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第六十三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第六十三集)  2012/12/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6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二百八十九頁,第四行第一句看起:

  「《會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議,故名妙德」。三德秘藏,資料裡頭,參考資料裡頭有比較詳細的說明,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涅盤經所說大涅盤所具之三德」,第一個是「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這個身是個抽象的名詞,有沒有身的相?沒有。不但身的相沒有,心的相也沒有,這是法性。法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心,也是哲學裡面所講的萬法的本體。我們曾經常常用電視、電腦屏幕做比喻,這是不生不滅的。把現相比喻作屏幕出現的畫面,所有的畫面都是生滅相,這個大家都很容易明了,是電波的波動現象。屏幕它沒有波動現象,實際上它也是波動現象,我們看不出來。因為,所有一切現象全都是波動現象產生的,只是波動頻率有高低不同,高頻率的太高了,我們見不到、體會不到,太低的頻率也感覺不到。我們今天六根起作用,能緣到的波動現象是非常有限的,波動的頻率無量無邊。凡是波動的,佛都說這是假相,不是真的,不動的是真的。所以法性是不動的。法身無相,法身就是常寂光,這裡面沒有現象,但是不能說它無,它遇到緣能現一切現象。雖現一切現象,不能說它有,所有的相是幻相,包括諸佛的實報莊嚴土,都不是真的。學佛終極的目的是回到常寂光,回歸法身。法身的德無量無邊,沒有辦法說得盡的。

  第二是「般若德」,般若是智慧,「法相如實覺了者」。法相就是從體起用,從常住不滅的法性變現出虛空法界、諸佛剎土,變現這麼多的現象,都能夠如實覺了。對於這些現象體相用、因緣果、事理都能通達,沒有障礙,這叫智慧,般若智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

  第三,「解脫德」,解脫是「遠離一切系縛,得大自在」。也就是說,法相無量無邊,自性決定不受干擾,在萬象裡面它如如不動,這就得大自在。如果受外面境界的干擾,心就亂了,你就不自在。不自在,要隨業力轉變,這就麻煩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業力變現的,這就是心現識變。識就是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它能變,變出十法界,十法界的現象也是無量無邊。

  這個叫三德秘藏,秘是說它的理、說它的事。理很深,深密,不是普通人能知道的,佛能開演,但是人聽不懂,所以佛很少說。事相非常繁雜,太多太多了,說不完,佛對於這個叫點到為止。佛是要我們制心一處,要我們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你就能證得三德秘藏。什麼人證得?法身菩薩。《華嚴經》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了,證得三德秘藏就超越十法界。別教要初地菩薩,圓教初住菩薩,這不是十法界人所能夠知道的。

  「此三者各有常樂我凈之四德」,這是叫三德。這個德特別注出來,就是法身有常樂我凈,般若也有,解脫也有,都有常樂我凈。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也就是說,沒有限制、沒有干擾、沒有控制、沒有起心動念,這叫真正自在。「而此三德,不一不異,不縱不橫,如伊字之三點,首羅之三目,稱為大涅盤之秘密藏」。藏就是藏在其中,三德,常樂我凈含在其中,不是見性的人見不到。這三德秘藏在哪裡?人人具足,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我們現在是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修證就不會顯,不是真的。實在說,真正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就現前。

  阿羅漢只放下見思煩惱,所以在三德裡頭,他只有局限的解脫德,得了一點小自在,般若跟法身完全沒有,這是小乘。大乘裡面,七信以下的菩薩,從初信到七信。八信到十信,法身、般若也沒有證得,比阿羅漢高,阿羅漢只斷見思,見思習氣沒斷,塵沙、塵沙習氣也沒斷。那我們曉得,七信見思煩惱斷了,八信見思煩惱習氣斷了,九信塵沙煩惱斷了,十信塵沙習氣斷了,非常明顯,無明沒破。十信菩薩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家說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破無明,見一分法身,這是真佛。十地菩薩能放下起心動念,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他知道《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起心動念一放下就證得了,那就不是佛說的,是你看到了,一切法的真相確實是如此。這個境界就超越十法界了,就是實報土初住菩薩的境界,這叫分證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分證位,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個都叫分證即佛。這四十一位把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他就證到妙覺果位,就到頂了,那是真佛、圓滿佛。這個時候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土現前。以前分證寂光,不能夠契入,這個時候才真正契入寂光。

