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重難點知識 gczjzxdd的BLOG
|
||||
|
第三章 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離騷》 在這一章里,首先要了解關於「離騷」二字含義的幾種說法:
(1)離,遭受;騷,憂愁。(2)離,離別;騷,憂愁。(3)楚語,離,即畔,散去。騷,愁。(4)楚地歌曲名,意義同於「牢騷」。
其次要了解《離騷》的寫作年代:有人認為是屈原前期楚懷王當朝時期作,也有人認為是頃襄王時,屈原被流放江南時的作品。我們從作品本身考察,這首詩應是屈原前期任左徒,遭讒被疏之後所作。
在這一章里,我們重點掌握《離騷》的主旨和它的美學內涵、藝術世界。
《離騷》的主旨:忠冤之情和愛國精神。
《離騷》是詩人蘊含著滿腔愛國激情,飽含著血淚寫成的一首憂傷怨憤之歌,忠怨之情和愛國精神是長詩《離騷》的一條主線,而從全詩結構上看,則可以分為兩個大的層次。從開篇到「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是詩的前半部分,這一部分主要寫詩人矢志報國、高潔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現了詩人和楚國黑暗現實的衝突;從女嬃的責難,即「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開始到篇末是全詩的第二部分。這段主要寫詩人遭饞被疏後,繼續求索的精神和內心的衝突,以及他最後的選擇。
在《離騷》的開端,屈原首先追述了自己的出身以及自己奇異的生辰和美名:「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屈原強調自己的出身,是為了說明自己與楚王本屬同宗,所以他對於楚國的存亡、對於存君興國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寫自己的生辰、美名,則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尊貴與靈性、自己的性格和理想。這八句位他一生的自尊自重定下了基調,也為全詩的體制結構了框架。
接著,詩人寫自己既有先天賦予的美質,又注意加強修養,增長才能,他為祖國的前途憂慮,迫切地想獻身君國。「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於是他勸告楚王珍惜年華,改變因循守舊的態度,振興楚國。「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他列舉了歷史上朝代興亡的事例,表示自己不憚艱難,要幫助楚王重振楚國,恢復到前王的那種盛世局面。「豈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但是詩人的赤膽忠心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解與支持,反倒招來了接二連三的迫害和打擊。小人嫉恨他「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楚王也聽信讒言,不再信任他「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甚至他為了實現理想苦心培養的人才也變節了,「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最後,詩人以堅持理想、絕不妥協的誓言,結束了自己對這一段政治生活的反思「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表明了誓死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人格的清白的決心。
後半部分先是女嬃用鯀的歷史悲劇來規勸詩人放棄堅持,與世沉浮。詩人覺得這與自己堅持真理的態度矛盾,於是借著向重華陳詞,回顧了夏商周的興亡史,追憶了前代為正義而鬥爭者的命運,增強了自己的信念,激發了自己繼續奮鬥的勇氣和寧死不悔的壯烈胸懷。戰勝了世俗的誘惑之後,,開始了新的求索。詩中寫他駕飛龍、歷崑崙,渡白水,游春宮,上扣天門,下求佚女,他要尋求再次獻身君國的機會,要尋求挽救國運的契機。但是黑暗的現實終究讓他失望了。這時,靈氛巫咸都通過占卜,告訴他在楚國已經無路可走,勸他離開是非顛倒的楚國,到別處尋求自己的未來。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勉陞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這些勸說與忠告正代表了當時世俗之人的意見,也是詩人在極度彷徨苦悶中內心衝突的外現,是堅持或放棄兩種思想鬥爭的形象化。詩人假設自己決心去國遠遊,可是當他翱翔天空,將要遠行時,忽然又看到故多楚。愛國之情再次佔據了上風,詩人還是留了下來。決定以死來殉自己的理想。
