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養老靠政府還是靠兒女?

[摘要]家庭是養老院之外的另一個選擇,避免入駐養老院的機會直接與養育子女的數量相關聯。擁有至少一個女兒對於父母能夠獲得幫助至關重要。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據聯合國統計,到本世紀中期,中國將有近5億人口超過60歲,而這個數字將超過美國人口總數。

養老問題既是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也關係到每一個個體的幸福感。

哈佛醫學院教授、白宮的健康政策顧問阿圖·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結合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存在的問題,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終點。這對於老齡化日益加劇的中國具有前瞻性和啟迪性。

5月5日,騰訊文化邀請到該書的譯者彭小華與網友討論「如何體面地養老」,以下是互動精選。

上海一所養老院

即便在西方社會,老年人仍需要子女的照顧

問:《最好的告別》是一位美國醫生寫的關於死亡和衰老常識的書,有哪些常識是大眾可能不知道的?

答:衰老方面,我感到主要存在的認識不足可能在於對衰老的認識。衰老不僅是身體方面的,也是思維水平、認識水平、安全感、把控能力等方面的。認識到身體衰老比較容易,但是,無論老人還是家屬,不太容易認識到思維、意識這些方面的衰老,相應地,在這些方面提供的安慰、照顧比較少。

問:中國人養老可能以居家和家人照顧為主,這種模式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答:好處是老人不用離開家和熟悉的環境、熟人。這可能適應於生活能夠自理、子女、家人能夠提供照顧、或者能夠負擔得起護工、保姆的老人。

問:作者在書中寫道:家庭是養老院之外的另一個選擇,避免入駐養老院的機會直接與養育子女的數量相關聯。擁有至少一個女兒對於父母能夠獲得幫助至關重要。是不是說「養兒防老」還是挺有道理的?但是「養女兒防老」更可靠?

答:一定程度上,即使在今天的西方社會,子女對老年父母還是有照顧的。父母年老以後,即便入住養老院,也很可能會選擇靠近子女的養老院,或者在子女住家附近購房,方便子女就近照顧。至於挨著兒子還是女兒,可能要看和誰的關係更親近。像我先生的叔叔嬸嬸有兩子一女,他們就搬去挨著女兒家住;我先生的父母有兩子一女,他們就入住了我們家附近的養老院。

問:現在的情況是公立養老院稀缺,等很多年都未必排得上床位,私立養老院費用貴,很多人住不起。是這樣吧?

答:我了解中國的情況確實如你所說。

問:隨著老齡化的加深,大量的養老院會出現,但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還是會有不少年輕人因覺得不孝而放棄養老院這種或許更方便體面的生活。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呢?

答:一方面,有觀念更新的問題。隨著社會輿論對機構養老更認同,越來越多的人會改變固有觀念;另一方面,形勢比人強,如果照顧老人和工作、生活之間的矛盾太突出,很多人可能也只好接受送老人去養老院。

問:作者在書中提到輔助生活,這是一種什麼理念?這種理念在中國的養老院實踐情況如何?

答:輔助生活是指在養老院範圍內,規划出一個區域,提供給有一定能力自我照顧的老人居住,老人如果願意,可以自己做飯、料理吃藥等事務,擁有一定的自由度,同時享用養老院提供的其他服務,如洗衣服、做衛生雜務。之後,隨著老人生活能力進一步下降,依賴程度提高,可以方便地轉到完全由養老院提供照顧、護理的區域。

問:剩女該如何養老?

答:我知道的選項還挺多的,包括機構養老、互助養老、和朋友搭幫養老。

積極治療有時是在延長痛苦

問:有專家提出,要使老年人的生活變得更好,需要警惕醫學干預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醫療干預的衝動。你怎麼看?

答:我覺得那要看老人是否需要醫療干預、或者醫療干預是否能夠幫助老人提高健康水平、延長老人有意義的生命。我覺得不宜一概而論。

問:有的末期治療其實並不能使病人得到康復,治療本身可能是披著高科技外衣的折磨,提供的是一種有希望康復的幻覺,這樣的無意義的末期治療為何大量存在?醫生為什麼不願意給病人提出更好的建議?

答:從善意的方面推測,醫生可能真的覺得他們的治療有一定的機會幫助老人康復;但是,也有可能醫療機構、醫生希望通過推銷醫療服務、產品,賺取金錢。醫生也可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不一定是站在患者利益最大化的立場上。因此,我覺得患者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力。

問:老人不幸得絕症後,是否可以由法律賦予老人自己選擇安樂死的權利,讓老人少一點痛苦,更安詳的離開?

答:荷蘭及一些北歐國家、美國的一些州及最近的加拿大,安樂死已經合法化了。在中國,這個問題似乎離合法化還比較遙遠。

一位老人躺在重症監護室

問:你在文章中提到過姑息醫療,這是什麼概念?背後是什麼理念?

答:姑息治療也稱為臨終關懷,是在積極治療已經對病人弊大於利、傷害超過效果的情況下,選擇停止積極治療,相當於戰爭中的防守、退守、保存殘存力量,以解除病人疼痛、提供病人最大限度的舒服為主,把餘下的日子過好。我想背後的理念就是承認醫學的極限,承認人終有一死。

問:在美國,25%的醫療保險費用花在5%的生命處於最後一年的病人身上。

答:是,應該說這個錢是用得很沒有效率的。這也是《最好的告別》作者葛文德所批評並希望改變的。

問:我在一個干休所上班,自我感覺應該推行生前預矚,很多高齡老人浪費了大量的醫療資源,人生最後走得很痛苦。

答:我完全同意。現在美國很多養老院、醫院都會要求病人簽署生前預囑,很多人也已經有了這個意識。生前預囑就是說明在什麼情況下不搶救、不用抗生素、不用呼吸機、不做氣管切開、不要鼻飼,不做無謂搶救。

問:如果放棄積極治療,在中國可能是違背傳統倫理的,做子女的會被認為是不孝。

答:這也是個觀念的問題吧。另外,如果老人比較開明、理性,能夠早早做出生前預囑,這樣子女就不必就放棄對父母的積極治療而背負指責。

問:最後能否總結一下,什麼是最好的告別方式?

答:雖然對於什麼是最好的告別因人而異,但是,走得安詳、走得不那麼痛苦、了卻心中的牽掛和遺憾、完成了心愿、沒有給家人留下太多的折磨,大約很多人可以覺得這是比較好的人生告別方式吧。(編輯:徐娉婷)


推薦閱讀:

崇禎皇帝自盡之前對皇后貴妃及兒女的處置
一娘能養十兒女,十兒難養娘一人
兒女為父母養老
做神聖潔光明的兒女
為什麼四個兒女都不孝?

TAG:中國 | 政府 | 中國人 | 養老 | 兒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