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佛教電影 上下集)
作者
1092944036六祖惠能(佛教電影 上下集)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分享首次分享者: 已被分享11次評論(1)複製鏈接分享轉載舉報 看視頻可以把下面音樂關掉
六祖惠能大師 的開悟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上集
下集
中國禪宗傑出的六祖惠能大師(西元638——713年),他是怎麼出家而開了大悟的呢?這是我們大家所關心的一件大事。現在簡要的介紹一下:惠能,俗姓盧,是廣東新洲人,父名行瑫。母親姓李,是唐朝貞觀十三年二月初八日子時誕生,他降生的時刻,有一道亮光騰空而起,同時更有奇異香氣,遍滿房室。到了天亮的時候,突然有二個和尚來對他的父親說:『你們家裡昨天晚上有沒有生一個小孩?我們今天特地來為他取一個名字,叫做惠能。』盧父聽了感到奇怪,我家昨晚是生了一個兒子,這二個和尚怎麼會知道,他們為什麼要給他取惠能這個名字,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就問道:和尚,你給我兒取名叫惠能,這是什麼意思。答曰:『惠者以法惠施與一切眾生,能者將來長大能作佛事』。這二個和尚講完後走了,無影無蹤,也不知道到哪兒去了。惠能生來就不吃母奶,大家都很著急,到了晚上居然有一個人來,為他灌了甘露,使惠能身體非常健康,精神飽滿、旺盛。到了二十四歲的時候,不幸父親逝世,家境貧寒,惠能就以砍柴謀生,奉養老母。有一天,惠能在廣東南海路過一間旅店,忽然聽到有人在店裡誦念《金剛經》,惠能善根成熟,智慧煥發,就把肩上所挑之柴,放了下來,靜心息慮至誠懇切的聽《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說:『真想不到自性是本來清凈無染,真想不到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想不到真如自性是人人本具的,真想不到自性本來不動不搖,真想不到自性能夠生出一切萬法。』他深明我佛心宗,頓時感到身心安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就對這位念經客人說:『剛才你所念的經是什麼經?是從那裡來的?』客人說:『這部《金剛經》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得來的』。惠能聽了非常高興,就把柴賣了,準備了安家養母的糧食,匆匆忙忙來到黃梅弘忍大師的東禪寺。很巧五祖正在法堂里升座說法,惠能上前參禮。五祖看到這個樵夫來得奇怪,就問道:『那裡來?』答曰:『嶺南來。』五祖更厲聲的說:『南蠻獦獠也來聞佛法。』惠能說:『和尚,人有南北,難道佛性還有南北么?』五祖吃了一驚,知道這個佛門法器,乘願再來,就不與多講,以免被別人妒忌,反而不妙。當時就叫他去米房裡做舂米工作,惠能在米房舂米,因他身材生得瘦小,當他舂米踏石時候,重量不夠,所以腰間掛了一塊石頭,大家都叫他為盧行者。他雖天天舂米,可是時時刻刻在迴光返照,靜慮修禪,內絕妄念,外息諸緣,用功修行。盧行者經過一段很長時間,功夫就一天天的深造進步。有一天,突然有一個小沙彌走到了米房來,口裡念著一首偈子:『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就像一棵菩提道樹一樣,可以作為修行的基礎。我們這一念心,就像光明燦爛的明鏡台一樣,圓光普照一切萬法。我們要想複本心源,得到究竟的清凈,使這個菩提道樹,日趨莊嚴高大,那就要勤勤懇懇,時時刻刻的修行用功,把這個明鏡台拂拭得乾乾淨淨,清清楚楚,不要使許多無明煩惱的粗塵細垢把菩提樹和明鏡台染得污濁。盧行者一聽,知道這是佛法的道理,他認為這四句話,道理雖然說得很好,只是漸次法門,還是著於有修有證的執相染修,不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凈妙修,修即無修的道理;而神秀首座是根據達摩的《楞伽》心要,所謂自性本凈和漸悟漸修的原則。惠能當時就問小沙彌說:『剛才你所念的四句偈子是什麼人作的?』小沙彌說:『哈哈:盧行者,你一天到晚在舂米,外面的大事情什麼都不知道?我們的弘忍和尚要傳付法印,退居讓位,要全寺大眾每人都做一首偈子,誰作得好、作得對,這個正法眼藏和衣缽就付給誰。我們寺里有一個學問淵博,佛法精通的神秀首座和尚,他一定作得好,所以我們大家都不敢作,就是作也比不上神秀首座,我現在念的這四句偈,就是他所作的。全寺大眾異口同聲,都說這四句作得實在太好了,大家都把它背熟,記在心中,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導思想。』惠能聽了以後,就嘆了一聲氣說:『小師傅我也有四句話,就是我不識字,不會寫,怎麼辦呢?』小沙彌說:『哈哈!