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江南佳茗似佳人--江鳳鳴

太湖詩刊

太湖詩刊 第377期

弘揚太湖文化

讓世界 讀懂江南

醉美無錫--楊紅

來自太湖詩刊

00:00 04:06

《醉美無錫》詞曲:楊紅

作者簡介:江鳳鳴,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林業作家會員。江南大學商學院董事、名人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無錫青商學院兼職教授。十五歲發表詩作《莽太行》,長篇報告文學《追趕太陽的人》入選香港世界文庫出版社《中國英才》、《為了閃光騰飛的一瞬》入選《愛我祖國愛我家鄉》。著有散文集兩部。散文、詩歌、小說、報告文學等兩百多篇,散見於各類報刊雜誌、網路文學平台。

久居江南,如果有人問我:面對生活中的煩心與不快,最能讓你平順心境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吃茶。

   我居住的這座江南小城,城中有座小小崇安寺,香火不算旺,卻茶館林立,半里路內,茶館就有十幾家。茶有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黃山毛尖、祁門紅茶、武夷鐵觀音,本地佳品有陽羨紫筍、太湖翠竹、雪浪銀毫……茶水也講究,不用自來水。梁溪河水清淡、洞虛宮井冷冽,惠泉水醇厚,此外尚有陳年雪水、無根天落水。沏茶、品茶一律用各種造型的紫砂茶壺與杯盞;煮水用長銅炊,七星灶,礱糠火。茶女上茶,一遍溫,不傷茶;二遍烈,有韻味;三遍燙,覺甘美。茶室也好,窗明几淨、綠樹芭蕉,嫻靜幽雅。

   現代人的生活,五光十色。現代都市,圍裹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繁華中也讓人倍感浮躁與喧囂。想使一顆焦躁的心平靜下來,禪修未免過於高深,青燈古佛,也非一日之功;去練瑜伽,不僅費時費錢,難免又要遭遇一群人。在現代中國,人們都渴望能夠一日一人一心,有一時的寧靜、淡泊、無思……那就去飲茶吧,或室內或屋外,或家中或茶館,樹林竹叢中,山亭茶樓上,用不著過多的準備、點綴,一人,一壺,一杯而已。對清茗而心靜,啜清湯而神寧。「爐香煙裊,引人神思欲遠,趣從靜領,自異粗浮」。

   一杯清茶,茶氣氤氳。茶湯如鏡,茶葉如玉。那些來自遙遠茶園的味道、氣息、聲響,乃至幻覺里隱隱的採茶女的茶歌、笑聲,會讓那些世間煩惱、紅塵恬噪、人生苦樂、政壇風雨,乃至鍋瓦瓢盆中的家長里短,都在這啜茶的杯起杯落之間,去了海外的爪哇國,留在唇齒間、心胸里的唯有一絲不修自來的禪意。

   茶來中華,起源悠遠。據說追溯茶源,可以追溯到遍嘗百草的神農氏,亦可追溯到望不到盡頭的洪荒年月。神農是比黃帝還老的中華始祖。傳說中的他,頭上長角,還有個透明的肚皮,為了替人類尋找食物,每天不停地咀嚼百草。我懷疑神農氏有可能是老牛的化身。傳說一日神農氏誤食了一種毒草,昏倒半山坡,掙扎之中,他胡亂抓了把樹葉放入嘴中咀嚼,樹葉先苦後甘,他稀里糊塗地咽了,不大一會兒竟然清醒過來。這種可以解毒的樹葉,就是茶。

   茶能解毒、清火、治病,我想這也是茶能流傳五千年,形成茶俗,流布海內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說神農以茶解毒還只是傳說,那麼康熙帝以茶治病或許實有其事。那年,我到武夷山遊玩,當地一位獵人告訴我:清代康熙帝曾經出巡江南,因水土不服一病不起,諸多皇家名醫獻策配方,均無效用。後來有人獻上一包從武夷山三棵茶樹上採摘的茶葉,獻給康熙帝飲用。不料康熙帝飲後,居然茶到病除。康熙大喜,當即脫下紅色的御袍,差遣專人掛在茶樹上。從此,這茶就被叫做「大紅袍」。如今,這三棵「大紅袍」尚在九龍窠山澗中,岩頂泉滴,澗邊苔生。

