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珍珠泉大院(二)

 

泉池北岸立清乾隆帝御碑,碑上鐫刻著愛新覺羅弘曆題詠珍珠泉詩

 

明朝時期

 

明朝最早走進珍珠泉大院的是時任山東都指揮使的平安。

平安,生卒年不詳。安徽人。乳名保兒。其父平定,跟隨太祖朱元璋起兵,因作戰勇敢,深得朱元璋賞識,一路提升,官至濟寧衛指揮僉事(指揮僉事的品秩是正四品,相當於文官中的知府一級)。

1367年,為要徹底推翻元朝,平定隨明代著名將領常遇春北伐,從安徽一路打到元大都(現在的北京),在奪取大都後,常遇春率部西進與元猛將擴廓帖木兒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收復山西,陝西。元軍反撲大都,常遇春又回救大都。在這場戰役中平定陣亡。朱元璋於平定在世時就把平安收為養子,改姓朱。平安驍勇善戰,力舉數百斤。平定死後,朱元璋讓他接替了父親的官職,改派密雲指揮使,後晉陞為右軍都督僉事。

後來,平安任山東都指揮使,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明朝軍隊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衛所制。在地方,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都司之下,府、縣二級遍設衛所,一府設所,連縣設衛。衛所之上設都指揮使司,明初全國共設17個都司和3個行都司。就職後,平安以珍珠泉大院為都指揮司衙署,並把白雲樓改為白雲亭。明人王象春在《齊音》(又名《濟南百詠》)一書中寫到:「將軍百戰血衣腥,醉舞龍泉漱晚汀。今日笙歌還此地,白雲樓改白雲亭」就是為此而發的感慨。

但不幸的是,平安捲入了一場皇位爭奪戰中,最終使他以自殺結束了生命。朱元璋在位時,立他的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封四子朱棣為燕王。由於朱標早死,他的兒子朱允炆接替了皇位,即建文帝。從建文元年(1398年)到建文五年(1402年),朱棣和朱允炆之間開始了長達四年的爭奪皇位的鬥爭。平安作為建文帝的大將捲入了這場皇位爭奪戰,他屢敗燕王朱棣的進攻,其中在濟南一戰中,平安在軍陣中搭建了高達數丈的木樓,在樓上指揮弓箭手作戰,燕軍傷亡無數。1402年,平安被燕軍俘獲,燕王朱棣惜其材勇,沒有殺他。朱棣即位後,封平安為北平都指揮使。永樂七年即1408年,明成祖朱棣巡視北京,詢問平安的情況,平安聽說後,也許是出於愧疚,也許是出於其他考慮,就自殺了。但從平安開始,珍珠泉大院就一直為山東都指揮司的衙署。

1436年,年僅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登基。這位明朝開國以來的第六位皇帝,並無傳世政績,但在他38歲駕崩時廢除了殉葬制度。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的時候,許多宮人陪葬。自那之後,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去世都以宮妃殉葬。英宗覺得這很殘酷,臨終前遺詔停止殉葬。此後明代各帝都遵從這個遺詔,不再以宮妃殉葬。這件事被史家贊為「盛德之事,可法後世」。

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封次子朱見潾為德王。分封諸皇子為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與大力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同時採取的一項政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察百官,設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與此同時,朱元璋又實行與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諸皇子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於加強對北方蒙古的防禦,一是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奪皇位。朱元璋規定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舉兵清君側」。同時為防止諸王跋扈難制,朱元璋又允許以後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可未能使他預料的是這一做法為後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禍根,上述提及的朱棣和朱允炆之間長達四年的皇位爭奪戰即是一例。

朱見潾為歷史上第一代德王,初建藩德州,但朱見潾以德州地方貧瘠,風沙過大為由,要求改建王府於濟南城內。明英宗朱祁鎮未准。1465年其兄朱見深繼承皇位,第二年(1466年)明憲宗朱見深便批准德王改其駐地為濟南,並將原都指揮司署(大明湖南岸之珍珠泉附近地區)改建為德王府。朱見潾請將已廢齊王、漢王在東昌、兗州的邑地以及濟南府屬之白雲、景陽、廣平三湖之田賜己,得准。遂於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來濟南到任。翌年(公元1468年),憲宗又命將濟南在城課稅之半賜德王。據史書記載,當時德王享受的各種待遇僅次皇帝一等。朱見潾在藩五十二年,在王位六十一年。正德十二年(1517年)薨。年七十。謚號庄王。葬於濟南長清境內。

