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傳法師:青少年學佛生涯規劃—以星雲大師度化青年為例

壹、 前言

現代人所追逐的未來人生,不外乎是學業、愛情、金錢、名利等外相上的獲得,卻忽略生命所要追尋真正的意義,人生若沒有立足點,生命就會茫然無措、醉生夢死過活。因此,青年在生涯認知上,要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不要虛擲了自己的黃金歲月。茲以星雲大師(之後簡稱「大師」)度化青年為例,讓青年學子知道信佛、學佛、行佛就是最好的人生規劃。

貳、 度化青年不惜一切

星雲大師說:「一個國家、一個團體有沒有前途,就看他對年輕人是否重視。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年輕的時候就要將基礎打好。」[1]為何星雲大師會有這種感悟?一九四九年,大師帶領著「僧侶救護隊」來到台灣,發現當年的佛教仍停留在「葬儀的宗教」,對社會、群眾的生活起不了作用,知識份子、青年學佛的比例更是鳳毛麟角。因而一九五三年大師到宜蘭弘法,深知振興佛教必須從青年下手,便積極地展開接引青年學佛。

大師如何度化青年呢?茲舉例說明[2]:

一、大師自己不善音韻歌唱,但掌握住年輕人愛唱歌、愛交朋友的需求,成立了全台灣第一支佛教歌詠隊。自己寫詞,請宜蘭中學楊勇溥老師作曲。青年朋友來了,他還親自端凳子、倒茶水。為讓青年朋友有實質的收穫,大師又設立了國文班,由於大師的國文根底紮實,批改文章又認真勤快,深受年輕知識分子喜愛。大師第一代弟子、佛光山長老慈容法師說,他當時是因為去唱歌進來的。

二、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在《隨侍翻譯二十年》一文中指出:「當年師父領導宜蘭念佛會,有各種接引青年人的活動,唯一能攀上緣的是唱歌、郊遊,和古今文選的課。在這些活動中,師父高雅的談吐、睿智的思想、廣博的學識,給我無限的震憾,無比的感受。我們把他當作父母,當作老師,忘記了他是和我們有隔閡的方外人,也忘記了自己心中曾經有過對佛教的成見和拒絕。每天清晨,我們把寫好的文章放在雷音寺佛堂中的供桌抽屜里,第二天放入第二篇,同時取回昨天的作業。在那方格上,有許多朱紅的圈點,有鼓勵、讚美、指點的批語。拿到手裡,我們就迫不及待的互相傳閱,歡喜雀躍。隔一段日子,師父會集合我們,當面講解各種寫作技巧,指示每一個人文章的得失。」

三、接下來,大師尚且把佛教的種子灑下更年少的一代,不但為初、高中學生組織學生會;還為清寒子弟設立了「光華文理補習班」,拜託在學校教書的信徒義務輔導英文、數學、理化等科目。在品德上、學業上,這些孩子毫不保留的證明「學佛的孩子不會變壞」個個力爭上遊,從而改變不少父母對佛教的觀感。

現在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的鄭石岩,近幾年也成為禪學書籍暢銷書作家,就是「光華」幫助過的孩子。他推崇大師了解青少年心理,精心設計各種活動來吸引學生。同時非常親切,常拍拍孩子的肩膀,和他們坐下來講講話,給人一種發自內心的溫暖感受,使得大家一下課就喜歡往那裡跑。許多中學生也以參與學生會為榮。

當宜蘭的弘法漸漸有成,知識份子、文教人士、青年學子陸續前來學佛。大師知道要振興佛教、弘揚佛法、凈化世道人心,光靠寺廟的活動是難以為繼,當務之急就是紮根佛教教育,才能談復興佛教的百年千秋大業,乃在高雄佛光山創辦了佛學院,教育莘莘學子,如今佛光山可以說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當時大師睿智的決定是正確的,因而培養出一群優秀青年加入佛教的弘法行列。

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佛光山舉行奠基典禮,接下來的開山可以用幾句話形容:「篳路藍縷的困苦艱辛,日夜不休的擘畫建設,層出不窮的洪水天災,聲勢浩大的悍民圍山。」[3] 但大師不畏艱難,以無比的勇氣、堅強的信念,引領佛光山大眾,開墾建設佛光山,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大師仍在一九六九年辦理了「第一屆大專佛學夏令營」,可知大師對青年的期望與厚愛,而這許多年輕人受佛教的影響,大家上進、發心,後來在社會上也有了許多的貢獻。例如:被譽為「世界換肝之父」現任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陳肇隆醫師,就是當初夏令營第一期的學生。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林芳郁,以及在美國開業的醫師,如:沈仁義、鄭朝洋、李錦興博士等,也都是那時候的青年。還有,在日本行醫的福原信玄、林寧峰醫師;擔任中華總會北區協會會長的趙翠慧;做過國民黨雲林地方黨部主委的薛正直;在台大任教三十餘年,退休後獲聘為台大化工系名譽教授的呂維明;捐贈頭山門彌勒佛的朱朝基;以及創作佛光山大雄寶殿三寶佛的陳明吉,後來他還去做了高雄市議員;甚至昭慧法師、依空法師等,也都是我們那時候大專夏令營的參與者。因為開山時經濟拮据,當時種在山上的水果多少可以貼補常住的開銷,但當荔枝、鳳梨成熟時,大師也是任由年輕朋友採摘,甚至於在果園現場大快朵頤,因為大師對佛教青年的支持是不惜一切的。

也因為大師很重視青年的度化工作,所以有很多人來告誡大師說:「你有辦法給那許多年輕人吃啊用的,等他們解散以後,就到我們的廟裡來,也是吃啊用的,我們可負擔不起。」這種心態,佛教哪能振興?佛法如何宣揚?

