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今婚禮習俗大全

               古今婚禮習俗大全  

 

 古代成婚的年齡,各朝代並不相同。春秋時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結婚;又謂「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為不失時。《漢書·惠帝紀》中就明文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稅。其實,中國古代早婚的現象也很嚴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

 

 《漢書·上官皇后傳》中甚至有「月余遂立為皇后,年甫六歲」的記載。但一般都是在20歲前後。

 古時男家去女家迎親時,均在夜間。《儀禮·士昏禮》謂:「昏禮下達。」鄭玄注曰:「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為昏。」

 並且,「主人爵弁、 裳、緇 ,從者畢玄端,乘墨車,從車二乘,執燭前馬」。亦即迎親的人均穿黑衣,車馬也用黑色。此俗與後世以白天迎親、穿紅色服飾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開始,始 將迎親的時間改為早晨。據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禮,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而陰來也。今行禮於曉。」曉即拂曉。此後相沿至今。

 古代對剛入門新婦的姿態也很有講究。據《呂氏春秋》記載:「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所謂「安矜煙視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煙視媚行,形容新婦之狀態,可謂入微矣。然可意會,難以言詮。

 安者,從容;矜者,謹慎;煙視者,眼波流動不直睨;媚行者,動止羞縮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婦初入門之狀態,反是則失身份。」

 漢代結婚時,均以青布幔搭成帳篷,用以舉行交拜之禮。《世說新語·假譎》篇記載:「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

 這種在青廬中成婚的習俗,一直沿續到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就多處提到。

又據史料記載,兩漢之際,已經有了賀婚的習俗和新婚之夜聽房的習俗。據《漢書·宣帝紀》記載:「五鳳二年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

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黨之禮,令民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漢宣帝這一詔書的目的,就在於提倡老百姓在婚禮上設酒宴慶賀。又據《漢書·袁隗妻傳》記載:袁隗與妻子進入洞房後,夫妻倆在說悄悄話:

隗 又曰:「弟先兄舉,世以為笑。令處姊未適,先行可乎?」對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問曰:「南郡君學窮道奧,文為詞宗,而 所在之職,輒以貨財為損,何邪?」對曰:「孔子大聖,不免武叔之毀;子路至賢,猶有伯寮之 。家君獲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帳外聽者為慚。

可證漢代已有聽房的習俗。

另外,古代婚俗中與後世不同的一個習俗是:古代婦女都不忌諱再嫁,並且從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據《禮·檀弓》記載:孔子的兒子伯魚死後,「其妻嫁於衛」 又載:「子思之母死於衛,赴於子思,子思哭於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於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乃哭於他室。」

可見,聖人後代的子婦也不免於再嫁。而魏晉、唐宋時名門之女再嫁之事,也屢見不鮮。《三國志·吳志·步夫人傳》中記載:步夫人「生二女,長曰魯班,字大 虎,前配周瑜子循,後配全琮;少曰魯育,字小虎,前配朱據,後配劉纂。」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引《隨園隨筆》謂:「唐時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 四。」並且,當時不論是前夫見到後夫,或是後夫見到前夫,均不用迴避。

宋代詩人陸遊與前妻唐婉離婚後,有一次游沈園,巧遇唐婉及其後夫趙士程,唐、趙還將酒菜送給陸遊,結果感動得陸遊當場在牆上寫了一篇《釵頭鳳》詞。(事見《癸辛雜識》)可見,唐宋時婦女改嫁還是很正常的事情。

直到明清時期,婦女改嫁方為禮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節、牌坊之說。

阿昌族的習俗與婚俗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由於長期和漢、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阿昌族製造的鐵器也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兩邊,老者居左邊,其他居右邊。男性長者忌進已婚晚輩的卧室。未婚男子可住廂房或廂房樓上。女性忌住樓上;男子在樓下,忌婦女上樓。忌婦女跨踩農具工具。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徵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勸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髮。忌燒毀相片、頭髮,否則認為照片及頭髮燒毀後,人會大病乃至會瘋。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婚禮舉行3天。在婚禮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畢放少許錢幣於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 昌族歷史上曾有搶婚和逃婚和習俗。搶婚一般由以下兩種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戀,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只好商定由男方來搶婚,造成既成事實後,迫使女方父 母同意;二是訂下婚約後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強搶,迫使姑娘就範。逃婚一般發生在雙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戀人只好雙雙逃走,以此爭取婚姻的自 由。

 上述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現已基本絕跡。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於姐姐結婚。如弟妹先於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 姐一些錢,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夥子在娶親的時候,要請兩個手腳麻利,動作敏捷的陪郎幫著撐雨傘。因為當新郎要進姑娘家的堂屋時,新娘寨子的年輕姑娘們都要從廊檐兩旁向他潑清 水,如果新郎被淋濕了,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連陪郎也會得意驕傲。

 據說,這傘是保護新郎免遭傷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個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臘咪,在她六七歲時父母雙亡,靠著哥哥過日子。十六歲時,兩個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臘納的來向臘咪的哥哥提親。因為要娶臘咪的這個小夥子平時嬌生慣養,脾氣不好,甚至連開銷都不會算。為了能娶到臘咪,臘納家的財禮給得十分豐厚,兄弟倆一算,除了辦嫁妝外還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臘 咪看不上這個小夥子,她喜歡一個叫臘舍的年輕人。一次對歌后,倆人交換了定情物,並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日子。臘咪的兩個哥哥知道臘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臘舍 家也送齊了財禮,心裡很不情願。兩個嫂子見臘咪找了這樣一個標緻能幹的小夥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澆油,於是兄弟倆就想害死臘舍。

 認親的那天,天還很早,臘舍就到了臘咪的寨子。但臘咪的兩個哥哥不讓他進門,說"臘舍是晚上把人領走的,天黑了才能讓他進家門。"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來,臘舍的夥伴放著鞭炮,吹著嗩吶,熱熱鬧鬧地進了臘咪家,臘舍高高興興地走上坷頭,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幾盆冷水從廊檐兩旁劈頭蓋腦地潑下來,只見眼前閃來兩條白光,臘舍一聲慘叫就倒下了。臘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把自己勒死了。

 後來,人們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達新娘家門口時撐起傘來遮住新郎,叫做:傘護新郎保全身。因此,這種特殊用處的傘實際是阿昌族新郎的護身符。

 阿昌族喪俗。行土葬俗。少數患惡病或婦女難產而亡者,須先行火葬再棺木土葬。死於寨外者,忌抬回寨內。人死後殮棺時屍體忌人、貓、狗等動物跨越。死者可帶生前喜愛之物殉葬,但忌帶金屬物,故死者生前鑲牙也得敲掉。

 阿昌族在舉行喪禮時多由"活袍"主持,徹夜誦經,敲鑼奏哀樂,高唱"孝歌"。出殯後,禁忌動鑼、抬喪棒等,否則認為寨中又會死人。

瑤族傳統習俗

 瑤族人民這些豐富多採的生活習俗,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瑤族人民居住條件、生活環境、歷史遭遇、衛生條件、生活方式、生產發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的反映,是瑤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瑤人好客,喜交朋友,遇有志同道合者,往往認為「同年」,結為「老庚」。「同年」、「老庚」或其他人到瑤家作客,受到熱情款待,款客形式多姿別緻,人情味濃郁,使人留戀忘返。

 瑤族有近30種自得其樂的大小節日,其中最隆重的有自稱「勉」支的盤王節,自稱「布勢」支的祝著節和自稱「拉珈」支的功德節。

 瑤族男女戀愛自由,談情求偶,通過歌堂和野外對歌方式進行。而自稱「拉珈」和自稱「瑙格勞」(白褲瑤)瑤族的談情求偶則採取別具一格的「爬樓」和「談婚詞」的方式。

 婚娶方式不同支系的瑤族有所區別。如「勉」支系的婚娶大都吹吹打打迎來送往,並舉行「串親」和拜堂儀式;「布努」系的白褲瑤婚禮由新郎親族長者與新娘之 舅互誦婚禮詞,並通過吃串肉認親戚,看雞眼作婚證,觀雞蛋卜吉祥等方式來完成儀式。最簡單的是「拉珈」支系的「半夜出嫁」,新娘半夜由人領到新郎家,與家 人共進一餐團圓飯便完成婚事。不請客,不送禮,新娘隨身帶的嫁妝一般是鋤頭、鐮刀之類的生產工具。瑤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抬郎,「兩邊走」和娶妻3種。抬郎 (亦稱上門)在許多地區非常普遍,男「嫁」女家為郎,同樣受到尊重。

 瑤族的喪俗因地區和支系而異。漁獵在瑤族生產和生活中佔有一定的地位。並創造了簡單有效令人讚不絕口的多種多樣漁獵方法。其中捕獸捉魚方法就分別有20種左右。

  瑤族與漢族一樣,對於每個人來說,決定其社會地位的首要的基本關係,就是他在家族譜繫上的位置。這個標誌就是姓和名。瑤族不論男女都有姓。生前決定的 姓,原則上終生不變(甚至包括死後)。和漢族一樣,女子即使在婚後仍保持著娘家的姓。但是瑤族姓的體系與漢族有著重要的差別。就是說瑤族的每個姓又有分 支,日本學者竹村卓二稱之為「亞姓」,瑤語稱之為「lub」,漢語記為「老」。各個「老」實際上就是各個宗族,起著祖先祭祀和外婚制度的單位的作用。因而 瑤族的姓與禮儀、信仰、婚姻人口有著密切的關係。盤瑤按盤瓠傳說有十二姓:盤、包、黃、李、鄧、周、趙、胡、唐、雷、馮、沈。沈姓在漂洋過海時死亡,從此 沒有沈姓,只有十一姓。稱自己為十二姓人。

 瑤族所形成的亞姓組織,在祭祀祖先的禮儀活動中,起著一種規矩和制約的作用。各個亞姓獨有的祭禮形式,不管怎麼說,都是和拜祭自己始祖的傳統結合在一起的。屬於同一亞姓的人們,都知道和其他亞姓有不同的祖先象徵,都遵守各種禁忌,以此維持著宗族的聯繫。

 瑤族的姓和婚姻也有關係。據王同惠同志於1935年的研究材料,可知花瑤在明代初期移居到廣西的時候,是遵守同姓不婚制度的。移民時,為了以同姓的宗族 為單位,在瑤山的各地形成了一村一姓的村寨,而且村與村之間的距離相隔甚遠,通婚不便。結果為了使村內婚成為可能,姓再劃分為宗族,宗族內禁止通婚。宗族 外,雖為同姓,也允許結婚。因而瑤族的姓有時可以成為族外婚的單位,但有時又不成為族外婚的單位。這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各瑤族集團所處的社會條件和生態環 境的制約。因而,這不是一個單純用漢化程度所能推斷的問題。

 瑤族的姓的體系 不但與宗教禮儀有關,瑤族的姓還具有兩重性。首先根據本姓,可以確定瑤族的族籍,其次根據亞姓,組成事實上的族外婚集團。這和漢族「同姓即同宗」的一元結 構,具有根本的不同。如果把這些特點看成是在小規模的單位集團分散移居於寬廣的空間的過程中,為適應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而出現的產物,那就是很恰當的了。 以上論述,說明瑤族的亞姓(宗族)組織與祭祀、婚姻、人口的發展有著很深的關係。

溫州結婚與民俗風情

 [開合] 明萬曆《溫州府志》載:民間議婚以男女生辰,互易卜算,名曰開合。先由女家出庚帖,即將女兒出生年月日開給媒人。庚帖是用全柬帖子,頁面寫"百年好合", 內面左、右兩邊,各帖上紅籤條。女家在左邊一條寫上"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生"。右邊一條,留備男方用的。寫畢,裝入紅紙封袋,雜以果子、花生,外面用紅 線縛萬年青和柏葉,取生旺壽長的意思。男方接到庚帖,陳列灶神前三日(或七日),並請算命先生合婚(有些人家則到廟宇拜佛求籤)如不合,即將庚帖交原媒退 回女方;如各方都合,七日中,家中又平安無事者,便在原庚帖右邊紅籤條上,寫上男的年庚,即"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生",交原媒回到女方。女家也一樣算 命、拜佛、求籤。不合,則將男方所帖年庚字條退還;合則由原媒將庚帖重交男家,這叫"開合"。

  [議聘] 開合既定,由媒人住來兩方,議論聘金的多少與嫁妝的厚薄,這叫"議聘"。根據家庭經濟情況,所定的聘金和嫁妝,差異是很大的。一般是聘金越多,嫁妝也越 多,有的有錢人家,所辦嫁妝不僅是房內,而且辦到二堂、中堂所有用物,如錦屏、長條桌、插屏鍾、大小錫台、掌燈、桌椅以及八仙桌。大座椅、地毯、紗燈、宮 燈等。有的嫁妝,是8個櫥,24隻箱籠和顏悅8個箱頭的東西。在農村,地富人家有多至用24隻船為女送嫁妝的。家庭小康的,女家所辦嫁妝,僅辦一個櫥、兩 個箱的。最貧人家,尿盤、腳盂桶、也不能沒有,聘金雖少,但女家賠錢,仍是一倍。所以有"養女兒是賠錢貨"的俗諺。 

 [小定] 議聘既定,男家行小定,也有叫"插定"。舊時,其聘物以金銀指約為重,普通是金戒指一雙。禮餅四包以及雞、鵝、魚、肉等。女家的回盤,是江西碗和荔枝、圓 眼、紅棗之類。江西瓷碗一定要用。碗,溫州方言諧音"穩",是穩當的意思,男家要保藏到成婚那天拿出來用。送禮時還要寫禮帖一張:"媒妁通好,其納采曰起 帖"《溫州府志》。故小定也叫"起帖",還有叫"送納"。意思是男方送禮,女方納禮。 

  [送日和定親] 男家選定婚娶日子,通知女方,因為是送婚娶日期,故叫"送日","備釵釧、羊酒之屬,以白金代色繒請期,曰送日。"《溫州府志》所送的禮物有金飾、豬肉以 及彩餅等,也有的把送日和定親合併在一起舉行。 定親,叫大定。男方要送去兩份龍鳳婚書,一份是男方給女方;另一份留有姓名空格,給女方家長填名的。女方將男方給自己的婚書收起,而將自己所填的婚書,裝 入原帖盒內送還。 定親的雙方禮品,溫州各鄉風俗,男方也是雞、魚、豬肉、荔枝、圓眼、棗、栗一類,比小定增加一倍左右,還有一對銀手鐲和若干衣料等。女方回盤是花色物料及 彩餅等四色。也有的有錢人家,在大定時,大肆鋪張,所用豬、羊、雞、鴨,都是雙倍。還要宰豬、羊各一頭,作成麒麟形狀;又有雞、鴨各4隻,宰後擺在盆里, 作成多種花樣,而加外還有活的豬、黑羊各一頭,雞、鴨各4隻。其他吃的、用的、穿的,也一概置備齊全,用"方盛"(即盛物方櫃)扛抬,招搖過市,誇張豪 華。有些地方,論財鬻婚,在定親時,有因婿家禮物簡陋,而丟擲器皿,辱罵媒氏。《永嘉縣誌》載:"永嘉內鮮積聚,而務外飾。宴會豐腆,嫁女盛妝奩,雖中戶 亦勉強循俗。"有些地方新婦入門,嫁妝簡陋,舅姑因之終身憤恨者有之。這種嫁女的奢侈風俗,在清朝同治以後,愈演愈烈。清同治十一年,戴玉生在《甌江竹枝 詞》中云:"爭奇炫異竟如何?嫁女妝奩盛綺羅。物力艱難應共惜,糖糕三百已多幾。"自註:"溫俗婚嫁,習尚奢靡,舂粉為糍曰糖糕,相饋遺。數十年前,多不 過三百雙,人猶譏之;今中戶輒倍增;大戶或增二三倍,他物亦是。"

 [送糖金杏] 迎娶前,男家還要送糖金杏給女家。金杏,即石榴。這是把糖染成紅色,煎成濃汁,然後用模型壓出石榴形狀,冷卻即成。有的一個有三四斤重,小的一個僅幾兩 重。送禮時,一般是大的送一個,擺在新房中;小的則視女家親友多少而定,有多少家親友,就送多少個,表示祝賀婚後早生、多生子女,象石榴般的多子。這是古 代以石榴預祝子孫眾多習俗的遺風。

 [待嫁酒和上頭禮] 婚期前一日,女家親戚都來送嫁,要設宴款待,叫做"待嫁酒"或"起嫁酒"。男家要送禮給女家宴客,禮品有麻糍(要裝在小的花鼓筒中)以及豬肉、羊肉、雞、 鵝、魚之類。有詩云:"粉黛胭脂百合香,珠紅奩具線金箱,坐筵未配鴛鴦爵,先說兒家餞嫁忙"《甌江竹枝詞》。這天,母親要為女加笄,謂之"上頭"。日中, 女家集宴於首席,曰"開額酒"。古時女子15歲是及笄之年。有的是在許嫁時加笄,諱了名而稱字,是上古的儀禮,故稱"加笄禮"。

 [搬送妝奩和六局利市] 六局是代女家做嫁妝的工人,即裁縫、方木、圓木、漆工、銅匠、錫匠。婚娶這天,等待男家前來迎娶,如被褥、錫器、衣櫥、腳盂等,各以紅頭繩扎縛堅固,系以 萬年青、柏葉,一套套堆疊起來,但又故意留幾件主要的不扎縛。當男家彩旗鼓吹迎娶嫁妝的人眾來臨,吃過湯圓、茶點後,六局工人向前道喜,請其主持人給付利 市錢,爭多論少,直到講定,頗費一番口舌。如講不下來,那幾件主要嫁妝不扎縛,就無法挑抬。《永嘉聞見錄》載:"永嘉娶婦,先期折銀抬飯,送至女家,分給 諸工匠之造妝奩什器者,謂之六局銀。"講妥以後,就將嫁妝全部紮好迎出,抬抬挑挑,在大街招搖過街,炫耀光彩,道旁人眾延頸駐足,誇讚女家之榮。《甌江竹 枝詞》云:"箱奩金剔復螺嵌,貧女于歸夜語喃。好有助妝錢一萬,為兒添制緙絲衫。"在平陽還有以黃牛送嫁,俗稱"踏路牛"。