   要吃好茶,就要有上品供應。茶樹喜愛溫暖、潮濕、陰涼的環境,適宜生長在酸性的土壤中。據說樹齡最長的茶樹在雲南,茶葉產量最大的是福建,而最貴的茶葉卻在江浙、安徽、四川……好茶要在春天采,春天的茶葉,在江南又被細分為「明前」、「雨前」,「明前茶」采自清明節前,茶葉在草長鶯飛中,剛剛長出嫩芽兒。這時的茶葉,猶如人家有女初長成,豆蔻年華、情竇初開,青澀動人,惹人喜愛。「雨前茶」則生在清明過後的「穀雨」季節,這時的茶葉,枝繁葉茂,良性物質儲藏增多,滋味更加醇厚耐泡,猶如韻致風流的熟女,因為有了深厚的底蘊和更多內涵,令人慾罷不能,久久回味。

   好茶出自種茶人,出自採茶女。前年春天,我去了獅峰山下的龍井村,當時正值茶汛來臨,一片碧綠里,彩裙飄飄,香風陣陣。當地有「茶汛來時如救火」的說法,茶農有茶諺云:「前三日少,正三日寶,後三日草」。意思是說,採茶過早,茶芽尚小,採茶過遲,茶葉已老。美人美茶,看採茶女採茶,是一種美不勝收的視覺享受。採茶姑娘用各色的布條兒紮緊額頭,身背竹簍,一手扶枝條,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輕夾嫩葉,快速摘下,不時將手中茶丟進背簍。她們兩手翻飛,宛若撲蝶。在歡聲笑語里,能聽到她們輕聲哼唱的採茶歌「茶山的阿妹俏模樣,十指尖尖採茶忙……」

   其實,採茶是一件很累人的活,全靠人工一枝一葉細心、高速的採摘,用在上面的時間、人工可想而知。所以,上等好茶的價值自然也就不菲。

   江南人家知道好茶來之不易,也就不會隨便用粗瓷劣陶盛茶待客。有客來家,一定用最好、最美的茶具盛茶奉上。

   我久居江南,難免就染上江南人的生活習性。有客來訪,一定用上佳的茶具奉茶。

   江南人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對於江南人家來說一日不可或缺。

   現在正是暑期,朋友來了,奉上一杯茶,這是各地都有的待客禮數。而江南人家,此時不是奉茶,而是要討茶。在蘇州地區,每逢立夏日,要煮「立夏茶」。燒茶湯的茶葉,要向左右鄰捨去討。蘇州人認為,這樣燒煮的茶湯,可以助小孩子平安度夏。臨近蘇州的無錫人,向鄰居討茶之外,還要討米,有「合七家茶米食之,雲不病暑」的說法。這茶就叫做「七家茶」。

   江南人家除了自家飲茶之外,還有睦鄰友好,互相以茶湯獻飲的好習慣。鄰里之間,不論遭逢喜慶或是不測,都要相互獻茶,這樣的習俗,自古就有。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在說到當時江南茶俗時說:「或有新搬移來居止之人,則鄰人爭借動事,遺獻茶湯,指引買賣之類,則見睦鄰之義……朔望茶水往來,至於吉凶等事,不特慶弔之禮不廢,甚者出力與扶持,亦睦鄰之道。」

   奉茶與鄰,尊重為上,茶具不可不講究。

   茶為媒。北方人說,酒是色媒人;江南人則以為,茶是花博士。在江南男女婚嫁中,茶,還是重要的聘禮。江南人家篤信「茶不移本,植必生子」。我曾在清代朱琛的《洞庭東山物產考》中見過這樣的話:茶「四時不凋。二月發芽,葉如梔子,秋花如野薔薇,清香可愛……根一支直下,不能移植,故人家婚禮用茶,取一不二之義。」洞庭東山在今之蘇州,可見「茶禮」早為江南民間男女婚約象徵。

