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專家解答「碘鹽能否防輻射」等十二大疑問--國際--人民網

                                           核輻射會不會危及中國

                 權威專家解答「碘鹽能否防輻射」等十二大疑問

2011年03月18日09:10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手機看新聞

                                                      恐慌比災難更可怕

  李光東

  日本大地震導致的福島核泄漏,正引發不少國家和地區的心理恐慌。作為這種恐慌心理的應急反應,人們在採取一切自認為正確的措施進行防衛。比如,歐美部分地區公眾開始購買碘鹽防止核輻射,我國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公眾搶購碘鹽的情況,甚至連醬油、腌菜等含鹽食品也遭搶購。

  為何區區幾條傳言,就導致國人陷入恐慌與混亂,引發「一鹽難求」,而有關部門、專家學者每天在媒體上苦口婆心地告訴大家「日本核泄漏當前的不利影響有限」、「碘鹽中的碘含量相對較低,起不到預防放射性碘的作用」、「盲目服用碘片或加食碘鹽,還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卻無法讓有些人用理性與常識做出正確判斷?

  這種混亂首先來自於從眾心理。在傳言散播初期,一批篤信「海鹽將無法食用」、「碘鹽防輻射」的人掀起了搶購潮;而後,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心態的人加入搶鹽大軍;再後來,那些認為「別人買我也買,多買點也沒壞處」的人也開始買鹽。三重心態累積,加劇了社會恐慌心理。

  「從眾」透射出公眾相關知識的缺位。中國公眾是第一次相對近距離地感受到核輻射的威脅,有「核憂慮」是正常的,但不應盲目將其變為「核恐慌」,更不應根據自己了解到的片面、不實信息,盲目行動,人為製造恐慌。如有疑慮,可以多了解知識、關注相關動態。比如目前日本本島各地的輻射情況、風向對核輻射散播的影響,以及正確的防輻射知識。哪怕真有那麼一天,也該知道,關好門窗、戴上口罩等才是正確方法,而非盲目囤積、食用碘鹽。

  一旦公眾的憂慮露出苗頭,有關方面就應當及時對社會心理及情緒進行預判,採取更為積極的防範措施,其中包括把更多的知情、判斷權交給公眾。比如福島核泄漏之初,有關部門和專家就應該在第一時間就這一事件對本國影響做充分、足夠、實事求是、定性與定量的分析,而不應僅僅是籠統的「風向、洋流向東,對本國影響不大」之類的話。只有當公眾相信你提供的信息是客觀、可信的,才會基於這個信息的價值判斷決定自己的行為。不要等到恐慌心理產生,再行多方努力,那樣會事倍功半。哪怕在採取防範措施時,超前、嚴格一些,公眾都能理解與支持政府部門為民著想的用心與行為。唯有如此,才會從根本上消除心理恐慌之源,最大限度地穩定情緒。▲

  核輻射會不會危及中國

  ●本報赴日本特派記者 李 劍●本報記者 田 野 張 靜●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道

  從3月12日開始,日本大地震所引起的核輻射危機一天比一天引起全球更多人的關注和擔憂。短短几天之內,福島第一核電站先後發生多次爆炸、起火,日本首相菅直人指出,災難性的核泄漏陰雲正籠罩在日本上空。

  3月16日,福島核電站附近核輻射量達到正常狀態的6600倍。最讓中國老百姓擔心的,是這些放射性核物質會不會隨風漂洋過海,來到自己身邊,從而對健康造成巨大危害。鳳凰網日前調查顯示,將近50%的中國人對此感到恐慌,其中19.2%感到非常恐慌。各種傳言一時間遍布大街小巷:核輻射已到達菲律賓、24小時內不能出門、吃碘片、穿長袖衣服……讓恐慌心理迅速升級,「核輻射」成為近日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

  本報記者走進日本災區

  截至3月17日記者發稿時,日本第一核電站的6個反應堆,均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問題。1、2、3、4號反應堆先後發生爆炸,原本安全的5、6號反應堆也於16日傳出冷卻系統失靈、溫度升高的消息。15日爆炸升級後,福島附近地區核輻射一度達到每小時400毫希,日本首相菅直人要求把周邊居民的避難半徑從20公里擴大至30公里。與其相距220公里的東京,輻射量也升高到正常標準的22倍,不少東京市民開始打點行裝,往南向名古屋、大阪等地撤離。