朱見潾興建德王府時,大興土木,東至縣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後宰門街,所佔面積約為當時濟南城的三分之一,修起宮城、殿堂、樓台、亭軒等,極盡豪華。並以珍珠泉和北面的濯纓湖為「西苑」。府內建有三大殿,分別名為承運殿、圜殿和存心殿,並建有正宮、西宮、東宮和王府的部分下屬機構。德王府下設長史司、審理所、儀衛司、群牧所、紀善所、典寶所、典膳所、典簿所、典儀所、奉祀所、工正所、良醫所等機構,均駐王府內。王府官屬 ⑴長史司,左長史一人,右長史一人,典薄一人。⑵審理所,審理正一人,審理副一人。⑶紀善所,紀善二人,伴讀一人。⑷典寶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⑸典膳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⑹奉祀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⑺良醫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⑻工正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⑼典儀所,所正一人,所副一人,引禮舍人三人。⑽廣受倉,大使一人。副使一人。⑾廣受庫,大使一人,副使一人。⑿儀衛司,儀衛正一人,儀衛副二人,典仗六人。⒀群牧所,鎮撫二人,正千戶一人,副千戶一人,百戶十人。⒁旗手,千戶一人,百戶二人。郡王府官屬 教授一人,典膳一人,典仗一人。

  珍珠泉在明德王府時代,周圍有兩丈多高的宮牆。府前有牌坊:坊額題字:「欽承上命」「世守齊邦」。四面各有宮門:南門(正門)曰端禮;東門曰體仁;西門曰導義(一說倌遵),北門曰廣智;各門前均有牌坊。正門外有一座磚砌的高大的影壁,影壁後另有半圓形圍牆,東、西各開一門,即東、西轅門。最後建樓名御書閣。又在珍珠泉上修建淵澄閣。閣西建起白雲亭和觀月事。閣後為孝友堂和燕居齋。當時白雲樓已塌毀,朱見潾在樓的廢基上修建了濯纓軒,並在濯纓湖北岸堆修假山。沒再恢復白雲樓。濯纓湖,北魏時名洗杯池,取「曲水流觴」之意;後改名灰泉,元代始名為濯纓湖。它匯聚珍珠、散水、溪亭諸泉而成,當時廣約數畝,養魚無數。湖水自南而北,繞過假山,而後流出宮牆。當時從白雲亭下可泛舟游湖,湖水蕩漾,雲影入波,景色的秀麗可以想見。

自朱見潾第一代德王入住德王府開始,後有五位德王相繼入住,他們是德懿王(朱祐榕)、德恭王(朱載墱)、德定王(朱翊館)、德王(朱常潔)、德王(朱由樞)。前後共172年。

崇禎九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瀋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為瓦解明朝統治根基,五月,皇太極命貝勒阿濟格率八旗兵10萬人向蒙古進發。再經過千里跋涉突入長城南下。清軍此次入關攻明,歷時四個多月,縱兵馳騁京畿地區,大小五十餘戰全部告捷,俘獲大批人畜,明軍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擊之力。明軍完全失去優勢,日益走向崩潰。

崇禎十一年(1638)八月,皇太極採用聲東擊西的戰法,命令多爾袞、岳托率師分道出征。清軍突破明牆子嶺、青山口防線,大舉南下。自十一月開始,清軍連克良鄉、高陽、涿州等城。此後,清軍主力兵分兩路,一路在河北連下霸州、衡水等縣,攻人河南;一路自河北進入山東境內。

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月,清軍包圍德州。因德州由山東巡撫顏繼祖率重兵防守,山東總兵倪寵又率軍支援,清軍難以攻下。於是,精明的多爾袞繞開德州,分兵兩路:一路迂迴至濟寧;一路先攻高唐縣,然後合圍濟南。

1639年正月15日,清兵向濟南西北城牆展開猛烈進攻,以數百架雲梯破城而人。由於濟南大部分守軍已赴援德州,城中能作戰的軍隊僅有老弱鄉兵500人和由萊州增援的700名士兵。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這個號稱中原的一大都會就落入清軍之手。

大敵當前,濟南軍民在山東布政使張秉文、巡按御史宋學朱率領下同仇敵愾,全力防守。其時明兵部尚書楊嗣昌接到告急文書後無以應對,監軍太監高起潛、總兵倪寵等各擁重兵不救,致使濟南守軍孤立無援,陷於彈盡糧絕的地步。

布政使張秉文、巡按御史宋學朱等力戰而死,許多士兵和百姓在巷戰中遇難。清兵人城後,對城內的官兵百姓進行了殘酷屠殺,戰後,清理城內屍體,竟多達13萬具!整個城裡的財物被劫一空。德王朱由樞及其官屬被俘。清兵焚德王府。擄走財物無數。偌大的德王府遂成為一片廢墟。