  契入寂光,跟寂光融成一片,也就是跟一切諸佛如來融成一片。這裡頭沒有你、沒有我、沒有他,都沒有了,融成一片光明。這是佛家講的究竟果位,學佛最後就是入這個境界。證得什麼?證得整個宇宙的全體,事相跟法性,就是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再也不會起心動念了。入這個境界之後,自自然然跟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自然有應。眾生之感,有有心的、有無心的,就是有念跟無念,有念叫顯,顯感,無念的叫冥感。如來來應,也有顯應,也有冥應。顯應,現身說法,來幫助你,你看到了;冥應,我們講暗中保佑,真有他在幫助你,你自己不知道。

  後面所說的,好比伊字三點,這是梵文,梵文裡面的音,發音叫伊,就是三點,三角形的,三點。又像摩醯首羅天王,他有三隻眼睛,另外一隻是在眉毛上面,額頭上,豎的,三隻眼睛。也就是說,這三德是一而三,三而一。

  神化不思議,神通變化不可思議,叫妙德。下面叫「妙吉祥」,文殊菩薩德號裡頭有這麼多的翻譯,不同的翻譯。「《圓中鈔》曰」,《圓中鈔》是《阿彌陀經圓中鈔》,幽溪大師的,「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云妙吉祥」。微妙三德就是前面講的三德秘藏,他證得了,放下起心動念就證得,圓教初住證得。同佛所證,佛所證的是究竟,菩薩所證得的,跟究竟有淺深廣狹的差別,但是都證得,都起作用,所以叫妙吉祥。「惑業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這是把吉祥標準說出來,什麼叫吉祥?迷惑斷了。迷惑是煩惱,業是造作,還造染凈、善惡之業,染業是六道的,凈業是四聖法界的,也就是出不了十法界。苦,苦是果報,六道輪迴是果報,四聖法界也是果報。換句話說,出不了十法界,都不叫吉祥,超越十法界才叫吉祥,超越六道輪迴不算。大乘這個標準確實是高。「位居究竟,三德圓彰」,彰是彰顯,「故又號妙吉祥」。實在我們通常把法身大士都稱為妙吉祥,也就是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惑業苦這三樣永遠離開了。

  我們學佛,我們的法門是無比殊勝巧妙的法門,一句佛號念到底,惑業苦不知不覺的沒有了。如果這三樣統統都放下、都消失了,這在念佛功夫裡面稱為理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就生實報莊嚴土,不必阿彌陀佛加持,自己功夫就達到了。可是極樂世界的殊勝不在此地,殊勝是惑業苦沒斷,這一句佛號把它伏住了,惑業苦真的沒斷,這叫帶業往生,生同居土,生方便土。只要一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等於實報土的菩薩,叫阿惟越致菩薩。這一樁事,一切大乘經裡頭沒說,只有凈土三經。所以,凈土念佛往生,是一個不思議的微妙法門。

  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心裡頭不要有雜念、不要有妄想。雜念太多、妄想太多,我們今天深深體會佛經上常常說的,可憐憫者。什麼人可憐?妄念多、雜念多。一個有智慧、有福德,吉祥的人,沒有雜念、沒有妄念,只有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把一切念頭統統換成阿彌陀佛,以一念來對應一切妄念,把一切念頭都變成阿彌陀佛,就對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見色、聞聲都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取代我們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叫真念佛人,這叫真會念。這樣念佛,功夫得力會很快,功夫成片我相信一年就成功了,真的,一年半載就可以得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法喜充滿,往生有把握了。

