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儒生開始參政事1
05-29
西漢初期,統治者雖然崇尚黃老思想,標榜清靜無為政治,但同時也雜用儒術。其具體表現有兩點:一是吸收儒生參政,二是鼓勵孝悌力田。 歷來的儒生們,多有積極參政意識,漢初的儒生也不例外,而且對西漢政權的建立與發展,曾起過重要作用。統治階級對儒生有益於治國利民的政治主張,一併加 以採納,相互為用,呈現儒道法各家主張雜用局面,雖然主流是道家,但其餘各家思想也很活躍,較為自由。特別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任何政治力量都無法將其替代 或抹殺,其真理性和現實意義,不管統治者的政治主張如何,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實行。至西漢初年,儒家思想已有三百餘年的發展歷史,儒生遍及各地,具有 廣泛的思想影響和深厚的濁會基礎。儒生參政之後,力倡德治教化,起到轉變世風、改易民俗、凈化良知等積極作用。是以儒術可使黎民淳厚,興於禮義,社會穩 定,海內殷富。 劉邦雖有帝王才能,但他不讀書,不修文學,而且對儒生持有偏見,與儒家的繁文縟節格格不入。許多儒生好為直言,當面揭 短,更使劉邦覺得厭惡,甚至對儒生做出下流侮辱行為。在未發跡之前,曾見到客人頭戴儒生帽子,伸手將客人帽子摘下,往裡撒尿。自為漢王以後,又常罵儒生為 豎儒、腐儒,隨意貶毀。但是,對某些有真才實學的儒生,尚能言聽計從,加以推崇器重,又頗有尊賢雅量。早在人關前夕,酈食其去見劉邦獻策,他雖很有膽識, 擅長謀略,但因是位窮困落魄的儒生,知名度不高,故而劉邦見到他時,漫不經心,很不禮貌,繼續坐在床上,使兩名婢女為自己洗腳。酈食其看到此情此景,也很 不客氣,只是略為拱一拱手,不予叩拜,並以教訓的口氣責問劉邦:「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欲率諸侯破秦乎?」接著,劉邦和他對罵:「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 矣,故諸侯相率攻秦,何謂助秦?」酈食其緊跟著又以教訓的口氣說:「必欲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雙方經過如此唇槍舌劍對陣之後,劉邦已看出 酈食其很有膽識,非等閑之輩可比,後悔罵他是個賤劣如小孩子的儒生,趕忙停止洗腳,起身更衣,請酈食其上坐,表示歉意,願聞教誨。於是,酈食其先從戰國合 縱連橫經驗教訓講起,隨後建議劉邦避開攻打秦朝關中要地,奪取關東四通八達、糧草充足的戰略要地陳留,並自願親往陳留遊說縣令,使其投降劉邦。若縣令不肯 歸降,可率兵隨後攻之,自己為內應。劉邦立即採納了這個建議,遣酈食其人陳留遊說,隨後率兵至陳留城下,一舉奪取了該城,為人關滅秦打下了基礎,樹立了信 心。故而封酈食其為廣野君,獎勵他幫助擴大勢力範圍的功勞,成為第一個受到劉邦重用的儒生。
推薦閱讀:
漢王三年(前204)秋,項羽打敗漢軍, 佔領滎陽,迫使劉邦退守鞏城。滎陽以北的敖倉為秦朝屯糧之所,積粟甚多,項羽奪取滎陽後,不以重兵鎮守敖倉,而繼續揮師東進。劉邦因數困滎陽、成皋一帶, 也想放棄成皋以東地區,屯兵鞏城至雒城一線。酈食其見此形勢,向劉邦講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建議打消退守念頭,復進兵收取滎陽,食敖 倉之粟,扼成皋險要,斷太行通道,據飛狐口,守白馬津,以成割據之勢,令天下望而來歸。接著又分析了燕趙齊楚各地形勢,自願往齊說服齊王稱藩歸漢。劉邦心 悅誠服,依計而行,重新收復滎陽,佔據敖倉,氣勢大振,對戰勝項羽又多了幾分信心和把握。