之後,大師也辦了短期出家修道會,讓青年朋友們得以對出家由更深一步的體會、認識。大師也陸續辦了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青年義工培訓營,更特別自2010年開辦了「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學員年齡皆在18至35歲之間,每年全球逾40個國家、逾400所大學、逾1300位碩博士生及大專青年參與,是期望藉由此項東方禪學的接引,加強世界青年文化藝術的交流,讓青年開發生命潛能、認識佛教文化與人間生活禪,並養成青年服務,互助、利他的人生觀,成為推進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的正能量。[4]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星雲大師度化青年的不遺餘力,正如大師在《我與青年的因緣》提到:「最初青年人來我們的寺院參加活動,是秤秤我們的斤兩,他也會看看我們有沒有條件。好比交朋友,也要看對方的品德,談愛情,也要知道對方的家世;現在他跑佛教的道場,也要知道佛教的一些內容。所以,青年人初入佛門,你必須要有一些世間的情誼來接待,但是進了門以後,你就需要用佛法來影響他們。他有了佛法,就會產生慈悲心,提高忍耐的力量,增加道德的用心,他就把佛教看作自己的家事一樣, 就能與佛法合流。有了信仰,他就願意為佛教奉獻,甚至為佛教犧牲。」[5]

叄、成立佛光青年團的因緣

大師不只在台灣重視青年的發展,大師也重視青年在海外的發展。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由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主辦,佛光山西來寺承辦的「第一屆美加佛教青年生活營」,正式在美國加州西來寺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地共二十三所大學,逾百名學子參加。適逢大師蒞臨美國弘法,向來重視青年、愛護青年的大師,應主辦單位之請,特為青年朋友們開示。

座談中,大師指出,想了解一個國家的未來興衰,先看這個國家的青年,相同的,想知道佛教的未來發展,一樣看佛教青年的表現。緊接著又提到古今中外多少叱吒風雲的領袖,也都是在青年時期獻身國家民族,拋頭顱、灑熱血,才得以完成偉大的事業。而佛教的歷史中,教主釋迦牟尼佛、中國的玄奘大師,也都是在青年時期投入,經歷多少的苦難,克服了多少的難關,才有如今的大成就。所以青年是佛教未來的希望。這一席話,激發了每位青年對弘揚佛法的使命感,並懇求大師成立佛教青年社團,為光大佛教盡一份心力。而此項提案,立即受到大師的支持,並於當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馬來西亞舉辦的「國際佛光會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中,以熱烈掌聲通過,因此,一個隸屬於國際佛光會的國際性青年社團於此產生。

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至三日由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主辦,佛光青年團及中華總會承辦的「第一屆國際佛教青年會議」於佛光山隆重揭幕,來自全世界五大洲,九十五個地區,六百多名佛教青年參與。由於適逢台灣連串的宗教事件,社會大眾對佛教存有某種程度的誤解,如何讓青年在正信佛教中,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將佛法落實生活中,進而關懷社會,促進國家與世界和平,成為此次大會討論的重點。因而在開幕典禮的時候,大師開示道:「現代的青年,應具有責任感、感恩心、結緣觀、慈悲念,並強調能感恩者,才是最富貴的人。」[6]為本次大會揭示出明確的方向。

從一九九七年起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年,分團的數目也從當初的23 個,到今日250 個(含三好學社)了。此外,於2003年大會上提出「佛光青年講師」案,也在2008年的大會上正式為20 位善財(男眾)、妙慧(女眾)講師授證,截至目前共有近50 位了。為何佛光青年團會廣受世界五大洲的青年認同呢?為何他們願意擔任幹部、講師呢?因為青年團這個平台,不只是讓青年聯誼聚會、認識朋友,還會安排課程,讓他們認識人間佛教、知道佛法精義、學會佛門儀禮、培養領導能力、強化各項才藝,大家相互觀摩學習、激勵成長。也因為有這個平台,佛光青年知道佛法的妙處,三好四給的實用,布施結緣、給人接受的重要,因而他(她)們欣然求受三皈五戒、菩薩戒,且有人參加短期出家,也會到就近佛光山道場服務,協助法師辦理社教活動,到校園宣說「生命教育的十堂課」,還會到世界各地從事義工服務。甚至於,有些青年進入到佛光山事業體系服務,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光會、青年團的弘法大業做出貢獻。尤有進者,我們佛光青年,發菩提心就讀佛學院,最後跟隨著星雲大師出家,真正做到了「法脈傳承,捨我其誰」!總之,這二十年來,我們看到青年從吃喝玩樂到修持活動、從被動參與到主動發心、從要求別人到自我調適、從事不關己到護法衛教,這種轉變、這種成長,是最值得慶賀的地方啊!

肆、 結語

總之,這六十多年來,青年們站在星雲大師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遠、開拓視野、成就發展,因而在未來的歲月里,期許更多的青年加入佛門的行列,做好人間佛教的行者,持續帶領更多青年加入弘法行列,讓「信仰傳承」代代相傳、「佛教靠我」、「法脈傳承,我其誰」的精神紮根、永不熄滅!(文:慧傳)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如何能夠做到至心信樂?--學佛網
上馬殺賊 下馬學佛
那些學佛明星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佛珠
學佛哪是下手處,只在心意用功夫
學佛的基礎

TAG:青少年 | 規劃 | 青年 | 少年 | 大師 | 學佛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