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的開展

淺談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的開展

目前幼兒園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活動形式單一、較重視正規的科學活動忽視非正規的科學活動和偶發性的科學活動、對幼兒科學態度情感的培養不夠重視、教學中幼兒缺乏主動性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傳統狹隘課程觀的影響,致使許多幼兒園至今仍只重視上課,忽視其他教育形式,即便是在課改浪潮的衝擊推動下,也常發生「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雖設置了區域,但物質材料缺乏,或只按教師的意圖,不能引起孩子參與的興趣,教師的指導策略不能調動幼兒主動參與,把區域當成自己的「講台」,把活動材料當成自己講的「道具」……

為充分發揮區域這一活動模式,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本文從目標的科學制定、材料的適宜投放、活動過程中的有效指導、活動後及時的交流評價四方面介紹我園課題組的一些做法和體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幼兒發展的平台。

《綱要》明確指出:「應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得到滿足和成功」,「要注意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研究有效的活動形式和方法,不強求一律」等要求,而傳統教育觀念指導下的集體教育的模式,已越來越不利於幼兒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特長的發揮,不利於幼兒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區域活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兒童的發展需要,因而被重新得到了審視,但由於傳統觀念的束縛,致使在區域活動的開展研究過程中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材料按教師的意圖投放,但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教師看見孩子在區域中沒有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就急不可耐地去講、去說明,把活動區當成自己「教」的舞台,把孩子操作的材料當成了自己講的道具……為了使區域活動這一新模式能有效地服務幼兒、服務教育,一年來,我們對區域活動的開展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下面就科學區域活動的開展談些做法、體會:

一、目標的設定

目標是創設科學區域活動環境、選擇活動內容、投放材料的依據,也是觀察、指導、評價幼兒活動的依據。雖說自主、自由的區域活動不同於嚴謹的集體教育活動,但也應有目標,只有在目標的前提下,才能保證教師為每個幼兒提供適宜的環境刺激,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主動的擺弄、操作去發現知識,鞏固已有的知識,並運用於實踐中。

在設置科學區目標時,教師可根據本班幼兒興趣、需要和發展水平,以及課程的需要擬訂區域目標。要注意的是,科學區域目標相對於集體活動而言,應更寬泛些、更長遠些。其次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和操作水平,及時、不斷地加以調整,使活動設計,材料的投放更好地定位在幼兒「最近發展區」上。

在制定目標時應淡化靜態的知識要求,應定位於培養幼兒喜歡科學的情感、態度以及幼兒學科學的方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為幼兒今後發展打好基礎。

二、投放適宜的操作材料

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智慧源於操作」,兒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擺弄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因此可以說科學區活動時,材料是幼兒的活動對象,那怎樣投放適宜的材料呢?

1、材料應有目的性

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是與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緊密相關的,也就是說,是將目標隱性地體現於材料中的。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把握年齡段幼兒的基本特點,以班級幼兒的階段培養目標為主要依據,並對本班幼兒當前的培養目標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並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的投放對幼兒有促進作用的材料。如,實施主題活動「有趣的種子」為配合完成目標「幫助幼兒區分周圍環境中的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獲得一些關於種子的概念,幫助幼兒學習探索周圍世界的方法」,我們在科學區投放了幼兒收集的各種種子,讓幼兒認識各種不同形狀、顏色、大小、生長位置的種子,並提供放大鏡讓幼兒仔細觀察種子的結構、外形特徵等,還提供百科全書、光碟豐富幼兒的知識,提供花盆、塑料格、鏟子等讓幼兒做實驗,使幼兒不斷積累感性經驗,構建關於種子新的認知結構,提高觀察、思維、動手實驗、發現、解決問題等能力。

2、  材料應有趣味性

實踐中我們覺得有趣的材料能激發幼兒主動學習,主要是因為幼兒覺得材料好玩,他們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動感變化,覺得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適合幼兒「玩中學」的特點,減少幼兒的壓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學因素的材料也沒有實際意義。