隨著酈食其才能的顯露和計策的奏效,劉邦對 他也格外尊重和信任,同意他東去說服齊王田廣歸降。於是,酈食其重任在肩,隻身至齊,見齊王田廣,曆數項羽背約毀盟,失信天下,肆虐施暴,濫殺無辜,嫉賢 妒能,貪天之功,為天下之所共棄。盛稱劉邦能與天下同利,賞罰分明,士卒樂於效力,賢豪樂於為用,發蜀漢,定三秦,佔據關東各險要,已成帝王之勢,為天下 之所同歸。最後,敦請田廣速歸漢王,以全齊國社稷。否則,齊國危亡立待。田廣認為酈食其的話既符合事實,又有道理,立即決定歸漢,撤罷兵守戰備,與酈食其 飲酒祝賀。 酈食其不用一兵一卒,只憑自己的才識和利口,使擁有70餘城的泱泱大國歸漢,足顯儒生威力無窮,不可小視其作用。但是,文 武相輕、爭名奪利的陋習,往往使許多事情功虧一簣,付諸東流。正當酈食其在齊遊說時,大將韓信也率兵東進,欲以武力奪取齊地。途中聽到酈食其已說服齊王歸 順漢王,欲停兵折返,轉戰他鄉。謀士蒯通對韓信說:「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無行!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70 余城,將軍將數萬之眾,乃下趙50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這種不顧大局、輕蔑士人的話,與韓信內心想法暗合,隨即言聽計從,率軍渡河,指 向齊國,進至臨淄城下。齊王田廣面對韓信來攻,也不辨黑白,認為是受酈食其的騙了,遂將其殺死,而後棄城逃走。 酈食其的悲劇,是韓信一手促成的,他不僅借齊王的刀將酈食其殺害,而且乘齊王已降不備,將酈食其已到手的功勞奪為已有。漢王雖然得到齊地,卻因韓信而喪失齊的民心,齊王田廣、齊相田橫逃走後,集結殘部,與楚聯合,同漢為敵,繼續使漢軍背上沉重包袱。西漢政權建立後,一些經過楚漢戰爭洗禮,幫助劉邦定天下的儒生,首先受到重用,並形成西漢政權建章建制的骨幹力量,其中最受尊崇者有叔孫通、陸賈等人。
叔孫通是漢初通權達變的名儒,秦朝時即拜為博士,並從秦二世虎口逃出。漢王二年(前205),叔孫通率百餘名弟子歸漢。初到時,因身穿儒服,為劉邦所憎 惡。他知道劉邦既然以衣帽取人,便投其所好,改穿劉邦家鄉短小的楚服,令劉邦高興。接著他向劉邦推薦了許多)士士武夫,而不推薦自己的弟子,令弟子們大惑 不解,問他是何道理,叔孫通對弟子們說:「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斗乎?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於是,取得了弟子們的諒解, 劉邦也很佩服他的見識,拜他為博士,號稷嗣君,希望他能像后稷輔佐堯一樣幫助自己打天下。 漢王五年二月,劉邦令叔孫通選擇吉日良辰, 在定陶宣即皇帝位。在慶祝劉邦登基宴會上,群臣借酒爭功、醉後狂呼亂舞,拔劍擊柱,有如一群烏合之眾,令劉邦深以為憂。叔孫通看到劉邦越來越討厭這種不成 體統的場面,便向劉邦建議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劉邦雖然也懂得不同形勢下,起用具有不同特長的人,但覺得 建立朝儀這件事很難,懷疑叔孫通能否辦到。於是,叔孫通又講述各代禮儀都不一樣,因時世人情之變而異,可以參考古禮和秦制而創立漢朝禮儀。最後,劉邦僅答 應叔孫通試一試,仍無必成信心。並告訴叔孫通:一定要簡單明了,容易掌握,他能做到才行。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