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門大智慧|迷悟皆由心起

禪學強調:境隨心轉。說的是人通過轉變心境,來轉變外在環境對自己的不利。那麼禪為什麼會如此注重心靈的力量?為什麼同樣一顆心,既會產生痛苦,又會產生快樂?運用禪來捕捉快樂的方法,又是什麼?人生的快樂到底在哪裡?

在終南山的茅棚里住著很多快樂的修行者,傳說這些人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找到了終南山裡生長的一種特殊的植物——快樂藤。

有位外地來客慕名前來尋找快樂藤。他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來到了終南山,在歷盡千辛萬苦的搜尋後,他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快樂藤,但他仍然快樂不起來。

他問一位在終南山修行的老者:「為什麼我得到了快樂藤,卻仍然快活不起來呢?」

看著他滿臉疲憊的樣子,老者充滿著同情,只好泄露了天機,說:「其實,快樂藤並不是終南山才有,只要你有快樂的根,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快樂的。」

年輕人一愣,急忙問:「什麼是快樂的根?」

老人說:「我們的心,就是快樂的根嘛!」

一語點醒夢中人,這個青年臉上的陰雲一掃而空。但馬上,他又嚴肅而認真地問了一個問題:「既然心是快樂的根,世界上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感到痛苦呢?」

老人說:「這是因為,心不但是快樂的根,也是痛苦的根!」

同樣一顆心卻產生了苦與樂兩種截然對立的感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也會發現一些人努力拚搏,可是當他們實現目標後卻沒有得到想像中的快樂。著名哲學家叔本華這樣地描述了這個狀態,他說一個人在還沒有實現目標之時,總是因為得不到而痛苦;而當目標實現的時候,就會覺得已經得到的東西沒有什麼了不起了,對已經得到的東西產生厭倦。而隨著一個人新的目標的產生,他又會產生不滿足的痛苦。因此,這個悲觀的哲學家認為,人的一生都是在得到後的厭倦和得不到的痛苦之間徘徊的。那麼禪學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在禪的重要經典《大乘起信論》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就是「一心開二門」。

「一心」就是指我們這個心;「二門」是指真如門和生滅門。

「真如門」就是覺悟,是指心的純潔清凈;「生滅門」就是迷妄,是念頭不斷地流轉,不斷地被慾望所糾纏的那種狀況。

一心開二門的意義,在於讓我們認清這樣一個道理:

在覺悟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清純的,這是心的真如門;

在迷惑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污濁的,這是心的生滅門。

從這個原理出發,我們可以對一心開二門的理論作無限的引申,把它延續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我們可以說,心是光明之門,也是黑暗之門;心是幸福之門,也是痛苦之門;心是天堂之門,也是地獄之門!

在我們的一生中,甚至是一天中,我們經常會在這兩扇門中轉來轉去,一方面覺悟清醒,一方面又難耐誘惑。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我們的心,是怎麼樣通向天堂之門和地獄之門的。

在日本,有一個武士,向白隱禪師請教說:「我讀過許多經典,都講有天堂和地獄。請您告訴我,真的有地獄和天堂嗎?」

白隱禪師一聽他的話,就知道問題的癥結在什麼地方。禪師這樣想了之後,就決定用禪的辦法,當下點化他。

於是,禪師把臉一沉,問他:「你是做什麼的?」

「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禪師吼了起來:「哪個愚蠢的主人會要你做保鏢?看你這邋裡邋遢、獐頭鼠目的樣子,簡直像個乞丐,怎麼配給主人做保鏢!」

「說什麼呢你!」武士跳了起來,就覺得血猛地一下衝到腦門,他伸手就要去拔腰間的寶劍。

禪師安然端坐在蒲團上,用眼角的餘光一掃武士,繼續冷嘲熱諷:「你拔劍想幹什麼?老和尚我已經修成了金剛不壞之軀,你那把破銅爛鐵,砍不下我的腦袋!」

這時候,這個武士實在是忍無可忍,「哐」的一聲拔出了寶劍,目露凶光,就要將寶劍砍向禪師。

這時,只見禪師注視著武士,從容地說:「地獄之門由此打開!」

武士一聽,當下驚出了一身冷汗。他明白原來禪師是用大慈大悲的方法,激發起自己無明怒火,通過這樣一個特殊的方式來點化自己。他覺察到自己的冒失,感到禪師的修行實在厲害,急忙扔掉寶劍,跪倒在地,向禪師磕頭道歉。

