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療技術手冊│關節調整推拿技術

本文摘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中醫技術手冊》,共十一篇,九十三章,涵蓋中醫各項技術。是為加強中醫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促進中醫醫療技術發展和臨床應用,提高中醫臨床療效,保障醫療安全。不斷提升現有中醫醫療技術水平,拓展中醫醫療技術適用範圍,並注重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充分應用現代科技成果,開發一批技術水平高、臨床療效好的中醫醫療技術,並逐步形成中醫觀念牢固、技術水平高、臨床療效好、創新能力強的中醫醫療技術人才隊伍。

編輯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療技術協作組  

主編:王國強

關節調整推拿技術

關節調整推拿技術是以按壓法、拔伸法、扳法等手法作用於關節,調整關節周圍組織張力、關節位置、肢體力線,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狀態,或使關節位置恢復正常的推拿醫療技術。具有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整復錯位、松解粘連的功效。適用於全身各部關節,適應的病證包括常見的骨傷科病證和脊柱相關疾病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

1

拔伸法

固定關節或肢體的一端,沿縱軸牽拉另一端的手法。

1.頸椎拔伸法

(1)頸椎掌托拔伸法

患者坐位,醫者立於其後方。以雙手拇指端及羅紋面分別頂抵住其枕骨下方的兩側風池穴處,兩掌分置於兩側下頜部以托挾助力,兩小臂置於其兩側肩上部的肩井穴內側。兩手臂部協調用力,即拇指上頂,雙掌上托,同時前臂下壓,緩慢地向上拔伸1~2分鐘。

(2)頸椎肘托拔伸法

患者坐位,醫者立於其側方。以一手扶於其枕後部以固定助力,另一側上肢的肘彎部托住其下頦部,手掌則扶住對側頭頂以加強固定。兩手協同用力,向上緩慢地拔伸1~2分鐘。

頸椎拔伸亦可在患者仰卧位時操作。醫者置方凳坐患者頭端,一手扶托其枕後部,另一手托於其下頦部,兩手協調施力,水平方向向其頭端拔伸。

2.肩關節拔伸法

(1)肩關節對抗拔伸法

患者坐位,醫者立於其側方。以兩手分別握住其腕部和前臂上段,將肩關節外展45°~60°位時逐漸用力牽拉,同時囑其身體向對側傾斜或有助手協助固定其身體上半部,以與牽拉之力相對抗,持續拔伸1~2分鐘。

(2)肩關節手牽足蹬拔伸法

患者仰卧位,醫者置方凳坐於其肩關節拔伸一側的身側。以近其身側下肢的足跟部置於其腋窩下,雙手分別握住其腕部和前臂部,將其上肢外展約20°左右,醫者身體後傾,手足及身體協調相反施力,對肩關節作對抗牽引,持續一定時間後,再內收、內旋其肩關節。

3.肘關節拔伸法

患者坐位,醫者位於其側方。將其上肢置於外展位,助手兩手握住其上臂上段以固定,醫者一手握其腕部、另一手握其前臂下段進行拔伸。

4.腕關節拔伸法

患者坐位,醫者位於其側方。以一手握住其前臂中段,另一手握其手掌部,兩手對抗施力進行拔伸。

5.腰椎拔伸法

患者俯卧位,雙手抓住床頭或助手固定其肩部,醫者立於其足端。以雙手分前握住其兩下肢足踝部,身體宜後傾,逐漸向其足端拔伸。

6.髖關節拔伸法

患者仰卧位,醫者立於其側方,助手以雙手按於其兩髂前上棘以固定。將其一側下肢屈髖屈膝,醫者以一手扶於膝部,另一側上肢屈肘以前臂部托住其腘窩部,胸脅部抵住其小腿。兩手及身體協調施力,將其髖關節向上拔伸。

