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老法師推薦】《凈修捷要報恩談》(五)文字版(共八集)
視頻地址「//v.youku.com/v_show/id_XNzk4NzM1NzI4.html凈空老法師對《凈修捷要報恩談》的開示《凈修捷要報恩談》,我們這個地方有這個光碟,大量拷貝,你們對於持戒念佛有問題,可以看這個。根性利的人一遍就懂了,你問題解決了;根性差的人,希望你看三遍,看三十遍,你問題解決了。講得好!我最近這一個星期天天在聽,還沒聽完,我一天大概只能聽一個小時,沒那麼多時間,其味無窮,法喜充滿。尤其打開電視,好像老人就坐在我們面前,他那個背景是他家的房間,那裡我去過,我跟他在一起面對面坐過,看到這個畫面,就好像他真的現在眼前。講得太好了!這是一個開悟的人,不開悟,沒有那麼簡單透徹,他講得透徹,不羅嗦,簡單扼要。摘自《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五集) 凈空老法師主講2014/10/6 講於 澳洲凈宗學院像黃念祖居士《凈修捷要報恩談》,《凈修捷要》是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作的,《報恩談》是他的講解,也就是他的註解。這份資料一共有四個光碟,經裡面是三十二拜,每一拜都有很深的義理在其中。這個小冊子、跟自了法師這篇文章,多多的念一些,你的信心就堅固了,你就不會動搖了。你不堅固,很容易動搖,這個我們能夠理解,一點都不稀奇。為什麼?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怎麼會那麼容易就相信?所以不能相信、半信半疑是正常的。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八十九集)凈空老法師、學習班學生主講 2014/10/6 講於 澳洲凈宗學院《凈修捷要報恩談》(五)文字版(共八集)黃念祖老居士主講【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凈,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四拜)】「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這裡講了「三覺」:本覺、始覺、究竟覺。人人都有個本覺,眾生因為他迷惑無明,所以才成了凡夫眾生而不能覺悟。雖然本覺是和佛一樣,但是現在眾生完全為了追求聲、香、色、味等等享受,受世間種種物慾的刺激,於是沾污自身,心也就不覺了。所謂「無明」是因為妄動而產生的結果。有了無明之後,染污就越來越深,完全變成了不覺。現在眾生這個樣子,人還是好的,還有比人更愚痴、更殘酷的,互相間就是殺。那麼,怎麼能夠恢複本來呢?本覺人人都有,但是不覺,不覺之中,怎麼才能夠恢複本來呢?就要靠始覺。靠開始的一點覺悟。有了始覺你才可能「收復失地,還我山河」,才能夠徹底覺悟。始覺之後,是否就可以了呢?始覺只有合乎了本覺,這樣才能達到究竟覺也就才能真正的成佛而不再迷了。打個不太恰當的譬喻:我們雖然有覺,就如同礦石里有金子,只有煅煉了之後才能煉成純金,也就是究竟覺。純金煉出之後,金子就不會再變成礦石了。「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就是我們的本覺。怎麼算始覺呢?「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我們起了心,發起了念佛的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做「始覺」。所以一般的信了佛還不足以稱為始覺。這個念佛是很重要,所以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不管你修什麼,都必須在起心念佛之後,才真正的始覺。從不覺開始,就是要結束你那個不覺了,進而趨向究竟覺時,就要產生始覺。產生始覺,就要靠念佛。「托彼依正,顯我自心」這八個字好。所謂「托」是指借托、依靠、依託。我們依託彼土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依報就是國土,黃金為地、泉池交流、宮殿……種種莊嚴,這都是依報。正報就是佛菩薩大眾。我們要假託依靠彼土極樂世界,用正報佛菩薩,依報種種的莊嚴,來顯明我自己的本心。所以我們講觀想極樂世界、觀想阿彌陀佛……種種功德,這一切都是為了自我的幫助,以此來顯明我們自己的本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老是念佛,就是始覺。