這時,禪師微笑著,溫和地告訴武士:「天堂之門由此打開!」

這就是禪!收放自如,直指人心。它告訴我們,心中的念頭光明了,就向上走,走向天堂去;心中的念頭黑暗了,就向下掉,掉到地獄。我們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可以在天堂和地獄之間串門。所以,我希望大家經常到天堂作客,不要到地獄裡面去逛盪。

禪學認為人心是苦樂之門,而痛苦和快樂都不是絕對的,往往只是一瞬間的判斷和選擇。那麼,運用禪理捕捉快樂的方法又是什麼呢?

我們人生的很多選擇,往往只是剎那間的一念之差。這在禪學裡就叫「佛魔一念間」,成佛成魔只在一念間。

正因為「佛魔一念間」,所以禪的經典《金剛經》裡面,一直特彆強調「善自護念」,要好好照顧好我們的念頭。有一首小詩說:

三點如星象,橫鉤似月斜,

披毛從此起,成聖也由它!

這首小詩是寫什麼的呢?大家來看,「三點如星象」,三個點,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錯落有致地排布著。「橫鉤似月斜」,在這三個點的中間,有一道橫鉤,好像月亮斜掛在天上。

講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原來,這是一個「心」字。

「披毛從此起,成聖也由它」,這兩句是講無論是成為一個披毛戴角的野獸,還是成聖成賢,都是由你的心所決定的。這就叫:「心魔即魔,心佛即佛。」成佛和成魔,都取決於我們的一念之間。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醫生們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他們只是想治療身體,卻沒有想到要治療思想。而事實上,精神和肉體是一個整體,不能把它們分開來處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加德納認為,在美國630萬個死於癌症的人中,有80%的病人是被嚇死的,只有20%的病人才是真正病死的。因此,他一直極力地反對把真實的病情告訴癌症患者。

所以,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看起來的逆境、絕境,而產生恐怖、絕望的時候,一定要調整好我們的心態,用積極的心態對它加以轉換、加以改造,把它轉換成樂觀積極的心態,從而走出絕望的陰影。

禪的智慧可以給精神憂鬱的現代人提供有益的借鑒。

在日本,有一位叫織田信長的將軍,在一場關鍵性的戰爭中,將軍所帶領的軍隊只是對方人數的1/10,必須以寡敵眾,這是兵法上的大忌。當時的情況很險惡,士兵們不知道這場戰爭下來自己是生還是死,顯得信心不足,士氣低落。

織田信長身為將軍,也知道照這個樣子去打仗的話,必敗無疑。行軍途中,剛好經過一個廟,織田信長就從口袋裡拿出一枚硬幣,對大家說:「我這裡有一個硬幣,我們請神明給我們一個指示。現在我把硬幣朝上面丟,如果出現的是背面,就說明這場戰鬥會輸,我們也不要去打了;如果出現的是正面人頭像,就說明天助我也,這一仗一定會打贏!」

織田信長說完,就把硬幣往上丟,結果出現的是正面人頭像。所有的士兵都高呼起來,一致認為有神明保佑,仗一定能打勝。戰鬥中,部隊士氣高昂,以一當十,以寡擊眾,大獲全勝。

事後的慶功宴上,大家興高采烈、眉飛色舞地談起了這場勝仗。這時候,織田信長從口袋中取出那面硬幣,大家一看,正面是人頭像。他又把硬幣轉過來,大家發現,原來硬幣的反面也是人頭像!

這一仗就是由於這枚兩面皆正的硬幣取勝的。我們每個人如果有了這樣的硬幣的話,那我們在一生中的所有戰爭中也會無往而不勝的。

在禪的經典《華嚴經》裡面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它的意思是信心、信念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織田信長正是善用這種力量,激發了大家的信心,而且打了一場漂亮仗。

這枚兩面皆正的硬幣就是禪的智慧。這枚硬幣,不是別的,就是以心轉境,就是樂觀積極的心態,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們一生就一定會受用無窮,就可以走出人生的逆境,走出人生的枯井。

每當生活中碰到人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安慰他「想開點」。所謂的想開其實就是自我調整心態。禪學重視心靈的力量,它認為,人應當用自己的心對環境產生善意的影響,而不能被環境牽著鼻子走,如果心情受到了環境的干擾,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呢?

