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張帆:歷史教學中如何講清「君主專制」問題
編者按: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來科研與教學並重,把通史教學視為學科建設、史學傳承的重中之重。從名家雲集、群策群力、被視為本科及以上經典教材的《中國史綱要》,到匠心獨運、適應面更廣的《中國古代簡史》《簡明中國古代史》,湧現了一大批適應各層次、各類別教學的優秀教材。現任系主任張帆教授正是這一傳統的優秀踐行者,長期致力於通史教學的第一線,對於通史教學的難點、重點,有著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正是他對「君主專制」這一教學中不可迴避但又內涵深廣,易於混淆的問題所做出的解讀。
關於歷史教學中「君主專制」問題的思考
在中國古代,君主專制是與皇帝制度相始終的,因此「君主專制」與「皇帝專權」大致同義,應該很容易理解。至於「專制主義」的核心詞「專制」,本來涵蓋較為廣泛。如梁啟超所概括:「專制者,一國中有制者,有被制者,制者全立於被制者之外,而專斷以規定國家機關之行動者也。以其立於被制者之外而專斷也,故謂之『專』。以其規定國家機關之行動也,故謂之『制』。」(《開明專制論》)從這個角度來講,實施「專制」的既可以指君主,也可以指政府或統治集團。但在中國歷史上,當將「專制」升華為「主義」,並與「中央集權」連用時,則「專制主義」特指君主專制,已經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認識。所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亦即地方集權於中央,中央集權於君主,「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從制」(賈誼《新書·五美》)。這樣的國家體制從秦朝延續到清朝,是學習和理解這兩千年歷史一把關鍵的鑰匙,而君主專制又是其中的一項核心內容。
資料圖
一、對「君主專制」的界定
一般認為,中國古代國家的發展從政權組織結構和統治方式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夏、商、周三代,當時的國家建立在部族聯合和分封制的基礎之上,屬於貴族君主制的形態,集權程度不高,管理比較鬆散。第二階段從秦朝開始,直至清朝,其特點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官僚制統治,政權組織結構更加緊密,統治力度也大大加強了。如馬端臨所總結:「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所得而私也。秦廢封建,而始以天下奉一人也。」有學者形象地將這兩個階段比喻為中國古代國家的「1.0版」和「2.0版」。
上述中國古代國家發展的第二階段,綿延兩千餘年之久,與皇帝制度的建立和廢止相始終。君主專制是該階段政治體制的一個主要特徵,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皇帝制度的基本特點。從廣義上說,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君主終身制和世襲制,二是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三是君主高度集中的終極權力。其中,前兩個方面是夏、商、周的貴族君主制乃至現代君主立憲制都具備的特徵,第三個方面亦即權力因素才是理解君主專制的關鍵。《現代漢語詞典》將「君主專制」解釋為「君主獨攬國家政權、不受任何限制的政治制度」,就是從權力角度進行界定的。但從中國古代的實際情況來看,這個解釋還不算十分精確。所謂「不受限制」應當理解為國家政治體制中不存在與君權平行、對等、充分制度化和完全有效的制約權力,並不意味著君主絕對不受制約,可以隨意地為所欲為。
資料圖
二、怎樣理解君主專制的「加強」
通常認為,在中國帝制時代的兩千餘年歷史中,君主專制存在加強的趨勢。這一說法大體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應當避免絕對化和機械化的理解。首先,「加強」並不單指君主專制在權力行使上的片面擴張,而是應當兼顧統治的成效,即在君主權力擴張的前提下能夠保證政權的穩定和效能。如果君主權力片面擴張導致統治失衡,王朝崩潰,那麼這種「加強」是沒有意義的。其次,以朝代為單元來考察,明清兩朝與前代王朝相比確實出現了君主專制加強的現象,但在以前各朝代,這種「加強」現象並不始終存在,也就是說,君主專制並不是一朝一朝直線「加強」的,其間有很多的曲折與反覆。再次,在每個王朝單獨的時間範圍內,君主專制同樣也不表現為直線「加強」狀態。例如我們說明朝君主專制加強,是就明朝與前代王朝的比較而言,絕不意味著在明朝內部每個皇帝的專製程度也都比其前任更高。