我所念的是什麼?念的「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佛。所念就是本覺。因此,我始覺所念的就是本覺。這樣一來始覺就沒有離開本覺,也就是「始覺和本」了。產生始覺還要做到始覺合於本覺,這樣才能「直趨覺路」,直接走上究竟覺的覺路。所以佛是三覺圓滿,本覺、始覺、究竟覺都圓滿了就是佛。咱們現在很榮幸,是在本覺出生始覺。要念佛了,這個是始覺,只要始覺不離開本覺,老念就直趨覺悟之路。念到最殊勝處,即生便可證得「無生法忍」。晉朝有一個窮人,生活很苦,當他知道這個法門之後,他就拚命念佛,並且發了大菩提心。結果佛就現身給他說法,他就現生證「無生法忍」,成就為菩薩了。成菩薩往生之後,七次到這個世界來,世間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時候,在乩壇上他才把這件事說出來,並說了很多開示。在《觀經》里,也提到了韋提希夫人,他的兒子太壞了,要殺為國王的父親,並自己做了國王。於是韋提希夫人就去救自己的丈夫。由於兒子不許給父親東西吃,要餓死他,所以韋提希夫人就把果醬類的食物塗在身上去見丈夫,丈夫就靠吃她這些東西活命。後來兒子知道了這件事,於是就要殺母親。一個宰相看不過去了,我不幹了,自古有殺父親的國王卻沒有殺母親的國王,我不給這樣的皇帝當宰相了。這樣他才沒有殺自己的母親。韋提希皇后很苦,就求佛,佛就來了給她說法,並讓她見到了極樂世界,她當時就證得了「無生法忍」。所以我們念佛,不是只有在臨終時才能往生的。當然絕大多數是在臨終時才能顯現。但極特殊的情況也有,可以證到「事一心」,也就把見思惑斷了。證到「理一心」就破無明了。破無明有四十幾個層次,《華嚴》是十位、十行、十向,每一個都是「十」,三十個位次稱為「三賢」。從初位起就開始破無明,其中有三十個位次,到初地又十個位次,然後是等賢、妙覺,再有一分無明破盡才最終成佛。所以破無明不是一下子的事,破無明的人各個情況都不一樣,其中有四十多種不同的情況,一層一層的,就好象我們擦一件銅器上的銅銹,當露出一點本來的銅光時,你就高興了,認為馬上就擦出來了,但是這擦的過程還很漫長,還有四十二個位次。所以,要想成就究竟覺,全部無明破盡才可以「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暫爾,用這麼很短的時間,你的始覺和本覺就分家了,「相違」就是分家了、彼此相背。沒有去合本覺,就會馬上墮落在無明裡頭。無明就是不覺,就是迷。所以我們要想成就,就必須要破四十二品無明。在修行過程之中,要行和解並重。解而不行,增長邪見。如果只是研究,看了很多書,懂了很多東西,到處給人講,而並沒有按佛所說的去做,這就叫做「解而不行」。這樣你所進步、你所增長的也只是一些邪見,而並不是正見。「行而不解」也不可以!有些人就只知道念,什麼也不懂,這個什麼都不懂很危險哪!很多人念佛,都錯以為多念一句佛,死後可多一個元寶。他的願就是死後多得元寶,這樣發願的人再怎麼念也不能往生!將來就是滿他的願,也只是死後元寶多一些罷了。佛不勉強任何人,發這種心愿的人應當放棄這些念頭。我曾在居士林碰見過一個人,他說:我的心愿就是通過念佛,使自己到死的時候,能得到些好處。我的大師妹也是如此,她就願死的時候好一點,因為她看見我母親和岳母死的都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公公死的卻很痛苦,於是她只求通過念佛使自己死得安祥些。她說「往生我哪有希望呀,沒有希望的。」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所以「行而不解」只能增長無明。我們要破無明,如果不能理解,而只是盲目地去修,那你增長的也只是無明罷了。行解相資是很重要的!《凈修捷要》就有這個好處,能使我們很快地深入了解佛教的綱領,有了綱領就好辦了!然後以此為核心,再進一步隨緣行解相資,相互促進。「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觀經》上有這句話:「諸佛如來,是法性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又說:「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所以我們知道「正遍知」是佛的十號之一。「遍」是無所不知;「知」是正知。這正遍知如海,進入到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之中。不但是佛,觀世音菩薩都如此。