刃卻能於無形中戰勝敵人。之所以能夠這樣,張良靠的不是名聲和勇武,靠的是他處理事情時事無論巨細,一概認真對待,追求細節,「成敗決定於細節」是也。

漢高祖劉邦評價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司馬遷對張良評價為:「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血氣方剛愣頭青

後人看到的張良幾乎是一個完美無缺完人形象的化身。細觀史冊,卻不是這麼回事。

據《史記》、《漢書》等史籍記載,張良先世為戰國時韓國貴族,他的祖父、父親曾相韓五代。秦滅韓後,張良一家三百餘口被殺,張良懷著反秦復韓的雄心,悉散家財,訪求刺客。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在秦始皇出巡至博浪沙時,張良結交刺客椎擊秦始皇,結果誤中副車,秦始皇大難不死,「令天下大索十日」。張良不得不隱姓埋名,逃匿於下邳,躲避風聲。張良之所以能夠從容逃脫,得益於他的相貌。秦始皇和他的衛兵們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膽敢前來行刺他的勇士,居然「狀貌如婦人好女」。

對這段史實,東坡先生在《留侯論》表達了他對張良的很大看法: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哉?其身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這段話是說: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統一天下最強盛的時候,秦王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些待在家裡也被平白無故的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一個政權在強盛頂峰時,君王嚴厲,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勢卻可以有可乘之機的。張良抑制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想憑藉一個人的力量,在伏擊中打死秦始皇來達到目的,求得一時的痛快。在當時,那間隙連一根頭髮也容納不下,實在是走到了死亡的邊緣,他沒有被捕殺,完全是僥倖才得以不死,這真是一個義氣方剛愣頭青之所為。也太危險了!擁有萬貫家財的富家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上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裡是太不值得的。張良忘記了這一點。

隱忍方能成正果

躲避風頭的張良一天在沂水圯橋遇見一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面前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頗指使氣地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不滿,下橋把老翁的鞋撿上來。老翁又翹起腳傲慢地說:「給我穿上。」張良心中非常驚奇,想到老翁這樣羞辱自己,恨不能揍他一頓。可張良已經歷盡了人間磨難,還是強忍怒火,好事做到底吧。於是,跪在老翁面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把鞋穿上。老翁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翁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

性不忍,粘火著,暴虎馮河,終不能成大器;能隱忍,樹大志,蓄勢待發,則功業成矣。

因為張良行刺秦始皇所表現出來的血氣方剛隱忍不夠,老翁深為張良感到擔憂。所以,老翁讓張良做僕人、侍妾所做的事情,用傲慢無理的行為重重刺激他,挫敗張良的剛強銳利之氣,以考驗他的忍耐之心,磨練他「大勇能忍」的性格,使他能夠忍受住小的憤怒而去完成遠大的計劃,完成偉大的事業。

反覆磨練張良的性子後,老翁送給張良一本書說:「讀此,則為王者師。」說完這句話老翁飄然離去,不見蹤跡。張良打開一看,乃《太公兵法》,這《太公兵法》乃姜子牙的兵書。張良日夜研習兵書,終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為開創大漢基業立下厥功。

東坡在《留侯論》開篇對功成名就的張良進行了讚譽:

「古人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超過他人的節操,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無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時,拔劍而起,挺身上前搏鬥,這不算的是作勇敢。天下有一種真正稱得上勇敢的人,他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無緣無故的對他施加侮辱也不動怒。為什麼能夠這樣呢?這是因為他胸懷大志,目標高遠的緣故啊。

千秋功業成於身

張良與劉邦留城相遇後,受到劉邦的器重,成了劉邦依賴的主心骨。

在楚漢戰爭期間,張良給劉邦獻出了一連串奇計,輔佐劉邦擊潰各路武裝,使劉邦最終一統天下,建立起綿延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

「入咸陽先得民心」,這是張良立下的首功;

「鴻門宴諫主安民鬥智,助劉邦得以脫險」;

「火燒棧道,麻痹項羽,擴充實力,為後來暗渡陳倉打下伏筆」;

「重用黥布、彭越、韓信,取得關鍵戰役勝利」;

「封韓信以名換實,集結四方諸侯兵圍垓下,奠定大漢基業」;

「保太子穩固朝野使漢室得以穩定傳承」。

…………

張良將他的隱忍之功很好的傳給了劉邦,劉邦受之,堅持做了下去,終得天下。《留侯論》對這層意思是這樣表述的: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能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在戰爭中百戰百勝,因此隨隨便使用他的刀鋒,而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養那完整的刀鋒,把自己的精銳實力保養得很好,等待對方的衰弊,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暴躁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

劉邦評價張良時充滿敬佩感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後世也因此稱張良為「帝王之師」。

全身而退顯睿智

劉邦當上西漢皇帝後,張良不受劉邦「自擇齊三萬戶」的封賞,只取留城萬戶,功成身退。據《史記》載,「漢元年正月,封功臣。良末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

張良不僅善於為主人出謀獻計,也善於為自己規劃生涯。

在功成名就之際,張良為什麼只選擇當了一個留縣縣令,甘做一個留侯,這是張良知道自己建立的功勛極易引起功高震主,到那時則會落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二則他本是韓國貴族,若是劉邦懷疑他舉起複興韓國的大旗,那他的處境則更為危矣;三是張良遵循「將在前,相在後,士在側」,一直把自己放在「在側」的位置,始終沒有給劉邦留下「篡逆」的嫌疑。四是張良選擇的留縣不是什麼大地方,不很惹人注意,最關鍵的是那裡是他和劉邦初識的地方,提醒劉邦不要忘了舊情。綜上,張良明哲保身因而能全身而退,沒有因功高蓋主而招致殺身之禍。「謀進萬難之前,身退功成之後」,也是對張良的另一個側面寫照。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寫詩讚張良道:

漢業存亡俯仰中,

留侯於此每從容。

固陵始義韓彭地,

復道方圖雍齒封。

張良真是一個很透徹、很清醒、很睿智的智者,對得住後世對他的讚譽。

張良長得什麼樣?

張良究竟長得什麼樣?這是人們很想知道的。

東坡在《留侯論》上最後說道: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總以為像子房這樣的英雄人物不是身材高大魁梧奇偉,至少也是諸葛孔明那樣道骨仙風羽扇綸巾是耶,太史公司馬遷就是這樣揣測的。可是,子房的身材、相貌就像一個女人一樣,同他的志向、氣概並不相稱。這真是人不可貌相,這也正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的特別之處啊! (王偉)


推薦閱讀:

這幾個月生日的人,年輕時窮得響噹噹,年老卻錢多得裝不下!
證明你已經不再年輕的15個表現,第一個就扎心了……
拒絕被分類!既不是佛系青年也不焦慮,你準備時候說出真實的自己
秒懂全新BMW 1系運動轎車 向年輕致敬!
不孕不育症發病率上升且年輕化

TAG:女子 | 秦始皇 | 年輕 | 張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