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講述:二十八宿的分野(附:中國古代天文)

 

 

 

 

   【華夏星宿圖】

---------------------

正文:

過去我們把這個六十四卦方圖,擺在中國的土地面上,再配合著天文,也像二十八宿的分野一樣。二十八宿與地面的關係,天文的名稱叫做「分野」。這意思就是說:天上的星宿照到中國某個地面,就把它那個星座與地面配合起來,這個配合叫做納甲。納甲就是從天上星宿的變異狀況,所反應分野地區的人事。它也很靈驗啊!你不要以為它是迷信、是亂搞的。譬如過去人夜觀天象,今天是三月某日,某一個分野的星座照到某一個地區,這個座突然一變,這個地區便會有大事發生。這就是二十八宿納甲的情形。

以前的人讀古文,一定要讀《滕王閣序》。現在就不一定了,恐怕大家都沒讀過。寫這篇文章的王勃,他十三歲便做出這麼一篇有名的文章。一開始便說:「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那是很不容易的。才十三歲的孩子,天文地理都那麼熟了,這就是中國文化。古人讀書的範圍也是很廣博的,南昌就是江西,滕王閣在江西。像我們年輕時出門,一定要特別經過江西,為的就是要看滕王閣。到了南京特別要看秦淮河,看了以後等於到高雄去看愛河一樣,一點也不感到可愛。秦淮河也是一條臭水溝。唐代的時候,南昌叫洪都。下面一句是「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每句話不但押韻,文字也都對得很工整。「南昌故郡」,故就是舊,舊對新,所以說「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分就是分野,怎麼叫翼軫呢?翼是翼星,軫是軫星,在二十八宿裡邊,就分野說,翼星、軫星是屬於江西地區。它在中國的地理位置是「地接衡廬」,南面是湖南的衡山,北面是江西九江的廬山。

大家看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天文地理一切都熟得很,這就是中國文化舊式的教育,並不是不懂科學。現在大家一開口就說現在學得很多,過去只讀古文。你不要開玩笑啦!過去讀書要學的東西也多得很呢!過去一篇古文,它把天文地理、物理人事,一切都包括了。譬如《滕王閣序》一篇,現在請你來解釋看看,這篇文章里幾乎把大學各科所有的東西,都包括進去了。開頭兩句話,地理天文都有。我們現在不是講《滕王閣序》,只是從六十四卦方圖,講到了分野,同時,也讓大家了解一下古人讀書的層面,給大家一個參考。

《易經系傳別講》

--------------------------------- 

 

第二個問題說到「北辰」。我們中國文化發達得最早的是天文。過去我們把天體分成二十八宿和三垣——紫微、少微、太微,類似於我們現在講天文的經緯度。經緯度是西方的劃分法。曾經有位天文學家主張,我們自己重新划過,不照西方的度數劃,如格林威治時間是英國人劃的,與我們不相干。我們為什麼不講自己的中原時間,或以台灣作中心,把經緯度再划過呢?而事實上,我們過去是劃分過的。

 

天體的分度為三垣、二十八宿,就是把天體星座的範圍,劃分二十八個部分。為什麼叫「宿」呢?這是指每天太陽從西方落下去的時候,東方天上是哪一個星座出來,這星座就是「宿」。這出來的星座,每個月不同,每半個月不同,每七天不同,所以分作二十八宿,又分為十二辰,作為時間與天體的關係。

 

過去發現了北斗七星,就是現在西方人所指大小熊星座之際。在夏天我們可以看到一條銀河,在銀河的北面,那七顆最亮的星就是北斗星,這七顆星連起來,像舀水的瓢,古時叫「斗」。現在的天文學,也沒有離開我們老祖宗那個原則。整個天體那許多星星,都是以北極星作為中樞,眾星拱衛著它,每到晚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前方,一定有兩顆最亮的星,名招搖二星,它的光最為閃爍,很容易看見。春天北斗星一定指著東方的寅宮。

