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無形——《易經》的象結構(一)
一、《易經》解讀
(「象」結構——對中國易學的基本解讀)
二、執大象,天下往
(易中「象」的應用——古人是如何出神入化的)
包含三個方面:
1、特殊的知識結構
2、文象互應
3、仁者的心香——象的化境核心
第一部分 對《易經》的解讀
對中國易學的基本解讀首先要了解它的象結構。《易經》中每一卦及其卦辭和爻辭都是從「象」中產生的,因此,我們有研究「象」的必要。
那麼,在討論這個「象」之前更要先了解一下《易經》》。
了解之前,我們先要明確一下:中國的「易學」是個大概念,《易經》(《周易》於漢代又稱《易經》)是中國易學的主體部分之一,而不是全部。為什麼這麼講呢?我們先看看易學的定義:「從哲學高度和陰陽學說的角度,來分析研究天地間萬物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具體講就是運用陰陽理論,藉助於氣、陰陽、五行,干支等基本概念來推理事物發展規律,從而得出哲學和人生道理的方法,總稱為易學。」(摘自拙著《大易識階》)
在《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得到綜合運用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很多佔卜方式。比如,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其內容多數是關於占卜內容的記載。由此可見,在殷商時期甲骨文被大量的使用,幾乎到了「逢事必卜」的地步。這個「卜」的過程,就是由當時的職業者「貞人」將獸骨或者龜殼,按照特定方式燒過之後,依據它的紋理所產生的「圖形」(即「紋象」),從而對所佔之事下結論。
這種占卜的方式的出現,導致易學應用中重要基本表述元素「天干、地支」的產生。說到這,我們在這裡還要明確一下:在漢代之前,《易經》中的「卦」跟「天干地支」是沒有任何聯繫的。漢代以後,自京房發明了「火珠琳筮法」(即「六爻」,通常用六個銅錢來占卜)之後才發生關係,並從此後,干支、五行以及卦逐漸完全融合在一起應用。
由此,易學的義理和象數兩大流派鮮明確立。
這是關於整個易學體系結構的大概。
為了增強學習的信心,我們對易學發展和演進的過程,作一個簡單的回顧。
中國文化是「以虛致實」的文化。
宋代的大學問家朱熹說:《易經》是一部「卜筮之書」,初為古代術數,後受文化影響而包容為哲學,屬於儒學範疇,是儒家經典。
那麼,既然要了解儒家學問,則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儒」。
儒,從字的結構上來進行淺表性解讀就是「人人所需」。
而中國古代「儒」所代表的意義,「最初是指從巫、史、祝、卜等早期宗教的教職中分畫出來的一批知識分子。所以,後世學者如俞樾、章太炎、錢穆等學人把原始儒者稱為『士』或『術士』。如『明靈星午子吁嗟以求雨者謂之儒』(《國故論衡·原儒》);『《說文》,儒,柔也,術士之稱,柔乃儒之通訓,術士乃儒之別解。』」(《諸子系年》)
在古代,古人那時候很多事象都不了解,只能跟「虛無」打交道,而跟「虛無」打交道的職業人士就是「巫」(女性)和覡(習音,男性),他們統稱為貞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古代的知識分子階層,能文善畫。
《說文》謂巫是「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女巫是用舞蹈來使神降臨的人。孔穎達疏曰:「巫以歌舞事神」。凡巫皆善於歌舞,用以取悅、事通鬼神,請神降臨。
「 巫」文化對各方面的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略舉一二。
古人認為「醫易同源」。古代的醫字,繁體字「醫」下面有個「酉」字,但這個字在古書中往往都寫成「巫」字,即異體字「毉」。(《康熙字典》引《集韻》記載)巫與醫有很緊密的關係。古代「醫」字含「巫」,又「巫」與「酉」通,並且「酉」與「酒」亦通,可見醫與巫與酒(即酉》有很大關係。這個十二地支中的「酉」,對應著八卦中的兌卦,《易經》中兌卦所代表的物象之一就有「巫」。可見,它們是相通的。這就說明本來醫巫就是同源的。而且,古代巫師多為名醫,其醫術總與巫術結合在一起。《論語·子路》謂「南人有言: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呂氏春秋·勿躬》謂「巫彭作醫」;在戰國《管子·權修篇》中有「上持龜筮,好用巫毉」之句,從中更能反映出古代「巫祝」與「醫師」不分的真實歷史。