  有把握的時候,壽命沒到,不必提前,為什麼?繼續努力把你的功夫提升,在這個世間提升,比極樂世界提升快,容易。為什麼?這個世間煩惱多、業障多,你能夠不受干擾,這一句佛號的功夫不斷上升,可以提升到事一心,提升到理一心。所以不必功夫成片馬上就走,當然也是好事,並不是壞事。這就是我們知道,在極樂世界提升,沒有這個地方提升得快。但是,提升是快,墮落也快,這個要知道。像瑩珂法師,他就是怕墮落,他還有十年壽命不要了。如果能敵得住,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個十年會大幅度提升。這些理跟事,我們都搞清楚、都搞明白。

  「文殊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他代表智慧,「本為龍種尊王如來」。這是世尊說出來,他早就成佛了。他到這個世間來,以等覺菩薩的身分出現,是來幫助毗盧遮那佛、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為世尊表法。這四大菩薩,本地都早就成佛了。地藏菩薩表孝親尊師,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心地寶藏就是孝順、就是尊敬。孝順用父母來代表,尊敬用老師來代表,要把孝順父母、尊敬老師的心用在對一切眾生,這才是文殊,才是地藏。文殊表智慧,能夠做到是地藏。觀音是表慈悲,千手千眼表的是眼到手到,看見人有苦難就要伸出援手,不要等人家來求救,主動就去幫助別人。但是慈悲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慈悲,佛門有個諺語說,叫「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方便跟慈悲是菩薩應一切眾生最妙的妙行、妙德,為什麼會下流?為什麼會禍害?如果隨順感情,就出事情了,慈悲跟方便都出問題了,一定要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表實踐,真干,就是把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那就叫普賢。他是表法的,表自性四大德,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佛,這四個菩薩德行的圓滿,這成佛了。

  所以佛門裡的菩薩不能當神看待,那就完全迷了,你要懂得他表的是什麼法?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用?他不是神,他也不是哪一個人。誰修這個法門,修孝親尊師、修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那就是地藏菩薩,他在修地藏行。慈悲濟世,這個人在修觀音行。真實、理智不動感情,這就是文殊。老實真干,那就是普賢。

  這說明他早就成佛了,這一次來幫助世尊、幫助毗盧遮那佛的。「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過去成佛了,現在也成佛了,他的真身在北方常喜國,「號寶積如來」。未來他還會示現成佛,「號普見如來」。這是說他從體起用,他的體,體在常寂光;用,他能夠現佛身,哪個地區跟他有緣,他到那個地方去度化眾生。常喜國,好!這個地方的居民常常歡喜,沒有憂慮。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娑婆是什麼意思?就是很苦,煩惱、業障、苦難很多。文殊菩薩在這些地方示現成佛,號寶積,號普見,普見是智慧,名號能夠看到他在那個世間以什麼為教學宗旨。我們娑婆世界這尊佛叫釋迦牟尼,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靜的意思。從他的名號來看就曉得,他所教化這個世界的眾生,娑婆世界眾生,慈悲心少,沒有慈悲心,所以名號上有慈悲,能仁就是慈悲。這個世界的人心不清凈,所以名號上用寂靜。寂靜是自己修行的標準,仁慈是對待眾生的要求,名號就是他此時此處教學的宗旨。

  「故知文殊大士乃過現未三世成佛者」,過去、現在、未來他都會以佛身,在一個地區裡面教化有緣眾生。「今示現會中」,他現在示現在釋迦大會當中,「大智獨尊,表此法門,惟大智方能信入」。在這一會,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會,他也現身在其中,代表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信凈土,才能發願求生凈土。「又妙德者,了了見佛性故,今鄰普賢位列上首,正表禪凈不二之旨」,這也是妙德。禪是成佛的近路,凈跟禪比,比禪更近。所以禪是徑路,凈宗是徑又徑,徑中的徑路,比禪還要快、還近,近路裡頭的近路,這是凈土。凈土裡頭四種念佛,持名是最近的,所以持名稱為徑中徑又徑。這徑路裡頭又有徑路,沒有比這個更快的,這是真的。我們要決定有信心,往生凈土我們的時間足夠,關鍵就在放下。世間事情是好是壞都別去管它,沒事,為什麼?全是假的。念念《大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管它幹什麼!虛妄的,不是真的。真的就是老實念佛,真中之真,決定無妄。文殊菩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是「當來承傳」。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彌勒,此雲慈氏」,彌勒是梵語,慈悲的意思,是菩薩的姓。「名阿逸多」,阿逸多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無能勝」,沒有能超勝的,這裡意思要懂。什麼無能勝?慈悲無能勝,人要是慈悲到極處,一切法都不能超過你。大慈大悲,無比的殊勝。悲,憐憫眾生,他做錯事情;慈是給予他快樂,就是幫助他離苦得樂。菩薩名號裡頭有這個意思。「具足」,這中國意思,「則為慈無能勝」。所以大乘非常著重修慈。