你在米房舂米,也想作一首偈子么?好么!你如果真的會做,我可以代筆書寫。』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意是佛果菩提無形無相,本來沒有一法可得,那有什麼菩提樹。智光明徹,空無所有,本來就是非色非聲,那有什麼明鏡台。法身清凈,猶若虛空,本來無有一物。既是不生不滅,無修無證,那裡還有什麼煩惱可斷,塵埃可惹!這真是『踏破虛空無一事,涅槃生死絕安排。』圓桃桃,赤洒洒,寸絲不掛,一塵不染。到這裡翻過身來,真所謂三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十方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盧行者,深明般若真空,悟徹一心本源,所以寫出這樣一首遠塵離垢,絕相超宗的偈子。與神秀首座那首偈子來一對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神秀大師的偈子,是有修有證,依次深入,而惠能大師的偈子,是無修無證,各有不同的側重,都是對機施教,應病開方。古人說: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千萬不可偏執一邊,或泥於事相,或落於虛無。神秀的見解,就像古人說的『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為真』。而惠能大師的觀點,也正是『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剎土現全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要謹記蓮池大師所開示的:執事而迷理,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廢事,反受落空之禍。當然像六祖大師是一個頓悟頓證之人,才可行過量之事。像我們凡夫初發心的人,一定要事理雙融,解行並進,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老老實實參修,自然會有寒灰爆豆時,正如圓瑛大師說的那樣『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徹靈明無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小沙彌把惠能大師這四句偈子與神秀大師的四句倡子,統統都寫在牆壁之上。這個消息傳遍全寺,引起震動,傳到五祖那裡,弘忍大師聽了以後,對於惠能所做的偈子非常讚賞,他就親身拿一根手杖,跑到米房去看。惠能此時正在米房舂米,五祖就借事顯理,暗通消息,問曰:『米熟否?』惠能說:『米熟久矣,欠篩在』。大意是說我禪定功夫早已成熟,透徹玄關,只是沒有得到你五祖老人的證明。五祖聽了以後,就將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記。轉過身來又把牆上惠能寫的四句偈子,用鞋底把它擦去,以免發生對惠能不利的事。惠能機緣成熟,特別對五祖三敲米袋用意所在,心領神會,就是要他今夜三更前來相見。惠能得到弘忍大師的暗示,心裡非常歡喜。到了半夜三更,惠能就恭敬虔誠地走到五祖的卧室來,只見房門半掩,就推門進去,一見五祖就跪了下來,弘忍大師就為惠能開示說法,機教相當,心心相印,又將正法眼藏和祖傳的衣缽傳給惠能,稱為東土第六代祖師;並指示惠能立即離寺,以免發生不測。五祖就連夜親送六祖到九江,在六祖和五祖告別時說『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二句話說得多麼正確呀!我們應該要銘刻在心,大有受用。五祖回寺後,過了三日,才普告全寺大眾說,我的正法已經南傳了。在座大眾都莫名其妙,可是寺內有位上座和尚名叫慧明,對五祖的正法眼藏,特別是佛的衣缽,非常寶貴,被盧行者得去,心裡感到惱怒,馬上飛奔追趕。六祖惠能大師在路上回頭一看後面有人追趕,就將衣缽放在路旁草堆裡面,坐在路口不走。慧明首座來到六祖面前,眼睛看到草中衣缽,就用全身之力雙手去拿衣缽,可是衣缽動也不動。慧明心裡就害怕起來,大聲疾叫,盧行者,盧行者,六祖就問:『慧明首座,你是為衣缽來?還是為法來?』慧明想了一想不好意思只好說:『我是為法來。』六祖說:『你既是為法而來,坐下,坐下。』六祖就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這時,如何是你慧上座的本來面目?快說,快說』。正在這個時候,慧明上座迴光返照,忽然省悟過來,體會到自己一念未動以前的本來面目,就回答說:『大師,除此密言密意之外,還有密否?』六祖說:『與你說者就不是密,密就在你邊。』慧明言下大悟,當下禮拜惠能為師。六祖說:『我與你二人,同拜黃梅五祖弘忍大師為師吧!後來惠能大師與慧明上座,大家各自教化一方,接引後學。從此以後禪宗大振。