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有那麼多為什麼?很多父母看完沉默了
3-5歲前後的小孩,活脫脫一個行走著的迷你版的「十萬個為什麼」。我一個朋友家的小男孩,就是這麼一個小孩。
這個小男孩最喜歡一個叔叔。
大人問:為什麼最喜歡他,因為他給你買玩具了?
小男孩搖頭。
大人又問:因為他給你買好吃的嗎?
小男孩仍然搖頭。
最後,孩子說:因為他會聽我說話。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的作者阿黛爾曾經說過:
通常在孩子提問題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讓成人作為一個回應者來幫助他們更深入地探索他們的想法。
也就是說,孩子最看重的不是得到一個正確答案,而且父母的回應。
所以,在回應好奇寶寶的時候,看到孩子對於關係、對你的回應本身的需求,也許事情就會容易很多。
孩子各種新奇的想法,需要你的回應來幫助他確定。
當你回答不了孩子的問題
很多父母害怕的是孩子那種滾雪球式的提問,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環環相扣,沒完沒了。剛開始還能回答,後面簡直不知道發散到哪裡去了。
但其實這種提問,可以使孩子獲得更深更廣的知識。你可以在自己知識體系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給孩子講清楚。
有些時候孩子並不需要一個答案,只是想從你這裡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你可以採用反問的方式。這樣可能更合他的心意。也比你挖空心思從科學的角度來回答更能讓他感到滿足。
對於那些自己實在不清楚的問題,就明確地告訴孩子:「這個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一起去找找答案。」
你可以和他一起查閱圖書,或者上網搜索答案。這個過程,孩子也會學到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途徑。
你還可以採取遊戲的方式來解答孩子的好奇。比如,當孩子對「影子」很感興趣時,你可以和他玩踩影子的遊戲,還可以帶他畫下陽光下樹葉的影子,或者玩往牆上投影手影的遊戲。孩子可以在遊戲中,獲得更直觀的答案。
遊戲,是父母協助孩子尋找答案的有效方法。當孩子的問題背後有情緒
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車上,聽見一段媽媽和兒子的對話:
「別把手伸到車窗外面!」
「為什麼啊?」
「會被車刮傷。」
「為什麼啊?」
「因為車速很快。」
「為什麼啊?」
……
不管媽媽如何解釋,孩子都會追加一句「為什麼啊?」媽媽也越來越不耐煩起來。
其實,那個孩子的年紀已經不小了,而當時的樣子也不是完全不懂這些知識的樣子。他的一句又一句的「為什麼啊?」更像是對媽媽一開始粗暴命令的不滿和抗衡,好像在說:「我為什麼要聽你的!」
此時,媽媽可以轉移一下話題,或者輕輕地摸摸孩子的腦袋,溫柔地看著孩子。當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善意的時候,慢慢也會放下抵抗的情緒,不再用問題為難媽媽。
除此以外,如果孩子不斷重複「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去幼兒園」等問題時,多是出於對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的一種反抗,這時候應努力說服孩子,告訴他做這件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或者尊重孩子的意見,採取折中的方式處理 。
孩子的情緒會以各種不合作的「提問」表現出來。當孩子提問的時間、地點不合適
孩子的好奇心是不分時間、地點的,他們看到什麼、想起什麼張口就問了。
比如,在超市裡,他可能會大聲地問你:「媽媽,前面的阿姨為什麼那麼胖啊?」或者「媽媽,你不是說你要減肥,不吃***,你怎麼又買啦?」讓你十分尷尬,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很可能就會說:「你管這麼多幹嘛!」
你要明白,孩子並不是有意要讓你這麼尷尬。他的好奇並不僅僅局限在所謂的「知識」方面,他對人們的行為舉止、行事習慣也會充滿興趣。你可以小聲跟他說:「我們一會兒再討論這個問題。」
或者,你在工作上經歷了筋疲力盡的一天,回到家一句話都不想講,只想安靜會兒。可孩子卻圍著你轉問這問那,你的火氣騰騰騰就竄上來了,一句「一邊玩去!」簡直就在嘴邊呼之欲出。
你也要明白,孩子並不是有意要難為你,不讓你休息。他也一天沒有見到你,想和你親近,問問心中的好奇。你可以平靜地告訴他:「我現在非常累,我需要休息一下,然後我再來回答你的問題。或者你可以先去問問爸爸(或媽媽)。然後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推薦閱讀:
※哪個瞬間你理解了父母的某個思想或行為?
※男友反對我把錢給父母用來給弟弟買房子?
※想步入IT行業 可是沒有方向啊 到底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要宣傳「母愛無私」或「父愛如山」之類的思想???
※父母離異後,跟其中一方越來越生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