禪學裡面講,人有八萬四千煩惱,實際上就是八萬四千根繩子、八萬四千塊石頭,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活得輕鬆、活得快活、活得自在,就一定要掙脫這些無形的繩子,給自己鬆鬆綁。

在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末年,出現了一位大師,名字叫元曉(617-686)。元曉出家後,因仰慕玄奘大師,決定前往中國唐朝學習佛教。

一天元曉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因為急著趕路,錯過了村莊,只好在黑暗的樹林中住上一宿。當時是夏天,他渴得難受。隨身帶著的水囊里,已經沒有一滴水了。

他突然想起剛剛路過了一個竹林,竹林邊有一片濕濕的反光,還有青蛙的叫聲。他估計竹林的附近一定有水,就起身去找水。當時天色很暗,看得不是很清楚。順著青蛙的叫聲,他果然發現有一池清水。他的手在無意間碰到了一個葫蘆瓢。他就用這個瓢來舀水,咕咚咕咚地喝了一通,覺得那水非常的清涼甜美。

第二天清晨醒來後,他想繼續趕路,想起昨天有那麼好喝的水,就想在趕路之前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再喝一頓,以便打起精神。可等他來到水池邊,突然看到水面上漂著一具骷髏。昨天晚上喝水用的那個東西,也不是什麼葫蘆瓢,而是一個死人的頭蓋骨!

看到這些,當時他就翻腸倒肚地吐了起來。就在那個瞬間,元曉突然想起《大乘起信論》中的這兩句話: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這兩句話他以前也讀到過,並沒有太深的感覺。而今天在這個時候,元曉對它有了極其深刻地感悟。

原來,池水還是原來的池水,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自己的心。自己認為它是乾淨的,喝起來就甜絲絲的;自己認為它是髒的,立即就嘔吐不止。

他吐了一通之後,就徹徹底底地領悟到了《大乘起信論》「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兩句話的道理了。

外在的境界並沒有變,改變的是自己的心靈。我們的心中坦坦蕩蕩,就會睡得香甜;心中忐忑不安,就會輾轉難眠!

經歷了這件事之後,元曉豁然開悟。他已經領悟到了禪學的精髓要義,悟出了人生的秘密了。他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再到中國內地去參禪學佛了,便返回了新羅,後來他成為朝鮮佛教史上的一位開創性的人物。

在禪學看來,妄想執著不是從外部來的,而是從我們的內心裏面來的。也就是說心中有了妄想執著,就產生了束縛,這就是迷失;而當我們去掉了妄想,放下了執著,就獲得了自由,就是覺悟,就是解脫。

《六祖壇經》有這樣的幾句話:「一念覺,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一個念頭覺悟了,芸芸眾生就上升成了大徹大悟的人。一個念頭迷惑了,大徹大悟的人就下降成了芸芸眾生,這就叫:「眾生本來是佛,因迷自作眾生!」(《續娑羅館清言》)

由此可見「迷悟皆由心」,迷失和覺悟,都取決於我們的自心。

只要你參透了這裡面的禪機,就可以認識這個心,調理好這個心,就能使生活發生驚喜的改變。這,就是禪的智慧給予我們的最大啟迪。


本文選自《禪門大智慧:吳言生說禪》

相關推薦書目:

大家都在看

佛渡有緣人|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我害怕閱讀的人!

你的氣質里,藏著你曾讀過的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世界讀書日好書推薦

三個學術民工︱斯里蘭卡們給中國出了一道難題

贏得全世界好感的宜家是如何做減法的

戰後70年:日本的困頓與歧途

「超前治理」的城市治理思路成就新加坡的花園城市


推薦閱讀:

我師父說丨人生靠得住的只有善業和智慧
聰明女孩需背下來的哲學
智慧人生,幫助你點亮人生的道路
雲水禪心688【智慧人生】
特工都很聰明嘛?

TAG: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