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一步一步打破「能所」,最後都是要滅,「滅」也要滅掉,「生滅滅已」,連這個「滅」也要滅,就是「寂滅現前」。「寂滅現前」不是「斷滅」。在「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之後,得兩種殊勝:一、「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可以去救度眾生;二、「下合一切眾生同一悲仰」,和一切眾生同一個心,求佛加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世音菩薩發心就是發這個心,證的果也是如此。所以,眾生求救於觀世音菩薩,就馬上可以得到解決。觀世音菩薩馬上就知道了,因為菩薩同一於你的悲仰。同時又同一慈力,有如來的慈力,慈力就會到你的身上。所以,尋聲救苦而得到救度的人多到不可說,現在還是多得很!「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凈,不涉一切情計,」這個正遍知海雖然入眾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即指常寂光土,真實的凈土,它不牽涉到一點點咱們的情和計。眾生都是在情想中,種種的考慮、計算、分別……正如《楞嚴經》所說:人類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就是畜牲、鬼;「想」要多就是天界。「純情則墮」情重就要墮落往下走。「純想即飛」,這個「想」是離情的,與情是對立面的,「想」不能當「理想」來理解。「純想即飛」,就是不牽涉這些情。因為一切追求、慾望、名利、眷屬兒女……種種的感情,都在這「情」字裡頭。因為你這個「情」就有私啊,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也就沒有那種普遍的心,只是有緣慈。佛是無緣慈,同體悲。所謂「有緣慈」就是說,你跟我有緣,所以我就對你好,願意幫助你。那麼這個善心不算十分偉大,雖然還是好事,但畢竟是「有緣慈」。佛是無緣慈,他不是靠因緣而去發慈悲的。佛視眾生同等,誰都要救度,是同體悲。任何一個眾生都與我同體,他的病就是我的病。所以佛菩薩偉大就偉大在他「不涉一切情計」。這個「計」比「情」還要重。就是說眾生總是要考慮:我修的怎樣?好不好?今天修的殊勝不殊勝?……總在那計算、計較、有所求、有所等待,這樣做就限於「有為」了。真是到了寂光真實凈土,法身的境界時,是不牽涉一切情計。佛雖然是入到眾生心想中,可是佛並沒有牽涉情計,並不象我們凡夫那樣分別、計較、情執……佛入到的是正遍知海里,因此是真實的清凈。我們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就應該同樣的也不涉一切情計,所以我們要老念佛才是。在念的時候,一切不考慮,就是這一句佛號,一句跟一句的念。我常說,咱們這麼念的時候,一切都不換,不是為了見佛見光才去念的。我一句跟一句,清清凈凈的念佛並不在換作交易。堅持清凈念佛而「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清凈念佛的結果是非常微妙的。這個「妙」是指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細緻的地步。微小到要藉助顯微鏡才能看見其中的很多事情,而並不是你能輕易發覺的。所以這樣的「始覺和本」、「托彼依正」、「顯我自心」……這一切都是微妙難思的法,不是我們能用頭腦去思考想像所能想得通的。所以我們現在先要求能夠達到理解的水平,做不到的先仰信也行。先信仰什麼呢?先信佛在佛經中的每句話都是正確的。雖然現在有的話大家接受了,有的話還不能馬上接受,但是大家放心,不能接受不要緊,我們只要老實念佛,念念中會一天比一天明白的。通過念佛你自然自然就能理解了。不要請別人講,你老反覆的看來看去,念來念去,你就能通。這是佛恩加被,也是佛法的殊勝所在。「絕待圓融」,就是沒有對待,一有對待就是二,就有矛盾了,就如同我們世間一樣了。佛法是離開對待的,不是對待的法,沒有對待法。你還比較什麼?一切本來是絕待的,是圓融的,彼此沒有妨礙的。對於「圓融」與「不圓融」,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把「水」往什麼樣的容器中倒進去,它都洽當、合適,同樣的水,電冰箱里凍成一塊冰,這塊冰擱在什麼容器裡頭都不合適,有的擱不進去,有的擱進去也不洽好。這個水它就圓融,冰它就不圓融。