廈門的婚姻習俗

 我國古代的婚姻禮儀,有「六禮」之規。「六禮」指的是什麼呢?六禮即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通俗講就是分別指求婚、合八字、定婚、送聘金聘禮、擇定婚期、迎娶。這六禮定下了婚姻的基本程序,雖然,經過時間的推移,有了一些改變,但仍為歷代遵行。

 清末民初,一般人家陪嫁被絮、對枕、衣著、櫥櫃、箱凳、梳妝台、桌椅、腳盆、馬桶、蚊帳等物。無論貧富,嫁妝中必有馬桶一隻,內裝紅棗、花生、桂圓、桔 子之類,又稱「子孫桶」,以兆出嫁女「早生貴子」。現代廈門居民的婚俗,在農村地區依然沿襲了一部分改頭換面後的舊時習俗。「送嫁妝」是婚俗中不可缺少的 環節,十分隆重。

 女家在嫁女前夕或數日,將陪嫁物品送至男家。婚期前夜或當 日清晨,男女雙方要舉行「上頭」的成人禮。在將結婚之時,將兒女的頭髮梳理為成年人的髮式,稱為「上頭」。新娘在「上頭」之前,還須請「好命人」來「挽 面」,即用紗線絞去臉上的汗毛。這種現象在廈門一些農村地區依然存在。

 舊時 習俗,「迎娶」是婚事中的高潮,最為熱鬧。結婚之日,男家張燈結綵、戶內外貼喜聯、窗貼喜字和吉祥圖案,門口張貼大紅雙喜字。迎娶新人的花轎隊伍陣容龐 大,還有媒人、吹鼓手等,一路燃放鞭炮。到新娘家後,媒人要敲門三次,送開門人紅包三次才開門迎客,俗稱「射門娶新娘」。現代迎娶花轎換為小汽車,但敲門 三次拿紅包後才開門的習俗城鄉多有沿襲。

 舊習俗中的拜堂儀式,即拜「天地、 高堂」及「夫妻對拜」的習俗在現代婚禮中依然存在,只是跪拜改成鞠躬了。「鬧洞房」又稱「耍新娘」,舊時民俗認為新婚「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以此增添喜 慶氣氛,又有為新人驅邪避凶,使新人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之意。但有時會過於粗俗野蠻。現在鬧洞房的形式文明了許多。

  婚後第二天,新娘早起向公婆請安「拜茶」。第三天的回娘家「做客」,及當晚回男家,娘家送童子雞(寓意傳宗接代)連頭帶尾的甘蔗(寓意從頭甜到尾)等吉利果品,婚禮至此結束。廈門有些家庭還有這種習俗。

 總之,有些傳統婚俗在現代婚禮中依然保留著,只是換了一種新的形式、內容。在一些比較偏遠的鄉村,傳統婚俗則保留得比較完整。

 畲旅婚姻習俗

 解 放前,在畲旅中,大都實行一夫一妻制。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同時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曾盛行過封建買賣包辦婚姻,父母有包辦子女婚姻的權力。雖然有 山歌作媒的風俗,但最後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約束。舊時,畲族人民只准在本族盤、藍、雷、鍾四姓中通婚,原則上同姓不婚,因為姓氏少,居住分 散,所以也允許同姓不同香爐(即同姓不同宗的)可以結婚,其中和五代以外平輩通婚現象比較普遍。

 由於民族歧視和民族隔閡,在過去,畲族不準與漢族通婚。若是那家和漢族締結婚姻關係,就要遭到親友和社會的仇視和孤立。解放後,民族政策得到落實,現已實行 和漢族通婚。畲族男女婚姻雖然聽從父母之命,但婚前的戀愛還是比較自由的,可以互相見面、約會、唱歌、定情。無情則無歌,情歌被稱為「緣歌」(意即結姻緣 的歌)。一般都是在祭祖活動中,或參加別人婚嫁的場合中,或在山上、河邊、趕集等公共場合里,或男女雙方在勞動中,或去親戚家玩,通過對歌,互相熟悉,逐 步建立感情,經過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訂下終身之愛,然後就是回家告訴父母,托媒說親,最後送禮定婚了。

 在畲族人民中,至今還保留著古老而有趣的婚禮風俗。其儀式簡單而古樸,特別是在整個婚娶過程中,以唱歌貫徹始終,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種習俗。婚嫁迎娶那 天,新郎領著「行郎」和擔著酒菜、彩禮的「赤郎」,到新娘家來「叫親」。一到新娘家門口,新娘的姐妹和嫂子們拿著板凳和衫樹刺,攔住他們,這叫「攔赤 郎」。這時,媒人要放雙響爆竹,拿出一雙紅包,才能讓新郎進門。可是,女方又關起大門,唱起《攔門歌》,唱畢,男方的「行郎」唱起《開門歌》,女方才開門 迎人正堂。這對,新郎不能入座,要站在右邊,由女家長輩老人前來問好。然後一起向香火堂上作揖禮拜,再由煤人、行郎帶著新郎,向長輩老人一一鞠躬敬禮後, 到左邊入座。

 接著,「行郎」一邊唱著《接親歌》,一邊將男方擔來的禮品,一一清 點給女方。然後女方主人送上茶和洗腳水,來接待男方喝茶、洗腳,這叫《脫草鞋》。喝茶、洗腳完畢,「赤郎」把已備好的一隻「對盞雞」呈放在香火桌上,以示 祖宗過目。同時,唱起《對盞歌》,還要送給女方主人一隻小紅包,表示謝意,俗稱「剪刀包」。上述禮儀完成後。「赤郎」就去女家灶頭點火起廚。這對,女方要 舉行「考赤郎」活動。有的地方叫「借鑊」。這時,女家將灶房內一物用具都藏起來了,灶頭上空無一物。「赤朗」要唱著借鑊語,向女家借用具,如借一付挑水 桶,則唱「灶庭黃雲載水一對」;借鑊灶,則唱「四四方方一品牆」;借火鉗,則唱「姊妹不分一對」;借鹽,則唱「海上白糖……,要念唱四十多句的借鑊語,才 能把廚房灶間里使用的東西借全。客人們聚精會神地聽,講得有理,點頭稱讚;講得不達理,還要重複唱念。如借不齊,由「赤郎」求情,主人方拿出借用。用具借 完後,當「赤郎」去洗鑊和點火時,姑娘們偷偷把糖撒在鑊內,讓「赤郎」洗不幹凈;又將柴火弄濕。讓「赤郎」點不著火,盡情作弄「赤郎」,嬉耍為戲。

 到了第二天天快亮時,「行郎」叫人連連打統,催促新娘上田。新娘開始梳妝,先洗過臉,由一個人替她梳妝,兩個人提著燈照著。在整個梳妝過程中,包括脫下女兒 裝、穿上新娘服、梳頭、包羅帕、插銀花,歌手們都圍著不斷地唱。新娘做什麼,歌手唱什麼,以山歌來戲弄新娘。這裡要介紹一下畲族新娘的頭飾——鳳冠。其冠 呈尖角狀,頭冠外扎四條用數百顆白礬珠綴成的珠帶,額前是一塊形契牌,上纏三塊小銀牌,冠下披一條約一尺長、一寸寬如紅綾帶。鳳冠左右插有各種小件頭飾。 如銀一耳簪、銀釵、耳挖、耳環、銀牌、銀項圈,銀鏈等。其飾有「九連環」、「九子十三孫」等名稱,含婚後發子旺孫之意。

相 傳,這是畲族始祖盤瓠妻子三公主的結婚頭飾,亦稱「龍髻」。當新人梳好頭,帶上鳳冠後,由陪人扶送到中堂,先向父母行跪拜禮,再與新郎交拜,然後祭祖,大 家圍坐唱拜。父母受拜後,先唱《請女歌》,大意是女兒出嫁,今天最後一餐飯,專為女兒送行。然後又唱《嫁女歌》,追憶往昔撫育子女的辛勞。這時男家又放起 鞭炮,催新人登程。新娘含了三口砂糖飯,拜了先祖靈牌,映了鏡子(見鏡子有影,諧音「有孕」),就拜別父母和親友和新郎步行上婆家去。

 舊時,大都步行當轎,新郎在前,新娘在後,各人手中都拿一把雨傘,兩人一邊走,一邊以歌代話,互訴愛慕之情。後來受漢族影響,也坐起花轎。在上轎前,娘家捧 給她一盤稻穀,由她邊唱邊撒,將五穀灑在廳堂四方,祝願自家糧豐畜旺,日子美滿,爹娘福壽雙全。唱罷,親人擁姑娘上轎。新娘到了男家,花轎停落在大門口, 一對接姑上去接新娘。她們身掛紅袋,用袋內裝的炒熟的豆米和茶葉(俗叫「轎米」),撒向花轎內,認為橋米會化作五色銀,象徵吉利。撤完轎米,用鎖打開橋 門。手牽新娘出轎。然後新娘踏著紅袋進入正廳。這時,由婆家挑選一位父母雙雙健在的姑娘,端著一隻木盤,上放一碗卵茶,遞給新娘。

 新娘只能低頭飲茶,不能吃卵。若吃卵,則認為不穩重。會受到丈夫和鄰居的歧視。當其他客人(指陪送新娘來婆家的)吃掉卵茶後,新娘將一事先備好紅包放到盤 上,叫「卵茶色」,男女嬉鬧,對歌要持續三天三夜。在對歌中,如答錯了,要往臉上抹鍋灰,往往引得哄堂大笑。更有趣的是婚後新夫婦第一次回娘家,青年男女 會擋住路口對山歌,對上,才讓他們進村,對不上,大伙兒還要往他們臉上抹鍋灰。到了岳父家,宴請新女婿,也要對歌一夜,如對不上。那些阿姊阿妹,毫不客氣 地往新女婿臉上抹鍋灰,這是表示永遠是我家女婿的標誌。

 蒙古族的婚姻習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

 公元13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

 公元13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求親,是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根據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畜牧為聘禮。嫁妝,女方陪送女兒的 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娶親時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彩帶,頭戴圓頂紅 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到女方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

 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遭。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儘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新郎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儘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

 一般牧區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方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順時針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

 新郎、新娘進人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

 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

 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延續兩三天,親友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 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禮舉行後的第三天,新娘家要來人,看望新娘和拜見新郎家的親屬。來者多為姑姑、嫂嫂等人,她們各帶禮品或食品來到新郎家舉行 認親儀式。新郎家設宴款待。

 男女雙方彼此相識,相互問安敬酒,充滿著熱情洋溢的景象。一個男子同時和幾個女子結為夫妻關係的婚姻形式現已廢棄。蒙古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或封建王公貴族常以納妾為俗。

 一男一女結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眾歷來的婚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搶婚或包辦買賣婚姻逐漸被淘汰,男女自由戀愛、自願結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風。

 中國傳統婚嫁六大禁忌

 據說是中國傳統的結婚禮服

 1.安床後到新婚夜前,要找一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為傳統認為空鋪是個不吉的凶兆

 從此就是倆個人生活了

 2.結婚成親之日,新娘出門時嫂嫂不能相送,因為嫂與掃帚星的掃字同音,不吉利

 3.成親日,新娘離開娘家時,大家要哭得越痛快越好,因為哭發哭發,不哭不發,若是不哭的話,反而犯了禁忌

 4.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的財運

 5.由於鮮花容易凋謝,故婚事避諱,只有連招花不禁。因為前者的紅色花瓣開自葉心,其狀可以意喻閨女出嫁,誠待丈夫,後者則意多子多孫。

 6.結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攜帶禮品相偕同至女方家,即所謂的歸寧,但切記必須在當天日落之前趕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過夜。萬一有特殊原因以致無法回家,夫妻就要分開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衝撞了娘家人。

 維吾爾族婚姻習俗

 霍城維吾爾族青年男女較為開放。他們有這樣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青年男女在戀愛階段,男女雙方都不能把對方領回家去。維吾爾族青年談戀愛別有一番情趣,他們 大都是自由戀愛。較開放的青年男女也常常在僻靜處、渠邊、樹下、庭院門前或機關院內談情說愛,竊竊私語,這種情況隨處可見。一對對情侶,坐在一塊或站在一 起,絮絮叨叨敘述衷情。當雙方都已考慮成熟,才分頭告知各自父母家人,雙方父母就共儀訂婚、結婚事宜,然後舉行結婚儀式。

 其婚禮分兩天進行。第一天在女家舉行出嫁儀式。這天的上午,由男方的伴郎們簇擁著新郎,吹吹打打去女家娶親。舉行儀式時,客人分男(左)、女(右)兩廂,由 阿訇居中主持婚禮,念古蘭經,然後問新郎新娘是否願意結婚,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阿訇將一塊饢掰成兩塊,蘸上鹽水分別送給新郎和新娘,當場吃下。這表示同甘 共苦,白頭偕老。這時出嫁儀式進入高潮,在琴聲歌聲中,眾賓客齊聲贊道「美滿婚姻,地久天長」,男、女賓客和青年們歡歌曼舞,琴瑟悠揚,千祥雲聚,喜氣洋 洋,舞畢即入席就餐。

 這天下午,新娘穿戴一新,在姑娘們簇擁下,上馬或坐車,徑 往男家駛去,一路上也是吹吹打打,熱鬧非常。歡快的樂曲聲和口哨聲吸引著大道上過往的行人。按照習俗,新娘到婆家時,男家的大門前要點燃一堆驅魔除邪的神 火,由一位客人鉗一點火星在新娘頭上繞三圈,新娘也繞火堆走一圈才能登堂入室,進入新房。有的男家從門前到新房的通道上,用毛氈、地毯鋪地,表達對新娘的 特別尊重和熱烈歡迎。

 婚禮的第二天,在男家舉行「揭蓋頭」儀式。這天下午,新娘 蒙頭,坐在炕沿或床沿上。新房裡燈亮了,都塔爾、熱瓦甫或收錄機奏播出歡樂的樂曲,男女青年們擠湊在一起,唧唧喳喳,打打鬧鬧,或說或笑或唱或舞氣氛熱 烈。就在眾賓客逗笑嬉戲的高潮時,一位天仙般的少女從人群中走上前來,以輕巧敏捷的動作,將新娘頭上的蓋頭揭去。新娘含羞藏嬌,不聲不語,此刻新房內一片 歡騰,一對對青年男女又在歡快的旋律下,翩翩起舞,以示祝賀。新郎新娘也同大夥一起,輕盈舉步,巧轉腰肢,跳起了熱情奔放的「賽乃姆」雙人舞,賓客們則拍 手唱和,當節奏漸急時,舞者觀者的情緒更形熾熱,喝彩歡呼,此起彼伏,整個新房沸騰了,賓客們在歡歌曼舞中如醉如痴,直至夜闌人靜,方盡興而歸。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的婚姻習俗,主要是在草原游牧的獨特環境下形成的,有些是古突厥民族遺留下的婚姻現象。後來在哈薩克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後,也融入了一些宗教習俗, 流傳於民間,約定俗成,為人們遵守的規範,歷史上也形成過一些婚姻法規。哈薩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歷史上也有過一夫多妻制,但這些現象主要存在於貴族和富 戶中。哈薩克族舊時的婚姻具有濃厚的買賣婚姻性質,所以以女為貴,注重門第,彩禮也因門第差別懸殊,富者贈駱駝百峰,相當於500匹馬或者1000隻羊。 貧窮人家,男方也要給女方送「吃奶禮」、「成婚禮」以及衣物等等。貧窮人家有「換門親」的習慣,以抵消彩禮。哈薩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終生的,通常不允許離 婚。舊時還有「安明格爾」的婚姻制度,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遺俗,婦女死了丈夫之後,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給亡夫的兄弟或近親,或在本部落中為其選擇一 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婦女喪夫之後,大都不再改嫁。不願改嫁的寡婦,被認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社會的稱頌。

 哈薩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這是哈薩克人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優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須在七服以上,還須徵得部落的長者同意,聯姻的兩家人還需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同父母所生,只要吃過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親兄妹,不能結婚。

 哈薩青年男女的戀愛方式充滿詩情畫意。如在各種聚會活動中,在生產勞動中,相互結識,或通過「姑娘追」等鐃有風趣的文娛活動,逐步建立感情。於是 ,成雙成對信手放韁縱馬馳騁於草原上、尋找倆人約會的小天地,當一對哈薩克青年男女選中了一塊幽靜之處,就翻身下馬,將男女雙方的馬鞭交叉插在附近人們容 易看見的地方。於是,有了這種獨特標記的地方就成了哈薩克青年男女相互傾吐熾熱感情、追求幸福和愛情的「伊甸樂園」。路過此地的哈薩克人看見它,都心領神 會地繞道而去,默默祝福草原上又一朵盛開的愛情之花。

哈薩克人對自己後代的婚姻大事非常重視,家長都要對男女青年雙方進行嚴格周密的調查了解,經過考驗,雙方家長允許後才能定親事。

哈薩克的婚事總的講要經過訂婚、聘禮、婚禮等三大程序。但各地也不盡相同,有些還要增加許多道程序,如實訪、觀察、看門、訂親、送吃、看彩禮、過彩禮、喜禮、出嫁等,這些儀式通常都是女方作出決定,辦或不辦。