 

過去做大將的,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無所不通,才能帶兵。因為天文在軍事上非常重要,就拿行軍來說,如夜間迷了路,即觀星斗,不藉儀器,就可辨別出方向來。我國過去這一套文化是很普遍的,現在對於固有的「天文學」,我們反而一點認識都沒有了。對於老祖宗傳下來的這些東西,我們不能不注意,一定要把它撿回來。

 

一年四季,天體星座的移動,好像聽北斗星的指揮,跟著它,繞著它轉動。不但一年四季,每個月北斗星所指的方向都不同,整個天體隨時在運轉。每天十二個時辰,北斗星的方向也在變動,而且這是幾千萬億年,固定的一種變動,不能錯亂,事實上它也決不會錯亂。

 

對於「北辰」我們了解了,那麼孔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為政以德」,內心有道,表現在外的行為就無懈可擊。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風,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裡本身不要動,只要發號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滿天無數的星座,都會跟著你的方向動。

《論語別裁》

-------------------------

附:中國古代天文

  

 

   

中國古代天文

 

《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十四回:諸葛亮病重,夜觀天象,慨然長嘆:「吾命在旦夕矣!」姜維問其故,諸葛亮道:「吾見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隱,相輔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姜維說:「天象雖則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諸葛亮道:「吾素諳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執皂旗,穿皂衣,環繞帳外,我自於帳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十二年);如燈滅,吾必死矣。閑雜人等,休教放入。凡一應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運。」姜維遂前去安排。

 

時值八月中秋,銀河燦燦,玉露零零,旌旗不動,刁斗無聲。諸葛亮在帳中設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然後拜祝道:「亮生於亂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馬之勞,誓討國賊。不意將星欲墜,陽壽將終,謹書尺素,上告穹蒼:伏望天慈,俯垂鑒聽,曲延臣算,使得上報君恩,下救民命,克複舊物,永延漢祀。非敢妄祈,實由情切。」之後幾日,諸葛亮日則計議軍機,夜則步罡踏斗。及至第六夜,諸葛亮見主燈明亮,心中甚喜,心想再有幾個時辰,禳星延壽即可大功告成。忽然間,聽得帳外吶喊聲起,諸葛亮剛想派人去問個究竟,只見魏延飛步闖入帳內報告:「魏兵來了!」由於魏延腳步甚急,竟將主燈撲滅。諸葛亮棄劍嘆道:「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姜維見魏延將主燈撲滅,大怒,拔劍欲殺魏延,諸葛亮阻止道:「此吾命當絕,非文長(魏延之字)之過也。」民間傳說因而有諸葛亮「爭得過閻王,爭不過魏延」的感慨。

 

裴松之《三國志注》引《晉陽秋》的記載說,就在諸葛亮去世的當天夜裡,一顆赤色大星,光亮有角,自東北方向西南方隕落,墜入五丈原的蜀軍營地…… 對於此事,杜甫賦詩云:

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此日傾。

好看綠陰清晝里,於今無復雅歌聲。

虎帳不聞施號令,麟台惟顯著勛名。

空餘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

 

評書中說人學識淵博,往往說其「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有經天緯地之才」,《竇娥冤》:「天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天;地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地。」日常生活中遇到緊急的事情,我們經常情不自禁地喊出「天哪!」足可見天、天象與古人關係的密切。

 

而今雖然我們已經進入現代社會(根據一定時期內所使用的主導材料的不同,歷史學家往往分別稱之為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和鋼鐵時代、納米時代;人類社會也逐漸從原始社會發展到農業社會,再到現今的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但了解一些古代天文知識是必要的。

 