唐儀鳳元年,惠能大師就到了南海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去參拜印宗法師。當天夜裡在大殿里聽到二個和尚因為看到佛前所掛的長幡被風吹動了,就爭論起來,一個和尚說是風動,一個和尚說不是風動是幡動,彼此爭吵不休。惠能大師就說,你們不要爭吵,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二人的心在那裡動。我們大家迴光返照看,到底是什麼在那裡動。當時印宗法師在旁邊聽到六祖的話,感到驚奇,認為一定是位大德高賢,就請惠能大師為大家開示佛法要義。六祖就把五祖傳給他的衣缽拿出來,給大家看看禮拜,令眾生廣種福田。不久印宗法師又為惠能大師正式舉行剃度儀式。又請智光律師,在法性寺臨壇傳授比丘滿分戒法,授以具足大戒。這個戒壇本來是劉宋時一位拔摩尊者所造的。在戒台那裡寫有一篇記文說:『後來當有肉身菩薩來此受戒。』另外,又有梁朝時代的真諦法師曾在這個戒壇旁邊,親手種植了一棵菩提樹。在樹旁立了一個碑記說:『一百二十年以後,有一位大士菩薩,坐在此樹之下,說無上道法。』今天惠能大師來到這裡,就是驗證其事。第二年,六祖又到曹溪寶林寺,弘揚聖教,大闡宗風,並宣布從此以後傳法,只傳法印,不傳衣缽,以免為了爭奪佛的衣缽,發生不必要的糾葛。在惠能門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其中最出名的有南嶽懷讓禪師與青原行思禪師兩位大德高賢。
「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我心非我心 他心皆我心我執非我執 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時空 心念有種種忘了何時忘 佛也念眾生明月當頭照 苦樂入禪中生性當自悟 陰缺何時休詞語解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是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參悟不透...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心中對世間一切事物的掛礙便是心中之塵。當人明心見性。知道世事無常。一切世間之相皆為虛妄。終須敗壞。進而無住於相而生其心。無執著。無掛礙。即為無心無塵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菩提本無樹的出處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明鏡亦非台":你說心如明鏡台,其實根本沒有個台,若有個台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台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附解:心本不生不滅,遇境似有境滅還無。心之所以有掛礙、有塵埃,只是因為,心對世界萬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會有煩惱,進而產生貪嗔痴,無法明心見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萬物都是終須敗壞的。所以是虛妄的,不是永恆的,不應該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戀它。所謂萬物皆為我所用,並非我所屬。心無所住,無所掛礙,即是無心無塵。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分享 已被分享11次 分享來自:1092944036的日誌下一篇: 夢老談哪一個法門懺悔業障快 |返回熱門分享看過該分享的人還喜歡看:
播放能讓你不停循環的歌曲--《萬一奧特曼打不過小怪獸》分享分享(2483)
播放惡搞木有錯啊!五一就發這個啦! 分享分享(5349)
播放美人心計各大美女排行看中式住宅,古色古香,如同穿越! 分享分享(7965)大家發表的互動觀點(3人發表)不予置評。。。留個爪。。。超萌~~~還沒有人發表過觀點,你還不做第一個?發表 直接輸入觀點,最多8個字其中好友觀點為:分享評論◆
妙蓮花 南無阿彌陀佛昨天 21:16提示:確定取消0/100我也說一句...提示:確定取消0/100
推薦閱讀:
※再生人現象被用來說明輪迴的存在,可是佛教說三世因果,再生人是否和三世因果說矛盾?
※請問在美國想系統學習佛學,有什麼途徑?不知道有沒有大學開設了相關的專業?
※相比於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近年來為何逐漸在全國流行起來?
※佛教在中國
※10,修行的法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