回 族 回族人的婚姻習俗,一般先由男方托媒人去女家提親,俗稱「說親」。提親時要送「開口禮」,用4種顏色各異的紙包糖、茶、乾果、糕點送給女家,女方若將「開 口禮」留下,表示同意這門親事,若退回「開口禮」,即表示不同意。正式定親叫「送大禮」,送大禮在女家進行。男方在定親時向女方直系親屬送「四色禮」,女 方有多少直系親屬就送多少份。接受了「四色禮」的親屬,待姑娘出嫁時得給姑娘陪一份嫁妝。男方要給女方送幾套上好的衣料、手錶、鞋、化妝品以及耳環、戒 指、手鐲等首飾,然後雙方商定結婚日期。定親這天,女方要向未來的女婿回贈禮品,一般是帽子、鞋、襪等。結婚時,新郎由已婚男青年做「陪女婿」,新娘也由 已婚青年女子和未婚少女伴送。按照回族人的習慣,新郎、新娘成親必須由阿訇念「尼卡哈」(證婚儀式)後,才算是正式夫妻。將新娘接回家後,素有「耍公婆」 的習俗。公公要反穿襖倒騎驢,婆婆要掛辣椒抹紅臉,增添喜慶氣氛。婚後3日無大小,除父母直屬長輩外,其餘人都可鬧新房,同新婚夫婦嬉鬧玩笑。3天後回 門,新婚夫妻及公婆攜禮同去女方家作客,拜謝女方雙親。

 錫伯族 錫伯族民間流行一名諺語:「春天的清風和煦,秋末的婚禮熱鬧」。錫伯族的婚禮,一般多在深秋或初冬舉行,這主要和農事忙閑有關。

 當一對青年男女在工作和勞動中建立和確定愛情關係後,男方就會找一位有威信、能說會道或與女方家庭關係密切的人去做媒提親。提親不可空手登門,首次登門帶一 瓶禮酒或其他禮物,這叫「登門禮」。如果女方家接受了「登門禮」,媒人第二次就把男方的人帶去,由媒人公開提親搭橋。經過數次登門造訪說合,女方長輩便擇 日正式許親,這一天實際是男方在女家舉辦一次小宴宴請女方的直系親屬,這叫「認門宴」,從此兩家便結成秦晉,開始禮尚往來。

 錫伯族自許親到完婚,還有較多的程序或環節。其中最重要的是訂婚儀式,稱為「行肯協仁」(叩頭禮)。叩頭禮,也是男方主持,按照女方的要求,在女方家舉辦盛 宴,這次宴請的客人更多,不僅請直系親屬,還要請許多旁系親屬。其間,按傳統,由男方的長輩給女方送彩禮,一般要給未過門的媳婦兩套衣服或四季配套衣物, 給其父母或老人各送一套衣料,有的還要給其兄弟姐妹或重要親屬各送一份禮,以及適當數額的現金。此後,未過門的媳婦還要給未來的丈夫回贈親自製作的鞋襪。 叩頭禮標誌兩家已締結婚約,是不能隨便推翻的。叩頭禮上,還要大致確定婚禮的日期。此後,男方就要積極做結婚的各項準備工作,還要給新娘置流行款式的裝飾 品,如表、金戒指、金手鐲、金項鏈、金耳環等。

 錫伯族的婚禮十分隆重,一般親戚 朋友和街坊近鄰都要儘力相助。婚禮進行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聘請奧得爾阿姆(簡稱奧父)和奧得爾額妮(奧母)「奧父、奧母」,意思是迎親老 人,男方要在新郎的長輩中,選擇與女方父母輩份相同、年齡差不多(講究的還要屬相相同)、有一定聲望、善於辭令又能歌善舞的男女各一人,作為娶親隊伍的全 權代表,協調解決迎親過程中的各項事宜。此外還要挑選6名「打丁巴」的小夥子和幾名年輕姑娘,組成迎親的隊伍。

 婚禮前後要進行好幾天,主要是女家舉行出嫁儀式,男家進行成婚大典。出嫁儀式,是在女家舉辦的以宴客為主的禮儀活動,稱作「阿吉協仁」(小宴日)。通常在阿 吉協仁的前一天上午,男家就要把婚禮所需的肉、米、菜、煙、酒等一應彩禮送到女家。第二天,女家大宴,四方賓客前來慶賀出嫁之喜,新郎在岳父的指導下,給 長輩、親戚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跪拜敬酒。晚上,舉行「打丁巴」活動,這是出嫁儀式的高潮。

 第二天男家舉行成婚大典,即「安巴協仁」。為保證大婚進行,娶親的隊伍,視路途遠近,或清晨或提前出發。錫伯族也有堵門要彩禮的習俗。新娘的嫁妝要由哥嫂和 娘家的人親自送去,去的人一般男女各半,不超過兩桌人(娘家的人到婆家後要坐首席,即表示開宴)。開啟箱籠,展示嫁妝時,新郎的母親就往箱櫃里塞錢放紅 包,祝願新婚夫婦金銀滿箱,幸福長存。娘家的人認為滿意後,鎖好箱子,移交鑰匙,以示大權轉交給了新郎家。此後才能把其他嫁妝抬進新房。娶親的隊伍臨行 前,岳父還要將兩瓶裝滿五穀種子的瓶子送給新郎,以祝將來的五穀豐盛,糧食滿倉。

 舊俗,新娘扶下車,由伴娘扶著和新郎並肩而行,在正房門前,新郎新娘面北叩首,參拜天地。然後,新郎跨入門內,隔門欄男女對跪,新郎用馬鞭挑下新娘的紅蓋 頭。之後,新娘進屋,在灶前對跪,用「哈達」將切成片的羊尾巴油投入灶火之中,以作「白頭之誓」。此後,夫妻才到正屋,先向喇嘛叩頭,喇嘛摸頂後,再向父 母跪拜,這一切完畢後,新娘入洞房,等到晚上喝「合歡酒」後,才下炕,給公婆敬酒。這些風俗大多已改變,或從簡。

 成婚大典這天,男方要大宴賓客。伊犁錫伯族與各民族都有廣泛接觸,客人中的民族成分多,一般多用清真酒席待客。宴客直至晚上,還要舉行貝倫舞會,慶祝婚禮。

 第三天,新郎、新娘上墳祭祖,男家一般還要宰羊宴請親家及其家人。到第9天回門。

用英文描述一下中國的婚姻習俗,大約120個單詞左右

(僅供參考,是大致的概括哦:)~~

 Chinese marriage was systemized into custo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02-221 B.C.). Due to vast expanse and long history, there are different customs to follow in different places, although they are generally the same. Visitors still get chance to witness traditional marriages in the countryside.

 In the ancient times,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follow a basic principle of Three Letters And Six Etiquettes, since they were essential to a marriage.

 Three letters include Betrothal Letter, Gift Letter and Wedding Letter. Betrothal Letter is the formal document of the engagement, a must in a marriage. Then, a gift letter is necessary, which will be enclosed to the identified girls family, listing types and quantity of gifts for the wedding once both parties accept the marriage. While the Wedding Letter refers to the document which will be prepared and presented to the brides family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 to confirm and commemorate the formal acceptance of the bride into the bridegrooms fami

 滿族結婚習俗

 說媒早期滿族和漢族之間是不能通婚的,此所謂「旗民不交產,滿漢不通婚。」不但滿漢之間不能通婚,同一個部落或氏族之間也不能通婚,這方面的限制是比較嚴格 的。如同漢族一樣,過去滿族青年男女很少採取自由戀愛的方式,婚姻大事都是由雙方的父母包辦。男女青年到了該成家立業的時候,父母即請媒人為之物色合適的 人選,若是父母看中,即可確定婚事。請媒人說親的時候以頭飾作為標記信物。如果女方收下信物,就說明女方願意與男方家談親;若是遭到拒絕,媒人即將信物帶 回。

 定親定親這一儀式在滿族中是在男方家中舉行的。由村落中的頭人主持這一儀 式,雙方家族的長者(穆昆達)、父母和媒人參加。雙方父母向新人贈送禮物,贈送給男方的是烏拉(鞋子),贈送給女方的則是阿庫蜜(鹿皮長袍)。喜宴比較簡 單,主持人做簡短的祝願,同時請薩滿選擇吉日良辰成親。從此開始男女雙方都必須小心地迴避對方,不但不能在一起談話,也不能見面,不能在一起。這樣直到結 婚以後。過去這是一條很嚴格的規矩,一般都寫在家法或族規裡面。

 婚禮這是滿族婚 禮中第三個程序。滿族婚禮一般都是比較隆重的,全村人都要前來祝賀。在結婚的前一天就要辦好喜宴,接待賓客。賓客們前來賀喜時,都要帶上自己的禮物,如 豬、鹿、魚、雁等獵物,山果、蜂蜜等食物,還有衣料等。衣料的質地都要選上好的鹿皮和其他獸皮、魚皮等。婚禮由男方家庭的族長主持,接待賓客,互相道喜, 舉行所謂「婚祭」。

 婚祭婚祭的目的是為了驅除邪惡祈求吉祥。從娛樂的角度來講, 也是薩滿表演的一次盛大的舞蹈,歡迎客人渲染喜慶氣氛。不過婚祭主要還是一種具有宗教性的儀式。舉行「婚祭」時要先在室內西牆上供奉祖先的牌位,神位的木 匣上面貼著「掛錢」。下面的炕上擺放著供桌,桌上擺列著供品和五隻香爐,每隻香爐裡面都點著四根香。薩滿引著新郎跪在祖先的神位前面,薩滿即可擊鼓唱歌。

 娶親娶親是新郎和新娘正式結婚的日子。第一件要辦的事情就是迎親,或者稱之為娶親。在時間上往往選定在午夜過後黎明到來之前。男方家庭由該家庭族長(穆昆 達)率領媒人和幾十個男性青年,身上佩帶著刀劍,還有弓箭,披掛整齊。青年們騎著馬匹護衛著新郎倌的迎親隊伍,向新娘家庭所在的方向進發。

 女方家此時要張燈結綵,院子裡面燃燒著火把。迎親隊伍來到柵欄外面,紛紛下馬,整齊地排列在大門兩旁。媒人引導著新郎倌走到門前叩頭,並遞上名帖。這時岳父 走到門前,將大門打開,眾族人同時一起迎出門來。新郎馬上走向前去行跪拜禮稱呼岳父為「阿穆格」(岳父),岳父必須向前扶起女婿答以抱見禮(其禮節是:扶 起新郎,以右臂環抱住新郎)。新郎也要拜見岳母,也必須行跪拜禮,稱「額穆格」(岳母),而岳母則答以摸頂禮(其禮節是:扶起新郎,用右手摸一下新郎的額 頭)。見禮完畢岳父岳母要陪同新郎和男方的族長、媒人等進屋。女方的族長和新娘在屋內迎接新郎,其他眾人則在院子裡面觀看。往下便是新郎和新娘交拜。由雙 方的族長引導相見,新郎行長跪禮,新娘則行跪拜禮,雙方同時行禮。行禮完畢則由女方族長出面招待喜筵。

 這個過程中新娘的媽媽為新娘贈送陪嫁禮物,如皮衣、皮褲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而馬上就要離開母親的新娘則難免會流下眼淚。新娘的父親和族長還要組成和男 方隊伍數目相當而且裝束也一樣的青年充當送親隊伍。一切準備停當之後,迎親隊伍排列在門口的左邊,而送親的隊伍則排列在門口的右邊。這時新郎和新娘在雙方 族長、父母的陪同之下跟在迎親隊伍的後面,送親隊伍在前面騎馬出發。等到達男方家中時爆竹聲響成了一片,鑼鼓也敲得震天響。迎親的隊伍排列在門口的左邊, 送親的隊伍排列在門口的右邊。媒人引導著雙方的族長和父母互相向對方道喜。接下來就是婚禮儀式的正式舉行。院子裡面豎立著索木杆。索木杆豎立在正房的左 邊,杆子前面擺設著一張供桌,桌子上面擺放著種種祭品和供品。結婚儀式就在這根杆子下面舉行。仍然是由薩滿充任主持人,客人們和族人們則圍在索木杆後面。 薩滿引導著新郎和新娘站立在索木杆下面的供桌前,主持人站在一邊,拖長聲音念道:

×××和×××喜成婚,

願做萬事如意長壽人!

跪拜謝婚。

新郎和新娘遵命一齊跪下。主持人接著念道:

一叩頭,謝觀音大士,福星高照;

二叩頭,謝諸神保佑,全族安好;

三叩頭,謝薩克薩媽媽,萬事如意;

四叩頭,祝願伊徹額駙(即新郎)、伊徹庫倫(新娘)白頭到老。

程序完成以後主持人引導著新郎和新娘進屋,叩拜祖先:

拜謝祖先,不忘先人;

再拜四方,順順噹噹……

然 後新郎被領到一間屋子中休息,新娘則再次梳妝,這是因為在梳妝以前,新娘還是披著長發的姑娘,也就是民間老百姓所說的沒上頭。梳妝是由額娘(母親)和額穆 格(婆婆)來做的。在從前,如果她的婆婆是一個寡婦的話,從此時開始她就不能開口說話。母親和婆婆各自坐在新娘的一邊,每個人只梳一個髮髻民間稱為「兩把 頭」,並且要念吉利話。母親梳的是左邊,口裡就要念:梳左髻,喜氣滿堂;婆婆梳的是右髻,口裡就要念:梳右髻,福壽綿長。梳完頭以後還要戴頭飾,母親給新 娘戴的是一隻釵,口裡念道:插只釵恩情義重;婆婆給新娘戴的是一隻鳳,口裡就要念:戴只鳳成鳳呈祥。梳妝這道程序,這就意味著她從此就成為婆家的人了。

 在梳妝完畢後,新郎和新娘要拜見眾賓客和族人。新郎和新娘在母親和婆婆的引導之下走到索木杆下面給眾人引見。早在新娘梳妝的時候,客人們就已經圍坐在索木杆 下面。新郎和新娘向眾人行禮以後就席地而坐。一群青年男女圍過來,將母親和婆婆拉起退下坐在前面,這時那些青年男女開始唱起《恰喀拉合巹曲》,向新郎和新 娘表示祝願。

 通化盛行「素婚」

 本報通化電婚禮大操大辦已經習以為常,一些新人手頭沒有錢,甚至借債也要將婚禮辦得越體面越好,好不容易積蓄的錢也花個精光。對此,通化市一些新人放棄了大操辦主張起另類的「素婚」。10日,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有錢也不願擺闊

 「以前,年輕人結婚總是迎新車一大排,賀喜隊伍三五百,如不這樣『大張旗鼓』地舉辦,結婚就顯得沒面子。」今年「十一」期間,剛結婚不久的張小姐和王先 生告訴記者,有些人並不懂得結婚的真實意義,為了講排場負債欠人情。「我倆都是外地人,來通化打拚了幾年後漸漸有了一點積蓄,但都花在買房裝修上了,儘管 父母提出要出錢贊助我們,但我們認為沒必要用父母的血汗錢花在這種形式上。」

 劉剛在通化市一家金融單位工作,王芳是小學教師,儘管兩人完全有能力舉辦一個相當排場的婚禮,但他們只是在第一次約會的咖啡廳包了一個大廳,然後請了幾 個知己朋友,舉行自助餐婚宴,當晚餐廳所放的音樂都是新娘最愛的情歌,在兩個人的翩翩起舞中回憶著相戀的經過,多少甜蜜盡在不言中。

 新人「素婚」更浪漫

 記者在一家婚紗店遇到兩對籌備婚禮的新人,他們已相戀6年,由於平時工作繁忙,兩人決定在「十一」之後舉辦婚禮,並且不謀而合地選擇了「素婚」。對此, 準新郎小高說,「大操大辦的婚禮太累人,一籌備就是幾個月,身心疲憊,家人和親友也跟著受罪。我們結婚不準備告訴任何人。婚假和愛人出去旅遊一番,享受二 人世界的浪漫。」

通化市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的國慶節期間,有幾百人在民政部門登記結婚,但真正大操大辦的新人只是一部分。一家婚慶飯店經理說,隨著「素婚」的流行,一些年輕人逐漸脫離了擺辦酒席的老傳統,更多二人旅遊結婚或者廣場結婚,飯店生意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記者調查中了解到,在通化市選擇「素婚」的不僅工薪階層,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生意人和知識分子也都青睞這種結婚方式。

「素婚」受到大眾企盼

 作為新生事物,「素婚」這種婚禮形式是否會被人們所接受?在媒體工作的小李表示,如今吃喜酒實在吃不起,一年內幾個節日,婚慶扎堆,一般的工薪族根本應 付不了,接到了喜柬,少則100元,關係好點的就得500元甚至更多,婚禮人情費近年節節攀高,如果更多的人選擇「素婚」,人情債自然就少了,大家也能輕 松一些。

 上世紀60年代結婚的老人王富華告訴記者,當時的婚禮很簡單,由於 條件艱苦,雙方家人互相吃頓飯,買一套被褥就結婚,而送禮者也最多5元錢,甚至送一個暖瓶或毛巾都可以。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一些收入不高的市民為了「面子 工程」,不惜忍痛一擲千金籌辦婚禮,這不僅給新婚的年輕人帶來壓力,同時也給一些貧困家庭的父母帶來了沉重債務,如果實行「素婚」,家庭壓力將大大減小。

 「素婚」有望成主流

 「未來幾年內,中國傳統的婚禮,將會進行一場新的革命,迎來一個『素婚』潮流!」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崔勇軍接受採訪時分析說,「素婚」的到來, 意味著社會對勤儉節約的認識得到了提高,同時也體現了年輕人相對獨立的性格。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素婚」,這體現了現代年輕人的個性,「素婚」是 對傳統婚姻習俗的挑戰,也更符合講究效率的現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必將成為今後更多新人的婚禮選擇。

 雲南人的有趣婚禮

 雲南少數民族的婚姻習俗有趣而奇特,但其中最為獨特的要數瀘沽湖畔摩梭人的阿夏婚。阿夏婚分為阿夏婚、阿夏同居婚、成家婚三種形態。

 阿夏婚:阿夏在摩梭語中是親密的朋友之意,結交阿夏關係的夫妻沒有實質上的經濟聯繫,男子夜間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親或姐妹撫養,父 親不撫養孩子,他撫養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夏家舅舅撫養。在農忙季節,女方家需要幫忙,男方可以前去協助。男女之間的愛情是阿夏婚的基礎,雙 方一旦產生了愛情,就可以結交為阿夏關係。