清軍飽掠後,轉攻山東其他城鎮16處,明督師大學士劉宇亮率軍尾隨,卻不敢進攻。此後,多爾袞率軍至天津衛,渡過運河東歸,安返遼東。此次清軍所獲甚大,共敗明軍57陣,共克濟南府、3州、55縣、2關,殺兩名總督及守備以上將吏百餘人,生擒德王朱由樞(押送瀋陽)、郡王朱慈穎、奉國將軍朱慈賞、監軍太監馮允許等,獲人畜46萬2千3百,黃金4039兩,白銀97 7460兩。

 

珍珠泉大院大門

清朝時期

 

順治元年(1644年),隨著清朝入關,統治中國長達276年的明朝被徹底顛覆。自此,清朝也開始在全國實行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

處理國家政務的是內閣,但實權則由軍機處軍機大臣掌握。中央行政機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地方行政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總督是幾省長官,巡撫是一省長官。只能總攬一省的軍事、司法、行政、吏治、財政等事。級別一般為從二品,如加待郎頭銜級別就高出一級為正二品,地位僅次於總督。布政、按察兩使為督、撫的屬官。山東省有濟南、東昌、泰安、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武定十府,濟寧、臨清、膠州三個直隸州,共轄八散州九十六縣。直隸州與散州的區別是直隸州有屬縣,直屬於布政使司,其規制與府同。散州是府屬的地方行政單位,其規制與縣相同。直隸州與散州的長官都稱為知州。直隸州知州,正五品;散州知州,從五品。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周有德出任山東巡撫。周有德,字彝初,漢軍鑲紅旗人。在清代,全國的軍事由兵部統一職掌,官兵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滿清的親軍,綠營是漢軍。無論是滿洲八旗還是蒙古、漢軍八旗官兵,都居住在北京內城。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四旗稱為「左翼」。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四旗稱為「右翼」。當時,分居於北京內城的清八旗官兵,形成明顯的但不甚規則的圈層結構,其中滿洲八旗分居於皇城四周,為最內一圈層,其外為蒙古八旗,再外為漢軍八旗。這種狀態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對不同族屬的官兵信任程度的差異。

順治二年,即1645年,周有德由貢生升為弘文院編修,弘文院是清代秘書機構之一,始設於皇太極在位時期,內弘文、內國史、內秘書,簡稱內三院,分別負責記注詔令、撰擬表章、編纂史書、起草敕諭、注釋等。1648年,周有德跟隨英親王阿濟格討伐叛軍將領姜瓖,回京後被升為侍讀。康熙元年,周有德被封為國史院侍讀學士,後又被提拔為弘文院學士。

康熙三年,即1664年,周有德加封獲逃人加工部侍郎。在此期間,周有德為山東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給皇帝上書請求放寬登州、萊州、青州三府的海上貿易政策,以有利於漁民的生活;降低了歷城明季籓府的賦稅,以民田賦的標準收稅;恢復了孤貧人員的口糧;德州駐防兵佔用的民田五百多頃還給老百姓,駐防兵以陝西、浙江兩省的標準領取月糧;免除逋稅(即逃稅漏稅)六十多萬,包括四十多萬戶增加了荒田而應該交納的賦稅也一律免除;1665年,賑恤濟南、兗州、東昌(今聊城地區)、青州(今濰坊地區)四府旱災;因登州、萊州兩府歉收免除了本年的賦稅。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巡撫周有德在明德王府舊址開始興建巡撫衙門。據清人王士禎《池北偶記》記載,「周中丞有德另建撫署,乃即德藩廢故宮故址。移衡藩木石以構之。落成壯麗甚。」其意是說巡撫周有德在德王府故址上,用衡王府的木石來構建巡撫衙門,落成後十分壯麗。那麼衡王府又是怎麼回事哪?

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見深封他的第五子朱祐琿為衡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衡王就藩青州。在朱祐琿還沒有到達青州之前,這裡就大興土木,為他修蓋了一所富麗堂皇的王府。這王府,不只是建築氣派極力模仿北京城裡的皇宮,就連裡面的擺設、機構設置以及隨從人員的配備等等,也都跟皇宮差不多,只是規模小些、定員少些罷了。

朱祐琿就藩青州一共三十九個年頭,於嘉靖十九年(公元1538年)病死。皇帝封給他的諡號為「恭」,後人習慣於稱他為恭王。衡王一共傳了七王。

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 最後一代衡王朱由棷等十一位明宗室,以私藏金玉銀印,圖謀不軌之罪名,遭清政府殺害,衡王府被抄沒,衡王世家徹底完結。衡王府在歷史上很有點名氣,不光當地民間有許多關於它的傳說,就連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上也曾出現過它的鼎鼎大名。《聊齋志異》一書中的《林四娘》、《綠色女》、《王成》、《馬介夫》等名篇,更是以堂皇的衡王府為背景創作而成。