資料圖
1 秦朝君主專制的建立
秦朝的君主專制相當接近於專制政體的「純粹」或「理想」形態,幾乎不受約束,然而統治效果卻非常失敗,二世而亡。漢朝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充分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專製程度有明顯收斂,與官僚機構、儒家思想等制約因素進行了比較成功的調適,從而使君主專制體制趨於穩定。夏曾佑指出:「秦自始皇二十六年並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時亦足矣,而古人之遺法無不革除,後世之術悉已創導。甚至專制政體之流弊,秦亦於此匆匆十五年間,盡演出之。」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制度奠定了後代國家體制的基本結構,但其二世而亡的歷史也充分體現出盲目追求專制極限會帶來多麼可怕的後果。代秦而立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成果,也吸取了它的教訓,具體來說就是用「秦制」,不用「秦政」。沿襲君主專制制度,但在權力運作方面有較大收斂,協調了與官僚機構、功臣貴族集團、儒家士人等方面的關係,統治指導思想上也從專用法家理論逐步演變為儒表法里,「霸王道雜之」。經過這樣的調適,君主專制體制才得以穩定下來,並且延續兩千年之久。
資料圖
2 秦朝以後君主專制的一般狀態
受法家思想影響,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在秦朝最初建立時,就相當接近於專制政體的「純粹」或「理想」形態。假如我們將君主專制加強片面理解為君主權力的膨脹和不受約束,那麼以後的王朝相比秦朝已經幾乎沒有「加強」的餘地。事實上,以後王朝面臨的任務是如何在保證君主高度集中的終極權力的前提下維護君主專制政權長久、穩定的統治。為此,必須認真協調與各種政治力量、社會力量的關係,在權力行使上容納一定的合作、調節和制約因素。正如學者所指出:皇權在政治上的強大(也就是專制的「加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皇權的穩定和皇權的效能。「所謂皇權的穩定,是指在各種政治力量中佔據絕對主導的地位,皇權能夠有效地防止和鎮壓任何企圖反抗、顛覆或者威脅皇權的異己勢力。而皇權的效能,是指皇帝能夠毫無阻隔地貫徹自己的意旨,並且作為最高權力載體,有能力指導和推動整個國家機器進行卓有成效的工作,發揮本身的政治功能。」追求穩定和效能,而不是盲目擴張個人權力恣意妄為,這就是秦朝留給後世的經驗教訓。因此在秦以後的歷代王朝,除去少數暴君(如隋煬帝)的統治時期外,像秦朝那樣「純粹」或「理想」的專制統治沒有再出現過。官僚機構、儒家思想、貴族政治殘餘和士大夫群體等制約力量大多數時候能夠發揮出程度不等的制約作用,約束專制皇權向「純粹」或「理想」形態發展,有時甚至會讓人懷疑「專制」是否還存在。具體而言,則在不同時期,君主專制的表現程度是很不一樣的。不同的歷史背景、政治形勢,以及君主本人的不同性格,都會成為影響它的重要因素。
資料圖
3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雖然如此,明清兩朝的君主專制確實在整體上比前代加強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宰相的廢除。宰相廢除後,皇帝以國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機構首腦之責,日理萬機,疲於應付,不得不挑選一些官員承擔秘書、顧問工作,輔佐理政,逐漸形成一個固定的秘書諮詢機構,即內閣。但內閣始終沒有獲得法定的行政權力,最多只具有「准宰相」的性質,並非真正的宰相。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是「賢人政治」的體現,宰相選賢而任,統百官,總庶政,可以適度彌補君主專制的一些弊端,它的廢除導致官僚機構對君主專制的調節機能大為削弱。在皇帝昏庸怠政的時候,宦官趁機竊取國柄,成為皇權的代理人,出現了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四大權閹」。而即使是號稱「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在信任他的明熹宗死後也只能束手就縛,無法對皇權形成威脅,充分體現出明朝君主專制的穩定性。
資料圖