那麼,這冰和水的差別在哪呢?只不過溫度不同罷了。【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五拜)】「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這個名號是萬德所莊嚴的,所以稱為「萬德洪名」。這個名號不僅具有了萬德,而且可以名召萬德。你叫誰的名子,叫誰誰就來。同樣的道理,這個名號是萬德成就的,包括了萬德,你叫這個名子,你就把萬德都叫來了。所以,通過念佛可以「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這是藕益大師的話,這話好呀!你念佛的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全給我們了。通過念佛就全攝了佛的功德而成為我們的自功德了。說的再白一些,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全部功德全變成為我們自己的功德了。所以,念這一句佛號就有這麼大的功效呀!「能滅眾罪」,各種罪都可以消滅。「果能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修持的重要關鍵。《無量壽經》講到「三輩往生」,不管你上輩、中輩、下輩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貫如此,一如即往(自己警示的,行如矢,要有韌勁)。「專念」就是專一的念,不是又念佛號又念其它咒。或者雖然念的是佛號,可是心裡總胡思亂想,這都屬於不夠專一。真正的專念是指你果然能夠一向專念,一心不亂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達到「一心」了。這就比《阿彌陀經》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為《阿彌陀經》是打一個突擊,剋期取證,規定一個時期內,專心的修,修到如果能達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這樣最後一定能往生。而這裡講的要比《阿彌陀經》講的要放寬了一點,只要求「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夠做得到的當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或者「實報莊嚴土」。而咱們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聖同居土」,所以並不需要你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亂,不是想這想那,不是亂七八糟的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亂、清清凈凈、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獎大師翻譯的經中用的是「繫念名號」這幾個字,心就專念這個名號就可以。所以《無量壽經》中也是「一向專念」,一慣的念就是專念。也就是說,不管你自己能否達到「一心不亂」,你都可以往生。因為我們只要求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這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如果你能夠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對於往生有很多人誤解了,以為念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這是理解不深。夏老師說過:「念不到一心不亂,一樣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專念就不能往生」。念佛往生,不光是到臨終時佛才來接引的!果然能一向專念,自然能垢障清除,心中的污垢、障礙都可以消除。「不但道心純熟」為什麼要一向專念?就是因為要消除一切障礙。在往生之前,我們在人生路上到處都有路障,給你安排了很多路障。多多念佛就是消除障礙,不但是消除障礙,而且使你「道心純熟」,只要多多念佛,向道之心才能純熟。我們修持就是經歷兩件事情,說兩件事情其實等於是一件事情,就是要「生處熟,熟處生」。一個是生的地方,一個是熟的地方。我們熟的是什麼?就是「貪瞋痴」處處自私自利、處處為我打算……這些都熟極了!