   江南舊禮,男子向女子求婚,要向女家送茶,稱為「下茶」。女子接受了「茶禮」,稱為「受茶」或「吃茶」,接下來,男女兩家就要舉辦訂婚酒宴,稱作「吃茶酒」。如果已經「吃茶」過了的女子再受他人「茶禮」,會被鄉鄰罵做「吃兩家茶」。因此,江南素有「好女不吃兩家茶」的說法。外地美女行走江南,要小心不要輕易接受男士的「茶禮」啊。你若不想當江南人家的媳婦,面對誘人香茶,可要想明白了。

   男女嫁娶,人生大事,茶具不可不華美。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山清水秀,名山眾多,古剎雲集。自南朝梁武帝起,佛教興起。禪宗倡導飲茶,因此,各地寺廟中僧侶,每日「晨課」前,都要將名貴的茶葉供奉佛祖,品性純潔的茶湯,成為供奉神靈菩薩的最佳貢品。此種風俗流傳民間,江南人家即以清香美味的茶湯祭祖。一把壺,一盅茶,既不奢侈,又心存純凈。

   拜佛、祭祖,皆為崇敬之事,茶具不可不精緻。

   如果說好茶如美女,好的茶具就是美女身上的裙服。有人說買一套上佳的茶具,好似抱得美人歸。這好像內外不分,不過我也同意。

   我的外婆是很會吃茶的,她常說「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她久居金陵古城,對茶具與茶水的搭配是頗為講究的。過去,江南人家的茶具是成套的,有烹茶的風爐,盛茶的茶壺、茶碗、茶杯、茶盤,還有與之配套的茶船、茶荷、茶匙、茶托、和茶罐,以及茶巾等。

   江南茶具,久已有之。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上虞出土了東漢的碗、杯、壺、盞等瓷器,後來在九江、湖州還出土了東漢陶爐、儲茶瓷罐等。這些都是古代茶具的實物證據。茶在秦漢之前,尚未成為老百姓的生活飲品,也就沒有專門的茶具。秦漢之後,茶具始興,開始是陶器,後來有了瓷器。瓷器茶具「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古人以為,釉貴青而瓷貴白。陶瓷之外,江南茶具還有金屬茶具、玉質茶具、水晶茶具、瑪瑙茶具以及竹木茶具、漆器茶具等。

   江南茶具之美,美在質、美在形、美在裝飾、美在與茶品的和諧。江南茶具,注重韻味,情趣高雅,意境深遠。特別是那些畫在、刻在茶壺、茶碗上的詩詞書畫,造型之生動、書畫之優美,色彩之清雅,豐美自然、詩意悠長、韻致怡人。即便是那些玻璃茶具,也光潔透明,造型大方。那些塑料茶具也輕便華麗,價廉物美。

   我以為江南茶具,最具特色的是瓷器與陶器。瓷器以景德鎮為最優,最佳產品是青白釉瓷器。景德鎮茶具的器型主要為碗、盤、碟、杯、盞、托、爐等。瓷質瑩潤潔白,色調對比鮮明,紋飾雅緻秀麗,白里泛青,雅緻悅目,有「假玉」之美稱。

   陶器茶具最美是宜興紫砂壺。「百甄哀玉家家響,青煙處處畫溪煙」。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宜興已被譽為「陶都」。紫砂壺以浮雕、半浮雕手法裝飾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藤草蔬菜……寫實逼真,生動傳神。在器型上有竹節壺、荷花壺、供春壺、西瓜壺、梅樁壺、茄段壺、勁松壺、歲寒三友壺、魚化龍壺、松鼠葡萄壺等,稱作「花貨」。以圓形、長方形、方形、六角形、菱形、錐型、梯形等基本幾何圖形演變而成的造型,稱為「光貨」。紫砂壺的雕刻裝飾造型,融哲學、藝術、知識為一爐,盡顯製造者的創作才華,風流雅韻,讓人感受簡潔、清遠、含蓄之美。

