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為何「重商輕政」

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社會經濟地位更普遍在中等以上。馬來西亞十大富豪榜上,華人常年佔據八個以上席位。但在政界,華人的存在感稀薄,跟華人的實際人數以及較高的經濟地位完全不相稱。2010年,馬來西亞國防部長阿末扎希在國會稱,2008至2009年,只有26名華裔參軍,僅佔新兵總數的0.29%,他以此下結論說「非馬來人愛國精神不足」。

馬來西亞的華人給人感覺也是比較有錢,同時對政治比較淡漠。他們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嗎?不是的。

1911年,同盟會發動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的烈士中,有不少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政府從全世界收到的捐款中有三分之二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在馬來西亞本國爭取獨立、反抗英國殖民者的鬥爭中,華人也是非常有戰鬥力也願意自我犧牲的一股力量,以至於被當時的英國殖民當局「特別關照」……馬來西亞的華人不可謂不重義。現在華人這種在經濟上佔優勢,政治上少作為的狀態,是馬來西亞各族群長期政治博弈和妥協的結果。

馬來西亞人口中,按比例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事實上這兩個人群都是外來移民,包括自稱土著的馬來人,其實也是從印度尼西亞來的。但真正的土著是當地少數民族,占人口比例非常低,於是第一任馬來人的總理開始,人口占多數的馬來人就開始自稱土著,把華人和印度人當做客民,認為他們自己才是這個國家的主人,要求「馬來人優先」。馬來西亞的總理必須是馬來人,這是寫進憲法的,還有各部部長及國會議員中,馬來人要佔 2/3 ;馬來人公務員佔總數的 3/4;內政、財政等關鍵部門,以及警察和軍隊也全部由馬來人把持。

早在馬來西亞獨立前夕,當時代表馬來人的政黨「巫統」就和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達成了一項協議,讓「馬來人保持政治優勢,華人保持經濟優勢」。可是沒過幾年,擁有政權的馬來人對於華人的經濟優勢也看不慣了。

1965年8月8日,馬來政客為了防止華人在投票中占多數,就投票將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僅僅4年以後的1969年5月13日,就發生了大規模的「族群衝突」,事實上是一部分馬來人在政客的煽動下對華人暴力相向。注意,這並不是兩幫人在街頭一言不合打起來,而是一些人頭戴白色布套、揮舞著利刃沖入華人聚居區燒殺搶掠。華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進行自衛還擊,這是不少西方記者在現場看到的事實。馬來西亞官方稱,此次暴亂中共有196人死亡,而美國《時代》周刊統計的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且死難者絕大多數也是華人。而事後馬來西亞政府抓捕的數千人中,居然絕大多數也是華人。

[五一三事件]

5.13事件之後,馬來政客推動出台了一系列保證馬來人特權的法案,且不容質疑。政府推行「新經濟政策」,旨在遏制華人企業的發展,給馬來人特別優待,將馬來亞人擁有企業占經濟總量的比例從2.4%提升到30%。公立大學的名額也根據族裔比例進行分配。規定每家公司都至少要僱用30%的土著;不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中學都領不到政府的津貼;此外馬來人在住房和稅收上都享有各種優惠。對此提出質疑的議員將被開除資格,平民則可能面臨罰款、監禁。之後一段時間華人在工商領域發展受阻,但並未被打垮,至今受教育程度和經濟地位都比較高。

馬來政黨則一再通過擴大政府各經濟部門來培養馬來人自己的資本家。但最後只成就了官僚資本主義,這些馬來族的資本家從未脫離政府的溫床,而政府內部貪污腐敗日益嚴重,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然後每到馬來政客們不得不為自己的貪腐和無能做出解釋的時候,永遠就是一招:把矛盾引向異族、異教徒和富人——主要是集三者於一身的華人。華人即使沒有摻和政治,最後都難免像這樣被動卷進來,還有幾個人願意主動參政給自己找麻煩呢?

馬來西亞的華人為何如此容易妥協呢?因為他們是有產階層+少數派。因為華人出生率較低,人口佔比一直在下跌。馬來西亞剛剛獨立建國的時候,如果算上後來被逐出馬來西亞的新加坡,華人佔總人數的比例超過了40%,到現在已經跌到20%出頭,還在持續下降。真要弄到掀桌子比誰更會耍流氓的地步,華人肯定必然會吃虧。所以就花錢買清凈,只要能互不干涉,各自好好過日子,寧可佘財免災。子女特別是女兒盡量送到國外去讀書工作,遠一點送歐美,就近的送新加坡。

不過現在馬來西亞經濟高度外向型,現在再像50年前那樣搞事情可是說是經濟上自殺的行為。所以現在馬來西亞華人的狀態是經濟上吃著虧,政治上保持低調,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經濟條件也還不錯。和普通穆斯林民眾倒也相安無事,誰也沒去干涉誰的生活習慣。這已經很不容易,但是比起印尼等地生活的華人,已經強多了。

本文作者來自今日頭條簽約原創號:你真的知道嗎

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後台

推薦閱讀:

「華人與狗」?
和美國華人家庭過春節,我有點懵…
七十年代曼哈頓華埠 西半球最大的華人居住地
美國華人人口近430萬 文化較高英語偏差

TAG:華人 | 馬來西亞 | 西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