  3月16日,本報赴日本特派記者在與福島縣相鄰的新瀉縣中國總領事館,見到了心急如焚的吉野太太。這位大連人本姓陳,嫁給日本人吉野就隨了夫姓。她們全家在福島縣的福島市住了8年,據她講,11日的地震雖然劇烈,但房子沒事,她們只是到加油站加滿了油,靜觀其變。改變她們命運的是核輻射,儘管吉野先生仍堅信日本政府的說法,認為輻射並不嚴重,但在恐慌情緒的傳播下,她們全家於14日逃出福島縣,目前最迫切的願望是搞到機票,全家人撤回大連。像吉野家這種情況在當地並不少見。15日晚,記者完成採訪任務後已經在新瀉找不到住處了,最終只得住在當地的一家洗浴中心裡。與記者同樣躺在地上過夜的日本災民很多,有一些是帶著睡袋舉家出逃。不過,也有輻射區的日本人十分鎮靜,表示相信政府關於輻射危害範圍的說法。另一方面,有專家在電視上教大家如何降低輻射損傷,如待在家裡,關好門窗、關掉換氣扇。非要外出時,戴帽子、膠制手套、穿膠鞋,蓋住傷口,如果下雨一定要遮住皮膚等。

  日本《朝日新聞》16日頭版的大標題是:「福島第一核電場很難受到控制」。目前,很少有日本專家願意預測事態的發展,因此媒體多以報道新聞事實為主。也有日本人抱怨稱,政府每次都說情況得到控制,但不久又承認事態在惡化,這使得不少人對政府的說法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妄自預測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麻煩。

  囤積碘片成歐美百姓第一反應

  日本核泄漏的嚴重事態以及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令各國紛紛開始做出反應。3月15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布緊急公告,稱採取自願原則,安排尚在重災區的中國公民有序撤離日本。菲律賓駐日本大使館也表示,將安排部分使館人員及家屬從日本撤回。法國駐日大使館臨時關閉,並建議公民最好在幾天內撤離東京……韓國、新加坡和菲律賓、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開始檢驗日本進口食品的放射劑量。據法新社報道,對於來自日本航班的乘客,不少國家還對他們身上是否受過核輻射進行了檢測。

  3月16日,本報駐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俄羅斯、馬來西亞、韓國記者先後發回報道,詳細描述了各國老百姓面對日本核泄露危機所表現出的種種擔心。儘管美國核管制委員會(NRC)16日表示,即使有害物質飄到8000公里外的美國西海岸,甚至更接近的夏威夷地區,其污染水平也不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但在美國,還是形成一股搶購碘化鉀的風潮。弗吉尼亞州一家供應碘化鉀的公司每分鐘都會收到3份訂單,1萬多盒碘化鉀很快銷售一空。而以往,他們每周所接到的訂單不過3份。在德國,由於搶購,藥店里測試核輻射的測試儀、碘片、口罩等一度短缺,各大媒體滾動播出防禦核輻射的宣教片,絕大部分人取消了去日本的旅行。法國《費加羅報》近日做的一個調查顯示,1/3法國人擔心日本核輻射會對自己的健康有影響,一部分人開始購買碘片以備防護之用。歐洲是世界上核電站最密集的地方,人們對核泄漏會不會在本土發生更為關注。在加拿大,儘管衛生部門官方專家稱不會受到核輻射影響,但人們還是急著買碘片,囤積在家裡以備不時只需。尤其像溫哥華這樣位於太平洋邊上的城市,很多民眾擔心,核輻射的到來只是遲早的事。在莫斯科,由於距離日本過於遙遠,老百姓沒有表現出太多擔心。但離日本較近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已經在持續監測輻射水平,15日發現,核輻射有輕微上升,不過仍屬正常。有些老百姓已經開始搶購碘片和飛往莫斯科的機票。俄羅斯政府準備,一旦情況發生變化,立即撤離遠東居民。