   一把上好的紫砂壺,胎色滑潤,含有石英,放在燈光之下,可看出金光點點,壺嘴、壺把、壺扭三點成一線。如果你要挑選紫砂壺,要注意以下要點:比例均稱、出水順暢、一體成型、重心平穩,壺的容量以350毫升左右為佳。紫砂壺名聲遠揚,遠銷海外,被西方人稱為「陶中奇葩」、「中國瑰寶」、「泥土黃金」。

   紫砂壺不僅造型美而且質堅耐用。用它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炙手:泡不走味,儲不變色,夏日過夜亦不變餿。用久了的紫砂壺會積有茶銹,就算是注入白水,也有茶香浮出。

   江南人家用紫砂壺,提倡一人一壺,據說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壺,才能泡出不變味的好茶。紫砂壺的品質,就像江南人忠貞的品性:「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據說,一把紫砂壺多人用,怎麼也泡不出上好茶味,怎麼也養不出高雅品性。

   飲用綠茶,若是高檔的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一般要用白色薄胎細瓷杯沖泡,也可用高檔通透性好的玻璃杯。泡飲之前,先要賞茶,賞茶要欣賞干茶的色香形,沖泡之後,再細細品嘗茶的香味。品茶的香味,要先用鼻子干嗅茶中香氣,然後觀察茶的形態,最後再去小口啜吸。

   綠茶清新淡雅,潔瑩如玉,像極了豆蔻年華的可人兒。細細品賞清湯中的她,稚嫩青澀,潔凈無瑕,真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炎熱夏日裡,啜一口清茶,生津解渴,醒腦提神,會讓你從身爽到心。愛美的姑娘多喝綠茶,降油脂、降膽固醇,洗腸又洗胃,會讓你不經意間從楊貴妃變成趙飛燕。上點年紀的資深美人兒,常飲綠茶,雖然做不到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卻也可以保持容顏不老,身材苗條。

   飲用紅茶,要用茶壺,紅茶的香氣就是在茶壺裡悶出來的。茶要用無錫宜興的紫砂壺沏泡,那是上好的。吃茶時要用蓋碗,配以茶盤。考究的英國人喝紅茶,還要配以茶巾。紅茶,是「下午茶」,喝茶時,通常還配享一些小點心,這就要用到托盤。

   相比較而言,中國出紅茶的地方大多在嶺南,以福建和雲南為佳,不過安徽的祁門紅茶,也是茶中上品。福建、雲南的鐵觀音、烏龍茶都是紅茶中翹楚,不過我個人偏愛大紅袍。

   西方人,尤其是英國人大致喝的都是紅茶。據說他們當年在中國江南買的茶葉,都是綠茶,船運回國,路途遙遠,加之天氣炎熱,海上濕氣較大,半路上茶葉發酵了,綠茶成了紅茶。扔了可惜,英國人於是將錯就錯,開始了吃紅茶的習俗。七分惜錢,三分無奈。

   茶葉初到西歐,西方人並不曉得怎樣喝。楊絳在《喝茶》中,曾這樣說西洋人的洋相:「曾聽人講洋話,說西洋人喝茶,把茶葉加水煮沸,濾去茶汁,單吃茶葉,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了些。』新近看到一個美國人做的茶考,原來這是事實。茶葉初到英國,英國人不知道怎麼吃法,的確吃茶葉渣子,還拌些黃油和鹽,敷在麵包上通吃。什麼妙味,簡直不敢嘗試。」這些英國佬,把茶吃反了。

