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整脊手法的絕密手法
原文地址:.[轉] 頸腰椎病定位歌:
腰一有病前彎難,腰二病難左右彎。
腰三左右難轉動,腰五不敢往後彎前後左右都難動。必是腰四病無疑。第一步:檢查偏歪錯位的椎休。首先確定第四腰椎的位置,兩骨盆連線的中點即為第四腰椎。向下則為五腰椎,向上逆推則可知三、二、一椎。
檢查方法:
第二步 手法放鬆肌肉:凡腰腿病放鬆必須由胸七放鬆至承山穴為止,這一點為極大多數按摩技師或醫生所忽視。由上向下用按、摩、揉、推、拿、提、滾等手法放鬆,共3---5分鐘。
第三步 手法點穴:壓痛點,腎俞,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每穴按30—60秒。指力不足者可用點穴筆代。
第四步 手法複位:現在流行的「斜扳法」極易出醫療事故,本人在這個基礎上改良後定為「旋扳法」。本手法實即借鑒頸椎複位手法。「旋扳法」:即利用上下,左右四種交叉旋轉的力量(即內家拳的螺旋力)綜合運用,上面在肩部的手必須要有向上向後的力量。放在臀部的這隻手必須向前向下的力量。四力形成旋轉力度。則醫生用力小,病椎易複位,病人無痛苦。
要點:1、嚴重腰椎病在複位時,病人必須將頭轉過來,面向醫生。腰一對頸五,腰二對頸四。腰三對頸三,腰四對頸二,腰五對頸一
即:腰一錯位日久則頸五必有錯位。在腰椎複位的同時必需複位頸五椎才是完整複位手法。望各弟子記住了。
記得自己幾年前剛剛學習手法時,同學「密授」一頸椎手法,如獲至寶。後來機緣成熟,反覆學習鑽研各家各派手法,雖不能盡得其真傳,亦往往有所得。不經意發現了很多很好的手法,如頸椎滑脫手法,環椎手法,骶髂關節前錯位手法等等。雖有漏洞,但往往對臨床有良效。從迷茫走向成熟,用了幾年的心路。很多手法雖都是在學習其他各派手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往往都是靈感乍現的結果。偶然中有必然的因素。一個好的手法的建立,簡直需要一個太多的時間過程。但學習的時候,也許幾分鐘就學會了。所以手法的學習並不難,關鍵是老師肯不肯教給你的問題。本篇所收集的手法,都是本人常用的手法,很多朋友一般兩天就可以掌握了。但有個手法是例外,就是馮氏手法。結合朋友學習的體會,和自己的一些感悟,把馮氏手法的一些機理談了出來,希望給大家以啟發。
今天將自己所有的手法整理出來,旨在拋磚引玉,推動手法的發展,更希望廣大手法愛好者盡量少走彎路,在手法上儘快成熟。
手法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是一種修為,是一種境界。
2010-12-12
序二
正脊實踐錄第一版出來後,經過一年多的臨床與實踐發現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或錯誤的地方。現重新修訂,有刪減的,有增加的,有些是根本上的改變。此版增加了很多圖片以便大家學習,此書凝聚了本人幾年以來的所有心血,和研究成果。寫出新版只為啟發大家的思路。本人才疏學淺,錯誤之處難免。
謹以此書獻給對手法長期執著的朋友!
梁子峰
2012-3-18 夜
一、環椎手法
(一)旋前手法 操作:病人坐位,以左側為患側(左側橫突隆起),術者左手虎口張開,食指等四個指頭遠端兩節指節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橈側指面抵住左側橫突,拇指抵住左側枕骨下緣;術者右肘部托著病人的下頜,向右側旋轉病人頭部,並後仰其頭部,同時左手配合,待頭部旋轉力量到達左手食指下,術者以腰部發力,雙手同時端提病人的頭部。往往會聽到彈響聲。
1、如果病人的橫突只是單純側擺就用食指壓在,旋轉病人頭部角度就可以拔伸發力了。
2、如果病人的橫突側擺,並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頜方向移動,就用左手橈側勾拉住橫突前側,旋轉病人頭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
3、此手法的運用使環椎的矯正簡單化了,定位,定性,這也是本人最滿意的一個手法了。
4、橫突側擺旋前的手法好像國內外很少,此手法的發力技巧和以前本人發表的滑脫手法有相似之處。是一個難得的好手法。
註:手法完善只是治療方法的完善,但不等於疾病就可以治癒。
