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寫景散文的藝術美

標籤:

美育美學

藝術魅力

寫景技巧

文化

雜談

讀書藏書

歷史名人

春秋文子

分類: 美育美學

    朱自清是著名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散文家。他的早期散文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顯示了「五四」以來散文創作的實績。他是「文學研究會」的成員,在散文創作中,他提倡「寫實」,但並不迴避表現自我;他注重觀察生活,又善於抒發情思;他致力於散文的革新,又繼承了我國散文的傳統。在朱自清早期散文中,有不少寫景的名篇,如《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等等,這些散文寫得委婉動人,詩意濃郁,在狀物寫景的藝術技巧方面,至今還值得我們借鑒。

  朱自清在「五四」時期就提倡「寫實的文學」。他認為「寫實」,首先要寫得逼真,而「『真』就是自然」。要寫的逼真自然,就需要對事物進行細緻的體察,抓住它的特點,捕捉形象。朱自清在寫景時,筆到之處,無論山水風雨、一草一木都能顯出它的特徵,自然逼真。如寫春風:「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寫春雨:「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密密地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在這裡,風混和著土、草、花等各種氣味,在一定的濕度里醞釀,是從田野里送來的春風;雨細而密,形成一層薄煙,是最尋常的春雨。這樣的景物描寫猶如清水芙蓉,得天然之勢。

  朱自清認為,要使景物顯得自然逼真,還要寫得「氣韻生動」,「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於俗話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象是真的,並且活像是真的。」好的寫景,在於寫得活,能傳神,如畫一般美。朱自清在創作實踐中,在精雕細刻的同時,在「活」字上下盡功夫。譬如在《荷塘月色》里,他真把那一角死菏塘寫活了。那田田的葉子中間,花兒「有嬝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還送來了縷縷清香;忽而微風吹過,葉上呈現一道凝碧的波痕,加上葉下脈脈的流水,於是那菏塘「卻更見風致了」。在作者筆下,花葉含情,流水有意,寫真傳神,臻於化境。又如那篇《溫州的蹤跡·綠》里,寫浙江仙岩梅雨潭的瀑布:

  「那瀑布從上面衝下,彷彿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許多稜角;瀑布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輕風起又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而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裡,便倏的鑽了進來,再也尋它不著。」

    瀑布從岩上濺出的水花如「飛花碎玉」,遠望那水花「象一朵朵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這些是從觀察中尋繹;又從感覺上深入一層體驗:「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當那「楊花」偶爾有幾點在身上,作者不說「落」,也不說「濺」,而是說「送入我們溫暖的懷裡」;水花在身上消失,又不說「消失」,而是「倏的鑽了進來,再也尋它不著」。通過作者細密的觀察、深入的體驗,把水花的細、輕、冷、滑的質感刻畫入微,寫得情趣橫生,令人解頤。

  描寫景物固然要符合景物的特點,寫得自然逼真,但同時要寫出作者感情的波瀾,獨特的情思,這種獨特的情思與客觀景物的形象相融合,達到情景交融,便產生了詩情畫意,。郁達夫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作者早期的寫景散文,詩意濃郁,可說是以詩為文,文中有詩。譬如在上文提到的那篇《綠》里,當作者見到那一汪碧綠的清水,便把自己胸中最美好的情思傾注其間,一面描繪,一面讚歎:

  「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象少婦托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象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象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彷彿蔚藍的天觸化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

  當作者「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時,神與物游,也就禁不住如痴如醉,於是一面採用多種藝術手法加以刻畫,著意渲染;一面寄託情思,抒發自己將有的感受。這種借景抒情的寫法,感情的渲泄比較顯豁。另一種寫法是寓情於景,把自己深沉的感情蘊含與景物描寫之中。在《荷塘月色》里,通過月下荷塘的描繪,把作者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感情,表現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從「我」因心頭煩悶而獨步塘邊開始,寫到獨自「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再遙想古代採蓮的美景,最後以獨步回家結束,展示了「我」當時抑鬱苦悶的心情,表現出作者對黑暗現實不滿而又尋求不到出路那種徘徊悵惘的矛盾心裡。例如其中寫到月色時說:「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些地方,場景的移動都反映出作者心中微妙的變化,都是作者鬱積於胸中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在《荷塘月色》中,處處有畫意,而時時曲筆寫衷腸,悵惆鬱悶之情融化於細膩的景物描寫之中。總之,朱自清寫景抒情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掩飾,不造作,更不賣弄,不管是直抒胸臆還是曲筆流露;是借景抒情,還是寓情於景,一切的真情都顯示出「活脫脫的」個性。他說寫文章「雖只一言一動之微,卻包蘊著全部的性格,最要緊的,包蘊著與眾不同的趣味。」毫不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刻意地追求自己的獨特發現,是朱自清寫景散文構成詩情畫意的一個特色。

  在朱自清的散文里,各類景物無不帶著多種色彩,作品的畫面沒有一處是單調的、平板的、模糊的。在各類景物的描繪中,主體景物總是安放在突出的地位。他善於借用我國傳統的烘托映襯的手法來處理各種景物的相互關係。在那篇寫自己欣賞一幅花鳥畫的文章里,海棠綠葉,「在月光中掩映著」,紅艷的花,黃色的蕊,「襯托在叢綠之間」,那枝上的八哥「背著月光,向著簾里」;嫵媚的海棠,淡淡的月光,高踞的八哥都互相映襯而集中在畫面的焦點上──尋找那捲簾中的人。