周有德修建巡撫衙署,自然想到轄區內破敗的衡王府。於是下令拆掉衡王府大殿,把所有能用的木材磚料,就連衡王故宮的名花異石也悉數遷至濟南。這次修建巡撫衙署,縮小了範圍,但所佔面積仍近110畝。原濯纓湖的一部分划到西牆以外,現在珍珠泉院內海棠園前後的湖水,即當年濯纓湖殘留的東半部分。緣湖水從舊王府流出,至今仍呼西半部分為「王府池」。同時平掉珍珠泉北德王府原來的假山,修建巡撫官舍。署內偏西有巨竹叢生,再西還有廣廈五間;向南才是方廣畝余、水深而清的珍珠泉。水中建有戲台,用以演戲。泉水北流,繞過新修的官舍,與濯纓湖水相連,水勢汪洋,稱為「海子」。一葉扁舟不出垣牆就可以飲酒賞月。「海子」水仍自後牆流入大明湖。後來水域不斷縮小,泉水雖旺,已不能行舟。後遂著意恢復過去院內的泉石花木之勝。

巡撫衙門前建有石坊一座,額題:「齊魯總制」。撫院大門為三間,飛檐斗拱,琉璃瓦頂,流光溢彩,富麗堂皇;大門內兩側為馬號,內東建經歷署,內西建庫大使署;院落正中對大門建巡撫大堂一座,分前後堂,外飾大紅油彩,單檐蕪頂,上施黑瓦,頂有吻獸。東西各有附屬設施若干。並有西花園一處,內建四面亭、北亭、草亭各一座。此後至清末,撫院總體規模和主要建築基本保持未變。

巡撫衙署修建後,康熙、乾隆幾次南巡經過濟南,都以珍珠泉巡撫衙署做為行宮。

康熙皇帝最有代表性的巡視是六次南巡。其中3次在濟南停留,兩次觀賞了珍珠泉。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陰曆正月十六日。玄燁第二次南巡路過濟南。除重遊趵突泉,並在泉上書題「潤物」二字之外,還遊覽了珍珠泉。在珍珠泉,他賦《觀珍珠泉》一詩,並題「作霖」二字賜山東巡撫錢珏。《觀珍珠泉》詩日:

一弘清淺漾珠圓,細浪瀠洄小荇牽。

偶與諸臣閑倚檻,堪同漁藻入詩篇。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弘曆皇帝來濟,為珍珠泉親筆寫了所作《戊辰上巳後一日題珍珠泉》:

濟南多名泉,岳陰水所瀦。其中孰巨擘?趵突與珍珠。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工夫。珍珠擅天然,創見訝仙區。卓冠七十二,分匯大明湖。幾曲繞瓊房,一泓映綠疏。可以滌心志,可以鑒眉須。圓流有靈孕,顆顆旋相於。乍如歷海嶠,鮫人捧出餘。又如對溟渤,三五呈方諸。作霖仰堯題,澤物留神謨。我來值暮春,農夫正新畲。看彼芄芄者,欣此涓涓如。安得符聖言,遠近均沾濡。

此詩後來刻石立碑,現仍在珍珠泉北岸。

清道光三年(1823),武隆阿出任山東巡撫。清道光六年(1826),武隆阿在珍珠泉上建起澄虛榭。建澄虛榭史書並無過多的記載,可為此卻成就了濟南一位建築名師—魏祥。

魏祥,濟南歷城人。生卒年不詳。年少時家境貧苦,寄居他人屋下,靠出賣苦力,為人蓋房奉養老母。雖目不識丁,但善於思考,匠心獨運。在修建巡撫署澄虛榭時,工匠頭的建築設計不合巡撫武隆阿意,魏祥散工飯後悉心鑽研,在地上划來划去進行設計。巡撫武隆阿見其設計頗合已意,便令其承建工程,隨之一舉成名。此後濟南的府縣學宮、節孝祠、魁星閣、文昌閣、城隍廟、貢院號舍以及齊河的大橋等建築,都由魏祥設計,遂成為著名工匠,日後獲六品官秩。

自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巡撫周有德開始入住珍珠泉大院以來,共有多少位巡撫在其居住,已難以統計。但據史書記載,自1840年至1911年共有33任、32位巡撫在珍珠泉大院居住,其中一位巡撫令山東人民十分敬仰,他就是同治年間的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生於1820年,貴州省平遠(今織金)人。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他考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43歲的他由長沙知府調任山東按察使,次年遷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晉陞為山東巡撫。1876年10月調升四川總督,1886年在成都逝世。