一、天文學的產生和地位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社會的國家之一(最早種植粟、水稻的國家),而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說明在傳說中的帝堯(約公元前二十四世紀)的時候已經有了專職的天文官,從事觀象授時。甲骨卜辭中還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紀事。金文中有大量關於月相的記載。戰國時期已有天文學的專門著作,二十四節氣也逐步形成,完整名稱見於《淮南子》。……因此古人的天文知識相當普及。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而中國的天文學,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天文資料,倍受各國天文學家的注意。就文獻數量來說,天文學僅次於農學和醫學,可與數學並列,是構成中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二十四史中專門記載這類資料的部分叫作「天文志」。兩千多年來,中國保存下來的有關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陽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豐富的記錄,是現代天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五曜與七曜

 

《過始皇墓》

王維

古墓成蒼嶺,幽宮象紫台。星辰七曜隔,河漢九泉開。

有海人寧渡,無春雁不回。更聞松韻切,疑是大夫哀。

 

《史記·天官書》中記載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把實際觀測到的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則是在近代望遠鏡和建立開普勒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以後發現的)合起來稱作五緯。緯為織物的橫線。這五顆行星在天空上,象緯線一樣由東向西穿梭行進,故稱作五緯。亦稱作五曜。

 

古人又把日月同五星合起來,稱為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尚書·堯典》中記載道「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宋蔡沈傳:「七政,日月五星也。七者,運行於天,有遲有速,猶人之有政事也。」(又:《史記·天官書》《索隱》解釋七政指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日月五星又稱作七緯。這是古人錯把日月也當成了行星。實際上,日為恆星,月為衛星。亦稱作七曜。

 

中國古代的甲骨文中已有了關於木星的記載,戰國時期就有了五星的說法,最初分別叫辰星、太白、熒感、歲星、鎮星,這也是古代對這五顆星的通常稱法。把這五顆星叫金木水火土,是把地上的五原素配上天上的五顆行星而產生的。

 

金星,古名明星、大囂、太白。光色銀白,亮度特彆強。除了太陽和月亮外,是天空看起來最亮的天體。金星最亮的時候達4.4等,比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還亮14倍。金星於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漢時避景帝劉啟諱,又把金星稱為開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詩·小雅·大東》中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古人認為啟明與長庚是兩顆星,所以給它起了兩個名字。其實它們都是金星,所不同的是出現的時間和位置不一樣罷了。

 

木星,古名歲星或歲,有人認為甲骨文中的歲字即指歲星。五星之中,古人特別注意對木星的觀測。《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道,「歲星之所居,五穀豐昌。其對為沖,歲乃有殃……故三歲而一飢,六歲而一衰,十二歲一康。」古人把木星的周期與農事聯繫起來,可能因為木星和太陽活動周期相近。木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故名歲星。並用歲星所在的次名作為紀年的標準。

 

水星,古名辰星,離太陽最近,看上去總是在太陽兩邊擺動,離開太陽最遠不超過三十度。我國古代把一周天分為十二辰,每辰約三十度,故稱水星為辰星。在新出土的《五星占》中,水星還有一個為其它書所沒有用過的名稱「小白」。

 

火星,古名熒惑。以其紅光熒熒似火而得名。火星在天上的視運動,時而由西往東,時而由東往西,很迷惑人,故名熒惑。火星又名罰星、執法。《廣雅·釋天》中記載道,熒惑謂之罰星,或謂之執法。

 

土星,古名鎮星。土星每約二十八年繞天一周,每年進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歲鎮一宿,好象輪流坐著二十八宿一樣,故名鎮星。也寫作填星(鎮與填為通假字)。

 

應該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並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恆星中的定星。《左傳·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百載。」這裡的水指營室。古書上所說的火,指的是恆星中的大火,即心宿(特指心宿二)。《詩·七月》「七月流火」里的火,就是指心宿說的。《史記·天官書》中所說的火,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

 

五行及五行生剋說: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人認為,五行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五大基本要素。《國語》有云:「故先王以土、金、木、水、火相雜,以成百物。」

 

五行的基本規律是相生與相剋。所謂「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每一生都有「生我」和「我生」的相向關聯。所謂「相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每一克均有「我克」和「克我」的相向關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運行不息。