7.膝關節拔伸法

患者仰卧位,醫者立其足端,助手以雙手合握住其一側下肢股部中段以固定。醫者以兩手分別握住其足踝部和小腿下段,身體後傾,向其足端方向拔伸膝關節。

8.踝關節拔伸法

患者仰卧位,醫者立其足端。以一手握其小腿下段,另一手握住跖趾部,兩手對抗用力,持續拔伸踝關節。

2

扳法

醫者用一手固定住施術關節的近端,另一手作用於關節的遠端,然後雙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使關節慢慢被動活動至有阻力時,再作一短促的、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突發性的扳動。

1.胸背部扳法

(1)擴胸牽引扳法

患者坐位,兩手十指交叉扣住並抱於枕後部,醫者立於其後方。以一側膝部抵住其背部胸椎病變處,兩手分別握扶住兩肘部。先囑其做前俯後仰運動,並配合深呼吸。即前俯時呼氣,後仰時吸氣。如此活動數遍後,待身體後仰至最大限度時,將兩肘部向後方做一短促的拉動,同時膝部突然向前頂抵,常可聽到「喀」的彈響聲。

(2)胸椎對抗複位法

患者坐位,兩手抱於枕後部並交叉扣住,醫者立其後方。兩手臂自其腋下伸入並握住其兩前臂下段,一側膝部抵頂病變胸椎棘突處。然後握住前臂的兩手用力下壓,兩前臂則用力上抬,使頸椎前屈並將其脊柱向上向後牽引,而抵頂病變胸椎的膝部也同時向前向下用力,與前臂的上抬形成對抗牽引。持續牽引片刻後,兩手、兩臂與膝部協同用力,做一短促的扳動,常可聞及「喀」的彈響聲。

(3)扳肩式胸椎扳法

患者俯卧位,全身放鬆,醫者立於其患側。一手以掌根抵住病變胸椎的棘突旁,另一手扳住對側肩前上部,將其肩部扳向後上方,兩手協調,作相對抗作用力,當遇到阻力時,略停片刻,隨即做一短促的扳動,常可聞及「喀」的彈響聲。

2.腰部斜扳法

患者側卧位,在上一側的下肢屈髖屈膝,在下一側的下肢自然伸直。醫者站在其面向側的床邊,以位於患者頭向側的肘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部或手抵於其臀部,兩肘或兩手做相反方向協調施力。施術時,應先做數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轉活動,即按於肩部的肘或手同按於臀部的肘或手同時施用較小的力使其肩部向後方、臀部向前方按壓,一壓一松,使腰部形成連續的小幅度扭轉而放鬆。待腰部完全放鬆後,再使腰部扭轉至有明顯阻力位時,略停片刻,然後做一短促的扳動,常可聞及「喀」的彈響聲。

3.肩關節扳法

(1)肩關節外展扳法

患者坐位,醫者半蹲於側。將患者手臂外展45°左右,然後將其肘關節上方處擱置於一側肩上,以兩手從其肩部兩側扣住鎖緊。醫者緩緩立起,使其肩關節外展,至有阻力時,略停片刻,醫者雙手與身體及肩部協同施力,做一肩關節外展位增大幅度的扳動。

(2)肩關節內收扳法

患者坐位,一側手臂屈肘置於胸前,手搭扶於對側肩部,醫者立於其身體後側。以一手扶按於其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托握於肘部並緩慢地向對側胸前上托,至有阻力時,做一增大幅度的內收位的扳動。

(3)肩關節旋內扳法

患者坐位,一側上肢的手與前臂屈肘置於腰部後側,醫者立於其側後方,以一手扶按其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將其小臂沿其腰背部緩緩上抬,以使其肩關節逐漸內旋,至有阻力時,做有控制的上抬其小臂動作,以使其肩關節產生內旋位的扳動。

(4)肩關節上舉扳法

患者坐位,兩臂自然下垂,醫者立於其後方,以一手握住其一側上肢的前臂下段,並自前屈位或外展位緩緩向上抬起,至120°~140°時,以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近腕關節處。兩手協調施力,向上逐漸拔伸牽引,至有阻力時,做一有控制的向上方向扳動。