丁寶楨在山東做了近10年巡撫,為官廉潔剛烈。尤是其智殺權監安德海一事,為朝野震驚,令人起敬。同治八年(1869)秋天,慈禧太后派心腹太監安德海南下採辦龍衣。安德海一路公然巨額索賄,搞得地方雞犬不寧。船到山東境內後,地方官上報巡撫丁寶楨。生性廉潔剛烈的丁寶楨以清宮祖訓「太監不得私自離京」為由,派兵將安德海在泰安抓獲,併火速上報與慈禧太后有矛盾的慈安太后,獲許後決定將安德海就地正法。可就在此時,慈禧太后發來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寶楨果斷地決定「前門接旨,後門斬首」,將安德海拉到西門外丁字街(今飲虎池街北段)斬首。既然生米做成熟飯,慈禧太后最後也奈何不得。

這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驚人之舉,一時震驚滿清朝野,曾國藩讚歎丁寶楨為「豪傑士」。

1886年,67歲的丁寶楨死於四川總督任所。由於俸金多數用於濟困助教,這位封疆大吏病危時竟然債台高築,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銀,今生難以奉還,有待來生含環以報」。

光緒帝動容而稱「遽聞溘逝,悼惜殊深」。禮部尚書李端芬更是感於其功德膽識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中興名臣。

噩耗傳出,山東父老悲慟、惋惜、哀嘆,請求朝廷將丁寶楨的靈柩盤迴山東,葬於歷城(今濟南)九華山麓。靈柩運至山東,哭聲震天動地。

一個外鄉人,被山東視為「賢良」,懇請將他歸葬山東,為他立祠祀奉,這是何等崇高的褒獎和愛戴。他離開山東十年,人們仍對他如此思念,情之深,愛之篤,可見一斑。

應山東父老要求,丁寶楨遺體從成都運抵歷城華山一帶與先逝的前妻合葬。靈柩運至濟南,當時士紳百姓爭相「郊野祭弔」。一個異鄉人,獲得山東人空前的愛戴!前山東巡撫閻敬銘親撰的《皇清誥授光祿大夫贈太子太保四川總督丁文成公墓志銘》,刻立於墓前,以昭後人。

 

珍珠泉大院內的清巡撫院署大堂

民國時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孫中山於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布告中外,稱民國元年。是年2月,袁世凱竊國,民國臨時政府移駐北京。此間,山東行政區劃沿用清末舊制,山東巡撫改稱山東都督。都督府仍設在珍珠泉大院。

民國初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有28位山東行政長官在珍珠泉大院辦公、居住,其間對大院造成嚴重破壞的當屬張宗昌和韓復榘。

張宗昌,人稱「狗肉將軍」,又稱「混世魔王」,人們說他一生有「三不知」:不知自己手下有多少兵,不知自己有多少錢,不知自己有多少個小老婆。

1881年張宗昌出生於山東掖縣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宗昌拉隊伍投山東都督胡瑛,不久,隨軍到上海,在陳其美部下任光復軍的團長。1913年,張宗昌升任江蘇陸軍第三師師長。1921年,張宗昌奉命率部入江西作戰,被江西督軍陳光遠打敗,只得遠赴奉天投靠張作霖、張學良父子。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宗昌被提升為第一軍副軍長。不久,張宗昌任第一軍軍長。

1925年4月,張宗昌出任山東省軍務督辦。隨後住進珍珠泉院內的五鳳樓。當年珍珠泉大門外面,和當時其他衙門一樣,有一座磚砌的大影壁。影壁外邊不遠,是一座木製的牌坊,牌坊上面有四個金字「齊魯總制"。除去牌坊周圍有一條通路,兩旁全是小飯鋪:有的賣煎包,有的賣大米乾飯,有的賣鍋貼或包子、麵條,物美價廉,很受群眾歡迎。每到飯時,顧客熙熙攘攘,擁擠非常。張宗昌上任後,認為妨礙交通,勒令將路兩旁的飯鋪遷走。張宗昌督魯三年,瘋狂斂財,劣跡斑斑,口碑極差。當時有民謠:「張宗昌,坐濟南,也要銀子也要錢,雞納稅來狗納捐,誰要不服把眼剜。」除苛政猛於虎,賦稅重如山外,張宗昌最大的惡政是濫發軍用票——自己印製出硬紙片兒,蓋上章子就頂光洋流通,不接受者立馬下獄。這一招無異明火執仗,直接使山東省成千上萬的商戶家破人亡。當時山東有句話:「也有蔥,也有蒜,鍋里炒的是張督辦;也有鹽,也有姜,鍋里煮的是張宗昌。」足見山東百姓恨之欲其死。以撰寫《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而聞名的文化名人陶菊隱曾這樣概括:「張宗昌一生行事,就是『混蛋』兩個字。」

