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寫現在的律詩】

「聽」和「看」為什麼可以換個讀音?

     這兩個字在舊體詩里是可以平仄兩用的。能這樣兩用的常見還有「過望忘醒」四字。這六個字差不多可隨便當平或當仄聲字用。

為加深印象,舉幾個例子。

「看」作平聲:

   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逺,萬里若乗空。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作仄聲的:

   如杜甫《有客》:「乘興還來看葯欄」(有客: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豈有文章驚海內,謾勞車馬駐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飡。莫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葯欄.)。「過」字在唐以前本就是讀平聲的,唐朝時改讀去聲了。

    詩人當然都知道,所以當平當仄用都行(只有作「過失」講時不可作平)。如王維《恭懿太子輓歌五首之四》:「五歲過人智,三天使鶴催」(蒼舒留帝寵,子晉有仙才。五歲過人智,三天使鶴催。心悲陽祿館,目斷望思台。若道長安近,何為更不來。),這個「過」就是當平聲用的。

   劉長卿《登遷仁樓訓壻李穆》:「春蕪生楚國,古樹過隋朝」(臨風敞麗譙,落日聴吹鐃。歸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非才受官謗,無政作人謡。儉歲安三戸,余年寄六條。春蕪先楚國,古樹過隋朝。頼有東床客,池塘免寂寥)。這個「過」是當仄(去)聲的。

「望」作平的:

   如劉禹錫:「鴛鷺差池出建章,彩旗朱戶郁相望」(朗州竇員外見示與澧州元郎中郡齋贈答長句二篇因而繼和:鴛鷺差池出建章,彩旗朱戸郁相望。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雞舌香。白芷江邊分驛路,山桃蹊外接甘棠。應憐一罷金閨籍,枉渚逢春十度傷)。這個「望」讀「王」,平聲且是韻腳。

作仄(去)聲者:

   如張籍《贈李杭州》:「終日政聲長獨坐,開門唯望浙江潮」(仙郎白首未歸朝,應為蒼生領六條。惠化州人盡清凈,髙情野鶴共逍遙。竹間虛館無朝訟,山畔青田長夏苗。終日政聲長獨坐,開門唯望浙江潮)。

但作「聲望」講時不可作平,必須讀去聲。

「忘」作平的:

   如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作仄的:

   如杜甫《冬日有懷李白》:「不忘角弓詩」(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裋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未因乗興去,空有鹿門期。)。

「聽」作平的:

   如杜甫《贈翰林張四學士》:「悲歌在一聽」(翰林逼華蓋,鯨力破滄溟。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賦詩拾翠殿,佐酒望雲亭。紫誥仍兼綰,黃麻似六經。內分金帯赤,恩與荔枝青。無復隨髙鳯,空餘泣聚螢。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儻憶山陽會,悲謌在一聴)。

作仄:

   如祖詠《江南旅情》:「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此處「看」讀平,「聽」讀仄(去)。

「醒」作平:

    如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五:「酒醒思卧簟」(風磴吹陰雪,雲門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得裝綿。野老來看客,河魚不取錢。秪疑淳樸處,自有一山川。)。

「醒」作仄:

    如李商隱《所居》:「水風醒酒病,霜日曝衣輕。」(窗下尋書細,溪邊坐石平。水風醒酒病,霜日曝衣輕。雞黍隨人設,蒲魚得地生。前賢無不謂,容易卽遺名)。

    以上除「過、望」兩字稍有限制外,「看聽忘醒」四字是完全沒有限制、可隨便作平作仄使用的。其實「忘」以「亡」得聲,「醒」以「星」得聲,它們本來就該是平聲的,讀仄顯然是後來的事。「聽」和「廳」的繁體字聲旁相同,作平也好記。「看」字現在還是兩讀的,如「看守」作平,「看見」作仄。像這種隨字義之不同而兩讀的可就太多了。不過「看」字在唐詩里是可以隨便兩用的,不受字義的拘束。

何謂「上尾」?

    「上尾」是說每聯上句的尾字聲調最好不要相同,否則就算一種詩病。律詩以用平聲押韻為常,除第一聯外,上句尾字必定是仄聲的。一般說只要是仄聲就行了,但仄聲中還有上、去、入之分,唐時人認為都用其中一種聲調也太單調,最好是三種聲調交替著用,至少要避免相鄰兩聯的上句尾字聲調相同。如杜甫的詩首句入韻者,上句尾字常常是四種聲調都用的。

下舉幾例:

《西郊》

時出碧雞坊,西郊向草堂。

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

傍架齊書帙,看題檢葯囊。

無人覺來往,疏懶意何長。

此詩上句尾字依次是平、去、入、上。

《玩月呈漢中王》

夜深露氣清,江月滿江城。

浮客轉危坐,歸舟應獨行。

關山同一照,鳥雀自多驚。

欲得淮王術,風吹暈已生。

此詩上句尾字依次是平、上、去、入。其中「坐」是上聲(陽上),不要作去聲。

《臘日》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葯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此詩上句尾字依次也是平、上、去、入,四聲俱備。

「上尾」的避忌沒有被所有詩人所接受,唐時就有不少好詩不理會「上尾」的,

如王維:《送楊少府貶郴州》

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

青草漲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

    此詩後三聯上句尾字全部用的是上聲,可說是對「上尾」指責的大聲抗議!所以上尾之病能避最好,不避也無所謂。

寫律詩真的是有不少「束縛」:

 