  與歐美相比,亞洲國家的反應各有不同。在與日本距離最近的韓國,人們目前表現非常「平靜」,沒有人戴口罩上街,也沒有人表現出特別的擔心。只是3月15日東京輻射升級後,網上和手機簡訊上有人傳播放射性污染物即將擴散到朝鮮半島的流言,造成了一定恐慌。但韓國政府和媒體馬上出來闢謠,以《韓國也有流言蜚語》為標題進行報道,逐條分析謠言的不可靠性,並依據風向,說明放射物質目前不可能到達韓國。菲律賓曾是核輻射傳言的受害者,在當地造成不小的震撼。位於馬尼拉的菲律賓綜合科技大學一度停課,但闢謠後很快恢復正常。馬來西亞人儘管心裡很不踏實,但在生活上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甚至沒有買碘片等自發性防護措施。

  即使反應堆芯爆炸,也不會影響我國

  對於中國來說,與日本「一衣帶水」的距離,也導致「核恐慌」陰雲漸漸擴散。儘管從3月12日起,環境保護部已全面啟動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路,並隨時更新監測結果。有關部門多次緊急闢謠,世界衛生組織駐中國代表藍睿明博士更於16日發表公開聲明指出,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日本核放射性物質發生明顯國際擴散。然而,一輪又一輪新的傳言還是通過網路和手機簡訊不斷蔓延。其中,「海水污染沒鹽吃」、「吃碘鹽防核輻射」等影響最大,導致多個城市居民紛紛上街,搶購含碘的相關食品。從3月15日開始,浙江、江蘇、上海等沿海省市的多家藥店,掛上了宣傳碘鹽的大標語,並掀起了碘化鉀(碘片)、華素片(含碘成分)的「搶購潮」。就連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食鹽,都搖身一變成了熱銷貨,個別地方食鹽價格已從每400克1.3元飆升到近20元。「碘」概念還從藥店延伸到了菜市場,含碘較多的海產品,如海帶等,在上海部分菜市場已經脫銷。不僅如此,很多人還把目光盯上了孕婦防輻射服,其銷量比平時增加了好幾倍。

  核輻射究竟離中國有多遠?3月16日,本報記者對國家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柴國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輻射安全研究所研究員王仲文、解放軍307醫院全軍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陳虎等專家進行專訪。他們指出,首先,日本將核輻射的避難半徑設為30公里,意味著在這之外,都不會對居民產生太大影響。我國離日本有1000多公里,目前屬於安全距離。其次,未來核輻射是否會影響我國,起關鍵作用的是風向和風力。目前日本的風向是自西北向東南刮,而我國位於日本西側,中間還隔著朝鮮半島,所以短期內放射性物質不會擴散到中國來。第三,即使風向改變,放射性物質向中國轉移,大約會在2天左右到達。在這個過程中,其逐漸沉降、稀釋,濃度變低,不會對中國人健康有明顯影響。第四,就算髮生最壞的狀況,即反應堆芯爆炸,其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也僅為30—50公里,幾乎不可能擴大到我國。

  對於目前颳起的搶購碘鹽熱潮,專家強調,人體甲狀腺聚集碘的能力很強,因此盲目服用過量的碘,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會導致甲亢等多種疾病。▲

  權威專家解答十二大疑問

  ●本報記者 田 野

  王 月

  受訪專家:(排名不分先後)

  ● 國家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 柴國旱

  ●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葉常青

  ●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輻射安全研究所研究員 王仲文

  ● 解放軍307醫院全軍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  陳  虎

  ●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研究室教授  桂立明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安全所研究員  張  偉

  核輻射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針對目前讀者普遍關心的問題,本報專訪多位權威專家,為大家解疑釋惑。

  1.核輻射對中國有多大影響?

  不妨把這次核泄漏與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做個對比,當時被定為7級,有人形容像是原地引爆了一枚核彈。那次事故嚴重影響的範圍是30到50公里,受影響較大的範圍也就是200公里到500公里,超出500公里以外的地區,雖然有的地方也可以測到放射沉降物存在,但實際影響已經不是太大。退一步說,即使目前發生了最壞的狀況,也就是核反應堆芯爆炸,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也不會超出30—50公里這個圈,擴大到1000公里外的我國,幾乎不可能。

  據了解,日本東京的輻射量已達22倍多,聽上去嚇人,其實這隻代表環境的指標上去了,給人造成的損傷還差一大截。國際標準是,只要輻射量在100毫希以下,對身體沒任何危害。舉個例子,現在站在東京街頭十幾個小時,還沒有拍一次X光片的輻射量大。

  2.核輻射通過什麼途徑傳播?