  「《彌陀疏鈔》雲」,這是講彌勒菩薩,「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彌勒是個族群。他在母親懷孕,在胎裡頭,就有慈悲心。「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這是過去久遠劫,彌勒親近大慈如來,發願學大慈如來,願意將來的成就跟大慈如來一樣。像我們現在歸心凈土,一心親近阿彌陀佛,希望我自己將來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本經上有,阿闍王子五百個人,這年輕人,他們聽佛講《無量壽經》,聽得非常歡喜,心裏面就這麼想著,沒說出來,希望自己將來作佛跟阿彌陀佛一樣。釋迦牟尼佛有神通,他念頭一動佛就曉得,佛給他印證,將來他們的願一定會滿願的。你看一動心,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念,阿賴耶識就結成種子。所以他得慈心三昧,三昧是禪定,心就定在慈悲上,這就叫慈悲三昧。他是什麼心?他是慈悲心。我們今天是什麼心?是阿彌陀佛的心,叫念佛三昧。彌勒所得叫慈悲三昧,我們今天所得的是念佛三昧。

  「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這是說彌勒菩薩過去世曾經做過婆羅門,在做婆羅門的時候,他的號叫一切智。生在這個時代不錯,壽命八千歲,福報大。世尊告訴我們,人壽最少的十歲,從十歲起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最長,人壽最長八萬四千歲。這叫增劫,一百年加一歲,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再減,一百年減一歲,又減到十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這從人壽命上來說的。人壽八千歲的時候,它是減劫是增劫,我們不知道,因為減劫裡頭有八千歲,增劫裡頭也有八千歲。但是總是不錯,比我們現在好,我們現在人壽七十歲。釋迦牟尼佛在世,人壽一百歲,釋迦往生到現在三千年,中國歷史上記載三千年,就是減三十歲,所以現在七十歲。七十歲再減到十歲的時候,六千年。我聽有人說,馬雅預言裡面講世界末日還有六千年,那是什麼?六千年正好人壽十歲,減劫減到底了。從那個時候起,每一百年又增加一歲。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這六千年減到十歲,再增劫,一百年加一歲,要加到四十歲,才到九千年。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法運要到增劫四十歲,時間還長!

  在增減劫的交會點可能有災難,但是,不是世界末日。馬雅預言說,這個月二十一號,他們也是一個交會點,是馬雅的年曆一個交會點。釋迦牟尼佛法運的交會點,裡頭有正好增減劫的這一點,我們這減,減到十歲,從十歲又加一歲,增減劫。所以,世界會不會毀滅?有,成住壞空,那還早咧,我們這個小劫還沒完。在這個劫裡面有一千尊佛出世,下面一尊,第一個就是彌勒佛,彌勒佛往後去,時間愈來愈短,佛一個一個接著出世。我們修學,遇到這個法門,我們就有本事超越,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娑婆世界裡面,不受娑婆世界影響,也不受十方一切諸佛世界影響,那邊真的叫得大自在。所以這是修習慈行,他已經養成慈悲的習慣,帶著慈悲的習氣。

