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家長都不知道,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學習更多育兒知識
有人說
任何不可愛的行為
都是在呼喚愛
01
上個月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對自己一直以來的做法產生了質疑。
那天像往常一樣,帶著女兒大米在小區里玩耍。
大米和果果還有另一個小朋友皮皮在遊樂區玩耍,我和果果媽在一邊聊得起勁。
不一會兒,看到大米和果果手足無措地跑了過來,「媽媽,我們不小心把皮皮弄哭了。」兩個孩子說道。
抬眼一看,皮皮果真蹲在地上抹眼淚。我頓時心下一沉,沒等大米走近,就板起臉責問她,「你是不是欺負皮皮了?快去給人家道歉!」
大米停下腳步,委屈地看著我,癟著嘴不說話。
果果媽倒是不像我這麼凶,看到果果走過來,還笑了一下,問她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不是故意的」,果果緊張地解釋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是三個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起了衝突,皮皮踢壞了女兒和果果剛堆的城堡,女兒和果果情急之中推了皮皮一下,把他給弄哭了。
果果媽蹲下身安慰果果,「沒事,別怕。媽媽知道你是心急,才不小心推了皮皮,不是故意欺負他的。但是皮皮哭了,你要去向他道歉,安撫他對不對?」
果果乖順地點頭,從她媽媽的懷裡鑽出去,拉著仍一臉難過的女兒跑去找皮皮道歉。
看到這幕,我愣住了,突然困惑自己一直以來的做法是不是有失妥當。
我希望給女兒樹立一個是非分明的世界觀。大米一犯錯,我就會第一時間告訴她,她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無論道歉也好,想辦法彌補也好,犯了錯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從來沒想過像果果媽一樣,試著去接受孩子的錯誤。
記得女兒5歲之前,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會第一時間跑過來和我說,後來卻慢慢不找我說這些了。大米今年9歲,無論遇到什麼好或是不好的事,都只念叨「我要告訴奶奶」。因為奶奶不會一味的批評她。
02突然想到很多爸爸媽媽都曾跟我抱怨,孩子上初中以後就不怎麼交流了。
有時候住了一個星期校,一回家脫了鞋就進房間,然後砰地一下把門鎖了,根本不和自己說說話。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少,直接導致對孩子的了解也越來越少,一不小心,爸媽和孩子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爸爸媽媽都把這種情況歸結為孩子青春期的「正常現象」。現在想來,孩子疏離,拒絕交流,不一定全是叛逆的原因,這和爸媽從小對孩子的態度也有密切的關係。
自從經歷了果果媽那件事後,我開始反省自己,並嘗試著改變和大米的這種半疏離狀態。
我主動找大米道歉,以前太迫切的希望她成為一個「好孩子」,恨不得直接告訴她,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一看到她犯錯,就忍不住給她貼標籤,指責她不對,命令她去改正、彌補。
我向大米保證,以後再也不這樣了。
前些天,大米不小心把水灑在了他爸爸的書上。她小心翼翼地靠近我,「媽媽,我把爸爸的書弄濕了。」
我蹲下身,抱住大米,拍了拍她因為緊張而不敢放鬆的肩膀,一改以往咄咄逼人的語氣,告訴她:「沒事兒,咱們去陽台晒乾就好了。」
然後領著她一起把濕了的書拿到陽台去曬。
令人開心的是,這件事之後,我明顯感覺到大米又開始主動親近我了,她會粘粘糊糊地跟我說哪個小朋友又給她糖吃了,也會在犯錯後第一時間告訴我,尋求我的幫助。
03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問題行為」恰恰是恐懼和無理的行為表達。孩子闖了禍,本身就很緊張和害怕,這時作為家長的我們,不顧孩子的情緒,還一味的批評指責,勒令改正只會進一步加劇孩子的不安。長此以往,我們只會把他們越推越遠。
所以,不要怪孩子怎麼越長大,越疏離自己。有時候,推開孩子的不是別人,正是作為家長的我們。
只要父母用無條件的接納、允許和愛來引導孩子,他們自然會改掉那些所謂的偏差行為,越長越好。
推薦閱讀:
※可愛萌系拼布針插DIY教程
※天吶!粉色怎麼可以這麼可愛
※選摘:你也來試試吧~好可愛的妹紙!
※藍色、黃色、粉紅色,可愛的熊熊背帶褲DIY
※45種狗狗,種種都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