  核輻射傳播的行徑是空氣。放射性物質主要通過大氣釋放,隨距離增加濃度會逐漸稀釋。但它不是生物性傳播,而是物理性的傳播。它就像一種灰塵,隨風飄落到哪裡,就對哪裡的環境有影響,然後按自然規律衰減。所以,危害主要於日本福島當地及附近區域。城市居民,沒有必要擔心管道飲用水受污染,如果不放心,剛摘下來的蔬菜多洗兩遍就可以了。通過土壤傳播則是不可能的。

  3.日本核燃料流入太平洋怎麼辦?

  日本政府會儘可能避免放射性污染物直接排入海水中,即使真流入海水中,也未必能危害全人類。放射性物質會被海水稀釋到無窮小。就像一滴藍墨水滴到杯子里,還能看到藍色,放到澡盆里,就看不到了。另外,很多核潛艇都在海里出過事,但到目前為止,沒有證據表明,這些物質對人體和環境產生過影響。

  4.核輻射對人體會造成多大危害?

  輻射無處不在,我們吃的、住的、天空、山川,乃至身體都存在著放射性,核輻射只是其中的一種。比如,磚房0.75毫希/年;宇宙射線0.45毫希/年;水、糧食、蔬菜、空氣0.25毫希/年;土壤0.15毫希/年;北京到歐洲坐飛機往返一次0.04毫希。放射性物質主要通過體外和體內照射傷害人體。通常,皮膚、呼吸道和胃腸道會成為放射性物質傷害人體健康的主要途徑。

  當短時間全身外照射輻射量不足250毫希時,血液中的淋巴細胞可能會發生變化,但不會有臨床上的病變;250—1000毫希時,血液中白細胞減少,可能出現結膜炎,但身體機能不會變化;1000—2000毫希時,身體可能出現疲勞、食慾減退、噁心等,血液中淋巴細胞及白細胞減少後恢復緩慢;2000—4000毫希時,會在一天之內引起人噁心、腹瀉、嘔吐,幾周之內脫髮、食欲不振、虛弱及全身不適等癥狀,可能死亡;輻射量在4000—6000毫希時,會引起人嚴重不適,2—6周之內死亡率大概為50%;6000毫希以上,若無適當醫護,死亡率為100%。

  5.怎麼能知道自己所在地是否有核輻射?

  放射性物質無色無味,我們無法感覺到,但可通過儀器測量。當從沾染區出來,懷疑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時,應去檢測站進行體表、體內污染檢測。

  從3月12日開始,中國環境保護部已經全面啟動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路,監測結果實時在環保部網站上更新。我國上海、江蘇、廣東等沿海城市已經採取緊急措施,24小時嚴密監測核污染。到目前為止,未發現任何異常。

  6.補碘片能防核輻射嗎?

  碘片預防核輻射的原理是:一旦甲狀腺組織被非放射性穩定碘佔滿,就會阻止甲狀腺對放射性碘的吸收。在攝入放射性碘前或攝入後立即服用穩定性碘的防護效果最佳。除被放射性碘污染環境地周圍幾十公里內的人外,沒有遭遇核輻射威脅的人根本不需要服用碘片。特別對於本身就有甲亢的人來說,大量服用碘甚至是有害的。

  7.吃碘鹽能防核輻射嗎?

  老百姓搶購碘鹽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覺得其中含有碘酸鉀,關鍵時刻可防輻射。實際上,碘鹽中的碘酸鉀含量很低,作用不大。吃2—3公斤碘鹽才相當於一片含碘量為100毫克的碘片。如果盲目服用,反而可能導致身體的諸多不適。另外一種就是一些沿海城市的居民,擔心海水被日本核輻射污染,所以囤鹽。其實,我國食鹽大部分是礦鹽,海鹽的量不會超過20%。而且我國礦鹽資源充裕,不會供應不上。

  8.穿孕婦防輻射服管用嗎?