  在朱自清的筆下,無論天地、山水、花木、鳥蟲、或襯染,或輝映,或虛摹,或寫實,總是表現得主客分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開頭是用虛景來襯寫實景的。作者從想像中明示秦淮河上「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襯染出由槳聲和燈影構成朦朧而又迷人的眼前景色。文章處處扣住那河上的燈影,那汩汩的槳聲,那沉沉的河水,那清輝的月色,那悠揚的笛韻……這一切都與河上的燈影組成一幅幅和諧而多種色調、多種情味的畫面。

  用景物來反襯人物的心情也是我國傳統的創作經驗。在《荷塘月色》里,當作者佇立在夜闌人靜的塘邊,忽然傳來一片蟬聲蛙鳴,使周圍凝結住的寧謐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但作者卻說:「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以鬧境反襯四周的寧靜,而在蛙聲蟬噪的鬧聲中,作者那種煩悶結郁的心境卻顯得格外突出。在《背影》里,整個畫面敷的全是冷色,在灰暗素淡之中只有那一簍朱紅的桔子,用了較為顯眼的暖色。但那桔子,在離情別緒的氣氛下,父子倆都無心品賞,這就格外反襯出當時的凄涼神情。

  為了寫出自然景色的生機,朱自清總是不滿足於對客觀景物作靜態的描摹,或是靜動配合,或是以動寫靜,根據對象的特點而變化運用。在荷塘的面上,那田田的荷葉,那打著朵兒的白花,還有那縷縷的清香,這些都是靜態的景。寫過了這些,作者還去捕捉那微風吹過荷葉時的活潑情狀:「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把葉的靜態美和它的動態的風姿交織著寫景,色便顯得豐富多彩,生意盎然。把靜景作動勢的刻畫是作者所著急追尋的。他說:「若能將靜態的變為動的,那當然更樂意。」譬如那梅雨潭旁的亭子,作者這樣寫:「這個亭子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上,上下都空空兒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通過比喻,一筆把亭寫活了。「月光如流水一樣,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賦月光以音響,把月光寫成動態,如聞其聲,表現力是很強的。

  把靜物作動態造型需要作者豐富的想像。在《歐遊雜記 巴黎》中有一段寫一尊勝利女神的雕像:

  女神站在衝破而進的船頭上,吹著一支喇叭。……衣裳雕得最好;那是一件薄薄的軟軟的衣裳,光影的準確、衣折的精細流動;加上那下半截兒被風吹得好象弗弗有聲,……那身子在搖晃著,挺進著,一團勝利的喜悅的勁兒。還有,海風呼呼地吹著,船尖兒嗤嗤地響著,將一片碧波分成兩條長長的白道兒。

  在這裡,那挺進著的身子,那弗弗有聲的衣裳,還有呼嘯的海風和嗤嗤作響的碧波,這些動勢的刻畫包含著作者豐富的聯想,把女神的英雄神采表現得栩栩如生,如親歷目睹。它既是客觀對象再現,也是藝術的創造。

  朱自清散文中的寫景之所以漂亮動人,其中很大的成份是善於運用美妙的比喻,把讀者引進特定的自然環境之中,與作者共享登臨的樂趣,同賞山川的風姿。例如那山中瀑布,飛流急下,水珠如「飛花碎玉」,遠望象朵朵白梅,隨風飄散,輕若楊花,倏然在懷中消失,活潑動人,激起人們對祖國勝境神往之情,那秦淮河上燈下的水影確是變幻奇特,一會兒它象「夢的眼睛」,閃爍著光芒;一會兒卻象「黑暗張著巨口」,要把「船吞了下去」;一會兒又閃閃不息,蜿蜒曲折,「如跳舞著的仙女的胳膊」。作者隨物賦形,各個比喻構成一幅幅迷人的情景。朱自清在運用比喻描摹景物時,並不滿足於表現視覺形象,愛把無聲的景色描摹成好象有聲音,在視覺里彷彿獲得聽覺的感受。如他把荷花在微風中送來的縷縷清香比作「彷彿遠處高樓渺茫的歌聲」;那月下光和影的和諧的旋律好象「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使讀者在欣賞荷塘景色的同時,彷彿聽到隱約的歌聲和優美的琴聲。這些創造性的比喻,表現了藝術的含蓄,使景物形象具有優美動人的風采。

  朱自清早期由寫詩轉為寫散文以後,一貫主張寫作應從生活出發。他說自己「於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他的寫作態度嚴謹,例如為了證實月夜有無蟬聲這一細節,曾作了多次的觀察和反覆的推敲。學習朱自清寫景藝術技巧,我們應該從這些地方著手,沿波討源,這樣也就不至於舍本而逐末了。


推薦閱讀:

有沒有類似「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動」的文學段子?
吳猛強:《荷塘月色》(非正式版)
如何看待很多人拿魯迅等名人惡搞、戲弄的現象?
朱自清的胃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TAG:藝術 | 散文 | 朱自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