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幫裁縫鼻祖不是張尚義而是他的後人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 數字報紙
- 上一期
- 下一期
- 上一版
- 下一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n0008版:寧波城事·人文地理
- 上一版
- 下一版
文章導航
- 紅幫裁縫鼻祖不是張尚義而是他的後人
- 收藏
- 推薦
- 列印
- 放大
- 縮小
- 還原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 返回主頁
相傳曾流落日本的紅幫鼻祖,卻在當地找不到記載四位寧波學者較了真,著《紅幫裁縫評傳》探尋真相
紅幫裁縫鼻祖不是張尚義而是他的後人
本報記者 鄒洪珊
紅幫裁縫,是清未民初寧波湧現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中國服裝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以人數最多,分布最廣,成就最大,影響最深遠著稱於世。
盛名之下的這一群人,卻很少有人研究過他們的故事。直到20世紀80年代,寧波的學者們才對紅幫裁縫開始調查與研究,但找尋工作,猶如大海撈針。經過40多個城市、數百人的走訪,第一本紅幫裁縫專史《紅幫服裝史》於2003年問世。世人第一次知道,原來紅幫鼻祖叫張尚義,曾流落日本。
但時隔11年後,這一說法被顛覆。昨天,季學源、竺小恩、馮盈之、王以林四位學者共同編著的《紅幫裁縫評傳》(增訂本),首次以史料考證為依據梳理了紅幫的歷史,糾正了多處錯誤說法,其中提到紅幫鼻祖並不是張尚義,而應該是他的後代。
質疑
流落日本的紅幫鼻祖
卻在當地找不到記載
在紅幫的發展中,明朝遺民朱舜水的《答安東守約書》曾經提到,明代末年,有一群中國裁縫流亡日本。而坊間傳言最多的,就是被人們成為「紅幫鼻祖」的張尚義。
張尚義,原來是農民,為了維持生計開始學做裁縫,五代人都從事服裝業,是寧波第一個裁縫世家。關於張尚義「橫濱學藝」,一度引起服裝研究界的關注。
但前不久,一些旅日華僑來寧波交流,就和季學源提出了質疑:「寧波的鼻祖在橫濱開過服裝店?為什麼我們找不到相關資料?」
華僑還帶來了一些材料,《上海與橫濱》、《日本近代史綱橫濱中華街》、《橫濱市史》、《橫濱近代史辭典》等多本著作,沒有一本提到過張尚義,也沒有張尚義在橫濱開創近代服裝業並傳諸子孫的記述。
除了翻查史料,旅日華僑、寧波旅日同鄉會評議員孫明峰還告訴季學源,2013 年,他們曾去橫濱外國人墓地實地考察,也沒有找到張尚義墓碑,和任何有關張尚義的記載。「華人對橫濱港的建設有多方面的巨大貢獻。如果張尚義在開港前就到了橫濱村,並將子孫帶到橫濱,他便是橫濱史上很值得追述的第一個到達橫濱的歷史人物,多種橫濱的史書都疏於記述是不可能的。」
而根據橫濱華僑志的相關記載,1870 年,已有寧波人來到橫濱從事西服業,但其中沒有找到張尚義的記載。
調查
紅幫鼻祖有誤
只是本幫裁縫
華僑們的質疑,也讓寧波本地學者上了心,他們決定要認真搞清楚紅幫的那些事。
1991年,鄞縣針紡織服裝公司成了最早調查紅幫裁縫的企業。最初的調查是一份張氏家譜,其中記載:張尚義生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卒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去世時 59 歲,生有 3 子。張尚義是在魚船上幫廚時,遇海難才漂流到日本橫濱的。而旅日華僑帶回來的資料中,提到那一年是1820年,這樣來算,張尚義應是 47 歲。
但翻查橫濱的歷史,外國人第一次到橫濱是 1858 年前後,而橫濱開港向外國人(歐美人)開放是在 1859 年。那時,張尚義已去世 27 年。
這樣一來,「紅幫鼻祖張尚義橫濱學藝」這一說法,不僅年齡上不符,和橫濱的歷史也不吻合。
「橫濱開港還要待三四十年之後,也就是說,那時的橫濱根本沒有歐美以及其他穿西裝的外國人。那,即使張尚義在這個時期到了橫濱,也不可能學習做西式服裝。」季學源說,就算張尚義是自學成才,成了西式裁縫,問題又來了:他為誰做西裝?」橫濱當時僅僅是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封閉、落後,漁民和農民的服裝都是日本的傳統服裝,那裡的人可能連西裝都未見到過。」
如此看來,張尚義只是本幫裁縫,而確非紅幫裁縫鼻祖。
確認
紅幫鼻祖確非張尚義
而是他的後人
多年前的定論一下子被推翻了,大家疑惑了。紅幫鼻祖究竟是誰?