《離騷》的美學內涵都表現為三個方面,首先,它具有由莊嚴而偉大的思想帶來的無比光輝的崇高美。進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愛國激情、莊嚴的歷史使命感、悲壯的獻身精神,構成了詩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離騷》具有慷慨激昂的悲壯之美。屈原始終是自己悲劇命運的自覺承擔者,這使詩中充滿了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壯的英雄氣概。其三,《離騷》具有奇麗的藝術美。屈原高超的、獨創性的藝術表現手段,使《離騷》立意炫巧、結構宏闊、風格奇麗,具有令人目眩神奪的藝術特色。
《離騷》的藝術世界:神話、往古、香草美人構成了《離騷》令人目眩神奪的藝術世界。
首先,《離騷》中出現了一個無比神奇的神話世界。屈原從神話傳說中汲取了豐富的形象,通過自己奔放不羈的自由想像,把它們結撰成層出不窮的生動情節和美麗畫面,使它們成為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藝術構思的一部分,取得了極強的抒情達意效果,如詩人的三次升天遨遊。
其次,詩中還出現了一個往古世界,眾多歷史人物紛紛登台,為全詩注入了濃厚的人文色彩和理性光輝。屈原借對往古盛世的回顧,為統治者的改革樹立榜樣;借對歷史興亡的反思,表達對楚國前途的擔憂;借歷史上君臣遇合的佳話,鼓舞激勵自己奮進不止、探索不息。
再次,屈原在《離騷》中創造了一個香草美人的世界。詩人構思了一系列具有象徵性的香花美草意象,來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潔。又借男女情愛的心理來表達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失望與希望、堅貞與被嫉、苦戀與追求,更顯得曲折盡致,深微動人。這種香草美人正是《離騷》的比興手法。
《離騷》比興手法是在《詩經》比興手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有相同,也有不同。如果說《詩經》的比興手法是片斷的,是零散的;《離騷》中的就是完整的、系統的。《詩經》是實寫,是現實的;《離騷》就是虛構的,是象徵的。《離騷》的比興材料也比詩經更多,除了自然中的花草蟲魚、日常用品之外,人自身也成為比興的材料。
第四章 情理兼備的詠史詩——《天問》
在這一章里,希望大家掌握以下內容:
《天問》的性質和內容:別開生面的詠史詩。從整個內容來看,《天問》是一首獨特的詠史之作,它的前半部分是對自然史的詰問,表現了詩人對宏觀宇宙的思考,對古信仰的懷疑;後半部分是對人事的提問。通過對夏商周三代興亡的發問,目的就是為了對興亡的思考,流露出對楚國前途的強烈憂患意識。
《天問》的藝術特色:《天問》藝術上的獨創,在中國詩歌史上絕無僅有,這首先表現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熱烈的情感相結合。第二,靈活多變的問句形式。一是問式的變化,有的地方是一句一問,有的地方是兩句一問,有的地方是四句一問。其次,詩歌的疑問詞也是變化多端的。它讓詩歌顯得豐富多變,而不是那麼死板。另外,它的句式也是錯落變化的,他是以四言為主,但四言之外有三言和七、八言。這樣的變化使詩歌通篇疑問而不死板。使詩歌顯示出:雄肆活脫、窮極幽渺的風格,取得了奇氣襲人的效果。
第五章 屈原的短篇抒情詩——《九章》
這一章請大家注意以下內容:
1.《九章》的名稱和篇目:《九章》是屈原的一組短篇政治抒情詩,共九篇作品,分別是《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
2.《九章》的內容