4.肘關節扳法

患者仰卧位,一側上肢的上臂平放於床面,醫者置方凳坐於其側。以一手托握其肘關節上部,另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先使肘關節做緩慢的屈伸活動,然後視其肘關節功能障礙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扳法的施用。如系肘關節屈曲功能受限,則在其屈伸活動後,將肘關節置於屈曲位,緩慢地施加壓力,使其進一步屈曲,向功能位靠近。當遇到明顯阻力時,以握前臂一手施加一個穩定而持續壓力,達到一定時間後,兩手協調用力,做一個短促的扳動。如為肘關節伸直功能受限,則向反方向依法扳動。

5.腕關節扳法

(1)屈腕扳法

患者坐位,醫者立於其對面。以一手握住前臂下端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指掌部,先反覆做腕關節的屈伸活動,然後將腕關節置於屈曲位加壓,至有阻力時,做一短促的扳動,可反覆為之。

(2)伸腕扳法

患者坐位,醫者立其對面。以兩手握住指掌部,兩拇指按於腕關節背側,先做拔伸搖轉數次,然後將腕關節置於背伸位,不斷加壓背伸,至有阻力時,做一稍增大幅度的扳動,可反覆為之。

6.髖關節扳法

(1)屈髖屈膝扳法

患者仰卧位,一側下肢屈髖屈膝,另一側下肢自然伸直,醫者立於其側。以一手按壓伸直側下肢的膝部以固定,另一手扶按屈曲側的膝部,前胸部貼近其小腿部以助力。兩手臂及身體協調施力,將屈曲側下肢向前下方施壓,使其股前側靠近胸腹部,至最大限度時,可略停片刻,然後做一稍增大幅度的加壓扳動。

(2)髖關節後伸扳法

患者俯卧位,醫者立於其側,以一手按於其一側臀部以固定,另一手托住其同側下肢的膝上部,兩手協調用力,使其髖關節儘力過伸,至最大阻力位時,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過伸扳動。

(3)「4」字扳法

患者仰卧位,將其一側下肢屈膝,外踝稍上方的小腿下段置於對側下肢的股前部,擺成「4」字形。醫者立於其側,以一手按於屈曲側的膝部,另一手按於對側的髂前上棘處,兩手協調用力,緩慢下壓,至有明顯阻力時,做一稍增大幅度的快速的下壓扳動。

(4)髖關節外展扳法

患者仰卧位,醫者立於其側方,以一手按於其對側下肢的膝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靠醫者側的下肢小腿部或足踝部,兩手及身體協調用力,使其該側下肢外展,至有明顯阻力時,做一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

(5)直腿抬高扳法

患者仰卧位,雙下肢伸直,醫者立於其側方。助手站在其對側方,以雙手按於其一側膝部固定。醫者將其近身一側的下肢緩緩抬起,待其小腿抬高至醫者肩部時,肩將其膝部抵住,兩手將其膝關節上部鎖緊、扣住。肩部與兩手臂協調用力,再將其逐漸上抬,使其在膝關節伸直位的狀態下屈髖,當遇到明顯阻力時,略停片刻,然後做一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為加強對腰部神經根的牽拉,可在其下肢上抬到最大阻力位時,以一手握足掌前部,突然向下拉扳,使其踝關節盡量背伸。對於患側下肢直腿抬高受限較輕者,可以一手下拉前足掌,使其踝關節持續背伸,另一手扶按膝部以保證患肢的伸直,然後進行增大幅度的上抬。坐骨神經痛急性期疼痛明顯者慎用。

7.膝關節扳法

(1)膝關節伸膝扳法

患者仰卧位,醫者立於其側方。一手按於其一側下肢膝部,一手置於其小腿下端後側,兩手相對協調用力,至有阻力時,做一稍增大幅度的伸膝扳動。

(2)膝關節屈膝扳法

患者俯卧位,醫者立於其側方。一手扶於股後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踝部,使其膝關節屈曲,至阻力位時,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下壓。膝關節扳法亦可一手抵按膝關節內側或外側,另一手拉足踝部,向其內側或外側進行扳動。

