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秘聞系列:蒙古軍隊為何百戰不殆,這支隊伍到底什麼來頭
蒙古帝國有一支八攻八克的軍隊,鐵騎三次踏足歐洲腹地,所到之處無不淪陷,憑藉著二十萬軍隊戰勝歐洲諸國聯軍,並以微弱的代價就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歐洲人為此心驚膽戰,無不畏懼。在世界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這支戰鬥力非同一般的騎兵部隊,規模並不龐大,最多的時候也就二十多萬,但是卻橫掃亞洲、歐洲,這支騎兵人數不多卻是都非同凡響,每個騎兵都訓練有素。
在五六歲就被選拔出來,學習摔跤、騎馬、射術、耐力等基本的技能,經受嚴酷的訓練,在接受嚴格的考核選拔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士參加戰鬥,他們對於任務的執行能力非常強,戰鬥力相對於其他部隊數倍,常常以一敵十。
在成吉思汗鐵木真帶領他們之時,還針對各騎兵的陣型、戰術、任務、優勢特點制定一系列的創新機制,將騎兵分為兩側翼、一個重騎兵作為中鋒,一支分隊大約有一萬多騎兵構成。
側翼的軍隊為輕騎兵,身著半身甲,手持長弓,配有彎刀、矛或槍,主要擔任突襲敵人的任務,重騎兵則是全身穿有藤甲,包括戰馬,配有套馬繩,彎刀、戰斧還有蒙古盾和帶鉤長矛。
在成吉思汗剛剛組建完隊伍,就打了多次勝仗,領先了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近百年,為蒙古帝國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隨後,成吉思汗帶領訓練有素的騎兵開始征戰亞歐大陸,成吉思汗率領三萬多人的騎兵開始征伐金朝、高麗等國。
在行進到距離居庸關不遠的要衝時,金朝偵察發現成吉思汗的騎兵只有三萬多人,於是從居庸關調遣了十萬軍隊支援前方要塞,防止成吉思汗攻破居庸關,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向成吉思汗挺進,準備以人數優勢擊敗蒙古騎兵。
成吉思汗見狀立即派出輕騎偵察兵,迅速偵察周圍地形地勢,制定一套完整的全殲計劃。成吉思汗利用周圍的高山作為掩護,派出輕騎兵從側面進行突襲,這戰法雖然原理簡單但是實行起來難度非常大,考驗的不僅僅是軍隊的掌握戰機的能力,而且對軍隊的整體協調能力有極大的考驗。
側面迂迴兩翼的軍隊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到達指定的地點,同時對敵人側翼發動突襲,才能取得效果,對於輕騎兵就是及時完成既定的行軍任務之後,還要保存戰馬和騎兵的體力,從而對敵人的側翼發起有效的進攻,因此每個騎士都準備戰馬以便輪換使用。
中路佯攻的重騎兵進攻既不能太猛,也不能暴露出側翼騎士已經撤退迂迴到側翼的跡象,不然金朝軍隊可能就退回居庸關,當時的金軍守城軍隊已經開始配備火炮,這對於尚未完善的蒙古騎兵來說將是一場惡戰,因此偵察騎兵對戰場的事實情況的偵察和通訊兵,對戰鬥力度的把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各部嚴密的配合下成吉思汗騎兵的兩翼順利到達指定位置,用信號箭向中路發出信號,總攻才正式開始。兩側翼的輕騎兵都配有長弓,有用於在較遠射擊的遠射型,箭頭較小但是重量卻重,這樣箭頭可以順利射穿鎧甲。
另一種是近戰型,當衝到金軍附近使用,就用這種箭頭大的弓箭射擊的面積大,可直接重創戰馬。金軍側翼毫無重裝甲軍隊可以抵擋,成吉思汗的兩萬輕騎兵在遠遠的山腰用遠箭射出箭雨,十萬金軍陣型混亂。
成吉思汗命令重騎兵從中路直突進金軍的陣營中,對其展開分割圍殲,輕騎兵憑藉其迅速的機動性,對金軍快速合圍,金軍潰不成軍急忙後撤;成吉思汗令輕騎兵展開追擊,由於輕騎兵機動性高,金軍根本逃不出輕騎兵的射程範圍,直接成為騎兵的活靶子,金軍退也不是進也不是,全軍覆沒。
推薦閱讀:
※《戰爭論》第五篇《軍隊》的主要原則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寫給部分leader的一封信
※實拍 中、美、俄軍隊內務比拼,結果一目了然
※部隊花大量時間在疊被子上,有什麼意義?
※軍嫂五年,就讓我最後做回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