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每日為錢愁,智商會丟13分

你下定決心新的一年開始,要改變10個壞習慣,學好英文,存錢,交新朋友……你今年要比去年更好,但每年計劃老是NG,重來!失敗!無法實現!你問我,如何管理時間?對我來說管理時間不是機械式訓練,而是個人生活風格的延伸。你問我,為什麼做事高效率?一次可以完成好多事?想一想,如果你有真正想做,值得做,這輩子想要一直做下去的事,相信我,你也是效率高手!先看有多少錢,才決定要花多少從小,我的父母對於家庭的經濟狀況抱持著完全向子女隱瞞的奇特態度,以至於我一直到長大,才開始透過模仿,從頭摸索學習跟金錢之間建立友好的關係。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有一回,還在念小學的時候,學校發家庭調查表,要填寫家庭的基本資料,其中有一個項目是家庭的經濟狀況,裡面有幾個選項必須勾選,當我回家拿聯絡簿給媽媽簽字的時候,只有那一欄母親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填。我急了:「拜託!隨便選一個就好了,不然我會被老師罵!」小時候的褚士瑩是很怕老師的。「到底怎麼樣?要填『小康』嗎?還是『貧窮』?還是『富裕』?」我一直催促著,都快哭了,但是父母親完全不理我。「這什麼爛規定!如果你們老師有問題的話,叫她來找我!」我的父母固執起來,也是很讓子女傷腦筋的。最後我真的就交了一張家庭經濟狀況那一欄空白的家庭調查表,結果好像真的也沒怎樣就不了了之了。但我就在這種完全不知道自己家庭究竟是在「貧窮」還是「富裕」天平的哪一端的朦朧狀況中長大。老實說,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完全不知道我父母的財務狀況。我甚至合理懷疑,我的父母兩人之間,雖然當一輩子夫妻,搞不好也不知道彼此的財務狀況。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家裡做生意的同學家變,家裡的經濟突然從有錢人掉到了谷底,同學紅著眼睛跟我說他是如何發現的:「晚上全家一起吃飯,開了一個蒲燒饅罐頭配飯,大家都想吃,我就隨口跟媽媽說:『那就再開一罐好了。』結果媽媽突然哭了,說:『這是最後一罐了,全家要一起分著吃。』我從來沒有想過,突然我們家會連多一個罐頭都吃不起……」老實說,雖然我很同情這位同學的遭遇,但是當時我竟然心底升起一股莫名的醋意,羨慕他竟然可以這麼赤裸裸地看清自己的家計。話說從那天開始,這個同學就突然改變了,他對於金錢的價值變得非常重視,也謹慎評估金錢占人際關係的角色(比如特意跟放學後會一起去快餐店消費、聊天的同學疏遠),有些同學覺得他突然變得很「臭屁」、高傲,從本來跟大家一樣嬉笑怒罵,忽然變得獨來獨往,但只有我知道,其實這都只是他選擇保護自己的方式。我決定幫他保守這個家庭祕密。或許他有些後悔對我說了這些私密的事情,從那次以後一直到畢業為止,我們幾乎都沒有再打過招呼。雖然如此,偶爾還是會輾轉聽到從不知情的老同學那裡傳來的消息,畢業以後,他選擇了大學主修商科,出社會以後,進了金融界里做很辛苦但是高傭金的業務工作,總之,對於金錢的恐懼,似乎不知不覺主宰了他的成年生活。那個時候,我回頭看父母的決定,才發現我的父母能夠保護子女在免於憂慮金錢的環境下順利成長,或許是值得感謝的教養方針,讓我從小到大學習「用該用的,省該省的」,而不是先看我有多少錢,才決定要花多少,或是看我可以從父母那裡拿到多少錢,才決定想要什麼,因為我一點也不曉得家裡有沒有這筆錢。或許這是為什麼,花二十萬台幣去國外遊學三個禮拜這種事情,我壓根兒就沒想過要跟父母開口。心底深處,也多少有些疑問,如果父母從小就教育我金錢的意義,那麼是否我會跟錢的關係更自然,而不是像我的父母那樣,需要自己摸索、猜測金錢的意義?因為沒有人教導我金錢的價值跟用錢的方法,從小養成了觀察別人用錢的習慣,我因此發現有錢人和窮人跟金錢財富的關係,真的很不一樣。每天為錢憂慮,智商會降低13分我發現窮人跟錢的關係通常是這樣的:直接:手持著名牌的東西時,就覺得自己比較有價值。用高級化妝品,或是穿比較貴的衣服時,就會覺得自己比較漂亮。壓力大的時候,花錢就有紓壓的效果。覺得自己一無所有:這種一無所有的想法,象是毒素般從荷包穿過口袋滲透到整個人,讓人沒有自信。無論再簡單的事,都覺得自己沒有條件。這樣的人,往往因為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過度積極投入各種資格考試跟證照達人的競爭中,但大多數的資格、證照都沒有實用價值。什麼事都用錢作為標準:看到別人出手比自己闊綽時,自動覺得那個人比自己厲害。看到別人開好車、住豪宅,自然覺得那個人比自己成功。是非黑白,反而不怎麼重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手上有點錢的時候,不會拿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反而會拿來交際,只為了「融入」有錢人的圈子,進不去扶輪社也要加入獅子會,認為這是自我投資,裝闊的結局是果然很快又沒有錢了,但想要以此建立起賺錢的關係卻一點效果都沒有,只有花錢的關係。