3、  材料應有層次性

投放材料的層次性,是指教師在選擇、投放材料前預先思考,將投入的材料逐一與幼兒通過操作該材料可能達到的目標之間,按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成若干個能與幼兒認知發展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層次,使材料「細化」。並在幼兒活動時,給予他們必要的提示和引導,使幼兒在選擇材料,進行操作擺弄時,能夠按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較快地進行探索,向目標邁進。如,大班探索「斜坡與球」的活動,教師準備的材料是精心細化分解的。在幼兒操作之初,教師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勵幼兒發現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運動方式。接著提供不同長度的斜面,讓幼兒操作觀察,再提供不同材料的斜面(磨擦程度不同),引導幼兒發現比較其中的秘密,再提供不同弧度的軌道讓幼兒觀察,球在不同弧度軌道上滾動會產生不同速度的現象,還可以提供不同球體如大而輕、大而重、小而輕、小而重等球體。

4、  材料的豐富性

豐富性首先可以理解為可供幼兒選擇的材料具有多樣性,如認知類和探索類;再則體現在材料的數量要比較充足,能夠滿足幼兒自由選擇的需要,能夠讓幼兒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願添加和改變等。

5、  材料的暗示性

人對周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和疑惑,在缺乏對已有知識經驗掌握的情況下,常常藉助於知識的暗示性來進行認知,如認識某一產品,先閱讀說明書等。因此也可以將暗示性蘊涵於材料中,這樣無需教師手把手地教,而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找出規律,按規律再進行模仿或創造。如,讓幼兒觀察蛋在不同濃度的鹽水中浮起來的過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雞媽媽救蛋寶寶的步驟圖,讓幼兒按步驟去試一試,感知蛋寶寶在鹽水中浮起來的過程。再如主題:「有趣的昆蟲」活動中,引導幼兒認識昆蟲的外形,教師一開始提供一種昆蟲如蚱蜢的標本、放大鏡、筆紙讓幼兒記錄,在表格的暗示下幼兒便可以進行觀察了,在幼兒對蚱蜢有了認識後,我們又添加了蜻蜓的標本讓幼兒進行比較觀察,孩子們經觀察、記錄、比較後發現了昆蟲的共同點。

此外,投放材料時,教師還要學會從幼兒談論的話題,選擇玩具時的「搶手貨」等細節中,發現幼兒正在關注的事物,發動幼兒收集相關的信息、材料充實到區域中。

三、進行有效的指導

1、建立必要的規則

科學區是幼兒自主學習的場所,但也會出現幼兒隨意丟放材料,或帶著玩具到處走動,或大聲講話,女孩子們則喜歡將多種玩具混在一起玩……,因此活動區也需要規則的限制,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積極性、主動性,也可以培養幼兒自律行為和責任感。針對孩子區域學習時出現的現象,我們組織班級小主人――幼兒討論制定區域學習時應該遵守的規則並建議他們用繪畫標記的方式,畫出來貼在區域內,提醒大家規範自己的行為。由於這些規則的制定,尊重了幼兒的需要,也是他們自己制訂的,故他們都很樂於接受。這些規則不僅為孩子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且孩子們還不斷地將規則內化為自己的習慣。

2、  實施隱性的指導

首先教師細緻的觀察是關鍵,通過觀察,教師能發現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身心水平的新發展,判斷幼兒的發展與自己預想的步驟是否吻合?確定所設的目標是否適宜?每個幼兒需要因人而異地給予哪些及時和必要的幫助,預設的材料是否引起幼兒的興趣?難易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添加輔助材料等等,通過觀察獲得了準確的信息後,便可以選擇指導的行為,進行適度的指導。

適度的間接指導的行為有:

(1)教師積極與材料互動發揮榜樣的作用。當幼兒面對新材料無所適從、當幼兒活動有所停頓或有放棄跡象、或幼兒對材料不感興趣時,教師可以找準時機介入,引導幼兒產生對操作的興趣,並做出較規範的與材料進行互動、積極探索的榜樣。