 阿夏婚的特點在於維繫以母親為核心的血緣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關係、婆媳關係、妯娌關係等。母親死後,家庭中的女子誰能幹就由誰來承擔家庭的重任。

 阿夏同居婚:在長期的阿夏婚中,婚姻形態也在逐漸轉變,由分居向同居轉化。其特點是:男女雙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個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無論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員。

 以上兩種阿夏婚,同一母系血緣內,是絕對禁止結交阿夏關係的。成家婚:即男女雙方通過較長時間的選擇,兩人都願結成終身伴侶,就由長輩主婚,領取結婚證 書。這種婚姻,若要解除夫妻關係,必須通過雙方家庭長輩同意,並辦理離婚手續。據說這種形式,目前正宣傳普及,但為數還不太多。

 以上情況,受到國內外有關人士的關注,成了人類學者和旅遊者考察、研究和了解人類文化進程的鮮活形式。

 四川回族婚姻習俗述略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發展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伊斯蘭教對回族風俗習慣的影響則更為突出。回族在婚俗上,既受伊斯蘭婚姻觀的影響,又有自 己民族的特點。這種婚姻制度不純粹是伊斯蘭婚姻制度的翻版,也不完全是對中國傳統婚姻習俗的繼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回族在婚姻條件、儀式、禁 忌、婚姻道德、反對禁慾獨身上基本與伊斯蘭教對婚姻的要求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回族婚姻中的一些儀式和做法又受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影響較深。四川 回族作為雜散居區域的回族在婚姻問題上也概莫能外。

四川回族的婚俗受伊斯蘭教的影響較大。依據《古蘭經》和聖訓的要求,四川回族認為,一個穆斯林如果具備條件,身體不殘缺而不結婚,就是違反真主的意志,因為結婚是履行天命和聖行。無論男女只要到了合法年齡都要結婚夫婦雙方要互敬互愛,互相諒解,患難與共,白頭偕老。

 四川回族的婚姻形式基本上是回族內婚。在元明清時期尤其如此。明代涼山安寧河流域的回族「本類自相婚姻」。《川康邊政資料輯要·理番》說理縣回族「與他族不 通婚姻。」《川康邊政資料輯要·松潘》載松潘回族「同族間團結力亦大,與他族不婚姻」。說明至民國時期,四川回族聚居區回民仍恪守同族通婚之習俗。四川回 族同姓之間開親較少,但涼山地區不同族籍的馬姓之間可以通婚,而馬姓則是同家族不婚,他們按其啟祖初來建昌落籍的地點,各成家族,本家族內,無論代數遠近 都禁止通婚。其它一些回族散居地區,不同籍別的馬姓回民亦通婚,如民國時期的敘永回族「以馬姓者居多,而姓馬者又有『陝西馬』與『雲南馬』之別,在教民太 少,通婚困難之場合中,以不背教義起見,故『陝西馬』恆可以與『雲南馬』通婚」。鹽邊縣回民同姓不同宗的也可開親。四川回族內婚最基本的要求是,男女雙方 必須是穆斯林,且不是血親和近親,男女雙方同意,有證婚人才行。

 此外,表親婚在 四川回族中也佔有一定地位。表親婚通常稱姑表親或姑舅親。一般都是兄弟的子女與姊妹的子女間互相結婚,回族認為這種婚姻是親上加親,是有牢靠基礎的婚姻, 且訂婚、彩禮、結婚都可視經濟條件而定,才能使「上輩人走的路不斷線」。此種婚姻形式過去在四川農村較為普遍,據《鹽邊縣少數民族志》載:「鹽邊回族一般 實行族內婚,姨表、姑表婚較多,同姓不同宗的也可結婚」。《米易民族志》說:「米易回族同姓之間不開親,也有表兄妹之間開親的」。現在,回族雖然也認識到 「姑表」、「姨表」間結婚的危害,也知道婚姻法不允許,但在四川個別地區還沒有完全禁止。

招 女婿(俗稱「上門」)這種婚姻形式在四川回族中也存在。這種婚姻多表現在女方家父母沒有男孩,需招一個兄弟較多的男孩子或孤兒到女方家為女婿,養老送終、 傳宗接代。解放前,四川回族有女無子者招女婿,家族認為是「亂宗」,要橫加干涉,在此種環境下,只能撫家門中侄輩承嗣,個別家門中無適當承嗣對象而贅婿 者,日後以一子「還宗」,其餘子女,一律不得跟其父姓。現在,招女婿上門的婚姻在四川回族中佔有一定比例,據涼山州西昌市對西昌羊角壩回族鄉城堡村4-8 村民組209戶回族的調查表明:1954-1990年間,招贅女婿的共32戶,佔總戶數的15.3,男子到外村入贅的11人。

 回漢通婚,這在四川回族婚姻習俗中也佔據一席之地。從嚴格意義上講,「沒有東來的回回這一主要成分,回回民族是根本不會出現的,沒有回漢通婚這一重要條件, 回回民族也是很難以形成的」。事實上,自元代開始,早期入居四川的回族,他們大量廣泛地與當地的居民(主要是漢族,也包括其他少數民族)通婚,娶妻生子, 繁衍生息,才發展成為今日在四川的局面。建國前四川回漢通婚者較少,據調查,1949年西昌境內回漢通婚者只有56人,回彝通婚者2人,約佔當時境內回族 總人口的0.08。即使回漢通婚,多數是回男娶漢女,回女嫁漢男者甚少,且對方一般要隨回族的風俗習慣生活。

 建國後,隨著黨的民族政策和《婚姻法》的深入宣傳、貫徹後,此俗已有改進。據統計,1954至1990年底,西昌市回族與其他民族通婚的共460人。另據學 者對阿壩州松潘縣十里鄉火燒屯村回族婚姻情況的考察,該村回族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通婚的比例達30.28。說明回族與其他民族通婚從縱向比有明顯的增 多,並且他們的生活習俗不一定按回族的習俗改變,回漢或回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男女雙方互相尊重各自的生活習慣,這種情況在成都、重慶、綿陽、德陽、西昌市等 城市的機關、廠礦或回族較分散的雜居地區較多見。如西昌市內回族與外族通婚的460人中,自願入教者只有8人。聚居在四川農村的回族,如西昌的星宿鄉、羊 角壩鄉、鹽亭的松柏村、青川的青工村等,由於居住範圍的限制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婚姻上大都還實行同族內婚。

 四川回族的婚俗不同於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民國《仁壽縣概況·宗教》載仁壽回族「其婚嫁喪葬與邑俗殊」。民國《華陽縣誌·宗教》載成都回族「其婚嫁喪葬儀節 皆恪守教規,與邑俗頗殊。」民國《新修武勝縣誌·禮俗》載武勝沿口鄉回族「一切婚嫁喪葬儀節,恪守教堂規則,固至今未變者也。」足見,四川回族的婚姻習俗 大都是按照教規來辦的。由於四川回族散居全省各地,因此,回族的婚俗儀禮各地也不盡一致,但嚴格恪守伊斯蘭教的規定舉辦婚禮則是共同的。

 (一)四川回族婚俗儀禮的主要程序。

 無論是據志書記載,還是從筆者調查看,四川回族婚俗儀禮,各地大同小異,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道主要程序:說親、取同意、訂婚、迎親、念「依查補」、鬧洞房、回門等。

 1. 說親。回族青年一般到了結婚年齡,男方家通過各種途徑看準女方家的姑娘後,便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如是招贅,則由女方請媒到男家提親)。女方父母要與親族 商量,大家要對男方的人品、家庭經濟狀況、輩分和教門好否等進行全面了解,當家人和姑娘本人都滿意後才允諾。如果不滿意,男方也不強迫。阿壩州松潘縣回族 說親時,是請阿訇到女家向長輩和姑娘本人提親。

 2.取同意。四川回族青年無論是經人介紹還是自由戀愛,(特別是後者)雙方在確定關係後,都要請人通知對方的父母,尊重他們,爭取父母的同意,回族稱「取同意」。父母一般都不干涉兒女的婚事,一旦父母同意,本人允諾,則要儘快準備訂婚。

 3. 訂婚。待女方家同意後,男方則要備上禮物,擇定吉日(一般選在主麻日)到女方家訂婚。男方家準備的聘禮各地不一。西昌地區回族過去一般是板鴨、鹽、茶、喜 果等禮物(16-18盤)。阿壩州金川回族則為名貴花茶、雪花食鹽各二封,意為「山盟海誓」,金銀首飾(手鐲、戒指、耳環)為信物(女選其中一對)上等面 粉做成大饃饃12個或24個,並灑上紅水、表示喜慶,糖果、糕點各2封。阿壩州有的回族特意要敬給女方父母養女的辛勞費稱為「奶母券」。米易縣回族的禮物 是衣服、首飾、糖果、茶葉、大騸雞、大騸羊等。女方家則以宴席熱情招待。雙方當著眾親屬,互道「色倆目」,表示這門婚姻已定下。女方家還要給男方家以適當 的回贈禮,如女方姑娘親自繡的手帕、襪墊等,西昌回族回贈的還有鹽、茶、喜果各一盤。雙方通過這種禮節將婚事定下,金川回族又將此稱為「過茶訂」。

 男女雙方到了結婚年齡時,除履行正常的結婚登記手續外,還要由媒人來與女方商定結婚事宜,婚期由雙方父母共同協商,請阿訇按伊斯蘭教曆選擇吉日,如「主麻 日」或「潘閃日」,一般多選「主麻日」。阿壩州金川回族是男方選擇兩個日期通知女方,女方確定一個日期為準期。同時,要用中文寫一《期單》,由男方備上禮 物,請媒人與女家聯繫。成都回族將雙方家庭面議婚期稱為「通信放話」。阿壩州松潘回民在擇定結婚日期時,由阿訇和媒人並男方小孩一道送開齋禮(聘禮)到女 方,聘禮包括:鹽、茶、果、面、二十四個大饃饃,梳頭羊一對,衣料若干,奶母布(給岳父母的布料),化妝品等。女方設便宴招待。吉日選定後,就著手準備舉 行婚禮。

 4.迎親。正式舉行婚禮日,四川回族要迎親。男方一般由弟弟、表妹、表 姐等來迎親,兄長不可出面。迎親宜早不宜遲,通常是天亮之前就將新娘接走。新娘家的送親隊伍由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組成。當然,各地情形又各異,如 成都回族,迎親前,由一位有福氣的婦女(夫妻健在,有子、女者)鋪親床,並口念吉言。床上撒喜果,然後迎親的人隨同新郎去女家迎新娘。新娘頭上搭紅綢蓋 頭,由人扶上花轎坐定,抱一小男孩坐懷裡,這叫「押轎」。花轎起程不吹打,不放鞭炮,一直抬到男家。新娘由人扶進新房,脫鞋坐於床角。新郎揭下新娘蓋頭, 新娘才穿鞋坐於床邊。西昌回族,解放前迎親,男方請一男姓長者作「陪親」,兩男童一個打燈籠,一個挑送給新娘的衣服及禮物,與新郎同到女家。女家則由兩位 善於辭令的男性長者「接路」。接路者將迎親人讓進門,上完三道茶,陪親者擺上禮物,肅立致詞。禮畢,女家收檢禮物、設宴。同時,給新娘穿戴男方送來的衣服 首飾。飯後,新娘由父親或兄長背入四人抬的花轎,「發親」。待花轎出門,陪親人帶領新郎向岳丈投遞《團書》,內容為請岳丈在「回門」時到男家。女方由男、 女「送親」各二人(一般為新娘的伯、叔、嬸、嫂相送,並須坐轎或騎馬)、扶轎男童二人和搬運妝奩人等,送新娘至男家。男方專人分男、女接路,施禮後,將女 方客人讓進屋,鋪床掛帳,擺箱設櫃,扶轎男童掛門帘,然後,由一男送親者將新娘從花轎中背入洞房。阿壩州金川回族,由男方備以糖果、糕點、大饃,姑娘所需 飾品,全身衣、褲、鞋、襪等由迎親隊伍送到女方家,同時要備一隻禮羊一同送去,叫做「鳥羊為禮,尊從古風」。送去禮物要展出,並讓親友過目,由一迎親成員 用優美詞語,邊說帶唱宣讀禮單,禮畢,將新娘接到男家。米易縣回族,把新娘接到門口時,新郎要圍著車轉一圈,然後將新娘和送親人迎進大門。有條件的從大門 到新房門,要鋪紅氈或毛毯,如沒條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著新娘走進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女方家還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 夫妻和睦的人)送親。

 5.念「依查補」。亦稱「以渣布」、「亦榨布」、「月渣 布」等,即阿訇證婚之意,有的地方又叫念喜經,是四川回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一幕。依傳統的標準,回族看待男女婚姻是否正當合法,要看是否請阿訇念過「依查 補」。當新娘迎進男家時,男方要在堂屋裡放一張大方桌,請阿訇坐上方,新郎、新娘席地而跪,女方男送親者和父母親、老年人側坐。方桌上還要放些染紅的花 生、核桃、大棗、糖等,回族稱「喜果」,現在還要擺出《結婚證書》。聆聽阿訇念經和贊聖,讚美安拉促成了這一對幸福美滿的婚姻,聽阿訇講結婚的重要性和意 義,以及如何處理好夫婦、父母、兄弟、姊妹關係,目前還結合宣傳《婚姻法》和計劃生育政策,然後,阿訇問新郎「你願意娶她為妻嗎」?新郎說「格波來概勒丹 (我同意娶她)」。又問新娘:「你願意嫁給他嗎」?新娘則說:「打丹。(我願意)」阿訇宣布,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要互敬互愛。此儀式結束後,阿訇抓起 了桌上的「喜果」撒給新郎新娘,這時,圍觀者無論男女老少,都爭搶喜果,以搶得多者為榮。隨後便宴客,鬧洞房。四川回族念「依查補」中,有些地方是新郎到 女方家舉行,如阿壩松潘回民。

 6.鬧洞房。宴客後,晚上眾親友聚集新郎家鬧洞 房。由一能說會道、幽默風趣的人當司儀或自發地組織,出點子,串節目,讓新郎、新娘表演各種節目,通常有「夫妻啃蘋果、共啃喜糖」等增添喜慶。西昌回族鬧 洞房中,過去流行「鬧糖茶」。當客人吃完飯後,晚上,眾客人堂屋就座,由新郎、新娘共端茶盤,敬客人和父母,此時,有開玩笑者,則不輕易接茶,每人要向新 娘出一難題,要她說一些不便當眾啟齒的話,或做一個滑稽動作,或來一段「繞口令」,彼此「討價還價」。有時一個難題花幾十分鐘,以掀起慶賀高潮。目前, 「鬧糖茶」大都叫新娘唱歌、跳舞。川西北地區的回民在鬧洞房時,還要對歌或唱回民花兒、小調等。

 7. 回門。婚禮的第二天或後數日,新郎要準備禮品陪同新娘回門,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親屬。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準備,款待回家看望的女兒女婿。四川西昌 回族把新郎回門準備的禮物稱為「三色禮」(茶、糖、鴨或鵝),慣例先用糍巴招待女婿女兒和陪同的親友(象徵親密、團結),返男家時,新娘帶上一籃糍巴分送 男方親族。有些地方的習俗是女子出嫁後不可隨意回娘家,只有娘家人去接,方可回娘家。成都回族,婚後第三天回門,男家要送女家一桌席。新娘可在娘家住幾 天,稱「站十」。西昌、米易等地回族也有婚禮當天下午就回門的(稱「連門轉」)。

 此外,成都回族在婚禮的第二天,還有會親禮儀。即新婚夫婦沐浴後,新娘拜見公婆、兄弟姊妹,將娘家送來的開門扁食(湯元、米粉等)送公婆吃。中午,新娘下廚做飯、炒菜。女家父母來男家會見新親戚,稱為「會親」。

 回族在四川屬散居民族,由於普遍使用漢語,為回族與漢族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加之社會結構的交融,使回族群眾在今天能在居住區、學校、單位、政治機構、宗教組 織等各個領域都能與其他民族自由交往,更廣泛地參與到社會及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他們擺脫了過去職業單一、生活方式劃一的局面,與其他民族的交往深度與 廣度達到很高水平,這種變化,使四川回族的婚姻禮俗也發生了變化。一方面他們基本上恪守伊斯蘭教教法對婚姻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城市中,隨著民族關係的融洽 和互相尊重氛圍濃厚,使得城市中的四川回族在上述婚姻禮俗上的宗教意識顯得淡薄,在具體儀式上不再完全按傳統習俗辦,包括念「依查補」,不再用《禮貼》寫 《人情單》等。在農村則宗教意識相對濃厚,其婚姻習俗變化不大,90的人,都要舉行最具民族特色的念「依查補」儀式。而過去的坐轎、騎馬則開始以汽車代 之。

 (二)四川回族的婚姻習俗的特點。

 綜觀四川回族的婚姻習俗,它有如下特點:

 1. 婚姻習俗具有宗教性和社會性。回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其婚姻習俗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如在婚禮儀式上念「依渣補」、撒「喜果」等是必備的宗教儀式,顯 示出其民族的宗教特色。但其婚姻是在我國《婚姻法》的規定下進行的,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要登記,要領結婚證,要實行計劃生育,因而有其社會性。

 2. 婚姻具有開放性。按伊斯蘭教的要求,回族結婚的重要條件之一是男女雙方必須都是穆斯林,歷史上,無論回男娶漢女,或回女嫁漢男,都要求對方必須「進教」。 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民族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和回族自身發展的要求,四川回族也與漢族、彝族、藏族、羌族等民族通婚,現在這種情況在城鎮中呈上升 趨勢。因此,它具有開放性。

