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到底是一個神,還是許多神在輪換?

我很喜歡研究神仙鬼怪。

在中國的神話里,萬神之首,是玉皇大帝。

那麼,玉皇大帝到底是一個神,還是幾個神?換句話說,「玉皇大帝」到底是一個人的名字,是一個人一直做下去?還是一個職位,會有更替?

這個還真有問題,為什麼有問題?咱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首先,玉皇大帝在《西遊記》里,肯定是一個人,而不是幾個人。他姓張。《西遊記》的金山+兜山,孫悟空和和青牛精打仗,有這麼一句話:「綁見玉皇張大帝,曹官拷較罪該當」,就是說,《西遊記》里,人們公認玉皇大帝姓張,所以叫張大帝。

「張」是他的姓。那麼他叫什麼名字?百度下,可以知道,玉皇大帝叫「張友仁」。

這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一個來源很久的民間故事。貧道看到的最早的玉帝叫張友仁的傳說,出自《玉皇寶卷》(一種說唱文學),明清的時候最興盛。

故事說的是一個農民叫張友仁(又叫張百忍),善於忍耐,行善積德,然後上天做了玉帝,這麼一個故事。

這個張百忍,歷史上是有這個人的,他真名叫張公藝,見於《舊唐書》。他九世同堂,子子孫孫沒分過家。唐高宗問他原因:「你是怎麼做到子孫和睦,全家幸福的呢?」

張友仁就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寫了一百個「忍」字,意思就是說要想和睦,全家幸福,那就很多事情就要忍耐。

所以家風家規,真是太重要了!最近電視里不但講美食,還在借美食講家風家規,禮教傳承,講得真的好!

而優良家風的秘訣,已經被張百忍道明了。於是,做玉帝的是他,不是別人。

網上張公百忍歌

後來民間就根據他的這個故事,就編出了「張百忍」這個形象。至於把他當作玉皇大帝的人選,是非常晚的事情。

但是,民間傳說總是有不同的來源,玉帝叫「張百忍」,只能出自唐代之後,但是姓「張」,可是非常的早。

天上的最高神,也叫「天翁」或「天公」。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了一個故事:

天翁姓張名堅,字刺渴,漁陽人。少不羈,無所拘忌。嘗張羅,得一白雀,愛而養之。夢劉天翁責怒,每欲殺之,白雀輒以報堅,堅設諸方待之,終莫能害。翁遂下觀之,堅盛設賓主,乃竊騎天翁車,乘白龍,振策登天。天翁乘余龍追之,不及。堅既到玄宮,易百官,杜塞北門,封白雀為上卿侯,改白雀之胤不產於下土。劉翁失治,徘徊五嶽作災,堅患之,以劉翁為泰山太守,主生死之籍。

也就是說,「天翁」原本姓劉,後來被一個叫「張天翁」的用計策篡了位。劉天翁上不去天,只好做了泰山太守(就是所謂泰山府君),陰間的主宰。

這樣看來,玉帝這個位置,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更換的。

但張天翁替代劉天翁,據張政烺先生考證,有漢代末年張姓(張陵或張角)道教人物反對劉氏政權的隱喻,那麼,這個故事的來源,應該說非常的早了。

張天翁也不是一直在位的。南朝《殷芸小說》:

晉咸康中,有士人周謂者,死而復生。言天帝召見,引升殿,仰視帝,面方一尺,問左右曰:「是古張天帝邪?」答云:「上古天帝,久已聖去,此近曹明帝也。」

「曹明帝」就是曹睿,司馬氏篡奪了曹氏政權,而晉代的民間傳說中,曹氏子孫卻在天上繼續當皇帝,這不如說也是一個政治隱喻。

至於這個張友仁或「張百忍」,也碰巧姓張,和那個張天翁不是一個人。所以玉皇大帝不是一個人一直做的,至少換過三次了。

我們中國古代的信仰中,先秦以前,就有天帝的概念,或者說就一個字「帝」。

這個「帝」,也寫成「上帝」(不是基督教的The God)。「上帝」本來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概念,就指的是老天爺、天公,天上的主宰。

至於這個主宰是個什麼樣子的,不同的人、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認識。老百姓認為就是一個人,那可能學者認為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個就不好說了。