   因為當年茶的來之不易,茶價昂貴,吃茶只能是上流社會的嗜好,因此英國人的茶具都頗為考究,不是銅器,就是銀器。瓷器茶具,那就是珍品了。

   自從中國瓷器茶具由絲綢之路運到西方,就成為達官貴人爭相購買和收藏的奢侈品。據說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為了償付其宮廷內的進口瓷款,幾乎把所有的金銀器都化掉了。瓷器茶具貴過金銀,這讓許多西方商人為得到中國瓷器的製作秘密,絞盡腦汁。雖然,13世紀末,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就把製作瓷器的方法寫進《馬可·波羅遊記》,但歐洲人還是對瓷器製作的秘密一無所獲。到十八世紀初,德國人據說發明了玻璃瓷器及硬質瓷。英國人也取得一些進展,但最終他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瓷器和中國人的不是一個東西。正在英德兩國的商人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法國傳教士從中國傳回兩份關於瓷器茶具製造的情報,終於揭開了瓷器茶具製造的秘密。

   這個傳教士名叫昂特雷特來,為了取得中國茶具的製作秘密,他於清朝康熙年間,來到中國。在中國瓷都景德鎮,換了個中國名字「殷弘緒」,「潛伏」七年,終於獲取了瓷器茶具從原料、配方、成型、彩飾到燒制的全套工藝。看來中國人古老的諺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也不是完全靠譜的,有時候,你還得多個心眼,偷偷學藝。這個法國人,一邊傳教,一邊還成了中國歷史上較早的工業間諜。

   現在人們公認,西歐的紅茶茶具,以英國人的為最美。英國是個集聚了最多老貴族的國度,英國的茶具也就到處透出一股高貴優雅的氣質。英國人喜歡在茶具的外表上繪製千變萬化的英國植物與花卉圖案,當香氣四溢的紅茶注入英國瓷茶具時,那杯茶,就具有了一種寧靜、自然的美。英國人還喜歡在紅茶茶杯上鑲上一層金邊,給人一種高品級的感覺。

   在英國人的紅茶茶具中,有銅質或銀質的茶壺、也有玻璃茶壺,有濾勺、廣口奶精瓶、砂糖壺、茶巾、保溫棉罩、金屬或陶瓷茶罐、托盤和茶葉濾球等。

   幾百年的學習與創新,英國人終於把在中國江南偷學來的技藝,形成了英國特色。

   這個特色之一,就是英國皇室,不僅飲茶,還用紅茶做沐浴香料。據說著名的黛安娜王妃,用來沐浴的就是進口自中國廣東英德的上佳紅茶。有人說洋美人黛安娜王妃,真的具有與紅茶合二為一的優雅高貴氣質。

   現在,你走進江南的茶館,如果你要一杯紅茶,一定也會看到那些有著異國風味的英國茶具。這是中國茶道的「出口轉內銷」。通過品茶,你也會感受到,我們的星球,正日益縮小為一個「地球村」。

   英國作家西波爾曾經這樣讚美茶葉:「茶啊,你這使人柔軟、清醒、睿智,可敬的飲品,滾動了女人們的舌頭,輕柔的微笑,敞開的心扉,沉澱過濾了興奮;當你的味道從燦爛進入無味之時,卻是我得著生命中最為喜悅的時刻。」

   洋人說話就是啰嗦啊,要讓我這個來自中國江南的茶客說,一句話足矣:美人美茶,終生伴我。

春日短章--朱赤

泰伯奔吳的困惑--江鳳鳴

文人筆下的端午節--楊慶鳴

在印度(二)給我一個表達歉意的機會--楊紅

如 果--校園詩歌

           太 湖 詩 刊 

顧問:周解清、浦學坤、葉延濱、金山、黃東成、安娟英。

藝術顧問:蒲秉義   、山奇。

主編:楊紅,筆名:冰火音樂人、詩人、詞曲作家。

主編:山林,製片人、編導、詩人。

執行主編:葛瑞文     編委:兔漂   YOYO   

推薦閱讀:

每日悅讀:詩意江南
煙雨江南(散文)
明朝末年江南那麼多軍隊,為什麼朝廷不北調打農民軍和後金?
精忠魂——江南桃山嶽王祠
《一箋江南半簾煙雨》

TAG: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