  3.婚俗體現了對婦女的尊重。四川回族未婚男女雙方 對自己的婚姻有「自擇權」。主張婚姻自主,反對包辦買賣婚姻,男女雙方在締約婚姻之前,要請媒人說親、取同意,要念「依渣補」,要「瓦爾德」,結婚方才有 效。同時,男方依經濟條件量力而行,婚前要給女方贈送聘禮和聘金,且如男方無理提出離婚或中斷婚姻關係,男方所贈東西是不能索回的,除非當事人願意。

 4. 婚俗對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四川回族在婚姻上提倡節儉,反對不良風俗習氣,在納聘禮、聘金上,其數量不作規定,而主張量力而行 堅決反對近親血親之間結婚反對婚前和一切不正當的性行為主張結婚,反對禁慾,男女雙方一旦到結婚年齡,除自己外,父母和親朋好友都要四處訪媒尋親,促成良 緣,認為是一種善功。這些風俗對於促進回族人口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掃除社會醜惡現象,穩定社會秩序,保持和發揚良好的社會風尚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臨夏的婚慶風俗

 臨夏,故稱伏罕,又稱為河洲。現在的臨夏回族自治州。轄區共有五縣一市,兩個自治縣,黃河和洮河橫貫其南北,面積7983平方公里。至今,信仰伊斯蘭教的各 族人民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已達到全州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伊斯蘭文化也隨著伊斯蘭信仰已滲透到當地信教群眾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對本民族生產和 生活的產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影響。我獨感興趣的卻是臨夏市區的回族婚俗。因為就同樣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來說,臨夏市區的回族婚俗更多 的保留了漢文化的特點,在回族婚俗中,伊斯蘭文化和漢文化幾乎各佔一半。整個婚禮的全過程,都帶有濃郁的伊斯蘭文化氛圍。不絕於耳的一聲聲「色倆目」,及 一群群頭戴白號帽的男性和一群群頭戴紗巾和蓋頭的婦女的出現,告訴人們這是個穆斯林的婚禮。但它細膩而有章程的一個個禮數,卻深刻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禮多 人不怪」,一個「禮」字。並且歷經千年的歷史長河之後,兩種文化已水乳交融,從而珠聯璧合,難分彼此。使得臨夏市區的回族的婚俗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內涵和個 性。

 一訂婚(提提賀)

 回族青年到了婚嫁的年齡(男滿18歲,女滿16歲),經過媒人的介紹,如兩家父母認為條件相當,便會選擇時間地點讓男女青年見面。初次見面之時若小夥子對姑 娘中意,就會給姑娘送一個小禮物伙是小紅包。見面之後,若雙方都覺得滿意便由雙方家長告訴媒人,開始婚姻的第一個正式序曲—訂婚。當地俗語稱為「提提 賀」。一般是由媒人,準新郎及其父親等人擇日去女方家,訂婚所需的禮品一般是給新娘買一套衣服,一枚戒指(一般要求是金子,大小隨經濟情況)及簡單的化妝 品,另外還要準備「四色禮」。(如茶葉,冰糖,桂圓,瓜子等各一到兩斤,必須用紅紙包裝,半隻羊,(約20斤左右的新鮮羊肉)。女方家呢,則會擺上豐富的 菜肴來招待男方家的客人,並且會給準新郎一套衣服作為回贈。

 二聘禮

 訂婚後,雙方家長及媒人要商議「送禮」(即聘禮)之事。這是婚姻的第二個序曲。聘禮一般分為四個部分的財物。第一是「麥海雷」(譯音,既為彩禮,此處指的是 現金),隨家庭情況而定。第二部分是給新娘的衣服和首飾。一般要八套衣服,首飾必須是金子或是鑽石。一般都是送一套,如項鏈,耳環,戒指,手鏈等。還有給 新娘的化妝品和護膚品,要求是質量較好的成套的。第三部分是「水禮」。水禮是什麼呢,就是上面所述的茶葉,冰糖,果品等必須要六到八樣各樣一到兩斤,分別 用紅紙包裝,稱為「六色禮」或「八色禮」。這樣的「禮」不但要給準新娘家裡準備一份,還要給準新娘的相關親屬,如伯伯,叔叔,舅舅,姑姑等各家一份,作為 認新親戚的必要鋪墊和禮節。第四部分也是最有地方特色的則是,在送禮的當天要準備一頭活(公)羊,把羊洗刷得雪白,在羊角上扎一個用紅綢做的大紅花,以示 喜慶,吉祥。以上所有東西備齊後,就要擇日去準新娘家。新娘家呢,會準備更豐盛的宴席來招待客人.(一般要請專業的廚師到家裡來做)等吃完了席,女方家裡 要給男方家回禮,對象只限於新郎本人和「陪女婿」(多有新郎的已婚哥哥來擔任,好做些婚外指導),禮品一般也是一套衣服,質量較好的,包括鞋帽等。而新郎 還會得到一件由新娘親手做的手工,如毛衣毛褲或是毛背心等。以顯示新娘的針線。這大概是中國古代男耕女織的生活的留風遺韻在現代婚俗里的影子吧。

 三開典

 聘禮送完以後,就要選擇婚期。選擇婚期在當地叫做「開典」。還是由媒人帶領男方家長,及新郎,新郎的叔伯等人去女方家裡商議。婚禮多在「爾德節」(即開齋 節)或「古爾邦節」(即宰牲節)等穆斯林傳統節日舉行。如不在節日期間,則多半會在每年秋冬季節。本地的回族認為所有的「主麻日」(即每個禮拜五)都是吉 日,沒有漢族的生辰八字及屬相是否相投等講究,只以兩家方便為宜。日期定好後,雙方家庭會於婚期的前一個禮拜給親戚朋友分發請帖。

四婚禮

 傳統的回族婚禮一般要持續三天。第一天稱作「接認親」,這天專門接受賀禮,主人家則會根據禮物的價值給送賀禮的親朋10%的回贈,或是小禮物或是錢。第二天 稱作「尕筵席」,這天也是婚禮的核心部分:新娘要被娶走,婚禮的宗教儀式要完成。這天早上9點多,娶親的人員,(包括新郎,新郎的父親,叔叔伯伯,姑姑姐 姐妹妹等,男性和女性親朋約20人)準備好3-5斤核桃和紅棗到新娘家。到達後,要將核桃和棗盛到盤子內,擺放於院子中央的備好的桌子上。而此時,完成婚 禮神聖使命的宗教人員(當地清真寺內的阿訇也已就坐),等待「念你卡哈」這是最最重要的。這也是所有穆斯林婚禮中的頭等大事。因為只有順利的念完了「你卡 哈」,這個婚姻才算是合法有效的。「你卡哈」的第一項是阿訇請雙方父親介紹自己孩子姓名(此時介紹的是經名,即阿拉伯語名字,俗稱家名),第二項是由阿訇 問女方父親是否願意將女兒嫁給給新郎,請新娘父親大聲說:我的女兒今日將嫁給某某,然後由阿訇問小夥子是否願意,是否從今以後好好工作養活妻子,新郎也要 大聲回答是,並點頭。表示他從此要擔負起家庭的責任。第三項,便由阿訇講講「哈嘎比」錢。是什麼意思呢?伊斯蘭教認為,處女是無比珍貴的,新郎應在新婚之 夜拿出一定的金錢來給新娘。方顯女兒的尊貴。此時會由女兒的父親提出具體數額,而由新郎父親回答是否願意接受,據說,念出來的數字越大越好比如一萬,兩 萬。難道新娘真的會在新婚之夜要這筆錢嗎?其實,一般都是不要的,但新郎必須要得到新娘的「口喚」(即同意)。第四項,便由阿訇張手年「杜瓦」(即祈禱 詞,請求真主承認這一對青年的婚姻,並為他們賜福,然後眾人隨同阿訇接「阿米乃」。最後,由阿訇把眼前的核桃和棗拋撒於空中,參加婚禮的人要爭著去搶,據 說,吃了婚禮上搶來的核桃和紅棗(核桃代表生兒子,紅棗代表生女兒),就連難以懷孕的婦女也會很快懷上孩子呢。至此,宗教儀式結束。穿著紅衣裙(多半會是 中式的旗袍),帶著紅蓋頭的新娘便被來娶親的婦女攙扶送上車。送親的人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專門陪新娘的,要求是女性包括4個未婚少女,稱為「壓轎 子」,6個已婚婦女,所有人必須是和新娘同輩份的人。第二部分人員是其他所有親戚,不管男女,(只有新娘的母親除外)都去送親,由男方家負責招待。浩浩蕩 盪的娶(送)親隊伍到達新郎家後,所有來送親的人員會被立刻安排入席就坐,並開始倒茶(蓋碗茶,又稱為「三泡台」)上菜,第一個上的則是「下馬點心」, (以前是小花捲饃,現在多半以小巧可愛的西式甜點代替)。和一小碗醪糟。然後上菜。一般要上夠八個冷盤,八個熱菜,糖肉包子等,也是請專業的廚師來做,菜 的特點是肉食居多,席上不上酒,因為伊斯蘭教禁止飲酒。接下來的主要節目就是「鬧公公」。(各地的鬧法大同小異)我所見到的情形是:新郎的父親被本族人或 是朋友中的人強行按住,用油漆或鞋油畫上鬼臉,頭上戴上破草帽,兩隻耳朵上各掛上一串紅棗,既不許惱火,(要惱火了會接著畫)。也不許立刻謝妝,一定要堅 持到散席,客人離去。好像把兒子養大娶媳婦是父親的一種錯誤似的。打扮好了的公公必須用這付扮相帶著新郎,穿梭於各個席間,字正腔圓的道一聲聲「色倆 目」。(阿拉伯語,意為:願主賜你平安)。並勸客人吃好。這時候呢,新娘的哥哥還有一個重要任務:他必須親手把新房裡的窗帘,門帘掛上,並且要用自帶的釘 子和鎚子。新婚第二天,被稱為「大筵席「。黎明時分,便由娘家派來一位已婚的同輩的年輕女性前來給新娘梳頭,基本要求是要把頭髮盤起,稱為「上頭」,以表 示成為大人。新娘還要在頭上戴上鳳冠(多半為銀質的,上面有翡翠,瑪瑙,玉等點綴)和胸前掛上胸壺(也是銀質的,樣子像小孩胸前戴的長命鎖,比較大,直徑 約10厘米,)鳳冠顯得富貴,胸壺用來辟邪。(這兩樣東西已很少見了,多半是從舊時的有錢人家傳下來的,通常都是借用。但不管是什麼家庭,總喜歡在這一天 讓新娘作這樣的裝束。表現出對中國古老文化傳統的追隨和懷念。打扮妥當後,美麗的新娘就和新郎一起去見公婆,說「色倆目」,改口,叫爸爸媽媽。並給公婆倒 蓋碗茶,雙手恭敬的端著奉上。大約上午9點多,所有新娘家的的女性親戚朋友都要到新郎家裡來,俗稱「婆娘筵席」。這一天的主要節目是「抬抬海」。什麼意思 呢,就是新娘要給婆家的所有成員分送見面禮。為什麼叫「抬海「呢,抬,就是用盤子端著給的意思,海呢,是鞋的意思,是當地的方言。也許鞋子可能是針線活中 最難做的,因此就也最能考察新娘針線水平吧。因此,舊時的「抬海」,就是一雙雙手工做的棉鞋或是單鞋,現在還是稱作「抬海」,但現在的禮物除了鞋,還會有 手工做的緞子的棉衣,手織的毛衣等,總之就是要證明新娘是個會做針線的巧婦。得到禮物的每一個人呢,也要給新娘回禮,一般會在新娘端著的盤子里放個小紅 包,表示回贈和感謝。「抬海」儀式結束後,所有來的女性客人,都要安排入席,吃席,菜的內容基本同上。

 五回門

 接下來的事就是新娘「回門」。一般是在「大筵席」後的第一天,由婆家相關親屬陪同回娘家(約10人),招待結束後新郎先回家,新娘則可以待到當天的傍晚時 分,由她哥哥或是弟弟送回。回門兩天後,新娘要回「頭躺娘家」。由新郎相伴,帶上「四色禮」,半隻羊。一般要在娘家待三天。3天後回婆家的時候,還要帶上 20個糖包子,20個肉包子。20個花捲,一隻熟雞,一塊熟羊肉等。到婆家待五天後,就可以回「二躺娘家」。新娘可以在娘家待六天,五個晚上。回婆家的時 候,禮數同前。這次要在婆家住夠八天後,再進行回「三趟娘家」,這次可以在娘家待九天,八個晚上。三趟娘家之後,各種禮節暫告一段落,新婚的各種禮節算是 結束了。我不知這個「三趟娘家」的習俗是何時形成的,但它也許是最有人性的一個習俗。因為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各種禮俗,總是以男性的需要為出發點的,尤其是 在封建社會純粹的男權時代。眾周所知,早婚一直是封建社會裡的最普遍現象。而少數民族對這個很糟播的傳統卻鍾愛有加,延續的較長久。臨夏回族也不例外。因 此,在那個時代和現代的某些落後地區,這個「三趟娘家」卻很有實際意義,因為新婚之後的年少的新娘(由於包辦婚姻)而突然到一個陌生的家庭和一個陌生的男 人一起生活,恐怕是從心裡上生理上都有一個非常難過的適應期,而這個三趟娘家卻極好的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我想,這可以算做是封建社會裡面對年少的新娘唯 一的仁慈,唯一的人文關懷吧。因為是習俗,所有不情願的新郎也會無條件的遵從了。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某些習俗有了簡化和些許的改變。

 南昌的婚慶風俗

 南昌的婚慶風俗由來已久,讓一代代人感到妙趣橫生,迎親便是其中的一項。

 迎親的日子到了,男方家一大早設宴招待女方客人,宴席散去之後,由男方家一年長者和家人一起去「迎親」。過去迎親的花轎需八人抬,男方家配上「杠箱」和 「禮籃」。那時候的婚禮很隆 重,配上肉一百斤、面一百斤、花餅一百斤以及大洋六十塊等。姐妹宴則是為了辭行娘家的小姐妹。所有物品上都灑有紅紙屑、松板,並放上紅蛋、「喜」字剪紙。

 到了女方家,女方家用鞭炮相迎。可女方家幫工們都閉門不讓男方家客人進門,爭要男方家的喜煙、喜酒、喜糖。而迎親的在門外嗩吶鑼鼓大作,以示「催妝」, 雙方談妥後,大門方打開,女方家設宴招待男方來賓,並收下伴送三禮,把蛋、糖、餅等都送給來看熱鬧的小孩。這時女方家又借口東西不足數大罵男方家,男方家 來的人也借辭解釋或與女方家對罵,雙方爭執不休,正所謂「越罵越發」。

 雖然現代社會提倡移風易俗,但古老而淳樸的婚慶習俗源遠流長,並融入了現代文明當中

 北京婚慶風俗

  按北平婚禮,一般常見者有四種,所謂北禮、南禮、旗禮、回禮;不過自民國以來,"南禮"似乎融會於"北禮"之中,進而統稱"北平婚禮"了。

  婚禮的程序為:

  一、合婚

  合婚之俗,並非一市一縣所獨有,全國各地大多如此,當然北平也不例外。在北方記一個人的年歲,最重十二生肖,尤其婚姻大事,都以生肖屬相的相生相剋取決行止。

 人們為子女擇偶,必須經"媒人"往返兩家"提親",其步驟是,先由媒人問明女孩的生肖屬相,並索取"八字",把女孩的"八字"送到男家,再索取男孩的" 八字"復送女家,雙方互請"算命先生"算命,如男女命中沒有相剋之處,且有成親的可能時,才進行議婚,否則雖然"門當戶對"也只有作罷了,此舉俗稱"合 婚"。

 議婚能否成功,最大的關鍵,全在合婚的"算命先生"一言而定。因此如其中一方極盼能成好事,竟有預先向合婚"算命先生"行賄的人家。

 俗語說:"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屬相,婚事就難以說合了。反之,倘二人的屬相 相生,別的條件就都可通融。相宜匹配的屬相是:"鼠配牛,虎配豬。羊配兔,馬配狗。"這是男女兩造最重視的。又:男家求親,最忌屬虎、屬羊的姑娘。俗語 說:"虎進門,必傷人。"而屬羊的姑娘也有"命硬克夫"之說。因此倘有女家急於求偶,而極中意某家男孩時,為達到目的,常常隱匿真實屬相,否則就難以成 功。

 二、相親

 合婚結果,如雙方屬相不相犯時,第二步手續就是相親,由雙方家長會同媒人,約定場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見,俗語叫"相親"。雙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 貌是否端正,肢體有無殘廢,此舉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約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約在男家的,屆時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經濟狀況。倘若見室內陳設 豪華,則以為其家境富裕,當然樂意攀親;若見室內蕭條,家徒四壁,而且子女眾多,則以為其家境貧困,議婚時就會采消極態度了。

 相親的結果如雙方都很滿意時,再根據男女八字檢查二人的"三堂"。所謂"三堂",就是查雙方父母有無相妨之處。倘能得吉,然後就寫婚書,且將上轎、下轎和拜天地的時辰、方位,以及納幣、親迎的日期,都詳細的寫在婚書上。

 三、放小定

 男女雙方都認為可以成親時,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禮。"小定"的禮物,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禮。如金鐲子、戒指、如意、以及釵釧鑽 珥之類的各種首飾,分裝兩盒;衣料及繡花裙子等物,也裝成兩盒。首飾都是以純金為主,其次是包金,再次也有買銀鐲子的,當然要以雙方社會階級及經濟情況而 定。

當天女家要擺設整桌酒席,款待來下禮的大媒,講究的人家,還有二十樣果 子,這些果子是四葷、四蜜、四干、四鮮、四點心等。女家收到男家的禮物之後,也要回送男家四樣禮物,如:文房四寶一盒,靴(鞋)帽一盒,長袍馬褂一盒、衣 料一盒。這些禮物就在當天煩請媒人帶回,送到男家。

