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只賣房的售樓處, 其實已經輸了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陳曉娟《葉子》
我喜歡這句話,透露著這個世界的辯證。混沌就是我們的信息過載後,習慣上交融的文化。
那麼,當你的售樓處,只能體驗買房的快感,你就已經輸了。
我們總想在一個空間里完成兩段不一樣的體驗。
書店不僅能看書,也能做路演。比如中關村的言又幾。成為創業者和投資者的交互平台。
咖啡館不僅是能喝咖啡,也能看話劇,很多咖啡劇正在悄然盛行,觀眾和演員更零距離,更能有高頻互動。成為戲劇愛好者與演員的交互平台。
網吧不僅能上網,也能喝咖啡。現在網吧都叫網咖,成為年輕人的交互平台。
單純場景存活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了,跨界的流量互導成為了趨勢,因為空間的不同體驗屬性,帶來了人群的多重重疊,這是商家希望看到的,所有的場景都成為固定人群的交互平台。
通過售樓處的場景疊加,帶來人群的導入,這比做多少營銷活動都更為直接有效。這些人群不是為了利益而來,而是興趣和愛好而來,因為個體屬性而來。售樓處不能建立一個買房者和賣房者的交互平台,因為買賣雙方的不和諧因素實在太多,但是我們可以依靠售樓處建立一個讀書愛好者,藝術愛好者,社交愛好者等等這一類人群的交互平台。
除了流量互導之外,還有個重要因素叫做場景淡化。
為什麼要淡化場景,因為很多場景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場景淡化就是讓人進來想到的是另一種場景。我覺得這一點要和美髮院以及網吧學。這以前我無法想像網吧和美髮院是可以進入商場的,但是現在堂而皇之。
美髮店是我反感去的地方,讓我不動半個小時,而且我還得摘下眼鏡,任由擺布。淡化場景後,給人感覺更親近。網吧,在我印象里是個很low的地方,空氣混雜煙和腳臭,周圍環繞喊叫與狂笑。現在叫網咖,可以點各種飲品,環境也高了很多。我們會發現咖啡館是一個能直接淡化場景的有利工具。似乎一切的場景都可以通過咖啡館來淡化。這種模式叫做「+咖啡館」,很多業態已經開始在用,書店,理髮店,網吧,健身館,麵包店等等。
售樓處也是,一聽售樓處,你們是什麼場景感。有沒有一上案板的感覺,等著要被宰殺。不是花錢去體驗服務,而是被各種逼定話術(售樓員引導你購買的各種語言技巧)玩弄。如果不是丈母娘逼的,誰沒事去售樓處。但是「+咖啡館」後就不一樣啦,咖啡館所代表的場景是舒適,小情調,邂逅的場景。很好的削弱售樓處那種格格不入的場景。這就是場景弱化後的好處,讓一些本身很抵抗的場所,有了新的生機。
「流量導入」和「場景淡化」給了售樓處一個做場景疊加的理由。那麼更重要的是你疊加什麼,並不是所有場景都會適合售樓處。
在地產的上半場,也就是不愁賣的那些年。售樓處都號稱「售樓處+會所」,請原諒我比較困惑,到現在都不知道會所是個什麼定義,就曉得一般裝修很豪華的地方就可以叫會所,有健身會所,有飲食會所,還那些個很污的休閑會所。售樓處+會所就是把售樓處裝修的很豪華,沒有什麼具體功能。都是如此相似的金碧輝煌,並不符合場景疊加的原則,場景疊加是為了「流量導入和場景弱化」,不是讓你的售樓處看起來更加格格不入,這個很重要。那麼售樓處應該疊加什麼場景?
其實,例子有很多。
「售樓處+親子樂園」是上海的東原逸墅項目,每天一幫家長們帶著孩子來玩。
「售樓處+圖書館」是深圳的寶能城冊之丘,每天一幫書友們在這裡看書。
「售樓處+公益平台」是上海的陽光城MODO,每天一幫家長帶著孩子來做公益活動。
「售樓處+地產會客廳」是上海的當代萬國府MOMΛ,每天一幫自媒體人帶著朋友來談事兒,
「售樓處+藝術館」是成都麓湖,每天一幫藝術愛好者來觀展。
「售樓處+深夜食堂」是北京金地未未來,每天一幫美食愛好者來覓食。
只要這個場景是符合你客群的價值觀的,並且這個場景能夠給你帶來高頻的客群互動,那麼盡情的做場景疊加吧。舉個例子,曾經在武漢看在一個在高速邊上的項目,因為不通公交車,導客其實成了問題。我建議售樓處疊加一個場景,車迷俱樂部,可以來這裡做汽車美容和免費洗車,然後形成一個汽車文化聚集地。你的客群基本上有車,你的場景是愛車一族的聚集地。比售樓處的本身場景要豐富的多。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疊加不僅是加,一定要疊起來。
之前,一個營銷總聯繫我,說想做社群,把售樓處旁邊的門臉改成一個公益讀書吧,讓大家免費來看書,以此促進營銷。我問了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客戶進入書吧的過程中,會不會通過售樓處或者沙盤區。他說沒用,我說那你還不如不做。
我和大家講一個關於賭場的故事。賭城澳門,非常漂亮,是一個旅遊勝地,但是旅遊者並不一定去賭場小試身手。於是,賭場運營者就想到一個招,他們做了賭場的場景疊加,「賭場+度假酒店」,而且客房的價格很便宜,但是賭場設置在首層,去客房必須穿過賭場才能坐電梯上去。服務員也不做推薦,每個入住的人還免費送100元籌碼。你每天都聽到賭場人聲鼎沸,這邊「哈哈,中了」,那邊「三邊,三邊」。你很難不受影響,去體驗一下。
我在2012年做過一個項目,億城西山公館。在中關村軟體園內,調查完IT男都喜歡在咖啡館談事兒的習慣後,將案場洽談區改造為咖啡館,給每家軟體園的企業都送定量咖啡劵(這個很重要,讓他們知道不是免費的),讓他們來喝咖啡,但是來喝咖啡一定要經過項目體驗區和沙盤。這幫喝咖啡的人無意識下也參觀了項目,聽到了售樓員的銷講,有購房需求的難免不動心,沒購房需求的也會和同事聊起一個免費咖啡館裡的售樓處。
所以,你的疊加場景不是加場景,一定要和你本身的場景疊起來,讓他們穿過你的售樓處感覺是不一樣的。
再總結一下,一個純粹售樓處時代已經過去,「流量導入+場景淡化」的疊加場景式時代已經到來,找准你客群的價值觀,將一個新的場景疊加到冷冰冰的售樓處上吧。
花了那麼多錢的售樓處,別浪費在只能賣房的單調下。
來源:搭搭幫@游宇錕
手哥說:售樓處是場景入口,也是第一現場。此前成全機構全忠講現場(高端):現場決定現金。有震撼,無遺憾。對於非高端也要:有五感,無遺憾。現場營造,對於當下地產商來說還是必修課,是打動訪客,撬開錢包的第一步。
地產操盤手,你的營銷左右手
地產自媒聯盟+秘書長:luyg214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