  輻射有很多種。核輻射是電離輻射,與日常電磁輻射不一樣。電磁輻射和核污染的電離輻射有本質區別。孕婦用防輻射服或許能反射電磁輻射,但對能量高得多的電離輻射無能為力。

  穿白色衣服也不能防核輻射。輻射影響只看穿透性,不管材質的顏色。核輻射主要是α、β、γ三種射線:前兩種射線穿透力小,只要放射性物質不進入體內,影響不大;第三種的穿透力很強,能穿透人體和建築物,危害距離遠。可以看出,能否防住這些輻射,和防護物質的顏色並無關係。白色防護服更醒目,也易於發現被污染的斑點。對於外照射防護沒有作用。

  但有專家認為,白色衣服確實對減輕核爆炸引起的燒傷有一定作用;但日本泄露的放射性顆粒物質,不是核爆炸光輻射,所以,穿啥顏色都一樣。

  9.核輻射後第一場雨危害大嗎?

  如果空氣中已經有放射性物質存在,那麼前幾場雨水會將這些顆粒漂浮物帶到地面,地面的污染會增高。最近福島附近都有降雨或降雪,空氣中的放射性物質大部分會落到日本本土,被風吹散到世界其他地區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10.海產品還能放心吃嗎?

  中國市場的海鮮主要來自江蘇、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地區,從日本進口很少;目前市場就算有從日本進口的冰凍海鮮,也是在震前到達的。另外,中國海關已對來自日本的進口食品進行監測,現在的儀器靈敏度很高,稍有放射性物質馬上能測出來,百姓密切關注檢驗結果即可。

  從海洋環流分析,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物質將流向東至東北方向,進入北太平洋,近期不存在向中國海域擴散的水動力條件。即使有污染物,也已經被海水稀釋到很少了。所以,海產品完全可以放心吃。

  11.萬一遇到核輻射我們怎麼辦?

  衛生部網站15日發布《核與輻射事故醫學應急問與答》細緻、全面地說明了在核輻射下如何自我保護。

  呼吸防護:帶上防塵口罩的防護效果可達75%以上,沒有口罩也可用濕毛巾等代替,掩蓋口鼻處,防止污染物進入體內。

  體表防護:避免淋雨淋雪,穿長衣,戴帽子、頭巾、眼鏡、雨衣、手套和靴子。翻起上衣衣領口,然後在外面圍上圍巾。出門時紮緊袖口和褲腳等地方,減少體表污染。

  食物防護:來自污染區域的食物最好不要再吃。多吃點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蔔素等營養物質的食物可能有助於防輻射。暴露在外面的新鮮蔬菜洗一洗再吃,嬰幼兒不要喝當地新鮮的牛奶。

  除去沾染物:如果留在室內,最好關閉空調、換氣扇和其他進風口。徹底洗澡,尤其是要清洗口鼻腔和毛髮。若沒有淋浴,可以用水清洗身體的裸露部位,比如臉、脖子等,特別是有油污的地方,用肥皂擦洗可清潔95%以上。脫下被沾染的衣服時要特別小心,最好不要重複穿戴。

  12.中國核電站安全性高嗎?

  日本福島核電站建於上世紀60年代,屬於第二代核電技術。我國核電站建成較晚,基本採用的是第三代核電技術,第三代核電站的安全性比第二代核電站的安全性高100倍,所以完全不用擔心。如果出現核泄露前兆,國家會提前採取應對措施。

  福島核電站的主要危害不是地震,而是海嘯。福島核電站設計是能抗0.6級地震動,日本這次實際上是0.4級地震動。我們國家地震一般是0.15的地震動,所以,即使出現了地震,核電站也沒有太大問題。

(責任編輯:李葉)
推薦閱讀:

選舉前夜:美國人民有可能會迎來一場變革嗎?
蒯通是「廢柴」嗎--時政--人民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老婆守則》
中國人民對美國大選如此熱切關注,揭示了什麼?
為什麼刑警賺錢不多、又不安全,還是有人會去干?

TAG:國際 | 人民 | 專家 | 疑問 | 輻射 | 人民網 | 碘鹽 | 權威 | 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