 四、擇日子

 北平結婚很少在舊曆正月,訂婚也很少在臘月,因正月娶媳婦主妨公婆,臘月訂婚主克敗婆家,所以有:"正不娶,臘不訂"之諺。但無論在何時迎娶,必須要選 擇一個好日子。而且男家在選擇好日子的前幾日,一定要請媒人去女家,詢明姑娘的"小日子"。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選定吉日,據說,若迎娶時 適值新娘月信來潮,有"紅馬上床,家敗人亡"之說,所以都很重視。若新郎年幼,未入洞房之前,作父母的必諄諄告誡,勿行逾節,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則 所生之孩子,叫"邁門子",大不吉利。因此"擇日子"是非常重要的。

 五、放大定

 迎娶的日子決定之後,緊接著就是"放大定",又稱"通訊過禮"。在婚姻過程中,這個禮節很重要,所以儀式也很隆重。除"龍鳳帖"具有特殊意義外,其他禮物與"小定禮"都差不多。禮物的數最和品質,雖無一定標準,但在原則上,都是分為"四色"禮。如:

  (一)衣料首飾類 有已裁製好的衣服,也有衣料以及各種首飾。

 (二)酒肉食品類 有雙鵝雙酒、羊腿、肘子(即蹄膀)及各樣蒸食。

 (三)麵食類 有龍鳳餅、水晶糕及各樣喜點。

 (四)果食類 有四乾果、四鮮果。

 在這些禮物中的雙鵝、雙酒以及各種果食,都具有深遠的抽象喜意,譬如以酒來說,自古以來,無論任何喜慶,莫不講究"羊羔美酒",或謂"無酒不成席",證 明酒禮是不可缺少的。而鵝是從古禮用雁演變而來的,因古禮的六禮中,有五禮都用雁,主要是因雁是一種信鳥,婚姻大事不可兒戲,雙方都要守信。但北方雁甚難 得,所以就以鵝代替。按一般習俗,這雙鵝雙酒,女家只收半數——一隻鵝、一壇酒。另一半就在當天請媒人退還男家,這是女家對男家的一種禮貌。至於果食,更 有趣味性的意思。如四乾果中必有:紅棗,花生、桂圓、栗子等四種,這是取"棗(早)生桂(貴)子"的意思。如在四鮮果中有蘋果,就象徵"平平安安",但絕 對不可用梨,因"梨"與"離"同音,要避免夫妻"分離"之嫌。總之,被選用的果子,都各具不同的吉祥意義。

 "放大定"之禮,不比平常,除兩位大媒必須參加,並負責"過禮"外,新郎的母親也要參加,也有另請親友中的女眷二人一塊兒參加的。而女家則象"放小定" 時一樣款待;把所有的禮物都分裝在箱、盒裡,並加以紅封條,屆時僱工人抬著送到女家,兩人一抬,普通人家都是送四抬禮,有錢人家則多送八抬。女家收到禮品 後,照例由幼童當面開禮盒。在開盒之前要先向禮盒作三個揖,再用手拍禮盒三下,然後把封條撕去。打開禮盒時必先看到一個紅封套,裡邊放有銀元或銅元若干 枚,這都歸開禮盒的幼童所得。首飾盒裡有一付鐲子,一定要由新郎的母親給姑娘帶在腕上。帶鐲子時還要說些吉利話,如:"白頭楷老,吉祥如意"等詞句。據說 此舉的用意,是為了新娘過門後要聽婆婆的話,以防婆媳間不和睦。

事後,女家必將男家送來的龍鳳喜餅以及各種點心,分給親友,藉以宣揚女兒待嫁有期。親友們也都分宴待嫁姑娘,並贈送一些胭脂、宮粉或衣料等物,俗語叫"添箱"。

六、送嫁妝

 送嫁妝是女家的事,大約都是在吉期前一兩天舉行。

 把所有的陪嫁,分裝在箱子及食盒裡,僱人抬著,兩人一抬,由新郎的兄弟押送到男家,據李家瑞編的《北平風俗類征》記載:"前一日,女家請男賓四人,六人 或八人送妝,男家亦請人迎妝,物以抬數計,中等之家,大半為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富者則自數十抬至百餘抬不等,貧者則十六抬,十二抬,再次則僅 備女子常用之物若干,雇扛肩人送去,不上抬。若抬數多者,妝奩前導以鼓樂,男家迎以鼓樂,然近亦有於娶日送妝者。"從"妝奩前導以鼓樂,男家迎以鼓樂"的 記載中,可以看出"送嫁妝"之舉是很隆重的,有錢的人家嫁女兒,正好趁著"送嫁妝"的機會以炫耀富有,並且還有陪送土地和店鋪的;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 妝的行列里,由人抬著幾塊土坯。要送店鋪,就是把該店鋪的招牌取下,一併抬送到男家。

 男家收到這些嫁妝以後,新郎要在當天去女家"謝妝"。謝妝要行磕頭禮,但不作停留,磕過頭之後就回家。嫁妝中的每一箱匣,都在四角上放上一個紅包,有包銅元的,也有包角票的,這並無客觀標準,只是象徵著一些喜意而已。

 七、親迎   吉期一到,新郎要親自率領儀仗前往迎娶,並且要按照《通書》上所規定的時辰出發。在起轎前,先由兩個男人熏轎,並用一面鏡子、一本《憲書》,向轎內幌 照幾下,用以驅邪。有錢的人家娶媳婦場面特別大,儀式非常隆重,各種儀仗排列的次序大約是"頂馬"(在迎親儀隊中,有一人盛裝騎馬負責開路並指導整個行 列,名曰頂馬)在最前邊,其次為迴避牌、吹鼓手(即今之樂隊)、鍘鑼、綴燈、旌旗等,可謂:旗、鑼、傘、扇一應俱全;同時把金瓜、鉞斧、朝天鐙等各種兵 器,也都排列在儀仗的行列里,場面之大,聲勢之成,實在難以形容。新郎的綠幃座轎居前,新娘的繡花大紅轎隨行於後,真是威風凜凜,象是"大老爺"出巡一 樣,此時此地之新郎,正如狀元及第,難怪說結婚就是"小登科"了。

 場面大的儀仗,一排列就佔滿一條街。其中有兩個防煞的人責任最重,他們各拿一塊紅氈,隨行於花轎兩旁。途中遇有井泉廟宇時,必須張氈遮蓋新娘的花轎,以防邪魔作 祟。另有娶親太太二人,娶親官客二人或四人。也分乘轎子一塊兒隨儀仗前往。照例新娘的花轎不能空著,所以必須由一個父母雙全的幼童坐在裡邊壓轎,而且手裡 還提一把茶壺,俗稱"提茶壺的"。茶壺之中,裝清水少許,豆腐一塊,上插蝙蝠形紅絨花一朵。因為豆腐與蝙蝠,第二字都與福字同音,象徵雙福臨門。又在茶壺 上蓋四方紅羅一塊備用。因羅與樂音略同,象徵終身快樂!男家為了能順利達成迎娶新娘的任務,要在事先預備若干"紅包",各包銅元、制錢、或角票等,交娶親 官客見機備用;花轎抵達女家門前時,女家一定大門緊閉,娶客在外叩門,催請新娘上轎。這時女家院內必有人隔門要"紅包兒",娶客就把紅封包兒,遞過去之 後,裡邊才開大門,並令吹鼓手吹打奏樂。然後娶客又把預先帶來的制錢銅元等向門內投撒,俗語叫"撒滿天星"。女家的執事們把娶客迎入院中,花轎也跟著抬 入。女家以茶酒款待娶客,並把準備好的"子孫碗箸"放在娶客面前,請娶客帶給男家。"子孫碗箸"不可磕碰損壞,否則主男女福壽不長,所以雙方都認為事關重 大,特別小心;此時男家的娶親太太就把"提茶壺"的幼童所帶來的紅絨花及四方紅羅交與女家的送親太太,女家再請親友中的女眷二人,一共四人分持紅羅蓋頭的 四角,先在新人面前四人傳遞,嘴裡說:"四季平安,百年好合,白頭到老,吉祥如意"等吉利話。然後把紅絨花給新娘戴上,再把"紅羅蓋頭"蓋在新娘頭上,娶 親太太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在花轎未到之前,女家即由家人把新娘頭頂上的頭 發,分下一縷挽一髮髻,取"結髮夫妻"的意思。新娘上轎的時候,必須有人在地上逐次接鋪紅氈,使新娘足不沾地,由二人攙扶上轎。也有由新娘的父兄抱著新娘 上轎的。新娘在轎內無論冷熱,頭上的"蓋頭"都不許摘去,雖在炎夏,也不例外。在起轎前,新娘的父母必對花轎詳加檢查,以策安全。起轎後仍派新娘的兄弟二 人隨行於花轎兩旁,俗語叫"扶轎桿"。同時也請送親太太及送親官客一同隨轎"送親"。一直送到男家為止。

 八、拜天地

 娶親的花轎及儀仗回到男家門前時,男家亦照例大門緊閉,說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此時女家來的送親官客必向前叫門,再三請求始能開門。這種情形和女家對 付男家的娶客是一樣的,但沒有送紅包兒和撒滿天星之舉。大門開開之後,花轎抬進庭院,要先過火盆,送親官客和新娘的兄弟,就隨著花轎進入庭院休息,男家以 酒筵相款待。

 下轎的時辰一到,把花轎抬到大廳門口。執事人等各司其職,準備 新娘下轎。此時新郎官先向轎門作三個揖,於是由送親太太啟開轎門,由伴嫂(即今之伴娘)攙新娘下轎。然後遞給新娘一個小瓷瓶,俗稱"寶瓶",瓶內裝以五穀 及黃白戒指兩枚或四枚。新娘把寶瓶抱在懷裡,然後由伴嫂及送親太太攙扶,姍姍而行。另由兩人前後接鋪紅氈,使新娘腳不沾地。此時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 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輕射三箭,藉以驅除邪魔。射箭的姿勢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後新娘跨馬鞍,走火盆,這些關節過了之後,就在供案前舉行結婚大典,俗語叫"拜天 地"。

 拜過天地之後,就引新娘進入洞房。事前先請兩位"全福人"把炕(或新 床)鋪好,新娘入內便盤膝端坐帳中,俗稱"坐帳",又稱"坐福"。並撒喜果於帳中,此舉正如唐代"撒帳"之遺風。此時由新郎揭開新娘的"蓋頭",俗語叫" 初會"或叫"露臉"。遂即摘下新娘頭上戴的絨花,這朵絨花,新郎可任意放置,據說放在高處即可生男,放在低處即可生女,現在看來都是迷信。但在當時因受社 會背景所使然,認為一切是應該的。

 九、吃子孫餑餑

 "坐帳"之後,接著的節目就是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是送親太太從女家帶來的,仍由三位送親太太各取一碗,分送給新夫婦交換進食。吃過子孫餑餑,又吃長壽 面,長壽麵是由男家準備的,取"子孫萬代,長生不老"的意思。接著就是飲"交杯"酒,就是用一條紅線繩子,兩頭各系一隻酒杯,由娶親太太送給新郎,送親太 太送給新娘,各飲半杯而再交換一次,所以叫"交杯酒"。交杯酒禮是在洞房之內舉行,然在大廳里又擺一桌酒席,俗語叫"擺圓飯"或"團圓飯"。席間新郎新娘 坐上座,娶親和送親太太及其他賓客均坐陪座。筵席一開始,新郎 新娘必須都先吃一大口饅頭,據說是意味新夫婦,今後必有"滿口福"的意思。

 十、鬧洞房

 "鬧洞房"是代表喜氣的,所以家家戶戶,只要娶媳婦兒,就要鬧洞房,而且鬧的越熱鬧越好,既沒有時間性,也沒有空間性,古今皆"鬧"!只是鬧的程度不同 而已,有些文雅之士,動口不動手,有些莽漢粗夫,則嘗因酒後亂性,以致鬧成過失殺人的慘劇!如應劭《風俗通》所載:"汝南張妙會杜士。士家娶婦,酒後成 戲。張妙縛杜士,捶二十下,又懸足指,士遂至死……。"由此可見,鬧房之俗,自兩漢以降,一直是盛行不衰的。

 俗語說"三天無大小",是指在新婚後的三天之內,不分大小(長幼)輩分,都可以參加"鬧洞房",話雖如此,實際參加的,都是平輩的。族親方面當然是堂兄 弟姐妹們,姻親方面,就是姑表、舅表、姨表的表兄弟姐妹們,一定參加。如大家族支系旁系關係眾多,參加鬧房的人,也一定很多。人一多,就會七嘴八舌,甲讓 新娘這樣,乙又讓新娘那樣。當然都是男女間一些難為情的舉動。最時髦的舉動,是讓新郎與新娘"親嘴兒"!"親嘴兒"就是"接吻",民國初建,雖已西風東 漸,但以中國人保守的程度而論,男女青年當眾"親嘴兒",當然也是一件大事,所以當有人喊"親嘴兒"時,羞得新娘面紅耳赤,不敢抬頭,於是大家更起鬨:" 親嘴兒!親嘴兒……!"如此情形,新娘當然不堪其苦,但也無可奈何,因參加鬧房的人,都是新郎的親戚和族中兄弟姐妹,並且也是為賀喜而鬧,所以多苦都要忍 耐,否則越鬧越凶,不但可能鬧到通宵達旦,而且徒傷感情。

 鬧洞房之俗,雖說很普遍,但北平究竟是一個古老的文化都市,有些人家,家長的思想過分保守,以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婚禮始終應在嚴肅氣氛中舉行,這種家庭當然只有"免俗"了。

 十一、分大小

  拜家廟拜祠堂統稱為拜祖先,這是拜過天地之後,一個最重要的節目,因新娘"過門"之後,就是丈夫家的一員,而不拜祖先是不算數的,所以拜祖宗是很重要的。

 拜過祖先之後,就要"定名分",俗語叫"分大小"。就是要認識婆家家庭分子中的長幼輩分。人口簡單的小家庭。新娘就在洞房之夜叩拜公婆和認識家族近親的 輩分關係,惟如大家族人口眾多,洞房之夜不及一一叩拜,所以必須在次日上午由妯娌陪同分別拜見。拜見長輩必須磕頭,對平輩則以作揖及雙手拜拜為禮。拜過家 族就拜前來賀喜的親友。並且無論拜見何人,都要夫妻同拜,俗語叫"雙禮"。無論家族或親友,要是長輩對新娘都有賞賜,普通都是送一紅包,內封銀元或鈔票, 數量多少都沒一定。也有送首飾、衣料等貴重物品的,俗語叫"賀紅",亦稱"見面禮"。

 十二、會親

  新婚次日,新娘拜過祖先家族及親友之後,男家尚有一項重要禮節,就是會親家,簡稱"會親"。據李家瑞編《北平風俗類征》說:"是時,新娘姑、姨、娘舅、 外祖、外母齊集於男方。對新郎之父母,說些客氣之談,為新娘免災。吃酒時,一人一席,至多兩人一席,但必須二人作陪。如是,女方來十位賓客時,而男方必須 二十人作陪也。此時,新郎向女方之來賓行禮,來賓即贈以帶子(表示生子)、扇子(表示生個善子)和錢袋。袋中有錢一弔者,為當朝一品,二吊者為和合二仙, 三為三檯子貴,四為四季平安,五為五子登科。以至於七、八、九、十,也都念念有詞。"由此可以看出"會親"之宴,相當隆重,並且要"一人一席",還要"二 人作陪"一節,對"親家"的賓客又是何等尊敬?不過從"對新郎之父母,說些客氣之談,為新娘免災"這些話中,又可體會到當時的新娘在婆家的處境了。

 十三、回門

 "回門"之俗,南北相似,就是婚後第一次,女家接新娘歸寧,同時新郎也要一塊兒去,俗語叫"回門",或"三朝回門"。不過也有在四日歸寧的,也許是因大 戶之家禮節繁縟之故。一般婚姻過程,大致是從"議婚"起,到"回門"止,就算完成了。惟回門之日,新夫婦不能在女家過夜,必須在當天趕回男家。此後九日, 十二日,十八日,女家都給新娘送食物,俗語叫做單九、雙九、十二天。婚後滿一月時才能回娘家住一月。在娘家住一月再返婆家,俗語叫"住對月"。以後逢年過 節,女家都會接姑娘回家過節,藉以團聚數日。

 老北京的南方式婚禮

 前清六部各衙門中浙江紹興籍人很多,僑寓南城(前三門外及內城自東西長安街迤南),婚嫁行家鄉禮節,謂之南禮,行之既久,南半城的漢人,雖俱非紹興籍的,亦 多沿用南禮,連喜轎鋪亦有"南幫"(北京喜轎鋪各有地界,東城幫西城幫各不相同,越禮娶親,相遇各有謙辭,俚而有味,陳辭時面孔高板,頗像演戲),因南禮 熱鬧有趣,故多半喜用。南禮由"文定"起,一切全講文詞來往,融合古禮今宜,實有記載之必要。

文定南禮雖由媒婆或親友女眷撮合,但不能登場,必須男女兩方各請一位有聲望的官紳作大賓,俗稱"央媒"。所有自文定以至結婚一切儀式都由央媒執行職務,萬一本人遇有事故不能出席,則由本人之子弟代替,不能更易他人。

 在文定前期,男女兩家各具全帖兩分,親送大賓,延請寫道:"謹詹某月日為小兒小女文定吉期,恭請執柯,恕不庄啟"。是日晨,男方備車將雙方大賓接到,早餐 後,派家人二名,戴低梁帽,穿薄底靴,著藍袍、元青褂、十字披紅,甲仆捧定禮一匣,內盛鐲子、戒指、頭面珠花;乙仆捧拜匣二個,內裝"庚帖"。庚帖用兩 份,男紅女綠,是由南紙店買來現成的。