鑽牛角尖:工作是為了想賺錢,但是因為薪水太少了,所以無法存錢。因為一直想著「我沒有價值」所以能力自然無法發揮。因為無法發揮所以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自然也得不到來自別人的好評價。因為沒有發揮過實力,對於自己的能力無法適切評估,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什麼,所以就繼續一直做著瑣碎的小事。因為做的都是瑣事,久而久之就覺得自己變得更渺小了。因為自己很渺小,所以開始做無意義的犧牲,以至於隨時都處在疲倦的狀態。長期處在疲倦而苦惱的狀態,開始分不清楚是因為沒有錢,所以活著才沒有意義;還是因為一生都在做沒有意義的事,因此才會沒有錢。還沒想清楚,通常就死了。有趣的是,國際期刊《科學》刊登一篇由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穆拉納坦(Sendhil Mullainathan)跟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華裔學者趙佳穎共同的研究,針對美國東岸新澤西州一間購物中心四百位年薪分別從兩萬美元到七萬美元不等的中低收入民眾,還有印度的甘蔗農分別做的實驗,發現貧窮與其隨之而來的煩心事會消耗很多腦力,每天要為三餐憂慮的人,往往無法關切到生活的其他面向,甚至會讓智商降低十三分,更容易犯錯,導致原本的經濟狀況更加惡化,我覺得這是完全可能的。花越多,就賺越多?至於真正的有錢人,跟金錢的關係,據我的觀察是比較接近這樣的:錢只是工具:真正的有錢人沒有把錢當成目標的想法。用錢來換成什麼,才是考慮的重點。不大容易受到金錢誘惑:沒有什麼「非買不可」的東西,只買真正喜歡的東西。但遇到真正喜歡的東西,價格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價格的高低不會影響喜愛重視的程度。 適不適合自己才是重點,不喜歡的東西,無論價格再便宜也沒有吸引力。所以推及到生活面,也不會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有錢的人通常比較有自信:就算實際上可以支配使用的錢比窮人少的時候,也很敢冒險。比如相信眼前遇到一個很好的賺錢機會,雖然口袋沒有錢,也覺得當然可以做,因為錢反正去找就有了,賺了很快就可以還了。資格沒有也沒關係,真正要用的時候再去取得就好了,結果也真的會成功。錢只是考量價值時的其中一種標準:比如新聞播報隔天汽油每公升要漲○?七元的時候,有錢人絕對不會願意跟著大伙兒、推著摩托車去加油站排隊等四十分鐘,只是為了要省二十八元台幣。這並不是有錢人不在乎小錢,而是四十分鐘的時間,很明顯並不值得。無論貧富,凡是跟錢有緊張關係的人,都無法忍受沒有佔到便宜的想法。良性循環:有錢人認為既然有賺錢就要用錢,不會把賺來的錢統統收著。因為不惜花錢投資自己,讓自己的條件越來越好(而不只是花補習費跟報名費,拿回一堆根本不能拿來找工作的奇妙證書),因此可以賺更多的錢,以至於不知不覺中變成那種「花越多、就賺越多」的人。「永遠比夠用多一點點」的金錢觀我的父母從沒有教導我跟錢應該保持如何的關係,只告訴我該用的就不要省,該省的就不要浪費,跟「有沒有錢」這件事情可說是完全脫鉤。因為不懂如何跟錢相處,所以只好模仿,既然是要模仿,觀察了有錢人跟窮人之間的習慣區別之後,當然我想要模仿有錢人,於是從十六歲成年自行支配金錢開始,就一點一滴學習有錢人用錢的方法。當長大以後,我常常告訴別人我的金錢觀:「我心目中最大的富有,就是不需要計算自己有多少錢,但要用錢的時候,永遠比夠用多一點點。」幸運的是,我這前半輩子,果真沒有需要計算錢的時候,也真不曾為錢憂慮過。雖然經濟獨立那麼多年,脫離了父母的理財方式,但是我發現自己仍然繼續受到他們金錢觀很大的影響。現在的我,慚愧地說,還是跟小時候一樣,繼續過著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錢的人生。但幸運的是,我從來沒有慾望想要勉強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至於真正想要的東西,總是不需要特別計算就能買得起的,甚至喜歡的很多事物,都不是再多的金錢能夠買到的,象是悠閑的時光,象是完美的夕陽,象是跟好朋友相處,抱持好奇心,容易被美好的事物感動,這樣的生活,讓我繼續過著沒有理由去算錢的生活。接下來這是後話。最近因為好奇,我問母親為什麼當年不肯告訴我如何勾選家境狀況,退休前當會計的母親竟然用無辜的口吻,說出讓我大為吃驚的話:「因為這輩子我們家從來就沒有記過帳啊……」媽媽,妳未免太強了!只能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作者:褚士瑩
推薦閱讀:

會長人物||鄧愛國:扛起時代大旗,打造軟體名城
商會寶鑒||現代商會模式的探索——機遇與挑戰

TAG:智商 | 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