    必要的限制是不能不講的,所謂格律說白了就是限制吧。記住哪些情況下一三五要論,不要失對或失黏,別犯「孤平」和「三平」,其它情況下你就可以自由了。

    上面說的都是常例,在唐代還有許多特例的。有時上句該用平的地方偏偏用個仄,下句該用仄的地方就改用平,或者相反。這叫「拗救」,上句違反了格律,讀起來就拗口,下句就「救」一下,表明我出律並非胸中墨少,乃是有意為之。

   如杜甫《促織》:「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上句本應是「仄仄平平仄」,現在用的是「仄仄仄平仄」,只有一個平聲(也可算是「孤平」),故下句第三字本該用仄的地方改用平(「難」)以為補救(促織: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草根吟不穏,床下夜相親。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又如許渾《咸陽城東樓》:「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下句「欲來」犯了孤平,但這個句子實在太好了,詩人捨不得把它改掉,於是在上句同一位置本該「仄仄「的地方用了個「平仄」(初起),就算「救」過來了(咸陽城東樓晩眺:一上髙城萬里愁,蒹葭楊栁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緑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拗救」是技巧不是規定,咱知道就行了,沒有必要去學它。

   詩好主要是好在內容上,形式講究而內容空泛的詩,人們是不會喜歡的;相反,內容很好,形式上稍有出律,人們也會原諒。

唐人寫詩是否也有不合上述格律的?

    上述格律是唐以後的人根據唐朝時多數詩人寫的詩總結出來的,既然是「多數」,當然就有少數不完全相符的情況。這種格律上有病的詩也有寫得很好而為人們所喜愛的。如果想以古人出律為理由減少詩律對自己的束縛,我們不妨看看唐人出律的情況。檢查唐詩,完全不講平仄而自命為律詩的情況是絕對沒有的。上下句平仄要相對,否則是失對;上一聯的下句和下一聯的上句除尾字外平仄要相同,否則叫「失黏」,失黏的比失對的情況要多一些。

下舉幾例:

李白  自遣

對酒不覺冥,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第三句本該和第二句一樣也用平起句,現用仄起,就使得一、二兩聯在平仄上沒有什幺變化了。這也可能是詩人有意而為,兩聯在時間上好象離得很遠,過半天才又想起一聯,因而把第一聯下句是平起的忘記了,突出了他的閑適心情。

再舉李白七言的一首:

與謝良輔游涇川陵岩寺

乘君素舸泛涇西,

宛似雲門對若溪;

且從康樂尋山水,

何必東遊入會稽?

也是第三句和第二句失黏了,「似」為仄,「從」為平。

杜甫的也舉兩首:《奉寄章十侍御》

淮海維揚一俊人,金章紫綬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訓練強兵動鬼神。

湘西不得歸關羽,河內猶宜借寇恂。

朝覲從容問幽仄,勿雲江漢有垂綸。

第五句「西」為平聲,第四句「練」為仄聲,失黏了。

《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

竹里行廚洗玉盤,花邊立馬簇金鞍。

非關使者徵求急,自識將軍禮數寬。

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

看弄漁舟移白日,老農何有罄交歡。

   「識」「年」兩句失黏。

   古人寫詩多是一聯一聯寫的,寫出一聯可能要過些時間才能想好第二聯,從而忘記了上一聯的下句是平起還是仄起,造成「失黏」情有可原。但在一聯之內,寫下句時不可能把上句的平仄忘記,所以「失對」極少,是不可原諒的。我們學寫詩,當然要學正規的寫法,有時實在想不出來,必須要出律一下的話,寧犯「失黏」,別犯「失對」

   上面已說到過不要犯孤平和三平,若要從古人出律的情況中尋找少些束縛的借口,那就寧犯孤平別犯三平。因為如有好的句子避不開三平的話只要說我寫的是「古風」就行了,「古風」一點也不比「近體」的律詩差。或者我根本不說我寫的是古風還是律詩,也不會有人敢說不好的。但是你要在題目上已經寫了「七律」而又出現三平的句子,那就鬧笑話了。在唐時,犯三平不會遭人笑話,犯孤平則不可原諒。唐詩中犯孤平的詩(不帶拗救的)很少,但也不是絕對沒有。我們推測在唐時,平聲與仄聲的區別不完全在音高上,在音長上也是不一樣的,平聲長而仄聲短,所以平仄對立的感覺要比我們強得多,對孤平之病也就特別反感。

    我們推測在唐時,平聲與仄聲的區別不完全在音高上,在音長上也是不一樣的,平聲長而仄聲短,所以平仄對立的感覺要比我們強得多,對孤平之病也就特別反感。在今天的普通話里,陽平的音高已是一個升調而不是平的,更沒有長短的對立,所以犯了孤平往往感覺不到,也不大會受到指責。不過我們要學總是盡量找標準的學,孤平能避還是盡量避。別好詩還沒寫出來,先把格律破壞了。但在評論別人詩作的時候,看見有孤平的情況,我認為就不必加以指責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在流傳已久的口訣中加上兩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莫失黏與對,莫犯孤、三平。」 平仄方面的講究這就差不多了。

風雅頌課件/鈴歌編輯


推薦閱讀:

追了她很久,現在該放棄,還是堅持?
80年代的老照片:圖2已經見不到了,最後一張堪比現在的賓士寶馬!
20年後 你會比現在更幸福嗎
婦科專家提醒:如果女人這裡長毛,說明問題大了,現在知道還不晚

TAG: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