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正在偷偷的懲罰這4種父母,快看看你在不在其中

1

家長的脾氣越大影響孩子將會越深

家長的壞脾氣對孩子以後成長發育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因為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父母經常性的發脾氣會讓孩子充滿負面情緒同時也會變得委屈。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更父母一樣。

家長怎麼改變自己的壞脾氣

給自己半小時緩衝時間

家長可以給自己定個要求,就是脾氣再壞,也不能發作,就算髮作也要立馬停止,半小時之內不發表任何的看法,等到半小時以後,人變得理性之後在跟孩子相處。

用小紙條時刻提醒自己

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的壞脾氣,那麼不如試試用紙條。你可以先將你的壞脾氣寫下來,然後在寫下你想改變的願望,貼在明顯處,當你想要發脾氣時,看到這個就會克制住自己的壞脾氣了。當你剋制住時,你可以給自己一點獎勵,讓自己高興一下。如果你沒有克制住,也沒有關係,在重新來過,將紙條儀式一直支持下去,遲早有一天你會控制住。

不妨試試用意念

當你想要發脾氣時,不如用意念來控制自己,深深呼氣吐氣,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直到自己變得平靜。

沒有脾氣才能教育好孩子

家長在孩子面前,需要有定力懂得變通,懂得控制住自己或是改變自己的意識。家長在孩子面前可以有脾氣,但要有度。不能跟孩子動手,不要跟孩子糾纏。

有些家長喜歡跟孩子講道理,其實根本沒有必要這樣。有時候就算不跟孩子講道理,孩子也會自我剋制,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與選擇的勇氣,這對他們以後成長發育也是非常有利的。

總結

脾氣的好壞,對孩子身心健康有很大影響,如果家長想要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健康成長,那麼就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了。如果實在想要發脾氣,你也應該找一個無人的地方,發泄自己的情緒。等到情緒穩定之後,在出現在孩子面前。

孩子在成長發育期間,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家長始終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那麼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發育會很不利。所以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當孩子放錯誤時,不要一上來就跟孩子發脾氣,也不要責罵孩子,家長應該控制自己的脾氣,詢問孩子這樣做是為了什麼。了解原因之後在與孩子講道理。這樣對孩子以後成長才會有利。

2

家庭教育中失職的爸爸

「爸爸是個超賴皮的爸爸,從來不講信用,姐我以後自力更生,自己玩兒!可是又特別希望自己生病,而且是大病,這樣的話,爸爸就能陪我了……」這是曾流傳於網路的一位小女孩日記。為了得到爸爸的陪伴,小女孩子居然盼自己生一場大病,這是一個多麼痛的領悟!聞之令人心酸。

「爸爸,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等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教的意義也一天天消減。研究表明,孩子6歲之前這段時間,是他們行為習慣、行為品質養成的關鍵期,如果父親在這個關鍵期很少參與,成為「影子爸爸」,孩子長大之後,性格中會充滿焦慮感和不安全感。集中表現為自卑、敏感、內向、多疑,不善與人交流,很多時候都把心事憋在心裡。畏首畏尾,上不了檯面,害怕被否定。性格缺陷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甚至是悲催的人生。

雖然,隨著社會變遷,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改變,但在家庭教育上,父親缺位還是一個普遍現象。我經常參加孩子的家長會,一個班50名家長,十有八九是母親,曾有一位班主任還在家長會上吐槽,抱怨大多數孩子的爸爸缺席。大城市尚且如此,農村恐怕就更嚴重了,許多年輕父親都出門打工賺錢去了。

有頭髮誰也不願意當瘌痢,有功夫、有閑心的話,誰不願意在家多陪陪孩子、教教孩子?有人說,男人要出外打拚,要養家糊口,「卡奴」「車奴」「房奴」「孩奴」,壓得喘不過氣來,何來多餘時間與精力給孩子?應該說,這是部分事實。但是,抹去「借口泡沫」,我們也不難發現,水底下還藏著部分男性的狡猾與懶散。否則很難解釋,同樣的勞動強度,不同男人花在家庭教育上的時間有天壤之別。

與其說缺乏時間與精力,我更同情那些缺乏家教技巧的父親,因為家庭教育是一門技術活,不是有心就夠。大多數從傳統家庭中長大的男人,僅有一點點粗陋的家庭教育技巧,也是從父輩的身教中習得,沒有多少科學性、合理性可言。以家庭教育技巧論,他們也需要受教育,與孩子一起成長。在這方面,社會所能提供的幫助還是相當有限,所謂的「家長學校」,住往徒有虛名。

3

「以暴制暴」教育模式的父母

孩子在學校難免和同學發生摩擦,但是很多時候,學生之間的矛盾並沒有什麼原則性問題,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大多只是一些生活中雞毛蒜皮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低齡兒童,打鬧完全是無心的,一些小朋友剛剛被欺負,擦乾眼淚,又會在一起玩得不亦樂乎,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因此,對於小孩子被欺負,家長完全可以以靜制動,靜觀其變,將處理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矛盾和衝突。如果家長介入其中,反而不利於問題解決。家長盲目捲入其中,還可能釀成更大的衝突,甚至導致悲劇發生。這樣的案例並非沒有發生過。

即便是一些高年級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後,也不應該被灌輸暴力思維,用「打回去」來進行教育。「打回去」不僅是一種錯誤的教育理念,還可能導致孩子暴力傾向,這顯然是不利於其健康成長的。尤其是在校園暴力頻繁的當下,「打回去」更可能加劇校園暴力的發生。