  「又弗沙佛時」,這是古佛,時劫很久遠了,彌勒「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弗沙佛是彌勒跟釋迦的老師,久遠劫之前他們是同學。原本彌勒應該早成佛,釋迦牟尼佛在他之後,為什麼會提前了,釋迦牟尼佛在彌勒之前就成佛了?就是歌利王割截身體。釋迦修菩薩行,通過這一關,真正慈悲。被冤枉,凌遲處死,殺不是一下就把你殺掉,身上肉一片一片割,這樣把你割死。這是刑罰裡頭最重的刑罰。歌利王是個暴君,問他在修什麼?他說修忍辱波羅蜜。忍?我看你能不能忍!用這個手段。割到最後,死的時候,死之前,歌利王問他,他說我沒有怨恨,而且發願,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所以,他忍辱度圓滿了,受這樣的侮辱、羞辱,這麼重的刑罰,沒有一點瞋恚心,他提前成佛了。釋迦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憍陳如就是歌利王,真的第一個證阿羅漢,第一個得度。所以,彌勒跟釋迦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釋迦這個意思裡頭就有慈,釋迦是仁慈。這個世界眾生沒有慈悲心,都是自私自利,佛教人待人接物要大慈大悲。對待自己要寂靜,清凈平等覺,用這個來對自己,用大慈悲去對別人,這叫發菩提心。

  「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這是見彌勒菩薩,眾生見到彌勒菩薩生歡喜心,能夠知道彌勒菩薩表法的意思,一下就覺悟了,真的覺悟,處事待人接物要忍辱、要慈悲,這就得慈心三昧,心就定在清凈慈悲上。「又《悲華經》云: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刀兵劫是戰爭,戰爭的現象是非常殘酷,在這個裡頭救度眾生。救度哪一類眾生?有慈悲心的眾生。為什麼?有一念慈悲跟他就相應,跟他就有緣;完全沒有慈悲心,跟他就不相應。戰爭當中殺人,起一念憐憫心,與菩薩就相應,就會得菩薩的加持。「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他的慈悲,救度現前的眾生,即世是現前的,悲臻後劫,以後遇到劫難,他的悲心永遠念著。「至極之慈」,慈悲達到極處。「超出凡小」,凡夫,六道凡夫比不上他,四聖法界也比不上他,四聖是小乘。「故無能勝」,沒有能超過彌勒的,談到慈悲,無能超越彌勒菩薩。

  「大士位居補處」,他現在住在兜率天。諸佛如來在後補的位子上,統統住在兜率,欲界第四天,兜率內院。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內院,彌勒菩薩在那邊修行,外院是凡夫天眾。這個天福報不小,從他的壽命就能看得出來,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一天是四百年,壽命四千歲。這底下有個括弧,「相當於地球上之五十七億六千萬年」,這麼長的壽命,兜率天。所以他什麼時候來下生成佛?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降生在地球上,示現成佛。說現在就來了,沒這個事情,那是假話。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扶鸞的、附身的都說菩薩來了,假的,沒有這回事情,決定不能夠受騙。所以一定要記住,依法不依人。被附體的人、扶乩的人,靈鬼附在他身上說這個佛來了,那個神仙來了。這些靈鬼有善的,希望假借佛菩薩名義做一點好事,修自己的善行。但是也有不善的,不善的來戲弄人、捉弄人,讓人發狂,讓人遠離正法,將來都走到他一道去,魔道,妖魔鬼怪,都入他那一道去。這樁事情,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常常告訴我。所以決定不能相信,決定不能跟這些人往來,你往來受他的干擾,你的心就不清凈,這個損害就很大。

  所以,大士位居補處,「現在兜率內院,四千年後」,這個四千年是兜率天的四千年,我們人間是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勝。三會龍華,度生無量」。他的法緣殊勝,每個人都歡喜他。釋迦牟尼佛住世,教學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彌勒菩薩將來只有三會,度生無量,比釋迦牟尼佛殊勝。

  「本經以上三大士為菩薩眾中上首,蓋因三大士凈土緣深」,這三位菩薩,普賢、文殊、彌勒,緣特別深。為什麼?本經的後半部當機就是彌勒菩薩,前半部是阿難,後半部是彌勒。「正好影響海會大眾,同歸凈土」。這個海會,蓮池海會,也可以指我們現前,釋迦牟尼佛演說《無量壽經》這個法會,這個法會聽眾人不少,前面標了二萬多人,比丘眾就二萬多人。