 前半開橫寫男造或女造,直寫生於某年 某月某日某時,下半開寫八字,紅綠皆由男家寫妥,以期大小一致。外有金花封筒,在中間寫"天作之合"等吉詞。另外紅金帖一份,上半開寫"謹詹某月某日為小 兒文定吉期,敬求台允,恕不庄啟"。下端寫"忝姻眷弟某某某頓首拜"。如系單名則寫"頓首誠拜",因為必須湊足十字。兩個拜匣,甲匣裝男帖及請帖,上加敬 使大紅封套二個,每個裝銀券一金;乙匣裝女綠庚帖,到女家由大賓交代清楚。

 女家回盒亦用玻璃錦匣,內裝筆墨、墨盒、鎮尺各一雙,並將紅庚帖收留,綠庚帖交還,上附紅全帖,寫"謹遵台命,恕不庄啟",亦隨敬使二封,由大賓攜回交代男方。

 納采前期大賓預至女家,問明月事,約在月之上中下以便擇日,並索大小衣服尺寸單。仍由男女傢具帖,延請兩家大賓在當天齊集男宅,早餐後督同夫役抬送禮 品,並男僕二人手捧禮帖均如前式。鵝兩隻,紹酒二壇(名鵝籠酒海),龍鳳餅十六至四十盤不等(每盤五斤計二十個),葷八盤,是鴨、魚、豬腿、羊腿各一對, 干四色(桂圓、荔枝、棗、栗)或八色(加庚餅蜜餞等),鮮四色(百合、蘋果、香蕉、柿及鮮銀杏、鮮棗等,忌梨桃)或八色(加南鮮等桔□之類,胭脂粉四盤, 外有荷包一對,裝錦匣紅封,裝進頭抬。到女家由童子一人,對抬拱揖啟盒,將荷包交付女家。此外必須有的是小棉襖褲,至於大衣及頭面首飾可有可無,即有女家 亦多不受,依然抬回,至多收上轎所穿戴的大衣裳及頭面。女家回盒,除各乾鮮酌退少數外,更備三元餅、水晶糕各三十匣,有的至上百匣,須預問男家需用數量, 以便分送至近親友,三元餅等由南果鋪預備。

 迎娶 預先通知日期,得女家同 意,然後籌備一切。延聘南極翁一人,須年高德劭,最好是白髮銀須、夫婦子女俱全的老人。贊禮儐相二人,伴郎二人,伴嫂二人,伴姑二人,執燭童男女各一人, 指導婚禮的老蠻一至二人。老蠻是婚禮中的重要角色,不但能指導新娘舉行一切典禮,鬧房時也是新娘的一面擋箭牌。所有鳳冠霞帔、蟒袍玉帶,悉歸渠預備,先期 呈閱,以新舊精粗定賃值多寡。早年不過五六金,後增至十二元至二三十元。至其報酬,大抵男女家各予賞金四兩,新娘新郎(脫靴錢)另外賞予;親友太太小姐如 系熟識,亦有賞金;二人者系帶一徒弟,必青年貌美,格外有賞。男指導系茶房一人,名曰"說禮"(南城鞭子巷口子另學此南禮一門。 按茶房之上菜,乃屬副 業,其正業所學為二:一即說禮,南北旗漢旗婚喪各禮,均有師承;一即果子房,承做各種點心,如慈菇糕、山藥糕約十餘種。又如奶卷、山藥餅、蓮子羹,統有百 余種,均為點心店所無,今多失傳)。 更有伴嫁婆,亦得行家,專伺候各宅隨嫁,前數日先至女家,與新娘熟悉,問明男家翁姑家人若干,拜見禮如何,預備新娘 所用物品,放置何處。喜期前一日,頭戴紅絨花,身披十字紅,袖蘋果,攜帶新娘小用具至男家,於男家老幼男女一一參見辨識,然後至新房查點所安妝奩是否合 用,箱只次序、喜帳喜床是否安置好。

 應備物品中有古銅鏡五面。大的直徑一尺 四,鎮床用,中者打同心結用,小者是一對,分別給新郎新娘佩戴,帶柄的一面專為照轎用的。□杖一具,長二尺,秫秸外裹紅棉紙,兩端束紅絨繩,上端加絨球, 將此杖供在壽星碼旁,備南極翁祝福及新郎挑蓋頭用。雜色喜果兩大盤,內一盤撒帳用,一盤分包若干包,新郎新娘伴郎等均有押袖果。 小兒車一具(俗名婆婆 車),預備仙翁寶座。外有篩鏡一對,令箭、耳箭各一對,俟喜轎到門,將此三物懸掛喜堂。又面袋七條,由喜堂至喜房鋪地,俟新人交拜禮成,由袋上行走,惟必 須倒換,取傳代之義(北禮用紅氈)。家僮二人,提紅燈二盞,凡新郎兩次入出喜堂及南極翁入出喜堂,均提燈前導。

 是日晨,由男方備車接各執事人。前三日各具半全紅帖,大賓寫"恭請執柯",贊禮寫"恭請鴻贊",南極翁寫"恭請仙駕"或"祝□",伴郎吃"台旌",伴嫂 寫"恭迓蓮輿" (伴姑不得用蓮輿)。伴嫂赴席後,由老蠻將鏡、燈、蘋果、喜果等備齊貯銅盤中請照轎。喜轎預設於喜堂,照轎時,伴嫂中年長者轎正坐,年次 者執銅盤,逐件交轎內伴嫂執行。照轎禮畢,轎簾下垂,聽候發轎。 老蠻乘車趕到女宅,為新娘修飾開臉。南禮與北禮在開臉的日期上大有差異:北禮是次日開 臉,南禮是當天上轎前開臉。所以人稱:北禮娶姑娘,南禮娶媳婦。開完臉,新娘與家人告別,彼此哭泣畢,然後敷粉上妝。即在暑熱亦著棉襖、棉褲(不過略有棉 絮)、襯衣、蟒袍裙、雲肩、霞帔、朝珠、玉帶鳳冠,故必須預服暑葯,轎中亦隨帶毛扇等物。 近數十年喜轎前後都留有寸許的空隙,可以透風,故不致發生受暑 等事。

 男家發轎前,請兩大賓、兩贊禮為當然娶親者,另外再請二人或四人,如 前式騎對子馬。其全帖寫 "某月某日,為小兒授室吉期,敬求台允。"早年寫"命小兒舉行親迎大禮",嗣省略親迎改此,唯此請帖之上,另加拜匣,用紅全帖 寫"子婿某頓首拜"(名投門帖)以代親迎。娶親至坤宅,迎入客廳,依序入座(不似北禮將娶親者擯諸門外,唯留兩家人在外守候,俟喜轎至行闔門禮)。數分鐘 後開門,付酒錢若干,名曰"金錢滿地",喜轎直入中堂門門外,新人裝飾齊備,老蠻喊"請贊禮老爺",茶坊接腔,樂作(即隨去之清音或七福班)。贊禮起至堂 前階下,面向內正手贊頭請,副手贊二請,正贊三請。三請畢,樂止,退歸原位。茶房偕本家行禮道勞駕,娶親告辭先行。大賓將禮帖交換亦告辭。

 喜轎到門放百子鞭,院內焚錢糧, 壽星上香,喜轎抬至中堂門檻內,面向內,轎之前設座四,東西向,伴嫂伴姑分坐兩旁。架案上供壽星碼、祝□杖、蓮子供五 碗,懸雙喜字帳及篩鏡等。案前設贊禮請新郎入華堂。 新郎著蟒衣,不著褂,由前引紅燈,伴郎偕同自左階上至中堂,贊禮讚朝上搭躬,朝轎搭躬,攙轎,新郎用 手扶轎。贊禮畢,退步更衣由右階下。至此始著補褂六品頂戴,插金花,雙披紅,兩袖入壓袖喜果,襟系銅鏡,靜候堂上贊請。新娘下轎樂作,三請新娘。下轎畢, 老蠻喊搭轎撤轎,新娘立於右,贊禮二請,新郎仍由伴郎偕至喜堂,立左方,贊禮祝詞,請夫妻交拜,行三跪九叩。禮畢,贊禮南極翁三請壽星,由紅燈引導至喜 堂,贊上朝上打躬,下朝外打躬,上請登寶座,下星君吩咐免,上執□,下祝壽,壽星用□在新人頭上擊三下,祝云:"多福多壽多男子。"亦有另易祝辭者:"逾 福逾壽逾康寧。"祝福已畢,請歸仙府。老蠻搭腔,"動樂呀!壽星老爺子真累著了!"回頭讓新人多叩頭道謝。贊禮夫妻二次交拜畢,上請打同心寶結(銅鏡紐上 系紅絨繩,交新郎結一結扣),名為"結解同心"。下花燭禮畢,"牽紅"(紅綠綢兩條合成,新夫婦各執一端),執燭(童男女各執柄燈燃紅綠燭,系紅綠繡花 巾),在前引導,此時傳袋。老蠻說:"動樂呀!"俟夫婦進入洞房坐床畢,老蠻請贊禮入房撒帳,退出。由伴郎伴嫂伺候交杯酒,吃子孫饃團團(江米面制小圓 粒)。

 禮畢,由伴郎引新郎用□挑去蓋頭,出外各休息。年此時喜堂由茶房請壽 星祀神碼送神碼。少頃再請新夫婦同至喜堂見禮,先壽星,次大賓,次贊禮,次伴郎伴嫂等,至外親友略讓,由老蠻茶房說明罷免。然後祭祖先,祭灶神,見家親。 再休息,脫去蟒袍易便裝,出至喜堂吃"頭桌飯",形式是堂中設方桌,新夫婦坐正席,伴嫂伴姑相陪,老蠻斟酒布菜,各有祝辭,無非"白頭到老"、"富貴有 余"一類。再休息,吃暖床酒,即舉行鬧洞房。

 此時老蠻大顯神通,替新娘解圍,唯新郎太苦,即伴郎亦加入戰團,一點照應無有,量宏者猶可,量淺者非醉倒不可。況許多女家因鬧房太過火,發生衝突興問罪之師。次晨男方派人送請吃酒帖,女方非見此帖不能前往,不似北禮黎明家人一進巷口即喊"報喜來啦"之俗。

 舊式的喜慶宴會

 舊 時結婚,最講究喜宴,按老北京的習慣,無論新、舊儀式的婚禮,本家(事主)必須給來賀的親友預備酒飯,才謂之「辦事」,如果只舉行儀式,不用酒飯招待親 友,即謂之「不辦事」。凡辦事的男、女雙方均各自設立帳房收禮。親友前來賀喜,謂之「出份子」,也叫「行人情」,一律將禮金裝在紅紙封套里(數額不限,視 平日交往程度而定)。上書:「喜敬××元,某某親朋敬賀」字樣,也有送喜幛的,幛料質地不一,綢,緞,布不等,長八尺至一丈二,多系紅色。一般是用紅紙印 有金色花紋圖案的幛光寫四個字(講究的則用金紙刻成字),表示祝賀。例如:「天作之合」、「天成佳偶」、「龍鳳呈祥」、「花好月圓」等。上款寫「□□新婚 之禧」;下款寫:「某某親朋敬賀」字樣,用大頭針別在幛料上,於辦事期間掛在棚里。

 喜事,講究兩頭親家互相出份子,男家給女家送去「奩敬」的錢封;女家給男家送去「喜敬」的錢封。這種份禮一般都不直接交帳房,而是兩家親家直接交,交時互相請安道喜。(多系老年婦女互相交封)。

 關於招待親友的席面,則視辦喜事者的經濟情況而定。當時,北京市面上承辦酒席的大體分為兩種,一是「庄眼兒」;一是「散包兒」。所謂「庄眼兒」就是由有 字型大小的飯莊子,如福壽堂、惠豐堂、會賢堂等店家來包辦;所謂「散包兒」就是由廚行中的私人,即所謂「跑大棚」的廚子來包辦。近人侍餘生在《燕市積弊》里 說:「庄眼兒雖說用的多了,有點弊病,究竟還差不了多少。能多賺幾個錢的地方,就在乎『蘿蔔快了不洗泥』。惟獨這散包兒酒席,可跟庄眼兒大相徑庭,又沒有 金匾,又沒有鋪子,就仗著耍人兒。凡用散包兒的主兒,必在廚行里有個三親兩厚,未從要辦事之先,必得把這位熟朋友(廚師傅)請到他家,預先說明,有多少號 人請,得用多少桌菜,早晌用什麼,晚晌用什麼。要究起真來,並非是散包兒跟他鬧鬼,只要本家一說,怎麼省錢怎麼好,那就掉在他的網兜里啦。不怕開好了菜 單,也就是早晌看四桌前臉兒,一到後來,是有什麼是什麼啦(如攢絲不擺頂馬兒,攢盤兒改炒肉之類)。」老北京管這種情況叫「大放鷹」,故本家有設「監 席」、「監廚」者,進行監督、檢查。

 那時的席面一般多用「豬八樣」,即用豬 肉做八個大海碗的菜,例如:紅燜肘(夏天則多用水晶肘)、荷葉肉、米粉肉、扒肘條、四喜丸子之類的大件,另外加上若干溜、炒菜。也有用「燒燎白煮」二十四 個至三十二個小燒的白肉席。(過去西四牌樓缸瓦市沙鍋居專應此席)。再上一等則是「花九件」的酒席,在「豬八樣」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去掉一些油膩過甚的肉 菜,加上雞、鴨、魚等海味以及清口的菜。再講究些的則用海參席、鴨翅席(鴨子和沙魚翅)、燕翅席(燕窩和沙魚翅)不等。如果是交際較廣的人家,來「出份 子」的親友有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所以需用回、漢兩面的酒席,甚至是回、漢、素、番菜(西餐)四面席。

  舊式的喜慶宴會,一般多是用圓桌,每桌可坐十人,但實際上都坐九人,下手裡留個空位子,以便茶房從此上菜。通常每個座位前邊設一「布碟」,下邊壓放兩三張小紙塊,以備擦碗筷之用,銅羹匙一把,僅能裝三錢白酒的小白磁酒盅一盞,筷子一雙。

 宴會開始,首先是讓座,本家或知賓出面將來賓中的長輩、本家特請的婚禮主持人,如舊式結婚的娶、送親人員,新式結婚的證婚人、介紹人等讓到上座(正座)。其它來賓也有相互讓座的禮節和習慣。

就座前,桌面上一般只有四碟冷葷、拼盤、謂之「壓桌」。就座後才依次上菜。每上一道菜都擺在正座面前,把前面上來的菜往兩邊撤。

 本家一定要有人出面謝席,有時是新郎、新婦親自「出馬」,無非是向來賓們說幾句客氣話,給每桌主要賓客斟斟酒,布布菜而已。有時茶房也會喊一聲:「話到禮到啦,本家道謝啦您哪!」這只是個禮節性的過場。

 大家主兒辦事,來賓很多,擺席的時間排得很緊,雖然有酒,但不能划拳行令,得趕快吃完,好讓給下一撥。

 宴會的最後一道菜上來之後,茶房照例要喊一聲「上湯了您哪!」表示宴會結束,這時賓客尤其是坐在正座受到禮遇的上賓,一定要將事先用紅紙包好的錢包,賞給茶房。謂之「湯封兒」。茶房為了獻殷勤,也主動送來嗽口水、牙籤。

 文明結婚有不預備酒席的,只用茶點招待親友,甚至是「清茶恭候」。這種情況多不設帳房,對於一般朋情的禮物、禮金均不收受,表示一切從簡。

 辦喜事一般都是有準備的。如果本家大撒請帖,大肆收禮,酒席卻不豐盛,有意從中賺錢,即謂之「撒網」。清·前因居士《日下新謳》載:「京師習尚拉攏,無 論婚喪等事,先備請帖多件,因親及友,輾轉相邀,雖素無一面者,帖至亦必具送分金,謂之撒網。甚至有他家之事,代為出帖請分。」但這歷來是被人看不起的, 甚至還會招來親友的不滿。例如:有的老太太出份子時,發現本家預備的吃喝太次,聽已坐完席的說:「唉!把賣鹽的打死啦!」(菜太咸,怕不夠吃)便會指著自 己的小孩兒說:「二小子,走吧,奶奶那幾個大子兒直當打水漂兒啦……」馬上告退。通過辦喜事,本應為人,但卻得罪了人。不過,這是個別例子。一些耗財買臉 的大家主兒,都講究為兒女完婚,辦事往裡頭賠錢,賠的越多越光彩。

 喜事辦完之後,本家就要到曾來隨禮的親友家裡踵謝,俗稱:「道乏」。不論是否親自去道謝,都要及時發出謝帖

 滿人婚俗

 《清稗類鈔》中所記各地婚俗,尤其滿洲,都不是真正習俗,只是記些陋俗,供人取笑。我所以先談滿人婚俗,因為我本是滿人,見聞較確切些。本節所談,只以京旗滿人婚俗為主。

 北京婚俗雖有滿漢的分別,除幾點顯著的不同以外,大體是相同的。滿人婚俗的所謂媒妁,只是男女兩家的親戚故舊,來往穿插,十指露縫,愛親作親,決不是專 任「媒婆」的才能說親。北京為人作媒,俗稱「渴冬瓜湯」。喝冬瓜湯確不容易,先要留心記住某家某家郎才女貌,然後到男女兩家去說,來往跑道,費功夫,賠本 錢,是絲毫報酬沒有的。說得男女兩家都有一二分同意,然後過「門戶帖兒」。帖上載明家長姓名、官階、所屬旗分、新郎職業等簡略履歷。容兩家分道打聽,打聽 的內容是:男家家道如何?新郎是否要強?育無惡嗜暗疾?女家家教如何?姑娘容貌怎樣?是否姻靜?會不會女紅?打聽的內容表面是如此,裡面卻包括意義很深。 例如女家只有一女,養得嬌慣,男家卻上有兩層公婆,中多妯娌姊妹,下多子侄,此親便不能作。打聽合適以後,使通知媒人相看,此時男女雙方尚不知就裡,只憑 兩家尊親至近親友相看,絕沒有對相對看,互通款曲的。相看合意後,互換「年庚小帖」,各自到合婚處合婚。以男女九宮排出上中下三等婚姻。即便是「下等五鬼 婚」,只要不妨不克就可以作親。至於男女屬相衝犯,什麼「白馬怕烏牛」, 「羊免淚交流」之類,是不會有的,如有的話那這婚都不必合了。合成婚後便是「文定」,即「放小定」。例以金銀指環荷包各一兩村,以家境區分多少。文定以 後,男家預備婚娶,女家預備嫁衣,但由文定到嬌期,須有相當時日,一年二年沒一定。女家在文定以後,便約束姑娘不許外出,調息身體等。臨嫁前一月內要行 「莫雁」禮,即所謂「通信放大定」。在通信以前,男家索要新娘衣服尺寸單相「小日子」。尺寸單是為通信時送往女家新娘衣服所用,小日子是預先問要新娘經 期,以便擇嫁娶日子時好規避。通信之日,所有的禮物小最不能少的是《邁書龍鳳帖》,就等於現在的婚書,因封面育金畫龍鳳,故名龍鳳帖。內容是;

