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禮俗面面觀(禮儀漫談(181)) (人民日報海外版)

外國禮俗面面觀(禮儀漫談(181))

——美國

馬保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5年05月30日   第 06 版)


  稱呼方式

  首次見面,可以用先生或者女士稱呼別人,但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這類稱呼過於鄭重其事。美國男女老少,不論職位高低、不管是在工作還是休閑,都習慣直呼其名,不稱姓氏,甚至子女有時也直呼父母的名字,認為這是友好親切的表示。一般來說,除法官、醫生、教授、神職人員、政府高級官員(如總統、部長等)外,一般不稱職銜。

  見面禮節

  美國人以不拘禮節著稱,不太講究等級觀念。下屬見到上司、學生見到老師,一般以點頭、微笑打招呼,或說聲嗨、哈羅即可,不必加上各種尊稱。雖然握手禮節很流行,但在不太正式的場合,可能常常省去。至於親吻、擁抱禮節,則多半適合在親朋好友之間使用。

  肢體語言

  美國人肢體語言豐富。交談間拍拍對方的肩膀或把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表示肯定與鼓勵;聳肩而面帶不高興的表情,表示驚訝;聳肩而面帶笑容則表示肯定;打響指,表示鼓勵、支持或自己有了一個新的主意;右手食指和中指分開,面朝外成V形,表示勝利、加油、鼓勵;拇指和食指曲捲成環形,其他三指伸直,表示正確、同意、很好之意。而沖著別人伸舌頭,用食指指人,豎拇指並指向身後,或豎起中指等,是侮辱他人肢體動作,輕易不要做出這類動作。

  著裝習慣

  日常生活中,美國人著裝較為隨意,喜歡展現個性。美國流行牛仔裝,甚至大學教授們也常著牛仔褲、運動鞋,堂而皇之出現在講堂上。但是,白領在辦公室,著裝卻很規矩,男士著西服,女士著裙裝。在音樂廳、宴會廳,人人都會正式著裝,有時甚至會穿上隆重的禮服。參加婚禮、喪禮,著黑色或素色的衣服。參加聚會、宴會時,請柬上會註明著裝要求是便裝還是正式,如果註明了「黑領結」,那麼男士一定要穿無尾禮服、系黑色領結,女士則須穿晚禮服。

  餐飲習俗

  在美國舉行家宴,多採用自助餐形式。一般是按照冷盤、湯、熱菜次序進食。美國人口味偏甜,喜生、冷、淡。就餐時不宜發出響聲或在餐盤裡留下過多剩菜,否則會被認為是不雅、不禮貌。用餐結束,要把雞骨魚刺之類簡單收拾一下,將本人用過的刀叉收攏,放在餐盤上,將餐巾放回餐桌上。招待客人,常以女主人為首,只有當女主人招呼或動手後,就餐才算正式開始。餐後也由女主人帶頭離席。美國人很少在用餐時使用牙籤,通常用牙線剔牙。

  贈禮小費

  美國流行在聖誕節互贈禮品,常見的禮品有書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探病大多是贈鮮花或盆景,朋友遠行常送鮮花、點心、水果或書籍。美國人收到禮物後會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向送禮者道謝。禮物包裝講究。應邀到美國人家中做客、吃飯,一般不必送禮。不宜給美國人送香煙、香水、內衣、藥品以及廣告用品。美國法律禁止送禮過重。服務性行業需付小費,如乘計程車、行李搬運、房間清潔等,餐廳就餐會加收15%小費。

  日常禁忌

  西方文化中認為「13號」、「星期五」是耶穌受難日,因而是不幸、不吉利的日子,「13」也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在美國,收入、年齡、婚戀、健康、籍貫、學歷、住址、種族、血型、星座、個人性取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都被看作個人隱私,冒昧談及這些問題,不僅失禮,而且有干涉他人隱私之嫌。打罵、訓斥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吃官司。美國社會競爭激烈,不同情弱者,忌諱別人說自己老,在地鐵、公交車上看不到年輕人給老年人讓座,否則會招致老人不滿。

  (作者為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5-05/30/content_1571064.htm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
賀敬之:與人民同心(足音)
薦書|以人民的名義,漫步中國星空
孔慶東 人民要攜手,認清敵我友
慈眉善目基督聖誕老人民族 為何要屠殺8000萬印第安人

TAG:禮儀 | 人民日報 | 人民 | 海外 | 面面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