(二)旋後手法 病人坐位,術者站病人身後,以拇指抵住風池穴飽滿隆起處,另手肘部托住病人下頜,寸勁發力。此手法適合環椎後錯位。 此手法可以同樣的手法調整頸2到頸6的後錯位。 註:此手法是曾在中央保健團工作的王俊興老師所贈。
二、 樞椎手法
樞椎錯位通常表現在關節突,有時候也表現在棘突,因為棘突比較大,所以椎體失衡往往會表現在棘突的錯動上,摸上去是有稜角,棘突左右不對稱。關節突錯動,通常表現為隆起,用各種手法都可以調整。有時關節突摸上去不明顯,只有棘突的表現,或按壓痛等。而棘突的錯動,好像馮氏就是棘突為定點發力。今天解紹一種端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馬紮上,術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頜,左手搭於病人對側的頭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側,其餘四個指頭按壓在同側耳朵前方的面部,雙手協調,左旋病人頭部,感覺拇指下力量所至。然後以腰部發力,端提病人的頭部。往往有卡塔彈響。此手法適應於以樞椎棘突隆起為表現方式的錯位,尤其是關節卡壓明顯者。
三、改良頸椎手法
病人仰卧,不用枕頭,術者站在病人頭方,矯正手虎口張開,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關節掌面,抵住錯位的關節突或節段突起;另手虛掌扶住對側頭部(耳朵及周圍),輔助矯正手做
健側旋轉及鎖定,寸勁發力時雙手協調旋轉頭部。說明:
1、此手法適應頸椎2到頸6的矯正,尤其是側彎者,不適用前曲大的頸椎。
2、此手法最大的好處是安全有效,而且病人沒有恐懼感,有人甚至沒明白過來怎麼回事,就手法結束了。此手法是用雙手腕協調完成發力的,運動範圍小,即使診斷錯誤也沒事,因為發力時會有空虛感,可以有效的保護正常的椎體。
3、制動性好。但此手法因是手腕發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
4、發力時,雙手可以相互協調發力,如定點發力為主,或托頭手發力為主,或雙手同時發力。輔助手發力方向是斜上45度。
四、 頸椎滑脫手法
數年前,本人就發現一種頸椎滑脫手法,感覺在臨床上有很好的療效,特錄於下:
以病人頸5滑脫,右側橫突側突明顯為例
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馬紮上,術者無名指和小指指端微曲勾壓住病人頸5橫突的前結節,拇指卡在病人左側枕骨風池上方部位,食指卡壓在對側風池上方的枕頭上;術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頜,以頸5為中心旋轉頸部,旋轉20—30度,試著輕提頭部,以右中指無名指下緊張為度,然後瞬間頓提頭部複位。
說明:1、此手法適應頸椎的滑脫或頸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亂,對頸椎整體強直伴有單椎體旋前,力線斷裂一樣有效果。
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強中指和無名指的力度,同時輔助右手讓頸5以上形成整體,同時保護環樞椎。中指和無名指壓住前結節後,瞬間複位時沒有發力動作,只是讓牽引的力量達到頸5。
3、左肘托下頜時,肘尖正好放在下頜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樣,盡量讓病人在發力前舒適不緊張。發力方向左上。注意不能把牽拉力集中到環樞關節。
4、滑脫的椎體往往都有側擺的表現,以一側橫突觸覺明顯為矯正側。強直型的椎體有單個椎體的側擺旋前,觸感也是一側橫突突出前移。
5、此手法最大的特點是著力點在橫突前側,操作時無名指和小指要求拖住軟組織壓在橫突上,減輕病人疼痛。
五、頸胸交界手法
頸胸交界手法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手法,手法操作要領:病人俯卧在枕頭上,以下頜支在枕頭上。術者站在床頭,右手用豆狀骨抵住偏歪的棘突(歪向左側),左手掌輕推病人右側顳部,讓其頭部轉到適當的角度(面向病人右側),以豆骨下鎖緊為度,術者左手旋推病人頭部,右手(定點手)只是輔助作用,不發力或輕微抖動不發力。說明:
1、此手法適合調整C6、C7、T1、T2,
2、此手法定點手幾乎不發力,以往美式手法是向肩峰方向發力的,但臨床效果很差,如果把發力手放在頭部則可以最大限度的松解椎體。