總是打妄想,從來沒有說我要整頓安排一點時間打妄想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在處處打妄想。貪心、瞋心、痴心壓都壓不住。所以在這些方面都熟極了!而向道的心:我要來念佛,來做功德,來助人,來利他……這些心卻是生陌的。沒有種種貪慾心那麼熟。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修行就是要轉變,把這個生處變成熟處、把熟處變成生處。要把我們這個道心、菩提心、慈悲心、念佛心、持戒心……都變成很熟。而世間的種種功名、權利、妻子、兒女……這一切一切大家所熟的東西,我們反要變成生處。這是一個轉換。所以說,你要心仰極樂世界去修道,厭離這個娑婆世界。對於娑婆世界這一些東西要變成不是我所喜歡的才成。這也就是熟處變生。「且可福慧增長」念佛可以使你的道心純熟,生的地方變熟了,而且可以使你的福和慧都增長了。這個「福」還不僅僅指世間的種種享受,出世間也需要有福啊!出世間的福很重要。比如要想親近善知識,你有這個機緣才可以。有的時候你沒有這個福報,有個很好的道場,但你就是參加不了,參加了之後你生病,別人都很好唯有你牙痛,有許多的障礙說明你的福不夠呀!比如王上師在世的時候,他對門有一個郝居士,這個人好極了。他每每介紹人來見王上師,可怎麼也不成,事前說定可以來,可到時候就是來不了。後來郝居士總結了經驗,凡是他要介紹一個人來見王上師,他先替這個人念多少多少遍的「金剛百字明」,先替這個人消除障礙。這麼做了之後,果然成功了。到時候這個被介紹的可以來了。所以,這個「障」字很歷害,有的說是我怕受罪,增長「障」也是不得了的。你不修持還很好,一修持到處是干擾,阻止你修持。例如你剛剛要多念一會佛號,單位馬上給你下達一項任務,叫你趕個什麼東西,你念佛就只好落空了,這就是障礙。你要是很好用功,就要有福報!有出世間福,你就會需要書的時候就能得到;請佛像時候就能請到……大家都能遇見善知識、善友、菩提眷屬,這都是福報。不然,你一個人念佛,全家人都反對,你這就是有障礙沒福。這種情形很多,丈夫生氣把佛像扔出來,丟到好遠去……所以,能有菩提眷屬是很可貴的事情,是有福的結果。出世間福也要,慧就更需要了。念佛關鍵是慧,你要恢復你的法身,解脫你的煩惱,都是要靠這個般苦。你老念佛,這福慧自然可以增長。更重要的是臨命終時。所以「一向專念,信願持名」,在前頭這「信」和「願」都提過了,實際就暗攝在念佛裡頭了。知道一向專念的人,他就是從信願出發的嗎!那麼這樣到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往生,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在念佛的時候),這時你的身體的「四大」(地、火、水、風)分離,非常痛苦,心力極微弱。而這時你要是能念佛的話,這可不是你平常鍛煉的結果!所以很多人以為我要鍛煉到這一步才成,這個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願才是你能達到佛來接引的條件。佛來接引,也就是我常說的一個比方:你上這個大學是500分考取,我上那個學校200分考取,這個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極樂世界這個學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後沒有降級,沒有留班,各個是愛因斯坦水平的畢業生,所以最終都要成佛的。就是這麼一個特殊的學校。儘管如此,可你這200分還得要的嗎!所以你要達到佛這個願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願哪!你願意往生,你在願裡頭,而且你還肯念佛,並且一向是如此。「臨命終時,聖眾現前」一向如此,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佛就和許多大菩薩,許多聖眾以及與你有緣的往生者都來接引你,這是很多人都證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時候看見自己家裡頭過去已經往生了的人,跟著佛一塊來接了,大家來到將要臨終的人面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阿彌陀經》有兩種譯本,一種是鳩摩羅什譯的;一種是玄奘大師譯的。這兩句話是在玄奘法師的譯本裡頭有的。對於已有的《阿彌陀經》,玄奘老法師為什麼要再翻譯一遍?這都是有原因的!這樣的大德時間都是很寶貴的。