  「《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於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接著他說,「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這個修普賢十願念佛求生凈土的人,他在臨命終時,最後這一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這就是人體壞了,散壞了,我們講屍首有味道了,產生變化。「一切親屬悉皆舍離」,這親屬一個也幫不上忙。這個要知道,緣聚緣散,有緣的時候聚會在一起,有聚必定有散。所以親情要淡薄,不能太濃,濃的時候有麻煩,你會增加痛苦,甚至於不能往生善道,情執把你拖下來,累贅你了。「一切威勢悉皆退失」,這威勢,有權力的、有威德、有勢力的,做大官的、掌大權的,一個單位裡面做主管的,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這都是權勢。威勢這個時候統統失掉了,你帶不去。下面,「輔相大臣」,這是講如果是做皇上的、做皇帝的,他的宰相、他的大臣;他的「宮城」,皇宮、都城;「象馬車乘」,他的交通工具;「珍寶伏藏」,他的金銀財寶。「如是一切無復相隨」,一樣帶不去,空手而來,也是空手而去,平常就要想破。

  我們還算不錯,有一點福報,這些福報統統不屬於自己的,你走的時候就很自在,為什麼?沒有放不下。這些東西就怕你迷戀,你老是想著,放不下,這個麻煩大了。所以珍奇,珍寶伏藏,你所收藏這些珍寶、玩物,都是你心愛的,死的時候這個事情真麻煩,你還貪戀這些東西。貪戀的念頭很重,放不下,死了之後就變成什麼?變成螞蟻,變成蟑螂,還在這個家裡,常常還在這些珍寶旁邊,捨不得!我住的六和園有一隻貓,那個貓我相信是過去六和園的主人。這個貓很奇怪,它認家不認人,那是它的家,它很喜歡那個地方。它睡覺,喜歡躺到正當中椅子上,主人坐的那個位子,它在那兒睡覺,它不到別的地方去。所以看到那種行跡,沒有忘了這個家,變成畜生道。六和園,我這是第五代了,上面有四代,都是學佛的,沒往生。這個貓太明顯了,不知道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不明顯的,投胎做螞蟻,投胎做蟑螂,我們分不出來,它住在這個房子裡頭不走。

  所以什麼都要舍,不能有絲毫貪戀,往生的時候才幹凈俐落,一見到佛,馬上跟佛走。還得想一想,佛就走了,佛不見了,那個機會就錯過了,還有貪心。平時就要訓練,現在就要訓練,阿彌陀佛馬上來了怎麼辦?立刻就走,什麼都沒有。沒事,我這兒沒事,什麼都沒有,乾淨俐落。這一定在平常訓練,平常就不染,你心多清凈,你才沒有煩惱,才沒有憂慮。中國古人說,老年容易患得患失,老年人親情很重,對自己心愛的這些物有很深的感情,流連不舍。搜集一些古董,看到這些古玩,這有好幾百年、好幾千年了,他都想到這個,麻煩!我一生不要這個東西,因為什麼?居無定所,常常搬家,所以絕不收藏這些東西。什麼紀念,我沒這個,這個很麻煩。天天跟旅行一樣,提兩件換洗衣服就走了,什麼都不想。

  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你的修行功德會跟著你走。禮敬的功德、稱讚的功德、供養的功德、懺悔的功德,乃至於迴向的功德,這個會跟著你走。「於一切時引導其前」,願力牽引著你。「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這是修學普賢十願,這舉一個例子。我們今天,十願是法身菩薩修的,我們真做不到,我們沒有普賢菩薩那麼大的心量。所以我們要從根下手,要紮根,否則的話,這十願會落空。要從凈業三福紮根,從六和敬、三學、六度入門,十大願王幫助我們提升。這三個階段,穩穩噹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說,我既往生彼國已,這個我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大願,十大願王就圓滿了。這個圓滿當然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十大願王才能圓滿;得不到佛力加持,凡夫做不到,他的心量太大了。