3、此手法雙手協調,把旋轉頸椎的拉力定在定點手對側的關節突上。發力手在旋轉頭部的同時,定點手適時增加壓力,以達到力學傳導的效果。
六、美式胸椎手法(一)
病人仰卧,我一手托其頭部,病人雙臂抱肩膀,我讚美手墊在病人的後背棘突下,以我劍突下方的上腹部壓住病人的雙肘部,與病人上身形成整體,上手抬起病人的上身離開床面30——40度,下手讚美手法掌心墊在要矯正的胸椎棘突上,稍稍離開床面,然後迅速將病人的胸椎滾壓在床面上。
說明:一、胸椎手法對胸3——10有常規的松解和矯正作用。操作時術者用前胸壓住病人的雙臂,病人的身體和醫生的身體形成一個整體,用術者體重向前下方按壓病人的身體,注意不是垂直按壓。劍突下方的三角區按壓在病人的雙肘部位,操作時似乎更方便。而且加長了術者和病人臉部的距離,防止碰臉。
二、術者左手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將病人的脊柱打開,
美式胸椎手法(二)
病人仰卧位,雙臂抱肩膀,低枕,術者站在病人的右側,左手勾拉病人的手腕及手臂,旋轉病人的身體,術者右手讚美手插於病人的患椎下,然後讓病人從新躺平,左手臂及術者上半身的體重按壓病人的身體,發力方向前下。此手法適應胸3到胸10的後錯位。對肥胖或女性患者比較適合。
七、單側胸椎手法
操作:病人胸椎右側隆起,或壓痛明顯,病人仰卧,低枕,雙手抱肩膀,雙肘重疊胸前,最好右肘在下,我站在病人的右側,左手在病人右手腕關節處鎖住右手和其左臂,拉動病人身體向右側旋30——45度,同時我右手四指關節屈曲,伸到病人的右側錯位處,我左手及身體壓到病人雙肘,調整病人的旋轉角度,讓力點集中到我右手屈曲的四指關節上,做寸勁垂直按壓。
說明:1、此手法是專門針對單側胸椎錯位,比謝氏手法更有針對性,往往頑固性的可以在瞬間複位(建議先做X診斷)。
2、此手法對胸3到胸10都有效果,尤其是其他手法不效時。個人認為此手法是胸椎類手法中的一個一個基本手法。
3、如果想調節左側椎體,可以用術者右手大魚際墊壓在患椎。
八、美式腰椎手法
病人側卧,曲膝曲髖,患側在上,術者用一手推病人的肩膀,一手用豆骨壓住病人的橫突或棘突,身體或胯卡壓旋轉病人的骨盆,造成病人腰椎關節的鬆動,造成椎體瞬間鬆動。壓橫突時,術者手和身體向同向發力;壓棘突時,因為發力方向不同,所以身體發力要照顧手的下切力,就以下壓為主。
九、腰椎手法(斜扳式)
病人側卧,低枕,術者身體卡壓住病人的屈曲的胯和大腿等,同時用定點手的豆骨壓在棘突下側方,另手推病人的肩膀向後,發力時,用我上半身卡壓病人胯的同時,豆狀骨從下方推棘突或下方的關節突。說明:
此手法卡壓力和推頂力幾乎同時進行,要求術者身體整體協調。此手法也驗證了腰椎擰毛巾理論。
十、骶髂關節前錯位手法
本人在運用苟亞博教授的骶髂關節前錯位複位手法時,發現一種新式的腰椎扳法:病人仰卧,平枕,雙手交叉放腦後,醫生站在病人一側,一手按住對側髂前上棘,一手勾住病人對側肩胛骨,在固定骶髂關節的情況下,使其上身在稍抬起的情況下向內旋轉,可以調節胸8以下的各小關節。如果想調節骶髂關節就使勁擰動上身,使其髂骨稍抬起,寸勁衝壓,可有彈響。
說明:1、此手法用於骶髂關節前錯位者,並伴有腰椎紊亂者。2、對腰椎關節鬆動者效果非常好,對腰椎前凸者效果好,對後凸者或關節僵硬者不好。尤其是滑脫的患者,請大家關注此手法。
3、此手法是側卧腰椎斜扳的姊妹手法,一正一反。4、對骨盆旋前伴有旋外者(美式旋內),定點手發瞬間可以加旋轉力。
十一、直腰定點腰椎扳法(馮氏手法)
手法操作:病人坐方凳,術者坐在病人的後面,病人右手抬起放在後枕部,左手放於右側季肋,術者左手定點棘突一側,右手從前面把住病人的左肩或放在病人頸項下方(對控制病人的前屈後仰角度有效)。馮氏手法是脊柱俯仰、旋轉、側彎的高度整合手法。學者如果沒有幾個月的學習體會,很難掌握其要領。馮氏手法的操作過程,實在不好描述。
馮氏手法講座中,馮氏用「穩定的失穩態」來形容椎體的運動狀態。其實就是讓椎體在俯仰旋轉中始終處於上半身(椎體以上)和下半身(椎體以下)旋轉的臨界面上,處於最大的運動靈活狀態上。
定點手拇指是在棘突的側面,其餘四個指頭輔助穩定拇指。可以完全藉助發力手完成旋轉發力,但旋轉時有一個穩定的旋轉中心,就是拇指下。也可以定點手在發力瞬間配合推抵棘突。
推薦閱讀:
※【S.忒修斯之船】挑戰燒腦神書!
※加密的PDF文件如何有效的解密呢?
※解密曹操葬身河底之謎
※《解密果老星宗》—能看能懂的星宗盤
※中國有哪些曾經的機密目前已經被「依法解密」?
TAG: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