(2)適時、適度的提問引導

實踐中我們發現,提問引導過早,則會讓幼兒失去主動探索的機會,引導過遲則會讓幼兒放棄探索。那麼,何時介入最合適呢?我們認為當幼兒的探究行為或結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可時要介入,當幼兒有求助需要時要介入,當幼兒發生困難,如發生糾紛或活動有停頓或放棄現象時教師應準時介入。

適度就是教師的指導要留有餘地,多給幼兒以鼓勵、啟發、挑戰、暗示。盡量讓幼兒自己去發現探索。因為自己悟出的東西總比別人「傾注式」告訴的要記得清、記得牢。

(3)利用夥伴因素增進幼兒間的相互切磋與學習。

對於幼兒來說,從夥伴那裡可以學到許多以前不會的本領,可以從夥伴口中知道許多新鮮的東西,還可發展幼兒間的交往、合作能力。應培養幼兒樂於展示自己才能,耐心指導同伴的品質。多問孩子「你今天有什麼新發現?和誰一起發現的?」等,鼓勵幼兒相互指教,體驗與同伴互動學習的樂趣。作為教師也應尊重幼兒、理解幼兒,甚至向幼兒學習。將自己置於幼兒的夥伴地位,甚至有意創設操作失誤,營造師生同步學習的氛圍。那種師幼間、幼兒間互動探究、積極表達創造的美景將自然呈現。

(4)努力激發、維繫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學習常有「三分鐘熱度」的現象,這是幼兒心理發展不成熟的表現。教師在科學區增設「小問號專欄」和「小發現專欄」,鼓勵幼兒提出問題、交流自己的發現,體驗成功。

四、注重科學區學習後的交流

在科學區域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創設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提供幼兒交流各自經驗、提出問題的機會並使之分享同伴的快樂。

科學區的交流評價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1)對幼兒探索過程進行評價

幼兒探索過程從某種上講就是幼兒思維的過程,對過程的評價就是對思維的評價。一般可通過組織幼兒交流(結合圖畫記錄):自己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發現?有時幼兒往往集中於材料的表面特徵,在描述材料的動態過程時則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引導幼兒表述操作材料的過程。例如教師問:「你看到什麼啦?」幼兒:「我有時看見三個天線寶寶,有時看見很多個。」「那你什麼時候看見三個,什麼時候看見很多個?」這會讓幼兒明白三面鏡子擺放的角度不一樣,映出的物體個數就會不一樣,這樣可以提高孩子表述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還可以激發幼兒再探索的慾望。

(2)對非智力因素進行評價

可通過評一評誰和誰合作得最好,那個最能克服困難,誰觀察得最仔細等。培養幼兒從事科學探索的良好品質。

(3)對操作結果進行評價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通過探索、操作材料而獲得知識經驗是粗淺的、感性的,需要教師的歸納與評價,以幫助幼兒建構初步的知識結構。如孩子們記錄出蝌蚪的生長過程後,引導孩子總結出蝌蚪的生長過程。當然對孩子知識經驗的歸納要以孩子的操作結果為基礎,因為有時知識不一定是確定無疑的。如我班孩子記錄的青蛙生長過程就多一個細節,那就是兩條後腿不是同一時間內長出來的。的確我也在孩子們發現後看到了這一事實。如有疑問時可採用設疑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使探索活動深入下去,對孩子共同關注的探索內容可機智地將之轉化為正規的科學活動,發揮正規教學活動和區域活動互補的作用。

推薦閱讀:

強迫未成年人進行營利性陪侍,非法拘禁?強迫勞動?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罪?
海格里斯元宵燈謎 | 整年的幸運都靠這一猜了
凈空老法師在聯合國活動開幕致辭(2013年5月)
森林裡有糖果屋 灰姑娘丟了心愛的玻璃鞋
裝裱店的活動設想

TAG:科學 | 幼兒園 | 活動 | 幼兒 | 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