8.踝關節扳法

(1)踝關節背伸扳法

患者仰卧位,兩下肢伸直,醫者置方凳坐於其足端。醫者以一手托住其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跖趾部,兩手協調用力,盡量使踝關節背伸,至有明顯阻力時,做一增大幅度的背伸扳動。

(2)踝關節跖屈扳法

患者仰卧位,兩下肢伸直,醫者置方凳坐於其足端。醫者以一手托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跖趾部,兩手協調用力,盡量使踝關節跖屈,至有明顯阻力時,做一增大幅度的跖屈扳動。踝關節扳法還可一手握足跟,另一手握足跗部,進行內翻或外翻扳動。

關節調整推拿技術種類繁多,在臨床治療的實際運用中,上述這些基本操作方法常常在皮部經筋推拿技術施用後使用,可以單獨或組合運用,也可以選用屬於關節調整推拿技術的其他手法,比如按壓法(含交叉按壓、衝擊按壓等)、脊柱微調手法、端提法、旋提法、背法、牽扳法等,視具體情況而定。

二、常見疾病的關節調整推拿技術

1

腰痛病(腰椎間盤突出症)

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發生於青壯年。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脊柱側彎,腰生理孤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並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舒筋通絡,理筋整復,活血化瘀。

【操作步驟】:

1.解除腰臀部肌肉痙攣。患者俯卧位。醫者以輕柔的滾法、按法操作於患側腰臀及下肢。

2.腰椎拔伸法。患者雙手抓住床頭或助手固定其肩部,醫者立於其足端,以雙手分前握住其兩下肢足踝部,身體宜後傾,逐漸向其足端拔伸。

3.腰部斜扳法:患者側卧位,醫者施以腰部斜扳法。

4.促使損傷的神經恢復功能。醫者沿受損傷神經支配區域施用滾法、按法、點法、揉法、拿法等手法。

特別提示】治療期間,患者宜卧硬板床休息,並注意腰部保暖;腰椎間盤突出症中央型,推拿治療操作時宜慎重;治療前,腰椎間盤突出症診斷要明確。

2

肩凝症(肩關節周圍炎)

慢性勞損,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復感受風寒濕邪所致。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右肩多於左肩,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發病。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後、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明顯,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鬆。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松解粘連,滑利關節,活血通絡,化瘀止痛。

【操作步驟】:

1.患者坐位。先施以皮部經筋推拿技術。

2.患者坐位。施以肩關節對抗拔伸法。

3.患者仰卧位。施以肩關節手牽足蹬拔伸法。

4.患者坐位。施以肩關節外展扳法。

5.患者坐位。施以肩關節內收扳法。

6.患者坐位。施以肩關節旋內扳法。

3

禁忌症

1.關節炎症、腫瘤、結核。

2.關節骨折、脫位。

3.關節周圍軟組織出血、水腫,韌帶、肌肉撕裂或斷裂。

4.嚴重的骨質疏鬆。

4

注意事項

1.關節調整推拿技術有一定的難度,在臨床應用時應優先考慮手法的安全性。手法操作前的診斷應以影像學資料作為參考。

2.關節調整一定順勢而為,不要暴力拉伸及推扳。

3.患者同時應該配合功能鍛煉,以保持關節穩定。

4.皮部經筋推拿技術常常與關節調整推拿技術配合使用。

 

推薦閱讀:

患者瘤切除術後損傷加重,醫院僅承擔次要責任?
2018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大年,刺激國產創新葯爆發,將對行業產生八大影響
北京哪家醫院做腦瘤手術比較好?
醫療,缺少不了人文關懷
半邊臉疼是怎麼回事?

TAG:醫療 | 技術 | 中醫 | 推拿 | 關節 | 醫療技術 | 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