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符號 基諾族大鼓舞
大鼓舞,基諾語稱「司土鍋」,「司土」為「大鼓」,「鍋」為「跳」,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村寨。基諾族跳大鼓舞是為了感謝傳說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諾人的創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過「特懋克節」時最為隆重,時間是在立春後三天。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舞前,寨老們要先殺一頭乳豬、一隻雞,供於鼓前,由七位長老磕頭拜祭,其中一人念誦祭詞,祈禱大鼓給人們帶來吉祥平安。祭畢,由一人雙手執鼓槌邊擊邊舞,另有若干擊、擊鑔、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時的唱詞稱「烏悠殼」,歌詞多為基諾人的歷史、道德和習慣等內容,舞蹈動作有「拜神靈」、「歡樂跳」、「過年調」等。大鼓是基諾族的禮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掛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製造大鼓要遵循很嚴格的程序。
大鼓舞特點
基諾族的大鼓長約1米左右,直徑在四、五十厘米之間,兩面蒙有牛皮,平時禁止敲擊,只有在過特懋克節和祭祀稱為"鐵羅嫫嫫"的神靈時,方能敲擊大鼓和跳大鼓舞。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舞前,寨老們要先殺一頭乳豬、一隻雞,供於鼓前,由七位長老磕頭拜祭,其中一人念誦祭詞,祈禱大鼓給人們帶來吉祥平安。祭畢,由一人雙手執鼓槌邊擊邊舞,另有若干擊、擊鑔、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時的唱詞稱"烏悠殼",歌詞多為基諾人的歷史、道德和習慣等內容,舞蹈動作有"拜神靈"、"歡樂跳"、"過年調"等。大鼓是基諾族的禮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掛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製造大鼓要遵循很嚴格的程序。
大鼓舞的動作主要是曲腿、舉手、轉身。跳舞者先是雙腳站自然步,雙手握鼓錘自然下垂,然後是左腳前伸腳跟著地,左膝彎曲,雙腿顫動,左手握錘舉至頭頂,右手握錘垂於右胯,再將左手放下,右手舉起,作過轉身動作後變換左右腳的姿勢。
解放以後,基諾族跳大鼓舞的場所從卓巴家搬到寨場。大鼓舞經文藝工作者加工以後走上了舞台,成為具有基諾族民族特色的表演性舞蹈
大鼓舞有專門的舞曲,經文化部門調查記錄的曲調有《特模阿咪》(即過年調)、《烏攸殼》(意為拜靈)、《厄扯鍋》。《特模阿咪》是最古老的大鼓舞歌調,由徵、宮、羽、商、角五音階組成,速度緩慢,歌者在大鼓前手持 或鑔邊歌邊舞,表現過年的喜慶氣氛。
大鼓舞習俗
跳大鼓舞須在三個時候:一是在三月百花盛開祭家神鐵羅嫫嫫米遮時。祭鼓儀式完畢後,由卓巴敲響 鑼,並將鼓槌交給舞者,舞者接過鼓槌後,到各桌老人面前老人舞蹈,老人跳後,青年人才跳。舞蹈開始時唱"鳥悠殼""鄉親們,拜神開始!沿著祖父的路,按照祖母的規矩,世世代代傳下去……"
二是在"特懋克"(即"打鐵節")時。過"打鐵節"的日子,是由寨子中的七位長老決定的,一旦時間確定,卓巴就把置放在家中的神聖的大鼓掛起來,寨民們就知道"打鐵節"開始了。這一天要選出一個後補鐵匠,新選出的鐵匠不一定很會打鐵,而是一位18歲左右的"帥哥",有點選美的意思。新選出的鐵匠倍受尊敬,當晚舉行祭鼓儀式。跳大鼓舞時,人們先在卓巴家前搭一祭台,祭台頂用竹篾彎紮成一道"彩虹",台中畫有一幅"洪水故事"中的大鼓,在洪水圖畫前放置一面舞蹈用的大鼓。新鐵匠則坐在墊有氈子的竹篾凳上。舞蹈開始,按慣例由大長老卓巴先向大鼓祭酒,後擊鼓舞蹈,依次是二長老卓生,在七老和首席鐵匠祭鼓舞蹈後,新鐵匠必須擊鼓而舞。"打鐵節"跳大鼓舞,除表現出基諾族對祖先的崇敬外,還表現了基諾人由原始石器時代的採集、狩獵向鐵器時期刀耕火種的農耕時代的轉變。
三是村寨長老卓巴、卓生家蓋新房時,須搭一簡易草棚放置大鼓,舉行祭鼓儀式後,敲鼓三聲即可開始舞蹈。過去"祭家神"、"打鐵節"跳大鼓舞時,婦女不得參加,只能站在大鼓後面,現今婦女也可站在大鼓前面舞蹈。
基諾族在鼓的兩端嵌有十數根細木棍,形似太陽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們把它稱為"太陽鼓"。由於它的造型獨特别致,成為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代表基諾族的吉祥物;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會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共創輝煌》的第一個場面,就是一位基諾族姑娘揮槌敲擊一面巨大太陽鼓;雲南民族村中的基諾族村,寨門頂端也懸掛著一個太陽鼓的圖案。基諾族大鼓已成為標識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
大鼓舞現狀
基諾族大鼓舞蘊涵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目前,只有3名年過七旬的老人尚能掌握大鼓舞儀式的全過程及全部舞蹈動作,已處於極度瀕危的境地,急需加以保護。
推薦閱讀:
※一向覺得民族文化認同是深入骨髓的,台灣的去中國化是如何實現的,如果將來統一還能夠重新樹立中國認同嗎?
※你在不在乎你兒子不知道戚繼光是誰?
※華夏族和漢族有什麼區別?
※這些快要失傳的傳統民族文化——畫糖人,造型多變好吃又好玩
※快速看懂茶史,文化需要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