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本,大家都願意念,都願意念這個秦譯本。而玄奘大師,大家都知道他翻譯準確、翻譯的好,可是沒誰肯念,因為念起來繞口。但是他還是要翻譯,重要的是這裡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佛的慈悲力來庇護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亂。這個「令」字的份量很重,叫臨終人的心不亂,使得他不亂。還有的經上說,佛在這時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讓亡者也進入到另一種「三昧」中。亡者此時與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號了!所以,這個是靠什麼?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門、凈土法門是「他力門」,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這是不夠的。他力就是彌陀的願力,所以彌陀稱為「大願之王、佛中之王」。他的願力特別殊勝。你一定要信願持名,願意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些條件符合了,在你最後的時候,佛和聖眾就現在你眼前。這是佛的力量。這裡說的簡單一點,別的經上說的,在《大經解》上都有。「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佛的這種「三昧」的力量,使你也入「三昧」,這時候自然正念分明,跟著念,隨著佛往生了。這是接引往生,所以阿彌陀佛稱為「接引佛」。我們修行都需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得的果實就是蒙佛接引,蒙佛接引而得往生,靠的是佛力。你看接引佛,一手捧著蓮花,一個手是垂直的。而這個蓮花就是亡者所要坐的蓮花,給你送來了。這個手是接引的表示,表示接引。佛的力量加被使你能去。「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所以一到極樂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的這個肉身了,而是在蓮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變化出來的,不是我們血肉的身,稱為「蓮花化生」。往生之後,大家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前面談了很多很多道理,這裡就說到具體的地方了。這一切都不二。大家確實是都見到了極樂世界、見到了阿彌陀佛。我們這個開始念佛就是開始的覺悟,這個覺悟與本覺相合,就直趨究竟覺。那麼,具體修行起來,就需要你一向專念,在臨命時才能得到接引往生。所以一個教一方面肯定要跟你說明其中的道理所在。致理純念,這是符合真理的。你能夠接受,真正認識到這個法是最高的、最奧妙的、最清楚的、最正確的。光認識了還不夠,你還要能夠做得到才是。你怎麼做?這「三十二拜」講得很全,而且都是你在現實生活中都能做得到的。你一向專念,下定決心,從現在起,把佛像給請來,開始供上像,然後就從一個很小的定課開始,天天念。就連小孩都在念,就拿我認識的一人來說,他在中學時代就開始念佛了,現在已經上大學了,他一天就念到八萬聲,念下來也就轉換了,很順。不僅自己要念,全家人都要念就好了。所以,大家要建立一個佛化的家庭,菩提眷屬,大家一致。【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十六拜)】這裡講到極樂世界的自然境界了:「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這個「風」是德風,很清凈、很溫和、很舒適的風。「華雨」,它沒有下雨,它只是風吹,吹到天上落花。這花很多,花瓣一瓣一瓣下來,跟下雨一樣。花落到地下,隨著顏色不同,紅的跟紅的花瓣放在一塊,黃的和黃的花瓣放在一塊……自然在地上就出現了圖案,跟很美麗的地毯一樣。腳踩下去沒深四指,因為它是軟的,一踩到那個地方,那個花瓣下陷有四指深,一起來又是平的。這個「德」稱為「華雨」,花象下雨一樣,它是一天幾次,滿地都是花瓣,並不是雜亂無章,東一堆西一堆的,而是由各種顏色所組成的美麗的圖案。「妙香天樂,泉池林樹」空間都是微妙的香,因為極樂世界一切東西都是各種寶所裝飾成的,各種最上的香所成就的,因此一切的萬物都在放香。