在古代,醫生和巫婆所要辦的事情是類似的,以後逐漸慢慢分工、分化,一個變成科學,一個變成迷信。在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分不開的,都在同「無形」打交道。例如:發燒,不知道是什麼在身體內作怪,反正有個東西。所以醫生的醫字就把「巫」字放在下面。
而算術、算命的「算」字也是這樣。「算」也是跟「無形」的東西打交道,因此古代的算字是中間的「目」字為「巫」。在現在看來我們覺得不可思議,但在古代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們現在科學發展了,掌握很多規律了,從而很多問題就能迅速判斷出來。
在文學方面,屈原的《楚辭》,便是「巫」文化產物的代表。
隨著對文化的影響,和觀念的深入,「巫」的影響逐漸滲入到國家政治當中。這也是文化和文明的變遷重要標誌。
《易》為卜筮之書,在古代是設有專門的官職的,即巫和史。關於他們的定義,《馬王堆漢墓帛書·要》中曾載孔子答子貢話語:「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也。」孔子區分了巫、史、儒,他認為只知道祝禱,而不了解天道變化的度數屬於巫;明了天道變化的度數,而不了解道德的主要性屬於史;「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就是儒。
這個由「巫」、「史」及「儒」過程,就是中國文化早期演進歷程的映照,也是中國古代從原始走向文明的轉進過程。
同時,這個過程也說明了一個客觀的問題:中國古代的儒生是懂得占卜推算的!
也就是說,作為讀書人,除了自己的品德學問以外,你還要有「識鑒」,就是你能不能認識、鑒別人物和事物的賢愚、高下、優劣等。這種對於儒生的要求,後來由西漢的大學者揚雄作了更完整簡要地概括,他說:「通天、地、人,曰儒。」這就要求你不但要讀書掌握學問,而且還要通過學習能夠具有超前把握事物的能力,即有先見之明。
後來,隨著儒家學問進入社會主流之後,易學也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生於市井,興於廟堂!
在學界,有這樣一個趨同的結論:易有四聖——伏羲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武王作辭,孔子作傳。
據《周易乾鑿度》記載:「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讀,五十究《易》作《十翼》。」
孔子所作就是《易傳》,它是由孔子講述、門徒彙集而成的,亦稱《十翼》,是研究《易》的十個翅膀。所以,研究《易經》不先讀通《易傳》是萬萬不行的。這也是很多研《易》者窮幾十年之力,最後仍湮死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易傳》文字內容並不算多,希望大家有時間潛心閱讀,對你們的繪畫學習會有很大幫助的。著名畫家范曾的號「十翼」,就是從此而來。
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起初並不知易,但他自從接觸易經後,常常自己起卦為自己占筮。一次,他偶然間用周易占卜自己的命運,佔得一卦為「火山旅」。
當時,他以此卦請教於弟子商瞿。商瞿看後道:「子有聖知而無位」。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先生您雖然具有聖人的智慧,卻沒有聖人那樣權威的地位,雖集大道於一身,但卻不能施行於天下。
所以,孔子泣曰:「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天之命也。」於是始作十翼。在《論語·子罕第九》曰:「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這是孔子的哀嘆,是孔子卜得《旅》卦後的言語及心態表現。
推薦閱讀:
※六十甲子日柱的特點 - 命理乾坤 - 周易世界易學論壇 -周易網|免費算命|免費預測|易經...
※有哪些關於十二生肖的謎語?
※易經入門口訣
※易經給我們的64個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