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五千年》(解說詞) 第二集 高天長河
《漢字五千年》(解說詞)
第二集 高天長河
(點擊鏈接,欣賞視頻)
西安,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都城之一。秦王朝、漢王朝、唐王朝都曾定都於此。
在這座城市中,有一座漢字的殿堂——碑林博物館,歷朝歷代產生的漢字,都以自信非凡的姿態,存留在一塊塊莊嚴、巍峨的石碑上。這些石碑是依然站立著的歲月,是沒有被歲月輕易泯滅的歷史,它們記錄了漢字的前世今生,它們承載著華夏祖先的永恆之心。
《說文解字》:「源,水泉本也。」
漢字的源頭在哪裡呢?直到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相信:漢字是聖人創造的。
造字的聖人名叫倉頡,是華夏始祖黃帝的史官。為了感念他的功績,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人們已經開始立廟祭祀。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 黃德寬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裡面,就明確地說,「黃帝之史倉頡始作書契」。這句話包含了這樣幾層意思:第一,說明他是黃帝時代的人;第二,他的身份是一個史官;第三,是從他開始作書契,書契也就是對文字的一種稱呼,另一種稱呼。
史書記載,倉頡「四目重瞳」,就是說他長著四隻眼睛,這大概是強調這位聖人具有異乎尋常的觀察力。因為具備了這樣的觀察力,所以倉頡能從鳥獸的蹄印中得到啟發,創造了漢字。
當漢字被創造出來時,天地鬼神都震動了,所謂「天雨粟,鬼夜哭,龍為之潛藏」。
這當然是一個神話,任何一種文明的發育期,先民們總是將重大的發明創造歸結到某位具體的神或聖人身上,實際上,這些神聖只是那個時期文化的代表者。
既然「倉頡造字」是一種神話,那麼漢字最早誕生在哪裡?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 王震中
說到漢字的起源地,我們根據考古發現,有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在這些文化裡面,所發現的史前陶器上的刻劃符號,或者是玉器上的刻劃符號,都認為跟我們後來的甲骨文這個系統,是可以聯繫起來的。
這個時候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文字,而在此之前一定有一個漫長的發育過程。
在山東省考古研究所,陳列著幾尊灰陶製成的、刻有神秘符號的酒器。它們燒制於五千多年前,公元1979年在山東境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其中一隻陶尊的腹部,刻著這樣一個符號:上面是圓圓的太陽,下面是五座連在一起的山峰,中間的部分,學者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火焰,有人認為是一彎明月,還有人認為是一隻大鳥。雖然對圖案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大家都認為這個符號應該是最古老的漢字之一。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教授 李學勤
現在我們知道,它不但在山東莒縣、諸城這些地方出現,它在南京也出現過,在安徽也出現過。而且同樣的符號,在不同的文化裡面也會出現,因為在良渚文化,甚至浙江,它也會出現。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學中心教授 欒豐實
那麼就是說,它刻畫這個圖像,它所代表的含義,它所代表的精神方面的內容,在不同的族群和人群裡面,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我們認為,像它這種就可以叫文字。
歷代學人的探索,艱難、曲折而紮實。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有關漢字產生於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長江、黃河流域的推論,在學術界逐漸成為共識。