與明朝皇帝往往昏庸怠政不同,清朝皇帝一直保持著大權獨攬、勤於政事的傳統,使得君主專制體制始終能夠正常運作和充分發揮效能。秘密立儲、奏摺制、軍機處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出現,進一步保證了皇帝在重大決策上的個人意志不受外部環境影響而順利貫徹。歷代王朝反覆摸索、調整的中央地方關係問題,也在君主專制強化的大前提下得到了比較完滿的解決。文字獄的頻繁出現和文化專制的發展,則使君主至高無上、生殺予奪的專制權威籠罩了思想文化領域。明朝的皇權經常通過廷杖、詔獄、特務偵緝等一系列「法外」手段震懾臣下,清朝皇權則完全可以通過合法和正常的途徑達到相同目的。學者在研究清朝司法制度時指出:「清代皇帝對死刑案件的審斷,絕少發生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君主任情生殺(隨意殺人)的現象。與其說專制權力受到制約,不如說清代高度發展的專制權力已經制度化。」「清代的『欽案』,更加註意使之符合法定程序,這與專制權力的制度化、法律化是一致的。」正因如此,「明之廷杖雖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為至榮,終身被人傾慕。……清則君之處臣,必令天下頌為至聖,必令天下視被處者為至辱。」明朝士大夫在與皇權抗爭時表現出不屈不撓、前仆後繼的精神,「竄謫接踵,而來者愈多,死相枕藉,而赴蹈恐後」,「主威愈震而士氣不衰,批鱗碎首者接踵而不可遏」。清朝士大夫則是「以帝王之是非為是非,帝以為罪人,無人敢道其非罪」。「出一言而盈廷稱聖,發一令而四海謳歌。……趨蹌諂脅,顧盼而皆然;免冠叩首,應聲而即是。」與君主專制體制創立時的秦朝相比,我們可以看到,秦朝君主專制付出了犧牲穩定與效能的慘重代價,清朝君主專制卻充分兼顧了穩定與效能。秦朝只是低水平的專制,清朝的專制則是高水平的。這才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真正意義。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所寫教材
《中國史綱要》 (作者:翦伯贊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北京大學長期以來中國古代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結晶,凝結了幾代學人的心血。全書從歷史出發,用歷史事實說明問題,把論述建立在堅實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全書結構嚴謹,內容連貫,前後貫通,敘事完備,重奌突出,語言凝練,史實考辯嚴謹。自1962年出版以來,四十年來歷久不衰,此次出版為增訂本。
《簡明中國古代史》 (作者: 張傳璽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一本內容系統、適用面廣的中國古代史教材。簡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國自原始社會至清朝中英鴉片戰爭前夕這一古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及歷代社會的基本面貌,主要政治、經濟制度、重大歷史事件,主要歷史人物,民族關係,重要文化成就等。觀點鮮明,內容具體,文字通俗易懂。為了閱讀方便,全書將內容分為若干編、章、節、目、子目等層次,各立標題,一目了然。書中附有歷代帝(王)系表32張,地圖52幅,插圖123幅,圖文並茂。本書適合普通高等學校、電大、成人高校等「中國通史」課之用。亦適合史學愛好者自修之用。
《中國古代簡史》 (作者:張帆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教育部「九五」立項教材,將中國通史課的教程,在一個學期講完,特點是注重貫通理解,兼顧斷代知識,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個人史識、注重歷史知識系統併兼顧生動性;在以朝代順序為主線的同時突出歷史發展的內在間斷性特性,關注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各自不同的地位。本書出版十幾年以來,受到廣大大學文科本科專業和通識課師生的喜愛。
《中國古代簡史》(插圖本) (作者:張帆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古代簡史》之插圖本是在原《中國古代簡史》的基礎上精簡併配備精美歷史圖片而成,使歷史教材在傳播歷史知識的同時,而不失其趣味性。
來源:「博雅好書」公眾號(ID:boyabook)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