《九章》創作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很大,其所反映的內容和思想情感也不盡一致。少年時創作的《橘頌》表現了他的眷戀故國的情懷,橫而不流的、秉德無私的美質量,表現了少年的樂觀精神。作於懷王時蒙冤被疏之後的《惜誦》、《抽思》、《思美人》,主要寫對以往經歷的追溯和身遭挫折後的思想矛盾和鬥爭過程。對楚王雖然有譴責,但仍對其改悟心懷希望;雖然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失望,但並未完全絕望。《哀郢》作於郢都淪陷之後,而《涉江》、《悲迴風》則是頃襄王時放逐江南所作。詩中寫了詩人放逐時的苦難生活,抒發了詩人哀怨、孤獨、彷徨的情感。《懷沙》、《惜往日》時屈原臨近自沉時所作,表達了詩人在極端困厄中,在沉冤未申、國亡無日,而又進諫無路、報國無門的情況下,從容赴死的決心。故《九章》各篇表現了詩人一生每個階段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情感,是詩人平生遭際的印證。
3.《九章》藝術特點
清人陳本禮分析《九章》曰:「蓋《離騷》?《九歌》猶然比興體,《九章》則直賦其事。」這很好的概括了《九章》的藝術特點。《九章》各篇大多採用直接直接的鋪陳和傾瀉來表達其複雜的心曲和凄苦的忠怨之情,這些詩歌里很少會有比興、誇張、虛構,屬於摹物紀實、感懷傷情之作。
4.《九章》的代表作品
《九章》的九篇作品中請大家重點掌握《橘頌》、《涉江》、《哀郢》三首,熟讀全詩,並能從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和文學史上的地位影響等方面對其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
第六章 具有神話色彩和愛國內容的組詩——《九歌》
本章希望大家重點掌握以下內容:
《九歌》的篇目:共十一篇,分別是《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九歌》的性質:利用楚地祭祀舊禮為哀悼為國捐軀的將士而作的一組具有民俗性的愛國詩篇
《九歌》的藝術特色:《九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罕見的藝術珍品,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為擬人化的自然神形象的塑造上。《九歌》大多篇章寫的是自然神的故事,詩中所描寫的神的生活環境、容貌體態,無不符合它們自然物的特點。同時詩人又賦予了它們人的特徵、人的性格,使它們和原始神話中的神區別開來。其次,《九歌》還善於把周圍的景物、環境氣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來寫,因而構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湘夫人》開頭的幾句即是代表。《九歌》的詩歌語言,以情味悠深見長,它往往十分單純自然,又非常優美,極富含蘊,令人有讀之不盡、味之無窮之感。
《九歌》的代表作品:《東君》、《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國殤》。希望大家能重點掌握上列六篇,要熟讀作品,並能從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細緻的理解和分析。
第五章 屈原的短篇抒情詩—《九章》(一)《九章》作品的思想內容及風格特點
《九章》作品寫作於詩人人生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地點,各篇所體現的思想內容與風格特點不盡相同:《橘頌》是寫於詩人年輕時代的最早期作品,為詠物言志之作,思想風格比較樂觀;《惜誦》、《抽思》及《悲迴風》為詩人於楚懷王時期被疏去職時所寫,雖然語意悲怨,但仍有眷戀不舍之情;《哀郢》、《涉江》為詩人於楚頃襄王時期再次遭讒被流放江南時所寫,感情特別悲憤,語言比較激越;《悲迴風》、《懷沙》、《惜往日》則寫於詩人晚年,其時詩人雖然壯志未減,但已瀕臨絕望,因此內容顯得特別憂傷凄苦。通過閱讀《九章》組詩,我們可以粗略了解到屈原人生每一階段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
(二)《九章》作品的藝術特色
1、採用紀實手法為主。
2、語言十分生動微妙,工於抒情。
3、篇章結構跌宕有致,語氣隨著詩人感情的起伏而變化。
(三)《橘頌》
這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首詠物詩,是詩人早期的作品。全詩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對橘樹斑瀾奪目的外表和堅定不移的美質作了熱情的歌頌,認為它可以作為自己的師表,實際上是詩人對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頌,也是詩人對自己理想的含蓄的表達。