 

三、三垣二十八宿及四象

 

古人觀察日月五星的運行是以恆星為背景的,認為恆星相互間的位置恆久不變,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為了觀測天象,了解日月星辰在天空中運行的情況,把天上的恆星幾個幾個地組合在一起,每個組合給一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佔的天區範圍也各不相同。在眾多的星官中,有31個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到唐代,三垣二十八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的星空區劃體系。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極附近的天區,大體相當於拱極星區;太微垣包括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鷹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五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坐標。「宿」或「舍」,有「停留」的意思。《史記·律書》說:「舍者,日、月所舍。」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區劃星官的歸屬。而在天象記錄中,大量使用的「入×宿」的字樣,這裡的「宿」所包括的範圍,同二十八宿所指的天區是有區別的。

 

 

中國以外,古代的印度(古印度包括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地)、阿拉伯、伊朗、埃及等國,也都有類似中國的二十八宿體系。

 

二十八宿創立的時代

 

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二十八宿中的部分星宿出現較早。如春秋時期(公元前八至五世紀)的《詩經》、《夏小正》等書中,就有不少記載。此外,《尚書·堯典》中,有「四仲中星」的記載,即「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從所記天象來推算,「日中星鳥」即「七星」宿春分時昏中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十二、三世紀,也就是殷末周初,因而有人認為二十八宿即產生於這個時代。但是,也有人認為少數星宿名的出現,並不能證明當時二十八宿的系統已建立起來。早期載有二十八宿的可靠文獻是《呂氏春秋》、《禮記·月令》、《周禮》等書,它們的時代最早的大約在戰國中期(公元前四世紀)。而從這些記載中的天象推算,則可提前到春秋中葉(公元前七世紀)。前述湖北省隨縣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蓋的發現,則把文獻證據提前到公元前五世紀。

 

還有人認為,二十八宿在創立之初是沿赤道分布的。計算表明:二十八宿與天球赤道相吻合的年代距今約五千年前。這可認為是二十八宿體系創立時代的上限。而依據文獻、文物等證實的公元前五世紀,則應該看成是二十八宿創立時代的下限。

 

把二十八宿按次序分作四組,每組七宿,分別與四個地平方位、四種顏色、五種四組動物形象相匹配,叫作四象或四陸。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下:東方蒼龍(或青龍),青色;北方玄武(即龜蛇),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鳥(或朱雀),紅色。

 

二十八宿與四方相配,是以古代春分前後初昏時的天象為依據的,這時正是朱鳥七宿在南方,蒼龍七宿在東方,玄武七宿在北方,白虎七宿在西方;四種顏色的相配,則與古代五行說有關。至於龍、龜蛇、虎、鳥匹配天象的由來,一種觀點認為是與原始部落的圖騰有關;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可能與這些星座昏中時所代表的季節特徵有聯繫。例如,南方七宿昏中是春季,而鳥可以被看作是春天的象徵等等。四象圖如下:

 

 

東方蒼龍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北方玄武七宿:斗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壁宿

西方白虎七宿:奎宿、婁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參宿

南方朱雀七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會經常用到與二十八宿密切相關的詞語,如:

 

參商:《左傳·昭公元年》里有這樣的故事:高辛氏(嚳)有二子,大的叫閼伯,小的叫實沈。弟兄倆很不和睦,天天動干戈打仗。高辛氏沒有辦法,只得把閼伯調去商丘,那兒是歸商星(也就是心宿)主管的;把實沈調去大夏,那兒是歸參星(參宿,即獵戶座)主管的。參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遙遙相對,一個升起,另一個就會落到地平線以下,他倆從此再也不能見面了。他們死後,成為參商二神,還是永遠不能相見。現在形容意見不合,叫做「意見參商」;又形容不易相見,如「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杜甫詩),就是根據這個故事和參商二星此起彼落的現象而來的。