張宗昌一天學沒上過,可當了督軍和省長之後,為顯示自己對教育的重視,請出清末最後一科的狀元王壽彭做山東教育廳長。

張宗昌對這位教育廳長尊重有加,為附庸風雅,張拜王為師,學習做詩,結果是出了一本詩集《效坤詩鈔》》(註:效坤為張宗昌的字),分贈友好。流傳的有:

<笑劉邦>

聽說項羽力拔山,嚇得劉邦就要竄。

不是俺家小張良,奶奶早已回沛縣。

<俺也寫個大風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游泰山>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

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天上閃電>

忽見天上一火鏈,好像玉皇要抽煙。

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鏈

<游蓬萊閣>

好個蓬萊閣,他媽真不錯。神仙能到的,俺也來坐坐。

臨窗擺下酒,對海唱高歌。來來猜幾拳,舅子怕喝多。

<大明湖>

大明湖 ,明湖大;大明湖裡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達。

除了這些歪詩之外,張宗昌還有一些愚昧、昏庸的笑話在民間流傳,限於篇幅,不再列舉。

民國時期在珍珠泉大院居住時間最長、毀壞最為嚴重的就屬韓復榘了。

韓復榘(1891—1938年)字向方,1891年出生在霸州東山台村。國民黨陸軍上將,是國民黨新軍閥中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1930年9月韓復榘在濟南任山東省主席,開始了他長達八年的對山東的統治。

對韓復榘有人稱之為草莽英雄,有人稱之為獨霸一方的土皇帝,民間流傳不少他任山東省主席時的笑話,現錄二則:

其一:演講。

一次,韓復榘在齊魯大學校慶大會上演講說「……今天兄弟召集大家,來訓一訓,兄弟有說得不對的地方,大家應該互相諒解,因此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們是文化人,都是大學生、中學生和留洋生,你們這些烏合之眾是科學科的,化學化的都懂七、八國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連中國的英文也不懂。……你們是筆筒里爬出來的,兄弟我是炮筒里鑽出來的,今天到這裡講話,真使我蓬蓖生輝,感恩戴德。其實我沒有資格給你們講話,講起來嘛就象……就象……對了,就象對牛彈琴。

今天不準備多講,先講三個綱目。蔣委員長的新生活運行,兄弟我雙手贊成,就是一條,『行人靠右走』著實不妥,實在太糊塗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邊留給誰呢?還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國人都在北京的東交民巷建了大使館,就缺我們中國的。我們中國為什麼不在那兒也建個大使館?說來說去,中國人真是太軟弱了!第三個綱目我要講一講,一進你們學校就看見十來個人穿著褲衩搶一個球像什麼樣子,多不雅觀!總務處長是不是有貪污啊,那學校為什麼這樣窮酸?明天到我公館再領筆錢,多買幾個球,一人發一個,省得再你掙我搶。」

其二:審案。

韓復榘審案,時間一般在每周三、六兩日上午,有時也在下午或夜間,遇有特殊案件就隨時審理。審案地點上午經常是在省府大堂前,大堂正中放4扇屏風,屏風前有一兩層的檯子,韓復榘一般是坐在第二層檯子上。因為他有吐痰的習慣,兩旁各放一痰盂,下午或夜間則多在五鳳樓主席辦公室。

    案子審問前,由公安局會同軍法處將人犯從拘留所提至審問地點。所審案件,凡屬濟南市的,都由公安局司法科管理;凡屬全省的則由軍法處管理。所以,韓復榘審案時,司法科長楊金標和軍法處長史景洲,或其他軍法官,都抱著卷宗,分別列在韓復榘左右。韓復榘前面就是執法隊,執法隊是專門負責殺人的。執法隊預先在地下放一大捆繩和七八條軍棍,並荷槍實彈,異常森嚴。執法隊還專有1輛載押犯人的汽車,即8號大卡車。韓復榘問案時,旁聽者都是省府人員,沒有民眾,不過,經常有幾個記者站在他的背後,隨聽隨記。一切準備就緒,韓復榘從屏風後面大搖大擺地走出,軍法官喊一聲「立正」,韓復榘稍稍點頭,這就算是升了堂。

審問開始,所有人犯都帶到堂前,有時在大門口,由司法科長和軍法處長,或軍法官分別唱簿子,手指堂下犯人說,此人姓甚名誰,案情如何等等。犯人的陳訴多被制止。韓復榘聽時有時追問兩句,有時則一句不問,高興時,他常常回過頭去問記者:

「我問得如何?」

    記者總是回答:「主席問得很好。」

韓復榘聽完一個,舉左手加在額上,閉目沉思片刻,然後,如他的手輕輕地由面部自上而下一抹,往左一擺,有時也不擺,執法隊即明白,這是主席開釋的意思,隨即給犯人鬆綁,令犯人站到左邊;如果他的手急劇而有力地由面部指下,往右一擺,執法隊即明白,這是主席要槍斃的意思,隨即將犯人五花大綁地綁起,令犯人站到右邊。這就是當時流傳的韓復榘辦案「左立者開釋,右立者槍斃」的來歷。

這些民間流傳的笑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對韓復榘的蔑視和憎惡,但其實韓復榘並非完全如此。當代山東著名學者、已故教育家徐北文曾撰文稱:「韓復榘在西北軍以能詩文、擅書法發跡。他在山東主政後,把一些術士、僧道統統趕出衙門,並重用何思源、梁漱溟、趙太侔等新派文人。韓與張宗昌的不同,是由於文野之分。」

梁漱溟對韓復榘的評價是:「韓復榘作戰英勇,又比較有文化,方深得馮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為馮手下的一員大將。後來他離馮投蔣,去山東主政八年,曾試圖做出一些政績,直到抗戰爆發,被蔣介石殺頭。」「他對儒家哲學極為讚賞,且讀過一些孔孟理學之作,並非完全一介武夫。」

無論從那個角度怎樣去評價韓復榘,但其軍閥的本性是「萬變不離其宗」。他對日軍實行的「焦土抗戰」,使他在歷史上留下了罪惡的一筆,也是導致他被槍殺的直接原因。

1937年冬季,日軍攻至濟南黃河北岸,在鵲山村殘殺村民90多人,殺傷50多人,製造了「鵲山慘案」。12月24日, 韓復榘放棄抵抗,逃離濟南,下令實行「焦土抗戰」,所部連日在市內公開搶掠銀行、工廠、倉庫,並放火焚燒省政府各機關、火車站、國貨商場、高等法院等。珍珠泉院內放的一把大火,燒掉了韓復榘住的「東大樓」和一些主要建築,只剩下大門內的原巡撫大堂和他及其僚屬辦公的原臘園。

韓復榘棄城而逃,其用意是避開日軍鋒芒,保存自己的兵力,以便割據地盤。這使得蔣介石極其不滿,對他的仇恨達到了極點,同時,也為他找到了一個消滅韓的極好借口。

1938年1月11日韓復榘被蔣介石邀至開封參加北方將領高級軍事會議,遭到逮捕。後扣押至漢口,1月24日在「軍法會審」後,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處決。

 

1960年5月4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楊尚昆以及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書記處書記裴孟飛、白如冰等陪同下來到珍珠泉大院。

新中國成立之後

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濟南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大規模圍殲敵軍主力和解放敵人重兵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從此揭開了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大規模圍殲敵軍、奪取大城市的序幕。

戰役發起前,濟南守敵共有3個師9個正規旅和5個保安旅,連同特種部隊共約11萬人,大部分為王耀武嫡系。濟南敵人的防禦陣地,由外圍防禦地帶與基本防禦地帶構成。外圍防禦地帶以齊河、長清、崮山、張夏、中宮、王合人庄等為警戒陣地,沿鵠山,中店鋪、峨眉山、大廟屯、興隆山、硯池山、茂嶺山、華山線構築主要陣地,縱深達十餘公里,由一百六十餘個支撐點組成。基本防禦地帶由三線陣地組成:商埠為第一線陣地,外城為第二線陣地,內城為核心陣地。王耀武自恃工事堅固.認為外圍能守半個月,市區至少能守一個月。

9月16日夜戰役發起,我軍對守敵全線展開攻擊。英勇的攻城部隊多路突破敵人陣地,向縱深發展。守敵不支,節節敗退。21日,我軍完全切斷商埠敵人的退路。22日,經激烈戰鬥,商埠守敵2萬餘人被我軍全殲。與此同時,東集團在炮火及坦克支援下,肅清了城外敵地堡群,並進行了攻城近迫作業。22日18時30分,各縱隊在強大火力掩護下,連續爆破,先後攻入外城。23日,王耀武被迫下令放棄外圍防禦地帶,收縮防線。國民黨守軍以珍珠泉大院為炮兵陣地,企圖負隅頑抗。24日,我軍突入內城,城內守敵被我軍全殲,攻城戰鬥勝利結束,濟南宣告解放。