全詩大約可分三層意思。第一層為開頭六句,主要是通過描寫橘樹的生長環境及本性,表達自己的宗國之情及鄉土之戀。第二層從第七句到「姱而不醜兮」,通過描寫橘樹的結構、形態及顏色等,表達自己對內美外修人格的讚頌和自矜自許。第三層從「嗟爾幼志」到結束,是全詩的重點,通過謳歌橘樹的志向及高潔品質以達到托物言志的目的。本詩的重要意義,在於表達了詩人初始的、也是一生的嚮往,如最為人所感動的思鄉戀土的愛國精神、廓其無求的無私品德、橫而不流的人格保持、閉心自慎的好修精神,一直貫穿了詩人的一生,也幾乎滲透到他一生的所有作品中。全詩在藝術上的特色大約如下:
(1)把寫物的賦和寄託的比興巧妙結為一體
作為詠物詩,必須不即不離,貴有寄託,本詩雖然是用賦法來寫,但有寄託,固全詩又是比興。
(2)狀物細緻,不僅得其形且得其神。
詩中對橘的樹、枝、葉、果、皮、肉的刻畫具體入微。
(3)風格明快、情感樂觀、語言優美、句式整齊。
(四)《哀郢》
此詩寫於頃襄王二十一年,當時秦將白起攻克楚國都城郢都,楚王倉皇將都城東遷,老百姓則四處流亡,屈原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詩。全詩通過描述楚國郢都淪亡,詩人及百姓逃亡的經過與情景,表達詩人對故都的繫念及國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批判揭露了楚國統治階級誤國的罪行。大約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開頭至「孰兩東門之可蕪」)完全以追憶的筆調回顧詩人九年前被流放出郢都向東遷徙時路上的所見所聞,詩人徘徊留戀故都的痛苦和茫然以及對人民的擔憂之情躍然紙上,感人至深。其中詩人針對郢都陷落,百姓流亡的現實,悲憤地向天問罪,實際上是向當時昏庸的楚國統治者問罪。
第二層:(從「心不怡之長久兮」至「美超遠而逾邁」)揭示造成郢都淪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亂曰部分)照應前文,寫出流亡中思念故土的迫切之情。
在藝術特色方面,這首詩緊扣「哀」字,詞悲情烈;多用呼告句與感嘆句等;用詞恰切生動。
(五)《涉江》
本詩寫於詩人晚年被流放江南之時,它記敘了詩人渡江南下的路線、途中情景及複雜心情,表達了詩人對時俗的憤慨及堅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全詩大約分為五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與明月兮齊光」)寫詩人被放逐的原因和絕不屈服於流俗的堅貞態度。
知識點:大膽的想像,象徵的手法。
第二層:(從「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至「雖僻遠之何傷」)寫詩人渡江南下的情景和依戀故都的悲傷心情。
知識點:
渡江路線:渡江(長江和湘江)——鄂渚(今湖北武昌)——洞庭湖地區——沅水——枉陼(今湖南常德)——辰陽(今湖南辰溪)
第三層:(從「入漵浦余儃佪兮」至「固將愁苦而終窮」)描寫被放逐地荒涼而惡劣的環境,表現詩人願終生承受苦難的決心。
知識點:景物描寫及堅持操守的決心(「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等)
第四層:(從「接輿髡(kun剃髮刑)首兮」至「固將重昏而終身」)引述古代忠臣賢士的不幸遭遇,重申自己矢志不渝的態度。
知識點:「接輿髡首」「桑扈裸行」「伍子遭殃」「比干菹醢(zuhai肉醬刑)」等典故的內涵。
第五層:(從「亂曰」至結束)總結全詩,再次表明對黑暗現實的憤慨和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在藝術手法方面,本詩的主要特點如下:
(1)借記游抒發政治激情。
(2)山水描寫的情感化。
(3)比喻、象徵、典故的運用。
(4)大膽的想像與紀實結合,虛實相生。
附:參考譯文
我從小九喜歡民族的服裝,年齡雖老卻未鬆懈。帶著光彩斑瀾的寶劍,冠帽高聳入雲。披掛著明珠又佩帶著寶玉,世界渾濁而沒人理解我,我將高高飛馳而不回頭。駕馭著青虯和白蠣,我與重華遊玩於玉園。登上昆崙山咀嚼著美玉,與天地一樣不老,也將與日月爭輝。
悲哀南蠻不理解我,清晨我將渡過長江湘江。登上鄂渚回望故鄉,嘆空中還拂著秋冬餘風。讓我的馬兒漫步山皋,將我的車停歇在森林。乘船兒上溯沅水,大漿一齊激起波浪。船兒卻徘徊不前,停留於回水而不前。早上從枉渚出發。傍晚停宿在辰陽,假如我的心端直,雖身處僻遠又有何妨。