然而,公元1987年,在淮河上游進行的一次考古發掘,卻讓看似清晰的漢字源頭,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這很像個眼睛。」
張居中第一眼看到這個符號就產生了這個念頭。
那是公元1987年5月的一個下午,當時,張居中正擔任賈湖遺址考古工作隊的隊長。這片刻有符號的龜甲,就是在遺址中的一處墓葬里被發現的。
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 張居中
這個眼睛的刻法,很像後來殷墟甲骨文里的「目」字的那個刻法,有一些像。當然它更接近於寫實,但是這個符號的出現,確實是使我非常高興,因為它就是我親手清洗出來的,可以說這一個是確鑿無疑的,是最早的在龜甲上發現的刻劃符號。
如果這個符號果真被證明是原始文字的話,那將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發現!因為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學術界公認人類最古老的文字,是在伊拉克南部發現的楔形文字,距今大約五千年左右。而賈湖遺址是一處距今約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這個遺址中出土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不僅意味著漢字的起源需要重新審視,而且世界古文字的歷史也需要重新修訂。
「還能找到更多的刻符么?」接下來的幾天,考古隊員們懷著興奮、多少也有些緊張的心情期待著。隨著新的墓葬被發掘、清理,更多的契刻符號出現了。
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 張居中
我們一共在17個器物上發現有二十來個單體符號,其中龜甲上的大概有9例,石器上有兩例,陶器上有兩三例,骨器上還有幾例,一共有17例,有二十來個符號。
刻有符號的龜甲分為背甲和腹甲,中間裝有小石子,是當時的一種占卜工具。以此推斷,龜甲上的契刻符號很可能和賈湖古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有關。但是這樣的符號真與文字有關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曹桂岑
在舞陽賈湖發現了1000多粒稻,碳化稻。這個碳化稻,有由野生稻到栽培稻的一個演變過程,所以可以說居住在淮河流域——就是賈湖這一帶的裴李崗人,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的,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必須想辦法掌握天文氣候的變化。
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 張居中
賈湖遺址前後一共挖了7次,發現有30多隻用丹頂鶴的翅骨製作的骨笛,其中有二孔骨笛、五孔骨笛、六孔骨笛、七孔骨笛和八孔骨笛,經過音樂家測音研究,證明已經具備了完備的四聲音階、五聲音階、六聲音階和七聲音階。
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管樂器。
骨笛和刻有符號的龜甲往往相伴出現,據專家們推測,它們可能是原始宗教儀式的用具。在悠遠高亢的笛聲中,通過占卜祈求上天和祖先的庇護。這說明賈湖人已經發展出相對複雜的宗教儀式。
【美國華盛頓】公元2003年3月,經過十多年的論證,中國科技大學古文字研究組和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哈勃特教授合作撰寫的論文,《最早的書寫,中國河南賈湖遺址,公元前七世紀的符號使用》終於發表在國際考古文物界的權威刊物《古物》上。
文章發表後,引起了截然相反的意見,爭論直到今天仍在繼續。漢字的源頭在哪裡?那註定充滿神秘感的漢字源頭,將以長久的未知支持我們對先人生活的無上敬仰,那是具有一種人類神性的敬仰,如同對未來無盡的思慮一樣,成為我們生存意義的重要來源。
這是來自八千年前的音韻,悠揚的旋律似乎在昭示著漢字嬰兒期的蹤跡,既飄渺又真切。
【漢 說文 遠 遼也】