如果每個家長都教育孩子「打回去」,對待問題暴力相向,校園暴力如何避免,學生安全如何保證?孩子被欺負不是給予積極引導,使其學會寬容,而是要求孩子「打回去」這種簡單、暴力的處理方法實在令人費解,這種心理來自於一些家長社會生活中的體驗。一些家長在生活中逐漸意識到「弱肉強食」的規則,繼而教育和引導孩子從小做「強者」,殊不知,依靠拳頭並非解決問題的正道,而將這種暴力思維強加到孩子身上,也是一種不科學、不健康的教育方法。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但是當欺負事件發生,如何處理和解決,不僅考驗著家長處世素養,也考驗著家長的教育理念,「打回去」的背後是一些家長病態的處世心理,也是一種錯誤的價值引導,這種教育理念和價值引導對孩子是貽害無窮的。

那麼,孩子被欺負時怎麼辦?我們要告訴孩子最基本的原則和規則,即打人是不對的,一旦被打,遠離施暴者並向老師和家長求助是最好的選擇。同時,家長要告訴孩子,遇到麻煩時向老師和家長求援,並不是打小報告,老師和家長也願意傾聽和幫助有麻煩的孩子,而「打回去」只能是最後的、迫不得已的辦法,現實中還有很多比「打回去」更好的辦法。

相信反擊的力量,也要相信反擊的智慧,而這個智慧當中如果有和平理性的解決方案,就不需要用還手的方法來打回去。愛子心切的家長們,請別以成人的眼光打量孩子的世界,也別把成人的觀念強加於孩子身上。

4

吼叫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經常有媽媽說管不住自己的脾氣,總是對孩子發火,甚至忍不住動手。我們常常強迫孩子不要發脾氣,並且將孩子使性子、耍脾氣當成故意搗亂,但自己卻經常忍不住發脾氣,不停地吼叫,甚至試圖用體罰、拒絕等方法剷除這些行為。孩子不明白家長的「苦心」,其結果是孩子發脾氣次數和強度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變本加厲。

耍小孩子脾氣並不是孩子學壞,而是孩子自我意識成長的一種正常和必要的表現形式。如果孩子一點脾氣沒有那倒是需要注意的事情了。當孩子搗蛋或發脾氣時,家長主張採取壓制的方法,這樣的孩子順從並非自願,而是害怕受到懲罰。它妨礙孩子能力的發揮,使孩子不具備批評和抗爭的能力。孩子會表現的無所適從,自我價值感會比較弱,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會是個迷信權威的人。受懲罰不僅使孩子感到痛苦和沮喪,更重要的是感到被拒絕。

管教孩子,不用吼叫用什麼方法?

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把原因除去。此時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但是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這時,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當孩子犯了錯誤,你不要只是說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選擇。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

不要用你的情緒,你的看法來教育孩子,而是學會建立規則,進而讓規則內化成一種習慣,對大人的情緒,對孩子的行為都能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而孩子在有規則的環境中才會體會到真正的愛和自由,而不是隨心所欲下的管制和暴力。

跟孩子講道理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讓孩子去體驗後果。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你再怎麼吼叫也是無用的。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吼叫有什麼壞處?

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如,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罵時,孩子「如你所願」能被嚇哭,但是次數多後,他就習慣了,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遊離的,他根本沒有在聽。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威脅的次數多了,也就沒有效了。吼叫孩子是白費口舌。只有當孩子耍脾氣時不去理睬他,冷處理,孩子的行為才會逐漸收斂。

吼叫孩子的壞處是,他一緊張,大腦會自動轉入逃生機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過一劫,父母就白費唇舌了。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聲吼他,他將來在外面也大聲吼別人,這會使他沒有人緣,交不到好朋友,以後人生的路會很孤寂。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是身教,因為太小的孩子還不能說理,當大人做給他看時,他便自然會學進去。

如何管教孩子呢?

孩子聽話和順從並不需要強迫和吼叫,孩子生理上就具有聽話的因素。孩子願意和可親的人在一起,並模仿他們的行為。如果孩子的正當要求得到了足夠的滿足,那麼他們的教養就不需要採取強迫的手段。我們的教育不應該著眼於壓制孩子表現出來的那些我們不希望看到的行為,而是應該立足於重新創造一種孩子與外部環境的協調和適應。必須嚴控和矯正的行為是不誠實、尖刻、殘忍和自私,而不是所謂的任性哭鬧。權威式教養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應將它局限在「必要」限度之內,而絕對不能把它當做一種教育原則。

家是個充滿愛和自由的地方,是個有溫度的地方。孩子跟父母不是上下級的關係,我們要先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而不是冷冰冰的規則。要讓孩子知道,家是一個可以放鬆的地方,家人是可以依賴的,父母是可以溝通和傾訴的。他是被愛和關懷著的。我們不能一味地去強調必須執行規則,而是先學會傾聽,學會共情,明白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無數事實證明,親子之間保持親密的關係,是勝過許多教育的。親子之間溝通質量高,教育效果就好;溝通質量低,教育效果就差。孩子喜歡父母既是良師也是益友,孩子也需要一定的懲戒,但是要理智、適度、有理有據,讓孩子信服而非單純地懼怕。吼叫和發脾氣是最沒有底氣的、最低劣的育兒或訓導方式。父母平和,教育才會更起效!

推薦閱讀:

盜墓秘史:盜墓前為啥要燒兩次香?這個大有講究
別再每天早晨只知道豆漿了, 這個更有營養! !
美國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為什麼吸引了那麼多遊客?
黛安娜王妃的珠寶首飾全部留給了凱特王妃?卡米拉脖子上這個算嗎
這個日子出生、註定會二婚

TAG:父母 | 世界 | 懲罰 | 這個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