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上古篇-(天文之曆法)
易經-上古篇-(天文之曆法)
詩禮傳家長忠厚繼世久 2018-04-28 20:45:15
曆法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曆法不但可以推算「年,月,日,時」,並且與天文現象息息相關,分別對應之回歸年,朔望月與太陽日。曆法主要分「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
?
曆法根據自然規律,天文現象的變化,計量出時間,判斷氣候與季節的變化。在很久以前古人就將四季周期的更迭定為回歸年,把月亮盈虧周期的變化定為朔望月,根據回歸年與朔望月推算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一月有二十九日半。
曆法有很多種,但是總體來講可以分為三大類,陽曆,陰曆和陰陽曆。
太陽曆:稱陽曆,以回歸年計算。
太陰曆:稱陰曆,以朔望月計算。
陰陽曆:稱陰陽合曆,綜合了陰陽曆兩種優點。
農曆與陽曆,陰曆。
農曆:稱夏曆,中歷,舊曆,陰曆,漢歷,舊曆。
陽曆:稱公曆,西元歷。
陰曆:稱殷歷,古歷,黃曆,漢歷,夏曆,舊曆。
其中夏曆,漢歷,陰曆,實為陰陽合曆。
在我國優秀的傳承文化中採用的是「干支紀年」與「二十四節氣」相結合。
干支:十干配十二支共六十,稱一甲子。
六十甲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紀年又採用:王公即位紀年,皇帝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月採用:序數紀月法,地支紀月法,時節紀月法。
紀日採用:序數紀日法,干支紀日法,月相紀日法,干支月相紀日法。
紀時採用:天色紀時法,地支紀時法。
??
二十四節氣:每月分三旬,每氣分三候,共七十二候。
二十四個節氣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個節氣分列在十二個月份中,月首稱「節」,月中稱「氣」。每月分兩段,用來反應四季,氣溫,物候的變化。
?
七十二候:五日為一候,三候一氣,六氣為時,四時成歲。用來反應天文,氣象,物候知識。
?曆法在每個時代,每個時期,會隨著時空的改變做出適當的調整。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