安陽小屯村位於河南省的北端【小屯村 河南安陽】,洹水從村子的東北部流過。從1928年開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考古組,在小屯先後進行過十五次考古發掘。
1936年3月12日,考古組決定在這一天結束小屯的工作,下午三點,工作人員王湘開始清理村北的一處灰坑。這個灰坑已經發掘過一次,只是例行檢查一下有什麼遺漏,當他鏟去坑底的一層黃土之後,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一片片的甲骨密密麻麻地擁擠在一起。由於歲月久遠,龜甲和獸骨板結成了一根高兩米,直徑一米,重達六噸的甲骨柱。後來僱傭了六十四個杠夫,化了兩天時間,才將這些甲骨運到五公里外的安陽火車站。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孟世凱】
當時編號叫做127,後來就簡稱為127坑,在這裡出土了一萬七千多片甲骨。這個數字是後來到了南京以後,把它剝離出來以後才知道的。當時很驚奇,從殷墟發掘,1928年就開始調查,1929年春天正式發掘以來,十五次發掘,十三次發現了甲骨文,這是唯一一次是數量最多的。
一代一代考古學家,經過八十年的整理和辨識,那些消逝了三千多年的歲月復活了。
在商代,生活在都城中的人們,明天迎著太陽出門,自然會聯想到這個圓圓的「日」字,低下頭就可以瞅見「手」和「腳」,從水中的倒影或銅鏡中可以看到「面」和「目」。一隻手握著毛筆站在大街旁,這就是甲骨文中的「建」字。這隻手很可能屬於個正在規劃大工程的建築師,也許遠處的那些「宮」殿,祭祀祖先的廟堂「享」,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現在,建築師不得不從路中間讓開,一個趕著牛的"牧』人走了過來,牧人的身後可能是一乘由四隻手抬著的肩「輿」,擁擠的街道難免會發生衝撞和爭執,也許就在街邊上,兩個披頭散髮的人扭打在一起,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斗」毆事件。夜晚,臨街的兩扇大門被輕輕地關上,每「戶」的人都漸漸進入夢鄉。銀色的「月」光均勻地鋪在陶制的圓「窗」之上。幾乎每一個字都像一幅畫,都是細膩的觀察力和驚人的想像力,凝結而成的果實,每個字都值得用畫框鑲起來存留觀賞。這些美麗的文字是做絲綿用的呢?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 教授 李民】
這個問題也是我長期考慮的,它為什麼在民間的墓裡頭,在一般的遺址的墓裡頭沒有發現甲骨文。因此,現在有人就說了,說這個甲骨文那是檔案。甲骨文,具體說它在商代是用於什麼,我們現在別的問題我們都說不很清楚了。但是起碼說,它是一種重要的占卜的記錄。
占卜的方式大約是這樣的,首先將龜甲或者牛骨修整好,然後在背面挖若干橢圓形凹槽,接著將燃燒的木頭緊緊抵住凹槽,由於急劇受熱,龜甲好牛骨會產生許多裂紋,占卜的結果就依靠這些裂紋來判斷。漢字中的「卜」、「兆」,就源於這種裂紋。殷人往往會把何時、何人,問卜何事,以及占卜的結果,全部用文字刻寫在占卜後的龜甲和牛骨上,所以這種文字也叫「甲骨文」。
這件甲骨上記錄的是有關商王武丁的妻子,即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偉大女人婦好,生育前後的卜辭。
【安陽師範學院 教授 郭青萍】
婦好要生孩子了,不吉祥嗎?三十一天之後分娩了,曰「不嘉」,果然是不吉祥,怎麼樣呢?「為女」,是生了個女孩。從這一片來看,占卜婦好分娩的事情可以看到,生男孩就是吉祥,就好,生女孩就「不嘉」,就不好。所以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的一種重男輕女的思想。
雖然問卜的內容和事後的結果,都清楚地刻錄在甲骨上,但是今天我們還不能確切地知道,當年占卜者根據什麼裂紋判斷是「嘉」還是「不嘉」,也無法確知甲骨上裂紋的形態,如何指示人們的行為。
那麼替商王支持占卜活動的又是一些什麼人呢?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中心 教授 方輝】
商王室它有一套占卜系統,占卜體系,來專門負責占卜、祭祀,具體到文字本身來說,它有「貞人」,現在還有說,還有「卜人」,先佔卜了之後,「卜人」和「貞人」還有說不一樣的。但是無論如何,它就是說,它是有一套完整的機構來控制它。