來到漵浦我徘徊不定,迷惑不知該去哪兒。樹林深深而幽暗,正是猿候居住的地方。高聳的山峰擋住了太陽,山下卻是陰暗多雨。霰雪紛紛下個不停,雲霏霏湧起與屋宇相接。悲哀我終身都沒有歡樂,孤獨處于山中。我不能變心去追隨世俗,本來就該愁苦一輩子。
接輿剃光了頭,桑扈裸身前行。忠心的人不一定被信用,賢能的人不一定被任用。伍子胥遭了殃,比干被剁成了肉醬。整個前世都是如此,我又何必怨恨今人。我正道直行毫不猶豫,那必然會憂患終身。
啊!鸞鳥鳳凰,一天天被疏遠了。燕雀烏鴉,卻在朝庭上築起了窩。露申和辛夷,枯死在叢林中。腥臊一併得到重用,芳香不能靠近宮中。陰陽顛倒,是非不分,生不逢時。滿懷誠信長久佇立,竟忘記我即將遠行。
第六章 具有神話色彩和愛國內容的組詩 ——《九歌》
(一)《九歌》的概念及名稱來源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間的神話故事,並利用民間祭歌的形式寫成的一組抒情詩,其特點是意象清新、語言優美並富含愛國主義精神。
《九歌》的名稱最早來源於神話傳說,有「九天」之意。共包括十一篇作品,依次為:《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二)《九歌》的思想內容
《九歌》作品中,《東皇太一》、《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五首寫的是天神;《河伯》、《山鬼》、《湘君》、《湘夫人》四首寫的是地神;《國殤》、《禮魂》兩首寫的則是人魂。各篇在內容上雖有所不同,但從整體而言,是一組具有楚地民間巫文化色彩的詩篇。
(三)《九歌》的藝術特色
1、把人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美好願望凝聚在浪漫主義的幻想之中,藝術境界高超。
2、善於把周圍的景物、環境氣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來寫,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
3、語言情味悠深。
(四)《東皇太一》
「東皇太一」為諸神中神位最高的神。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場古代祭禮的隆重場面。詩歌前四句描繪了這場祭禮的隆重性及其主祭者—巫師的繁飾盛裝。第五至第八句交代了擺在祭壇上的供物,表現出祭拜者的虔誠之意及典禮的規模之大。第九至十一句則寫出了在祭禮上奏樂唱歌的三個過程,展現了祭禮的熱烈氣氛。最後四句寫祭禮達到了高潮。全詩僅十五句,但卻以特有的藝術手法極為成功地再現了一場具有原始氣息的宗教祭典的全過程,表達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誠的宗教感情及其企圖通過娛神活動而獲得安寧、幸福生活的願望。
(五)《東君》
「東君」為日的別稱,亦為尊稱。這是一首對太陽神的頌歌。全詩通過描寫自然神(日神)光明、正義的形象,揭示古代人民對這一自然現象特有的信仰及膜拜心理,表達了詩人的審美意識(英雄主義精神)及愛國情懷。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主要有兩點:(1)人物刻畫細膩(如東君出場及下山時的神情及心理描寫)(2)景物描寫及場面描寫生動逼真
(六)《少司命》
「少司命」 是使生命由幼至長不受褋(die單衣)害的保護神,也可以說是主災祥的神。這首詩各節的意思大致如下:
第一節:以迎神靈巫的口吻描寫迎神殿堂的布置、少司命出場的情景及對少司命的溫慰。
第二節:以被愛靈巫的口吻寫她被少司命獨視的亦驚亦喜的感受。
第三節:寫被愛靈巫對少司命莊重行為的感慨。
第四、五節:以被愛靈巫的口吻寫與少司命離別後的無限嚮往、想像及失意之感。
第六節:對少司命的熱烈禮讚。
在藝術方面,這首詩具有心理描寫細膩,想像豐富等特色。
附:參考譯文
秋天的蘭花和麋蕪,羅列生長在堂下。綠葉啊白花,香氣馥郁向我襲來。是人都有好子女,司命神你又何必發愁。秋蘭啊青青,綠葉啊紫莖。滿堂坐滿靈巫,司命獨與我相視心通,來不說話走不辭行,乘坐迴風車車上插雲旗。悲傷之最是生離死別,快樂之最是初識相愛。荷花衣蕙葉帶,忽而來忽而去。晚上休息天國郊外,你在雲邊等著誰?誰與你一起九河中遊玩,暴風衝來水起大波浪。與你在咸池洗頭,又幫你在陽谷晒乾頭髮。盼望著美人卻沒來,迎風而站失意高歌。孔雀羽毛車蓋翠羽旗,直登九天手持慧星。手舉長劍擁少女,司命神最宜為民做評判。
(七)《河伯》
河伯即河水神。這首詩寫一對水神情侶相聚出遊,復又執手相別的場景,是河伯、洛神神話故事的一個片斷。全詩大約分為三層:
第一層:相約同游。以河伯的口吻寫其與洛水女神同游九河的情景。這一層開篇氣勢非凡,不僅描繪了一幅浩大的場面,而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這對愛侶出遊中歡快愉悅的心情。
第二層:水殿幽會。寫河伯與洛水女神在水殿幽會的情景。這一層中水殿描寫神奇而美麗。
第三層:送別南浦。以河伯的口吻寫送別洛水女神的情景。這一層把戀人送別的情景寫得十分動情,令人想起「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等古詩詞名句。特別值得一提得是,源於本詩的「南浦送別」成了後世敘寫離情別緒的生動典故。
(八)《湘君》與《湘夫人》
本教材認為,《湘君》和《湘夫人》實為一首詩的前後兩章,詩中出現的主人公,僅湘水女神—湘夫人一人而已。
這是一首表達赤誠的情思、執著的追求、深長的怨望並帶有一定情節性的戀歌。全詩兩章君以湘夫人的口吻寫成,寫她對所愛之人的思念、追求以及遇合不偕的失望和愁情。全詩成功地勾勒出一個苦戀者的感情歷程,呈現給讀者一個凄楚的愛情悲劇。詩中各層意思大致如下:
1、《湘君》
第一層:(開頭八句)寫湘夫人對湘君的期待而不得。
第二層:(從「駕飛龍兮北征」至「水周兮堂下」)寫湘夫人對湘君的追尋及追尋不得的痛苦、失望及沉思。
第三層:寫湘夫人在極端失望中的決心。
2、《湘夫人》
第一層:(從開頭至「將騰駕兮偕逝」)寫湘夫人對湘君的企盼。
第二層:(從「築室於水中」至「靈之來兮如雲」)寫湘夫人在企盼湘君中產生的幻覺。
第三層:寫湘夫人在失望中的決絕。
在藝術方面,前後兩章均有以下特點:
(1)細膩的心理描寫
(2)豐富的想像,虛實相生的手法
(3)蒼涼的格調(「愛」與「怨」)
附:《湘君》參考譯文
湘神啊你不前來而猶豫,是誰將你留在了洲中?美麗無比打扮漂亮,去尋找駕起我的桂木舟。讓沅水湘江安定無波,使長江水靜靜奔流。盼望那湘神久久不來,我吹著排蕭苦苦思念誰。駕著龍舟向北進發,我的道路轉過洞庭。薜荔裝飾船艙蕙做幃帳,蓀做漿蘭草做旗幟。望涔陽直到水邊。往來大江抒發我的精誠。抒發精誠未盡,侍女心痛為我深深嘆息。涕淚橫流潺湲而下,憂傷思君纏綿悱惻。桂木漿蘭木舵,划動江水如砍冰擊雪。如去水中摘采薜荔,如到樹梢尋找荷花。心思不同媒人白費力,情感不深隨便就斷絕關係。水流迅急,龍船翩翩。交往不忠怨恨深,自己失約卻說沒空閑。早晨我馳騁於江邊,黃昏我已留在北渚。只見到鳥兒停留屋頂,水兒環繞堂下。拋棄我的珏於江中,遺棄我的佩於澧水邊。到芳香的洲去采來杜若,準備把它送給一位美女。時間一去不會復返,暫且徘徊而等待時機。
(九)《山鬼》評析
本詩寫的是山中女神的戀愛故事。全詩通過描寫山鬼在追求愛情時的執著、自信及愛情受挫時的心理波折及苦惱,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苦戀者形象,描述了一個悱惻的愛情故事。大約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路險難兮獨後來」)寫山鬼的出場情景、穿著、神韻及心理活動。
第二層:(從「表獨立兮山之上」至「君思我兮然疑作」)寫山鬼來到幽會地點而未見愛人的焦慮情景。
第三層:寫山鬼的極度哀傷與憂憤之情。
在藝術特色方面,本詩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及景物描寫均十分出色。
附:參考譯文
好像有人在山角,披著薜荔帶女蘿。既斜眼流波又笑臉美好,你愛慕我美麗漂亮。乘著赤豹帶著文狸,辛夷車上插桂旗。披著石蘭以杜衡為帶,折下芳香給思念的人。我在幽深竹林中不見天,道路險阻獨獨來得晚,風姿特異獨立於山頂上,雲海奔涌在腳下。幽晦昏暗白天如黑夜,東風飄來神靈又下雨。留下靈修沉浸在此忘回家,年歲老去誰還讚美我。挖野草在山間,亂石堆積葛藤纏。怨恨公子我惆悵忘歸,君主想念我又說沒空。山中之人芳香如杜若,喝著石間泉水松枝遮蔭,君主思念我又突然疑惑。雷聲轟鳴大雨傾盆,猿聲啾啾夜晚猴鳴,風颯颯吹動搖落樹葉,思念公子我白白遭憂慮。
(十)《國殤》評析
這是一首頌悼為國捐軀將士的詩。全詩以激越的感情,壯烈的戰鬥場面的描寫,歌頌了死於國難的楚國將士們的英雄氣概,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
在藝術上,本詩具有感情激昂,場面描寫悲壯等特點。
評論(0)┆引用┆閱讀(2)┆圈子┆列印┆有獎舉 |
推薦閱讀:
※最全六大茶類基本知識匯總(值得收藏)
※學習的正確打開方式——知識晶體
※科技史料:10月29日,科技史上的今天
※綜合知識競賽題庫(一):古代文學
※襯衫知識
TAG: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