這個香有種種好的功德,能增益種種善根。這個香也普熏一切世界。極樂世界的香,有時候有人在修法中聞到特殊的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極樂世界的香,你心裡清凈聞到了;一種是空行母來了,天人來了,你這裡也會香,這是華香。「天樂」,極樂世界到處都是,風吹時,樹上有鈴鐺都會響,自然而然奏樂;樹上都有寶網,房子犄角處都有種種種的鈴,自然就是在奏樂,所以到處是妙樂,天中演奏許多音樂。「泉池」,泉水流動的池子到處都是,上面還有蓮花,各種的,白色白光,黃色黃光……正如《無量壽經》所說:「隨風散馥,沿水流芬」。隨著風都散布香氣,沿著河流水,流的也是香,都是在放香。在敦煌有一張壁畫,畫的就是極樂世界的游泳池,多少多少頭上有圓光的菩薩在河裡游泳,岸上坐著很多看游泳的,都是穿菩薩衣,頭上有圓光的……這裡也是一樣,可以游泳、可以歌舞,樣樣都有,但是清凈快樂。這個「泉池」不可思議!大家都在一個池子裡頭,可以隨各個人的意願,有人喜歡這水只是到腳面,淺一點,對於你就是到腳面;有的人希望深一些,有人希望淋浴,水就從上往下灌……各種各樣,都是一個池子,但能滿一切眾生的心愿。所以這就微妙不可思議了。這是什麼水能如此的聰明啊?因為處處都是阿彌陀佛的心呀!不然他怎麼能知道所有的人都在想什麼呢,而且馬上就適應你,處處是如此。水演說種種的法,顯的、密的;有的在灌頂受位,有的聽種種聲音,這些聲音是你想聽到什麼就聽到什麼,你不想聽就聽不到。不是變成噪音,象我現在所生活的環境那樣,隔壁一戶人家經常放大喇叭,住著一個姓吳的鄰居就跟他說:「你放這雜訊干擾我!」他說「我放的是音樂。」姓吳的鄰居說「不管是音樂不是音樂,我不想聽的時候你讓我聽到就是雜訊!」所以,人家不想聽你放的這麼大,即使是音樂也不行。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你想聽就聽到,你想聲音大就聲音大,你不想聽,就沒有了。更重要的一點,你所聽到後馬上就相應,所以你在那游泳、洗澡……其實都是在進步。極樂世界的「七寶樹」,並不是我們在故宮裡看的這樣,用金子什麼的合成一個樹,這樣的樹送給我我都不要。這個「七寶樹」美的沒法說了,只能拿珊瑚、瑪瑙來形容它的光明、清凈,顏色好看。並不象世間用什麼什麼寶所裝點的,也不是真的很機械地用各種寶來湊成一個盆景。盆景是呆板的,只是有錢人、俗人的一種愚蠢的享樂。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也不是真的用金子鋪的,金子又冷又硬的,真鋪起地來也不舒服。這個黃金為地,它是柔軟的,那個花也是踩上去沒有花的感覺。黃金為地,其觸柔軟而光色,並不是世間的金子,它不受一切的腐蝕。如果是鐵就要生鏽,鐵生了銹受到腐蝕後,看起來很難看。但金子從來不生鏽,永遠光色,而且一般都是金色光明。用黃金來形容極樂世界的地,就是告訴你,讓你懂得並不是真的又冷又硬的黃金在那構成一個地面。總之,都是非常微妙。「寶網」房子上都有七寶。種種寶、種種玲、種種樂器組成的房子,才能蓋在上面。種種的摩尼寶,都在發光。它發光,它散香,它出音樂……這一切都是如此。「靈禽」就是指鸚鵡、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等。這個色、光、聲、香都有。種種的顏色中又出現種種光;種種光中又出種種的顏色,互相交換。這些色、光、聲、香「遍滿佛土」,到處都是一樣的。「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極樂世界是成就這樣的功德莊嚴。這樣的功德莊嚴作什麼呢?「增益有情,殊勝善根」,落實在這一句上。這一切一切都是為了來增益。「增」是增長;「益」是饒益。讓有情眾生,殊勝的善根得到增長。「大願大力」,這是大願之王,而且形成了力量,成了願力,所以是大力,能夠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莊嚴。「阿彌陀佛」,當我們念到這個地方時,就要隨文入觀,觀想到極樂世界的情景:色、光、聲、香、種種光、種種花……一切一切的殊勝。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二一卷——第一一三0卷
※凈空法師:吝法的果報,生生世世愚痴
※學佛答問:凈空法師答澳洲參學同修之二(第二集)
※凈空法師開示:為什麼會有眾生附身?都是冤親債主嗎?---(學佛入門文字版252)
※大乘教用什麼安心?(凈空老法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