 

牛郎織女:但織女並非女宿,而是天琴座的α星;牛郎也不是牛宿,而是天鷹座的α星,牛郎牽的牛才是牛宿。

 

另外,二十八宿還可以與二十八種動物一一匹配:

 

東官蒼龍:角木蛟,亢金龍,氏土駱,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官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貐

西官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南官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這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多次出現,最早是在《封神演義》中出現的,不過只是匆匆一現,在書快結束的時候,紂王最後一搏,通天教主,動用了他手下截教中剩餘的所有力量,擺了萬仙陣,其中就有二十八宿,但一露面就被老子和元始天尊擺平了。在《西遊記》里二十八宿也多次出現,在黃袍怪一集里就是把唐僧變成老虎那集里,黃袍怪就是奎木狼下凡。在打七個蜘蛛精和一個蜈蚣精那級還有打蠍子精那集里,就是大聖請了昴日雞才把事態擺平。在小雷音寺那集,就是彌勒佛的童子下凡冒充如來佛祖那集里,黃眉怪把孫悟空困在金缽里,就是豬八戒請來了二十八宿來幫忙,最後亢金龍用獨角把金缽頂了個洞,孫悟空才得以脫身。

 

二十八宿的功能作用:

 

古人用二十八星宿來作為量度日月五星位置和運動的標誌,因此古書上所說的「月離於畢」﹝即月亮依附於畢宿﹞,「熒惑守心」﹝即火星居心宿﹞,「太白食昴」﹝即金星遮蔽住昴宿﹞等關於天象的話就不難理解。二十八星宿不僅是觀測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標,其中有些星宿還是古人測定歲時季節的觀測對象,如在先秦時代,古人認為初昏時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參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等。

 

隨著天文知識的發展,出現了星空分區的觀念,二十八星宿也是星空區域概念。將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二十八個不等分。

 

這四方神在古代曾被利用于軍隊列陣,戰國時代便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道教興起之後,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成為道教的守護神。而這也是十二生肖的來源之一,不過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四、南斗和北斗

 

南斗和北斗是從古以來就出名的,其中的南斗包括在人馬座中,構成人馬的胸部。斗柄二星和箕宿四星構成人馬的弓。南斗連柄共六顆星,所謂「北斗七星南斗六」。它和北斗七星的形狀都象裁縫用的舊式熨斗又象水勺,所以人們叫它們大斗小斗,或大勺小勺。

 

古人有個迷信,說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並且流傳著「趙顏借壽」的故事。《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中,太史丞許芝為曹操言神卜管輅(字公明)之術:

 

一日,出郊閑行,見一少年耕于田中,輅立道傍,觀之良久,問曰:「少年高姓、貴庚?答曰:姓趙,名顏,年十九歲矣。敢問先生為誰?輅曰:吾管輅也。吾見汝眉間有死氣,三日內必死。汝貌美,可惜無壽。趙顏回家,急告其父。父聞之,趕上管輅,哭拜於地曰:請歸救吾子!輅曰:「此乃天命也,安可禳乎?父告曰:老夫止有此子,望乞垂救!趙顏亦哭求。輅見其父子情切,乃謂趙顏曰:汝可備凈酒一瓶,鹿脯一塊,來日齎往南山之中,大樹之下,看盤石上有二人弈棋:一人向南坐,穿白袍,其貌甚惡;一人向北坐,穿紅袍,其貌甚美。汝可乘其弈興濃時,將酒及鹿脯跑進之。待其飲食畢,汝乃哭拜求壽,必得益算矣。但切勿言是吾所教。老人留輅在家。次日,趙顏攜酒脯杯盤入南山之中。約行五六里,果有二人於大松樹下盤石上著棋,全然不顧。趙顏跪進酒脯。二人貪著棋,不覺飲酒已盡。趙顏哭拜於地而求壽,二人大驚。穿紅袍者曰:此必管子之言也。吾二人既受其私,必須憐之。穿白袍者,乃於身邊取出簿籍檢看,謂趙顏曰:汝今年十九歲,當死。吾今於十字上添一九字,汝壽可至九十九。回見管輅,教再休泄漏天機;不然,必致天譴。穿紅者出筆添訖,一陣香風過處,二人化作二白鶴,衝天而去。趙顏歸問管輅。輅曰:穿紅者,南斗也;穿白者,北斗也。顏曰:吾聞北斗九星,何止一人?輅曰:散而為九,合而為一也。北斗注死,南斗注生。今已添注壽算,子復何憂?父子拜謝。自此管輅恐泄天機,更不輕為人卜。