  下面,「又《文殊發願經》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普賢的發願文、文殊的發願文,在《華嚴經》,《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有,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文殊、普賢的成就在極樂世界,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如是兩大士,發殊勝大願,求生極樂,可勸一切菩薩,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賢之大行,普導眾生,同歸極樂。是故此經,列為上首」。確實如經所說,我對於凈土法門,李老師很多次的勸我,懺雲法師勸我,我都沒接受。懺雲法師教我讀《彌陀經》三大部,蓮池的《疏鈔》、蕅益的《要解》、幽溪的《圓中鈔》。還要我把它的科判用表解畫出來,我都做,做出來了。做出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表解畫出來,能夠看到章法結構,非常完整,這好文章。你沒有辦法加一個字,加個字是累贅,可以刪掉,你不能減少一個字,減少它文章就斷了。做到是不增不減,這第一流的文章,對佛經不能不佩服。從文章體系就能夠看出思惟,思惟的嚴密,不是一個普通凡人能做得到的。但是,佛的所有經典,都可以用科判把它畫出來,讓我們對佛經產生信心。我們自己也開始學做科判,在李老師的會下,我也做了一部比較長的科判,《未曾有因緣經》。這些資料,搬家搬太多次,都搬不見了。

  學了這麼多年,這真回頭了,回頭只依一部,專門依《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每天讀這部經,看這部經的註解,看黃念老的註解,每天跟同修們分享這部經,一向專念,求生凈土,別的念頭沒有了。國內外所有一切活動,我不參加,我念佛要緊。除非這個事情關係太大,我去真能對它有幫助,我就去一趟,一般我什麼活動都不參加了。

  他們列在上首,可以勸一切菩薩,一切菩薩沒有不仰信文殊大智,沒有不學習普賢大行,這兩個菩薩真的是我們年輕人嚮往的、佩服的。我是看到這兩個菩薩發心求生凈土,真的怵目驚心,這怎麼回事情?真正在凈土經教上下功夫,為什麼他們最後都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定是非常殊勝,才會有這種現象,讓我們對極樂世界生起信心。深入之後才發現,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無不是導歸極樂的。顯說的我們看到了,密說的有密義,文字上沒有顯說,意思有,你細心觀察就曉得。把那個經跟《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一比較就出來了,知道佛的密義。

  下面,「次列彌勒者」,後面又列入彌勒菩薩,「《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問佛:若有眾生髮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這是《大寶積經》裡頭,彌勒菩薩問這麼個問題。若有眾生髮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迴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下面是,「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贊釋尊同宏凈宗妙法也」,這是說明,彌勒菩薩確確實實是幫助釋迦牟尼佛,一同來弘揚凈土法門,來勸導大家真信、發願、一向專念。「又本經中第三十二品下,彌勒當機」,這部經總共四十八品,前面三十一品阿難當機,三十二品以後,彌勒菩薩當機。

  我們凈宗學會,早年在美國聖荷西成立,這是接受黃念祖老居士的教誨,他告訴我,凈宗學會的命名是夏蓮居老居士說出來的。但是在國內沒有成立,只是提出這個名稱,沒有建立,希望我在海外建立凈宗學會。所以我在各處講經,講完之後,就希望他們大家組成,先後在美國、加拿大成立三十多個學會。我寫了個緣起,裡面提到修行的五個科目,不要太多,太多記不住。必須很簡單,大家都能夠背過,時時刻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想著有沒有違背,這才能管用。長篇大論記不住,沒用處,收不到效果。所以我們就定下五個科目,第一個凈業三福,三條十一句,人都能記得;第二個科目就是六和敬,很容易記;第三個科目,三學戒定慧,就三個字;第四個科目,六度;第五個科目,普賢十願。當時印海法師在洛杉磯,他請我在洛杉磯講經,我住在他的道場,他看到我們五個科目,非常讚歎,這簡要詳明,容易記,真好修。