 「伏以素晉聯盟,世駕婚姻之美,朱陳締好,永俏伉倔之丸時臻月期,愛卜良辰,欽遵徹制數理桔蘊,報察陰剛不降吉日,敬備軍迎,迢保十不牛某月菜日迎娶。 一切趨避,詳列如左一、上下轎宣用某時,面向某方大有。一、冠並坐帳,面向某方大吉。一、台琶宜用茶葉大吉。一、是日忌菜某某三相,臨時避之大吉。於是愛 修蕪柬,祝廷蓮輿,用布吉期,希惟惠照,西自。某年某月某日遠悟大吉。」通書面上寫「龍風呈樣」,封套外面寫「富貴榮華」,內附新郎原來小帖,並附古錢四 枚。通信禮以外是「如意匣」和「掐籠」、「酒海」。鵝寵單雙均叮,酒海是驚伙鋪所備金博(近年有放四個洋瓶的)。以外便是食盒,內裝新娘四車衣裳、金銀首 飾、龍風餅、棗栗桂圓落花生等害果。再有魚池,內放活魚。共計—兩「抬」至若干「抬」。

 通信到門以後,新娘德坐炕上,由家人親友將男方的使者(鄉系新郎芍親)迎進客堂。持茶之後,使者取山如意,放於新娘膝上,以簪釵一二件插於新娘頭上,或為戴指環腕鐲,各念吉祥話,新娘只低頭不語而已。

 奠雁禮成以後,靜等吉期。有錢人家預備奩定嫁妝要夠「抬」 (由十六拾至百二十拾不等。六十四抬為全份,三十二抬為半份),抬多在吉期前一天送往男家,抬少可以當日送去,若再少不夠時,可雇「窩脖」扛往男家,但必 須在前一天送到。嫁妝第一二台例為如意匣和通書匣。送妝的娘家人必須是近親,方能按著新娘的習慣安妝。

 吉期所用的大轎執事,除必須一紅兩綠三乘嬌外,喜轎不用花轎而用紅呢官轎,或滿頂銀球的「星星冠轎」。執事用「鑼七對」或「鑼九對」,帶彎鉤喇叭,又分 全份執事或半份執事兩種。滿人執事用牛角燈,以示最早是夜裡迎娶的。嫁娶之日,新郎到女家「謝親」。花嬌出門以後,即由大媒陪同新郎入內向岳父岳母叩頭, 即古禮的親迎之意。近年也有「謝妝」不謝親之說,乃在新娘尚未娶出之前,先入內叩頭的。

 男家臨發轎之前,先用小兒在喜房裡打鑼「壓炕」,隨著鼓手「響房」,也有娶回新娘之後再響房的,稱作「倒響房」。響房後點「長命燈」,「鋪床」,隨命小 兒拿「蓋頭」,命人送「離娘飯。然後娶親太太辭行,或乘綠嬌或壓花轎,娶親官客乘車,鼓樂喧天,直奔女家。花矯打杵後,娶親太太先入 內為新娘梳頭穿襖,女家閉門,娶親官客叫門,女家點鼓手吹打,有「誇得勝」、「油葫蘆倒爬城」、「屎蛤螂爬竹竿一節一節爬」、「麻豆腐大咕嘟」等通俗曲 牌,名為「殺新娘性」,實在是為結新娘留修飾的功夫。合意開門後,遞包撤滿天星,娶親官客入內,由女家請人招待,擺設酒宴。新娘由齊全不忌人上蓋頭,穿上 轎襖,由娘家父兄抱入轎內。花轎離門,娶親太太告辭,隨將桌上預設的「子孫筷」、 「子孫碗」單竊筷入袖內,象徵著「竊去子孫」。娶親太太走後,娶親官客的席上由茶房「上湯」,表示娶親的儀式告終,娶親官客撂「湯封」辭出,趕回男家交 差。

 新娘子上矯以後,送親男女隨矯同行,新人的「寶嬌」打杵後,送親太太先 下矯進入洞房外間暫坐,男家閉門(沒有女家閉門的時間長),送親官客著補眼頂戴前去叩門,合意開門後,寶轎已然撤去矯桿,摘去轎頂,由嬌夫提入門內,經過 炭盆「熏煞」後,扶在洞房門口,便等解嬌簾新娘下轎。滿俗新娘J—轎時,除了娶親太大梳雙抓售、穿上矯襖、搭蓋頭以外,還要在胸前掛一面掛錳鏡心向凡鏡背 貼身。洞房如果是有里外間屋叭外問設好天地免請全福不忌的男客代為上香。在新娘沒下矯之佩服鞍弓箭都要供亦桌上。開啟矯簾之禮特思鞍放在矯汰預備新娘邁 過,表示步步平安。隨著新郎向轎簾故箭三九名為「射煞」,也有下嬌後向新娘射的。轎簾開啟,即由洞房內拉齡少婦指蘸咽脂粉,抹在新娘兩腮,一面紅,一面 白,名為「填陽粉」。隨著新娘下矯,八旗滿洲固山婚俗則迎「寶瓶」,蒙古因山則遞柴一束,各令新娘抱持。寶瓶也是棕伙鍋頂備。內裝金銀米(貨米、白米)、 金銀如意,—L蓋紅綢,系以五色絲線。婚禮三天後才能例寶版儀式是新夫婦坐在炕上,由家人例於兜電以得金銀如意者為有助氣。新娘懷抱寶瓶,邁過雕鞍,足踏 紅氈,到天地桌前同參天地,大多數是男友女右。拜完天地上坑抓蓋頭吃子孫悸悖,唱交杯盞,是為「台雷」。坐帳後先「拆抓留」, 「開臉」。開臉是用五色衣統統臉四下,去掉毫毛,分開鬃角,然後婉頭.普通人家都據兩把頭鐵枝子上纏真發。至於緞子假頭,才興了三四十年。官宦人家都強鋼 子,兩根支汗,上搭韌子,四誹絨花,是極隆重的裝飾。有人以為韌於是梨園所興,常人沒有救的,那是不知滿洲風俗的說法。此時新娘頭部狀態,在舊禮教婚禮看 來,已是婦人,而不是深閨靜處的姑娘了。新娘修飾已氓使「擺圓飯」。圓飯過後就等下地了。送親太大在新胺修飾持齊畢叭便告辭囤女鼠去換65吃酒」的男女客 左。普通吃酒的以男女各二位的居多,滿俗最多不過男女四位。男家為預備接待吃酒的起見,大門內設有「迎門鍾」,由棚鍋搭成隔扇門形式,中設紅床一張,後掛 福祿壽三星做像前擺館鏡,前放執壺執鍾。吃酒的來別主人及娶親太太迎出,新郎跪向三星,娶親太太斟酒遞新郎,新郎高舉奉敬結吃酒人,隨叩首,共三叩三興。 後來這種迎門鐘的儀式就不多見了。

 北京旗人舊俗有「兩口酒」和「當日酒」。 兩日酒別四日回門,當日酒則兩日回門。因為嫁女既經回過門便是貞操確定的明證。舊日婚禮的吃酒,就是表示新娘由此可以下地廟見。吃酒的不來,新娘便不能下 地。所以以前兩日酒,新娘兩日一夜才能下地。下地以後先拜佛,再互拜祖,然後拜見翁姑家人、宗族戚友。新夫婦見禮要雙叩首,所以名為「受雙禮」。也有受單 禮比例如親友中有人和新娘母家有關,在他心目中新娘便是姑奶奶地位。滿俗出嫁女子為重,因之便不能受禮,只令新郎一人叩首,故名「受單禮」。無論單雙禮, 受禮的人部要構「拜敬」。見禮以後,新夫婦便沒事了。晚飯後,新娘要在翁姑前伺候姻抵吉時到抵墳好喜神刀向,新夫婦回歸洞房。

 五更即起,新娘母家來人接回門,多半是新娘的母親。按回門的任務第一要陪新娘的婆母到新房走一路以便呈驗貞操證件,如經審查沒問題,皆大歡窯,新婦開 箱,以手帕、荷包零星小物分贈家人親友名曰「開箱禮」。夫家預備糕點款待親家母,名為「吃梳頭酒」。新娘回到娘家,當然有一番訴訟如果翁姑脾氣大,夫婿族 刀瓶家境外強中於,不但母女淚流滿面,親友鄰居也多有同為傷心的。少頃新郎到後,重擺圓阮少坐即起,有的入侵席再吃,有的新郎告辭,新婦則可多留半日。婚 後第九日為單九,十八日為雙九,女家有人來夫家看視,名「瞧九」。以後周月住對月,三節接住娘家,以至催生、洗三.滿月、「挪騷窩」氓誰又說「嫁出的女拔 出的水」呢?

 布依族婚禮風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順地區和貴陽市。人口2,545,059人。

 布依族是祖國大西南歷史悠久的一個少數民族。一般認為布依族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與壯族同源。有人還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日布依族可能有淵源關 系。歷史上布依族常被稱為「夷」、「苗」、「仲苗」、「仲家」、「仲蠻」等。1953年根據本民族意願,才統一叫布依族。布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 傣語支,過去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文,1956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布依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

 「趕表」是布依男女青年流行的公開社交活動,對未婚青年來說是尋找戀愛對象,對已婚青年,如果他們對父母包辦婚事是滿意的,那是為炫耀自己的唱歌才能,否則就 是表示自己對封建婚姻的控訴和反抗。這種以對歌為主要形式的趕表活動,男方叫「浪哨」,女方叫「估場」(玩耍之意),趕表中,除唱情歌外,還有唱苦歌,告 狀歌和逃婚調等。時間一般在傳統節日或散集後,青年人留下來,戴頭帕的姑娘和小夥子分別站兩旁,互相物色意中人,中間的媒介人叫「銀雀」,某小夥子相中了 一個姑娘,他的「銀雀」就帶著禮物「飛」到女方身旁,唱起「浪哨歌」。 如果姑娘同意,便回眸一顧,在其它小夥子的一片「呵嗬」聲中和大家的目送下,男女雙方走出人群,上山對歌,有的還吹木葉,男吹女唱十分和諧。雙方了解感情 後,徵得父母同意,便可舉行婚禮。

 布依人結婚只是一個形式,並不「坐家」(男女 雙方不同居)。新娘接來後整天忙碌操持家務,晚上織麻紡紗、直到深夜,從不主動進洞房,若有小姑者新娘就賴著和小姑睡,沒有小姑的便擠著和婆母睡。這時, 婆母和妯娌便強將新娘推推拉拉地送進洞房。不論新娘對丈夫是否滿意,大都如此,新娘三、五天後又重回娘家。這種戲劇性的生活,直到新娘身懷有孕才告終。這 時新娘才在丈夫家住下,稱為「坐家」。於是新娘便戴上「假殼」表示少女戀愛時期結束,少婦當家理業時期開始。 布依村寨多在平壩、河谷或依山傍水處,四周環抱著古老的「風水樹」和茂密的竹林。一般每個村寨住著幾十戶以至幾百戶人家,房屋有石板房,樓房和半邊,樓, 主要建築材料是木材,大多用石板蓋頂,別有特色。堂屋內、一般都有神龕,左右兩邊隔成灶房、卧室、客屋等,設有火塘,主要作取暖之用。寨中或寨邊修有土地 廟,過去以敬山神菩薩,也是聚會議事的地方。

 滬上結婚儀式全過程

 滬上結婚儀式全過程 漫漫長路終不悔為誰辛苦為誰忙

 上海人從戀愛到結婚的儀式曾經繁了又簡,如今簡了又繁。好像文明到了一定程度,需要表示忠貞的繁文縟節、林林總總就越是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好像文明到了一定程度,需要表示忠貞的繁文縟節、林林總總就越是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1、相親(從略) 2、戀愛(從略) 3、訂婚

 具體訂婚流程如下——

 事先準備:

 1、男方提親:由男方決定方式、日期和地點。須提前1個月告知親友。

 2、挑選禮服:男方不能穿休閑裝,女方應盡量穿禮服。

 3、決定預算:大致在8000~15000元。

 4、草擬名單:雙方親友及各自朋友。

 5、印刷喜帖:提前一周進行。

 6、確定要幫忙的親友:包括司儀、證婚人(長輩)、男女陪伴人(未婚少男少女),閑雜跑腿兄弟若干……

 7、寄發喜帖:致電親友,確定出席人數。

 8、聘禮:男方準備文書,女方準備謝媒。

 9、訂婚前兩天致電親友,再次確定到場人數。

 當天儀式:

 1、媒人為司儀,宣布消息。女方受聘。

 2、儀式開始,準新娘由媒人和女方陪伴人陪同,向證婚人敬茶。

 3、雙方交換戒指。

 4、開席,準新郎和準新娘坐於首席,媒人及親友若干人等依次按年齡入席。酒席進行至一半時,準新郎及準新娘前往每一桌敬酒。

 5、領證(從略)

 6、婚禮前奏四步曲——拍照·買戒·擇吉·送禮婚紗的租金價格相差很大,用整塊蕾絲

 做成的婚紗價格昂貴,現在很多精打細算的上海準新娘都選擇去蘇州做婚紗和晚裝。費用只要4000-5000元,價錢和租一件婚紗相比卻相差無幾。

 擇日完畢,雙方確定了結婚日期,就應該發出婚宴請柬,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了。

 請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親自送達親友手中。

  7、結婚儀式

  迎接新娘——先把紅包準備好

  中午時分,伴郎和新郎的好友就來到新

  郎家中,吃過一頓簡單的午餐後,就出發去新娘家接親。當然要敲開新娘的門是要花費一番功夫的,伴娘會帶著新娘的眾多女友要開門紅包。新郎應該事先多準備 一些紅包,一包百元左右就可以,然後分給各個女友,一般即可入門。也有要一個大紅包的,比如伴娘要求新郎出999元(或9999元)才能入門的話,新郎也 只有認了。當然女友和伴娘都會從新郎新娘的實際條件出發,滿懷友好之情,營造心情舒暢、喜氣洋洋的氣氛。

 在新娘家中稍事停留,所有賓客都要吃點小點心,上海現在流行吃的是水煮蛋,有的裡面加一點紅棗、桂圓,象徵團團圓圓、早生貴子的意思。

 然後新郎、新娘就坐著花車向新郎家進發,新郎的一班親戚接到新人快到的消息就在附近開始放爆竹煙花,在煙花絢爛中,新人下車步入新郎家。規矩大一點的家庭,要新郎抱著新娘上樓,然後新人雙雙下跪,婆婆喂新娘吃紅棗桂圓,給新娘結婚禮金和金飾等。

 下午時分,一對新人會去城市裡一些環境優美的外景地拍攝錄像,直到傍晚才前往酒店。如今酒店都會贈送一間標房給訂酒席的新人,那裡方便新娘換裝。  

 酒店婚宴——演出開始了

 9:00婚禮儀式開始(奏婚禮進行曲)。

 以下是主持人致辭,一般婚慶公司的主持人會先誇些「郎才女貌」的套話,然後對雙方父母的養育之恩表示感謝。

 致辭結束後,新郎新娘先向新娘的父母獻花(掌聲),再向新郎的父母獻花。

 9:18證婚人朗讀證婚詞(掌聲)。

 9:22新郎、新娘的雙方代表致主婚詞(掌聲)。

 9:28來賓代表致賀詞(掌聲)。

 9:32新郎新娘致答謝詞(掌聲)。

 新郎新娘交換結婚戒指,一般由伴娘把一對婚戒放在托盤裡捧上,先由新郎給新娘戴戒,然後新娘給新郎戴。

 9:35新郎新娘互敬交杯酒,象徵兩人永遠恩愛甜蜜。

 9:37新郎和新娘共切百年好合的蛋糕。潔白純潔的蛋糕象徵著他們倆團團圓圓,事業興旺,生活美滿。

 9:38各位賓客舉起酒杯,共同祝福新人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結束後新郎新娘入席。

 之後,新娘會換上一套晚禮服再次出場,在上海酒店裡現在一般會有新娘手舉一根長長的蠟燭,到每桌的正中把煙花點燃,場面甚為浪漫,接下來向各桌敬酒的艱巨任務就此開始。

 敬酒一般從比較不熟或者客氣的賓客開始,一桌喝上一杯就算通過。最最難纏的放到最後幾桌,要麼是些血氣方剛的親戚,這些人要麼是從小玩到大的哥們。

 當然過程中也可穿插些小節目,以前是新人訴說戀愛過程,現在大抵變成了新郎向新娘高歌一曲,自然也有新郎為此在婚禮前狂練卡拉OK.............


推薦閱讀:

結婚時的「聽房」習俗是怎麼來的?
英國人文風俗介紹:英國禁忌習俗
【回族禮儀】回族衛生習俗
大寒節氣有哪些氣候特徵?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TAG:習俗 | 婚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