1936年,在出土六噸甲骨的灰坑中,考古工作者在厚厚是甲骨層邊上【YH127坑 殷墟】,還發現了一具蜷曲的人骨架。曾多次支持殷墟考古的董作賓先生認為,這一具骨架生前,很可能就是一位「貞人」 。
如果董作賓先生的判斷正確的話,那麼「貞人」的屍骨和占卜的甲骨埋藏在一起,正是表明這些甲骨極其神聖,需要精心收藏和守護。後來的考古發現證明,這種想法並非無端推測。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研究員 宋鎮豪】
從甲骨文上所反映的時間來說,它跨的時間比較長,有的甚至一年多時間的甲骨,集中在一個坑裡出現,那是什麼原因呢?有的時候一坑裡出土了幾百片上千片, 甚至上萬片的甲骨,那就是因為已經經過了集中存放以後,一次性處理掉的。
【瑞典漢學家 教授 林西莉】
當人們使用甲骨時,人們把問祖先的問題寫在上面,因為他們想要知道將來是怎樣的,問題可能是關於狩獵,或者戰爭之類的事情,它也很有可能是關於私人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出生和他將來的生活。
今天看起來占卜的內容並沒有多少絕對的秘密,那麼為什麼甲骨還要秘不示人呢?實際上,商王和貞人們所守護的並不完全是占卜的內容,而是與祖先溝通的權力。尤其對商王來說,這種權力是統治王朝必須的手段。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教授 王暉】
因為人們都相信鬼神,那麼急祀鬼神的權力,占卜的權力,都在商王手中,商王就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統治人民。就是說,這不是我的意見,這是鬼神的意見,鬼神要這麼做,用這個方式來統治臣民。
踏著宗族的階梯,商王走進了自己的宮殿。在這座宮殿中,莊重的祭祀和誠惶誠恐的占卜是最神聖的禮儀,也是將整個王朝凝聚起來的精神力量。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與祖先溝通的唯一渠道,漢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另一種商代文字是「金文」【鳥尊 春秋】,如果說甲骨文是用來與祖先溝通的話,那麼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則是為了垂諸後世。
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百四十件青銅容器【曾侯乙編鐘 戰國】,六十五件青銅編鐘,以及四千五百多件青銅兵器。據粗略統計,這些青銅器的總重量超過了十噸。
【上海博物館 教授 譚德睿】
百姓的墓葬裡頭不會出青銅器,因為青銅在當時講起來是一個很貴重的東西。因為它要採礦,要采銅礦,采錫礦,經過冶煉才能得到銅和錫,然後再按照一定的配比熔煉鑄造出來。所以,即使在現在,它也是一般作為奢侈品。
一些學者推測,尋找銅、錫礦石,可能是導致廈商都城頻繁遷徙的原因之一【湖北大冶銅綠山谷銅礦遺址 商】,但是在生產力水平還很原始的古代,世界上恐怕沒有第二個民族,會消耗如此之多的社會勞動和社會財富來鑄造彰顯身份的青銅禮器。命人鑄造這些青銅器的商王和貴族們一定相信,當自己也變成祖先時,仍然可以通過文字,清晰地生活在兒孫們的世界裡,他們的生命不再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瞬間,而是無盡的血脈傳遞中的一個環節。
藉助漢字,自然的血緣關係被提升為神聖的儀式和信仰。中國最初的國家就是在這種儀式和信仰上建立起來。這正是後來華夏民族文字崇拜的源頭。
【漢 說文 流 水行也】
「文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作為基本的文化常說,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傳承著。但在童年和青春期,漢字卻不能給創造它的勞動者帶來福祉。已有的考古學事實告訴我們,原始的漢字出現在祭祀的神器上,成熟的中國文字產生在宮廷中。即使我們今天無法見到的,那些寫在竹簡和木牘上的商代文字,其使用成本也不是普通勞動者所能承受的。
但是漢字一旦長大成人,就不會再蜷縮於宮廷中和祭壇上。