但是無論是學者也好、官府也好、老百姓也好,總得有一個名字來喊他呀,在這種情況下,就得讓位於一個具體的名詞:「帝」,或「昊天上帝」。

先秦之後一直到漢代,大家喊「上帝」有不同的喊法。在民間,老百姓喜歡喊「天公」或者「天翁」。

天公也好、天翁也好,翻譯成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老天爺」。公、翁就是老人,就是爺。

現在聽起來,「天公」好像挺雅,其實當時就是一句大白話。

所以,他的大名叫昊天上帝,小名天公、天翁,就這麼大概行用到唐代,一直就這麼叫。

這個昊天上帝也好,天公也好,和道教沒有任何關係,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當時的共識,而「玉皇」這個名字,是道教的獨創。

魏晉南北朝時期,宗教勢力開始滲入到了民間和朝廷的信仰里來。「玉皇」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

這是一部最早的神譜,這裡面呢就有兩個神,一個神的名字叫玉皇道君,另一個神的名字叫高上玉皇。

王家葵先生校理《真靈位業圖》

兩個神的排位還不一樣,玉皇道君排在玉清三元宮的第十一位,而那個高上玉皇排到第九位。

而且,「玉皇」這個名字,還真不是他倆才特有的。北斗里有「玉皇九晨君」,「玉皇北上晨君」……玉皇是通稱,不是專稱。

隨著道教的滲透,大概在唐代,開始出現了「玉皇上帝」這麼一個稱呼,漸漸在民間和道教中取得了地位。

而且唐朝人的詩歌里,喜歡用金玉等漂亮字眼,所以一稱呼天上的大神,就經常稱「玉皇」。比如:

  • 峨眉道士風骨峻,手把玉皇書一通。(陸龜蒙)

  • 玉皇欲著紅龍袞,親喚金妃下手裁。(曹唐)

於是,「玉皇上帝」或者「玉皇大帝」這個名字,就逐漸的被民間所認可。但是這個時候,官方祭祀的,還是昊天上帝,這時候他還是不認可玉皇大帝這個名字的。

直到北宋,宋代的皇帝都很喜歡道教,既要神化自己,也要在天上找到對應的最高神。

經過了幾百年,「玉皇大帝」的呼聲,在民間和文人中逐步上升,於是順水推舟,乾脆把「玉皇大帝」和「昊天上帝」合而為一就得了。

這個是從宋真宗到宋徽宗幾代君主慢慢實現的。

宋徽宗給玉皇大帝上尊號,叫「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這個名字一直行用到今天,今天的道觀做法事,仍然叫這個全稱)。

從這個尊號就可以看出,俗名叫老天爺的「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合二為一,兩個神變成了一個神。

到這個時候,玉皇大帝信仰登峰造極。也大概是在這個時候,玉皇大帝才在官方、才在民間、在文人、在宗教,這幾個領域取得了一把手的地位。 

北宋滅亡之後,南宋的皇帝對玉皇大帝的興趣不大,對道教也沒有那麼崇奉,於是就形成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玉帝在經過了短暫的合併之後,又發生了「精分」。官方還拜「昊天上帝」;但民間,因為有宋徽宗影響的慣性(官方一紙公文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但民間的慣性很難消除),一直認為玉皇大帝是宇宙的主宰。

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分立的局面,一直從元到明,到清朝還是這個樣子。北京的天壇和地壇,皇上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他祭的那個「天」是昊天上帝。

民間又是一種情況,《紅樓夢》里的劉姥姥,在大觀園裡看到「省親別墅」的牌坊,就跪下來磕頭,說那四個字是「玉皇大帝」。

這個有趣的現象正好說明:民間和官方,表面上拜的都是這位「老天爺」,但是實際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清代滅亡之後,意識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府,中央不再去拜神拜天了,「昊天上帝」的祭祀也就從此消失。但是官方的祭祀雖然消失,民間的玉皇大帝信仰還在!

全國各地,到處都有玉皇廟、玉皇殿,香火盛得不得了。而天壇裡面卻冷冷清清。代表著民間呼聲的玉皇大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推薦閱讀:

人生的許多溝溝坎坎總是要自己去過
許多人,一輩子念錯許多字
一隻蝦帶火了北京的一條街,還開發出許多新菜式
五個小故事搞懂許多複雜問題!

TAG:玉皇大帝 | 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