  這個裡面最簡單的是三學,戒定慧,雖然很簡單,意思非常深,就是深廣無際。戒是無上菩提本,一定要看重。但是現在知識分子,對這一條很模糊,沒有在意。我自己年輕的時候亦如是,喜歡大乘經教的理論,對真正修行疏忽了。可是老師有善巧方便,章嘉大師。每次跟老師見面,我是一個星期一次,星期天,向他老人家請教,通常他都會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我離開的時候,老人會送我到門口,那時候我二十六歲,章嘉大師六十五歲,也是祖父輩的人。送到門口,輕輕的給我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輕描淡寫。這個話總說了幾十遍,所以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六十八歲,大師圓寂了,我跟他三年。所以我在他火化爐旁邊搭個帳篷,我在那邊住了三天,反省,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我些什麼?可這一想,戒律很重要,這句話就浮出來,遍數太多了,印象太深。我想為什麼他說這句話?真那麼重要嗎?過去我們有個很錯誤的觀念,認為戒律這是生活規範,古今不一樣,中國跟外國也不相同。佛經制定的戒律,完全是以印度地區為背景,我們學佛,決定不能教我們去做印度人,還做古印度人,這怎麼講也講不通。所以,我有一些歪道理。老師在世他不跟我辯論,他就臨走囑咐這句話,戒律很重要,怎麼重要,自己去想去。認真去思惟,想通了,那是佛法,不是世間法。世間法有變化,所以法律要常常修訂,連憲法都要修訂,社會狀況不一樣了。佛法不相同,佛法是出世法,出世法它是真常,不能改變,改變你就出不去了。我想通這個道理,才認真看戒律的書,以前不看,才真正體會到經典裡面所說的,這是根本。「戒是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世出世間善法都從戒律裡頭生出來的。

  佛家的戒,根本戒是四大戒,殺盜淫妄,五戒裡頭加了個酒。酒為什麼變成這麼重要的戒?酒醉亂性犯前面的四重戒。所以,酒本身沒有問題,喝醉了問題出來了。所以,其他四種戒是性罪,你犯了,不管受不受戒都有罪;酒叫遮戒,是預防的,本身沒有罪,受了五戒那就有罪,不受五戒沒有罪。所以才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隨著時間愈長、年歲愈大愈知道這個重要。為什麼這麼多修行人最後得不到結果?全出在這個問題上。多少年輕人,發心都是好的,到最後因為疏忽戒律都沒有成就。真正用功的,變成學者,能講經、有著作,於明心見性沒有關係,於念佛功夫沒有關係。走的時候,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了?我們客觀的看法,生三善道的不多,墮三惡道的機會特別大。才發現這個重要!最近這十幾年來,因為常常看到修行人的墮落,禁不起名聞利養的誘惑,變質了,這些什麼?這是戒律的根沒紮好。

  戒律的根是小乘,中國從唐朝中葉以後,就不用小乘經,而是用儒跟道來代替。代替是沒有問題,我們看到成果,這一千三百年來成果卓著,證明用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但是今天沒人學小乘,也沒有人去學儒跟道,落空了,一進門就是大乘,沒有基礎,他變節、退轉、走向邪道都是正常現象。如果是保持的,那不是普通人;走向這個,是普通人,應該的。所以我們提出儒釋道的三個根,一定要把它補足,不補足就保不住。念、講、背都不行,一定要落實,字字句句要做到,才能產生效果。

  我們過去在湯池做這個實驗,三、四個月成績卓著,沒有別的,就是要求每個老師每一句都要做到。《弟子規》文字不多,一千零八十個字,裡面說一百一十三樁事情。這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基本德行,一定要做到,我們教學才能成功。很難得,這三十七位老師兩個月就做到了,我們很受感動。兩個月做到了,通知我,我是給他四個月,他兩個月做到了,底下一步怎麼走?下鄉入戶,做出來給人看。到農民家裡,看到老年人是自己的父母,我現在回到家裡來,我要怎樣孝敬父母?要怎樣照顧這個家?地不幹凈,掃地,桌子不幹凈,抹桌子。讓這個家乾乾淨淨、整整齊齊,老人看到歡喜。跟老人閑話家常,給他捶捶背,幫助他舒暢筋骨。這個要做,要表演。表演了二、三個星期,這小鎮感動了,一傳十,十傳百。這批老師真不簡單,真正在這裡做孝子賢孫。三個星期之後,向大眾宣布,中心開課,自然就來了,都願意來學習。所以就形成一個風氣。所以,不幹不行,光念、光講這是宣傳,真正能感人是要做出來給人看。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推薦閱讀: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六四二集)
《凈土決疑論》講記?(五)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十三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七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三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