「二月辛已,「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家信木牘 戰國】,這是今天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家信,兩版寫滿文字的木牘,距今已有兩千二百年,寫信的名叫「黑夫」,他在信中提到的「驚」,很可能是親兄弟,他們是秦國的普通士兵,跟隨大軍遠征楚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館員 陳振裕】
當時他們打仗的時候,打得非常慘烈,所以整個淮陽城攻下來以後,城裡的盜匪非常多,治安非常差,一再說,叫他的兄長不要到那裡去,而且開頭,中間還說了,他們等著要衣服、布與錢。如果不寄去,他們就沒法活了【湖北省博物館】
雖然在這封信出土之前,考古工作者找到了難以計數的先秦古文字,但是它們全都是官書史冊、聖賢典籍,像這封普通人所書,傳遞普通情感和需求的家書還絕無僅有。正是因為這樣,在漢字的歷史上,這些文字才顯得彌足珍貴。它表明漢字已經從祖先、王權的高天,向世俗的平地緩緩流淌。這種偉大的轉變,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曲阜孔廟,傳統中國最神聖的地方,至高無上的皇帝到此都要頂禮膜拜【孔廟 山東曲阜】。在大成殿中,懸掛著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萬世師表」的匾額。孔子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老師,但他是第一位把知識傳授給平民百姓的「先生」。
【陝西師範大學漢學院 教授 趙學清】
在孔子之前,老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戰國時候,由於宮廷權力的失落,所以教育開始從宮廷走向民間,孔子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孔子是個遺腹子,父親書梁紇是魯國的一位低等級貴族,蒙父親的餘蔭,孔子在魯國的廟堂中接受了最基礎的教育。
【中國文物研究所 研究員 吳九龍】
以後,他也當過官員,他當過魯國的司寇,他也到各處去,帶著他的學生去遊說,實際上他也是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他的仕途不太順利。
大約從三十歲開始,孔子提出「有教無類」,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私家講學」的先河。據說,杏壇是孔子授業的地方【杏壇 曲阜 孔廟】,也許這裡就是漢字流向民間的源頭之一。
漢字以及漢字承載的知識在民間的傳布,開創了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也是最輝煌的「諸子百家」的時代。每一位開宗立派的學者,都會一一座屬於他的「杏壇」,漢字從這一座又一座的「杏壇」流向更廣闊的天地。但是隨著書寫者的增多和書寫工具的演變,漢字本身的形態也不可避免地變化著。
1965年12月,山東省侯馬市東郊,出土了一批寫滿文字的石片和玉版,字是用毛筆蘸著硃砂和煙墨寫成的,經過辨認和研究,考古學家認定,這是春秋晚期晉國的官方文書。這些文書是用來記錄諸侯國間結盟誓詞的【侯馬盟書發掘現場】,因此,考古界把這些文書稱作「侯馬盟書」。
【山西博物院 副院長 李勇】
侯馬出土的盟書,一共有五千多件,其中有可辨識文字的就有五百多件,總字數在三千多個字,除去重複的,單字就有五百個,這批珍貴的文物為研究東周文字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古文字學家 張頜】
各國有各國的特點,那麼晉國都沒有自己的特點嗎?但是從「」侯馬盟書」來說,是一個字有十幾種寫法,就不要說是國家的關係,就是本國的寫法都不一樣的,這是從「侯馬盟書」的字體,字表裡頭都能看出來。
在「侯馬盟書」中,「敢」字就有九十多種寫法,而「嘉」字的寫法超過了一百種。為了書寫便利,每個執筆者都在根據自己的喜好,簡化漢字。而這一點,也和毫無例外地體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錢幣和兵器上。
中國文字學的鼻祖,東漢學者許慎對當時的描述是,七個諸侯國各自為政,廢棄禮樂,從而導致天下「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漢字將怎樣度過這段混亂的歷史呢?