最初的調查曾找到過一位旅日歸國的寧波人,叫張師賢。他的自述里提到,13歲時,他來到日本一家「同義昌西服店」店打工,當時的老闆就是張尚義的兒子張有松。
「當時在日本橫濱和東京開西服店的,絕大多數是鄞縣張家漕人。張家漕是小村,20 幾戶人家,只有二三戶沒去(日本),其餘都到日本去了。我在那學生意時,店裡有100多人,店鋪很大。大家喊張有松叫公公,他在張家漕還造了一幢洋式房子。」根據張師賢的回憶,張有松及其子孫們在日本經營服裝店已有多年。而張氏家譜的記錄中,張尚義之後的四代子孫,都有從事服裝業的,算起來張氏是寧波第一個裁縫世家。而最早的紅幫裁縫,應該是張尚義的兒子這一輩。
孫明峰的一份資料中,也提到張有松在橫濱開辦同義昌西服店,但沒有記載開辦時間,而同時去的兄弟張有福,1861 年曾在橫濱開辦了公興昌洋服店。
根據橫濱史料記載,第一位到橫濱的中國人阿忠,是1859年6月2日開港後到橫濱的。根據這個時間推斷,張有松、張有福的西服店,應該是橫濱開港後,華人開設最早的一批西服店。
「我們應該要糾正這個錯誤,不能以訛傳訛。」季學源激動了,「張尚義早已於 1832 年逝世,張有松、張有福開辦的西服服裝店應與張尚義無關,這二人才是真正的紅幫鼻祖。」
寧波第一個裁縫世家
雖然紅幫鼻祖不是張尚義,但他的子侄在日本橫濱創辦了勝利西服店,在東京創辦了「培蒙」、「東昌」、「公興昌」等西服店,紅幫鼻祖仍是張家人。而張家最傑出的貢獻,就是與孫中山先生、黃興先生一起創造了「國服」中山裝。
在《紅幫裁縫評傳》(增訂本)的首發儀式上,除了對以往的錯誤說法糾錯,該書還對紅幫研究有了一些新的發現。在橫濱服裝界、華僑界影響最大的,當首推張方廣先生,他是一個為張氏裁縫家族光宗耀祖的人物。
人們常說:有太陽和水的地方就有華僑。華僑的「白手」最早握住的是縫紉刀(含裁布刀和剪刀)、理髮刀、廚刀。在橫濱中華街上,就有一位「白手」握剪刀的老華僑張方廣。
張方廣的父親張有憲,是張有松的堂兄弟,明治三十年來到橫濱。當時的橫濱,老百姓普遍穿和服,日本也沒有人掌握裁剪洋服的技術。張有憲曾在故鄉寧波開過西服店,他一手裁剪縫製西服的技藝是在上海學的。
「他一眼就能看出人的身體特徵,肩寬以及手腕粗細,每個人左右都不同。甚至有些客人都不需要量體,方廣先生就能目測出他們的身體尺寸,直接裁衣。方廣先生做好的西服,只要人的體型不發生變化,就能穿一輩子。」曾對張方廣進行過專訪的日本《銀花》雜誌寫道,一位外籍顧客對張方廣「您做的是藝術品」。
橫濱推行明治維新,全盤學習歐化,西服傳入亞洲,最早就從日本興起。張氏後人對紅幫群體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橫濱近現代服裝業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可謂巨大。無論是技藝,還是中國工商業的優良傳統,張氏後人使得紅幫精神在異國發揚光大。
《紅幫裁縫評傳》的出爐
紅幫的研究工作很難,一難在原始資料極少,這也造成了早期搜集材料會有些訛傳;二難在從事這項研究的專業人員較少,工作條件也有限。所以《紅幫裁縫評傳》的出爐是很不容易的。
為本書作序的是浙江省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浙江文史館館員吳光。他在序言中寫道:紅幫裁縫在中國服裝史上做出了諸多歷史性貢獻,是中國服裝史最大的流派,但對於他們的研究,一直是塊空缺。這本書除了本身的史料價值外,還給史學界一個重要啟迪:史學應該更多地關注那些為國家民族做出過歷史性貢獻的草根人物,為他們樹碑立傳,還他們應有的歷史性地位,銘記歷史。
「寧波服裝博物館和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文化研究院一直致力於『紅幫』的研究,該書正是博物館牽手高校,開展專題研究的又一項新成果。『紅幫』研究應該回歸到嚴謹的學術研究軌道中來。」季學源說。
評分
- 1
- 2
- 3
- 4
- 5
關閉關閉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版權聲明 | 關於浙報集團 | 聯繫方式 | 廣告服務 [ 幫助 ]
推薦閱讀:
※20歲出頭男子鬧市區跳河輕生 錢江晚報
※夫妻吵架,老公哄老婆:房子歸你結果到了離婚時,老公傻眼了 錢江晚報
※《巾幗梟雄3》已上線,歡迎來吐槽 錢江晚報
※醫護人員的呵護,代替不了母愛妞妞媽媽,你何時歸來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