解放軍入城後,許衍梁(1922年11月10日出生, 男,山東日照人。解放前夕,動員和說服周圍知識分子留在濟南迎接解放,反對學校南遷,為人民政府順利接管學校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解放後,先後任華東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務長、代校長,濟南特別市軍管會衛生部第二戰傷醫院主任,濟南市協商委員會副秘書長,濟南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濟南市副市長。1986年1月6日病逝)同志,以紅十字會名義組織群眾打掃戰場,在珍珠泉前院西南角清理出一排靠街的平房(今禮堂南會議室一帶),組織醫務界人士大華醫院華子修院長(後任濟南市衛生局局長)等組成濟南城內臨時戰傷醫院,在軍管會的支持下,救護受傷市民,收容了很大一部分國民黨軍傷員,安排伙食,予以治療,最後經人民政府分別安置或遣散回籍。

1948年濟南解放後,開始城市建設。從1951年起,濟南園林部門首先疏浚珍珠泉院內的玉帶河,壘砌泉池,栽種花木,平整路徑,擴大珍珠泉池,整修了原撫衙大堂和現在海棠園內的兩座北廳房及其他平房等。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大會就是在這裡召開的;原巡撫大堂用做餐廳,後來一度改為舞廳,那幾處平房則作為各代表團會議室。以後又逐漸修建了一、二、三、四號樓。當時的四號樓是一所兩層的高大樓房,1958年至1960年在這裡舉辦過農業展覽。

1952年修建了珍珠泉東南面的平房;1955年在原山東省李宇超副省長的主持下,新建了禮堂,即今人民會堂以及南面的休息廳。在這裡先後舉行過人民代表大會、黨代會、文代會、婦代會和其他千人以上的幹部、群眾大會,成為山東政治活動的中心。1957年3月、1958年8月和1960年3月毛澤東主席三次來濟,均在禮堂接見全省廳、局級幹部並作報告。還參觀了當時設在原四號樓的山東革新成果展覽。

1978年拆除並重建了現在的四號樓,做為各種會議的宿舍,改稱珍珠泉招待所;1979年改稱珍珠泉賓館。九十年代初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經省委批准以珍珠泉大院做為機關所在地改四號樓為辦公樓。

1980年珍珠泉再次整修時,改建並加高了原來的大門,進一步疏浚了泉池、湖水和院內玉帶河,並把珍珠泉池擴大約1300平方米、水深約3米;同時把池周圍的鐵欄杆改為漢白玉石雕欄,池內蓄養紅、黑鯉魚;池南又新建探入池中的水榭,供人遊憩,池中央佇立起原山東省委高啟雲副書記題寫的泉名碑——珍珠泉三字。

1981年日本山口縣代表團來山東訪問,贈送給山東的四株櫻花植於珍珠泉東側。每年春季繁花似錦,為中日友好開了新篇章。

1989年又在院內東南角新建五層賓館樓一所,可安排,240個床位,將一號樓及北面平房拆除,改建為與賓館樓配套的餐廳。現在新樓落成,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議既可在珍珠泉院內人民會堂召開,平時又可以作為賓館接待賓客。於是往日王府、撫院、督署,今易為人民代表住地與會議場所。

2004年,珍珠泉大院進行了全面整修,綠化施工時在「清巡撫院署大堂」北面的空地,相繼挖出兩眼泉子和一個大殿座基。根據初步考察,新發現的大殿應是面闊5間、進深2間的規模,該大殿與巡撫大堂之間有一條大石條鋪設的通道相連,通道東西兩側各有一眼泉子。從發掘的情況判斷,原貌有可能是前後兩座大殿,中間以石條通道相連,通道兩側各有一處泉子。至於當年的真實面貌有待專家考證。

如今的珍珠泉大院面貌煥然一新。海棠園、浮磯亭、明戲台、清巡撫大堂等名勝古迹修舊如故;唐槐、宋臘、宋海棠、桂香柳等古樹新木,洋溢著欣欣向榮的朝氣。院內泉水清澈,小橋流水,曲徑通幽,鳥語花香,清幽宜人,已成為優美典雅的城市園林。自2002年的「五一"節珍珠泉大院向全社會開放以來,每年都有大量遊客遊覽這一名泉勝地,使一向以幽靜著稱的名園頓時變得熱鬧非凡。這一古老的庭院,彷彿一下子年輕了千年。

 

 


推薦閱讀:

關於[全球珍珠史]你知道多少?|歡子聊珍珠
給大家講解一下應該如何去挑選珍珠?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只談珍珠,不談少女
珍珠耳環戴對了,造型再普通也美到驚艷!
一串珍珠成就一段傳奇

TAG:珍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