函谷關,春秋戰國時期入秦的必經之路,【函谷關 河南靈寶縣】關內是一馬平川的中原,關外是雄踞黃土高原之上的秦國。由於地處周人的文化發祥地,因此,秦國的文字更多的保留了周的傳統。這個青銅器名叫「商鞅方升」,刻在左壁上的銘文告訴我們,它鑄造於公元前344年12月,是秦昭王的相國商鞅,統一度量衡時規定的一升標準的容器。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藉助「商鞅變法」後一百多年裡積攢的力量,并吞六國,江山統一,為漢字的規範和統一提供了必須的政治環境。
公元前223年,廷尉李斯奉詔整理六國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規定了統一的書寫系統,小篆。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教授 趙平安】
第一個方面是對於原來單字也好,合字體也好,對它們的寫法進行規範,就是把它們的寫法固定下來,這是一個工作;第二方面,就是把每一個字,每一個的字式固定下來,就是一個字是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把它統一起來;第三方面做的工作,就是改變某些字和詞的配置關係。通過這三方面的工作,小篆就成了一種更加嚴密的文字系統。
公元前223年,在始皇帝昭告天下的文告中,將「書同文字」列為自己最顯赫的功績之一【會稽山 浙江紹興】。這是「文」與「字」合成一個詞,第一次出現在漢字的長河中。想、此後在漢字統治的疆域中,雖然仍並存著數以百計的方言、子方言,但天南地北的人寫一樣的字,讀一樣的書,承接一樣的歷史經驗。
統一文字,將不同的族群焊接成了一個偉大的民族。隨著歲月的變遷,朝代會土崩瓦解,天下會分分合合,甚至漢字的形態仍然會發生變化。但是「書」必同「文」,成為漢字頑強堅持的原則。
這是秦代留下的碑刻【泰山刻石 秦】,上面的小篆,據說是出自李斯的手筆,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中,嚴寒酷署,日晒雨淋,岩石崩裂,碑面殘缺,但殘石上的一筆一划,依然那樣端莊,依然那樣親切!
【漢 說文 長 久遠也】
在中國歷史上,秦代只是一個奠定基礎的短暫王朝。在中國文字史上,產生於秦代的小篆也註定只能是一種繼往開來的文字,幾乎就是在誕生的那一刻起,小篆就不得不面對被取而代之的命運。
【陝西師範大學漢學院 教授 趙學清】
因為從使用字的角度來說,人人都希望文字這種工具能夠使用起來更加簡便,因為小篆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寫。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教授 王寧】
我寫一個馬字,我得畫一個馬,我寫一個鳳凰,我得連它上頭的冠,它的翅膀,它的羽毛,它的腳,都得畫得明明白白,那一天能寫幾個字。所以漢字在發展過程中間,它就出現兩個系統。
小篆雖然是秦王朝規定的標準字體,但小篆曲線多,寫起來好比作畫,熟練使用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碑林 湖南梧溪縣】秦朝大多數的官吏都是憑軍功獲得提升,缺乏文字知識的訓練,再加上天下一統後,政府文書的數量急劇增加。於是,秦朝的下級官吏開始簡化小篆,久而久之,約定俗成,一種新的字體,「隸書」出現了。
這個過程在漢字發展史上被稱作「隸變」。而秦代也被認為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教授 黃天樹】
就是古文字階段,它從甲骨文開始算起,它還是保持著一種象形的原則,就是它一般的字體還是比較接近,沒有拋棄象形的原則。但是隸變以後,它就把這個原則大概拋棄了。它一般是解散這個篆體,把原來「隨體詰詘,畫成其物」的象形的這種手法拋棄了,就把漢字變成了一橫一豎,一撇一捺,變成筆劃化。另外,變成方塊的這種漢字。
公元前203年,曇花一現的秦帝國被漢王朝取代,新王朝使用漢字的人們,將前人筆下略顯粗糙的秦隸提升出了漢字應有的莊重和氣度。
到漢武帝時,隸書完全成熟,此時漢字的數量經過漫長時間的積累【熹平石經 東漢】,也由最初幾個孤孤單單的契刻符號,彙集成了眾多兄弟姐妹的龐大家族【西安碑林博物館】。但是隨著數量的膨脹,一個無法避免的難題變得迫在眉睫。漢字是靠補貼的字形來區別字義的,隨著新概念的不斷出現,新字輩不斷的造出來,有限的記憶如何才能區別無限增長的漢字呢?
公元100年,即東漢永元12年,在河南漯河的這種小村裡【許庄村 河南 漯河】,一位名叫許慎的學者,開始撰寫一部關於漢字的書,書名叫《說文解字》。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教授 黃天樹】
《說文解字》這本書是中國第一部字典,它把原來一盤散沙的漢字,通過分析它的字形結構,把這麼一萬多個漢字歸到五百四十個部首的下面,這個應該講是前所未有的,那麼這樣一來,整個中國漢字就可以檢索了。
部首的整理使識別漢字變得簡單,因為所有的漢字幾乎都是由這些基本的造字部件組成的,只要掌握了基礎的造字部件,實際上就掌握了記憶所有漢字的鑰匙。一直到今天,漢字檢索沿用的依然是許慎創造的方法。那麼,許慎為什麼會產生將漢字系統化的意識呢?
公元前191年,西漢政府廢除了秦始皇的禁書令,允許民間藏書。【銀雀山漢簡 山東臨沂出土】於是,一些消失已久的古籍逐漸浮出水面,並因此而形成一個新的學派,叫「古文經學」。
四十七年後,曲阜孔子舊宅的一段圍牆被意外毀壞,一卷用古文書寫的《尚書》及大批竹簡重見天日,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魯壁出書」。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 教授 黃德寬】
當時有一部分學者研究了古文以後,覺得古文有很多和今文版本不一樣,於是就建議要重視古文,建議朝廷要重視古文。那今文經學家就表示反對,說這經書是從前人口耳相傳,一直傳到今天,這個隸書也就是這個今文,就是倉頡時寫的字,是不能夠改變的,你那個古文,都是一些人向壁虛造的東西,是假造的東西,是不可靠的【銅罐 西漢】。
到許慎生活的時代,今古文之爭愈演愈烈,已經遠遠超出了學術討論的範疇,誰來終止這場毫無意義的爭執呢?歷史的重任落在了許慎的肩上【長信宮燈 西漢】
【古文字學家 張頜】
許慎是叫「五經無雙許叔重」,因為要讀《五經》,要讀古書,所以你不讀古書不識字怎麼能讀書呢,一般是叫讀書識字是連在一起的。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教授 王寧】
那麼這一部書,一方面從客觀上它反映了漢字發展到東漢以後,它的總體的構形面貌描繪了它的系統,同時這本書有了五百四十部,就是把漢字又作了一番整理,讓它既能夠查檢,又能夠講解。然後,每一個字,它都通過本意去跟經典掛上鉤,這樣就達到了經典還原的目的。
政治穩定和持續兩百年的經濟增長,使漢朝在文化上表現出空前的自信,讀書人處處表現出一種,總結前人開創未來的非凡氣度【司馬遷墓 陝西韓城】,《說文解字》實際上也是這種時代氣質的表現。正是經過漢代儒生們的整理和修訂,陪伴了中國人數千年的方塊字終於成為一個穩定而規範的文字體系。從那以後,不論歲月如何變遷,不論朝代如何更替,漢字這個稱謂再也沒有改變。
一對又一對的中國人,也始終能從這個響亮的稱謂中,重溫華夏子民的榮光!
今天,許慎靜靜地長眠在故鄉的這片綠蔭中,距離許慎墓兩百公里遠,就是著名的黃河龍門【許慎陵園 河南漯河】。
漢字五千年的歷史,就像這條偉大的河流一樣,在源頭,生活在廣闊地區的先民們,艱難地將點點滴滴的刻符,彙集成數以百計的涓涓細流,伴隨著漢字的逐漸豐盈,中華民族跨入了文明的門檻。從商代一直到漢代,長達一千多年,漢字進入了逐漸歷史的晉陝大峽谷。但是就像黃河註定要匯入大海一樣,漢字也註定要向更廣闊的人群奔涌!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一)
※漢字五行筆畫分類全輯
※Python讀取圖片中的漢字
※筆劃最多的漢字--龖龖
※母親節特別漢字:女與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