 

箕與斗

 

人馬座所屬的星,在我國古代分成兩個星宿:南斗六星是斗宿,人馬弓箭下部是箕宿。箕是畚箕,揚糧食用的。有一粒「糠」(蛇夫腳尖)已經被簸揚得很遠了——這時候顯然在吹東風。畚箕和量米的斗都是農具,因此箕和斗經常並稱。我們手指上的指紋也有箕和斗。斗也是飲酒用具。《詩經·大東篇》中說:「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北斗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七顆星中有五顆二等星,兩顆三等星,它們是:(從勺尖到勺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雖然沒有一等大星,但是形象顯著易認,十分令人注目。實際上北斗星的形狀也是不斷變化的。

 

 

古人重視北斗,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五倍多些,就可以碰到一顆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二等星,這就是北極星。北極星的方向是正北方,全夜全年不變動位置,找出了正北方,其餘的方向東、西、南也就跟著找到了。所以天璇和天樞兩顆星有「指極星」的名稱。至於定季節,《鶡冠子》書中指出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在北京那樣的緯度(北緯40度)或更北一些,全年不論哪一夜,北斗星永不沉下地平線,它老是繞著北極星在天空中轉圈子。從南方一些地方象長江流域一帶來看,北斗星沉下北方地平線的時間也不長。這就怪不得漁夫、牧人、農民、水手等都要跟北斗星做朋友了。

五、十二辰與十二次

 

中國古代對周天的一種劃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稱來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與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當星宿南中天的時候,這時十二辰與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也正好一一對應。十二辰的一種應用就是歲星紀年。關於十二辰的最初含義,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

 

中國古代為了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赤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春秋戰國時代的《左傳》、《國語》等書中就已有這些名稱的記載,它們被用來記述歲星(木星)的位置。古代把木星的恆星周期定為十二年,所以一般認為,十二次的創立是起源於對木星的觀測。它的時代大約在春秋時期或更早。但《國語》中記伶州鳩(周景王時的占星家)的話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據此,十二次的創立時代也有可能推至殷末周初。

 

西方古代把黃道南北各八度以內的空間叫做黃道帶。他們按照從西向東的方向把黃道帶分為十二等份,叫做黃道十二宮,也就是所謂的十二星座。不過西方以人文為主,所以發展出耐人尋味的浪漫故事,而東方則與自然相結合,發展出與動物有密切關係的十二生肖文化。

 

十二次、十二辰和二十八宿、黃道十二宮對應表

十二次

星紀

玄枵

娵訾

降婁

大梁

實沈

鶉首

鶉火

鶉尾

壽星

大火

析木

二十八宿

鬥牛

女虛危

室壁

奎婁

胃昴畢

觜參

井鬼

柳星張

翼軫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十二辰

十二宮

魔羯

寶瓶

雙魚

白羊

金牛

雙子

巨蟹

獅子

室女

天秤

天蠍

人馬

 

六、占星術和分野

 

根據天象來預卜人間事務的一種方術,又稱占星學或星占學、星占術,起源於人類原始社會中文化發展的早期階段。世界上一些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如古代巴比倫、埃及、希臘、中國,以及到近代還處於原始社會的一些民族和部落中,占星術都很盛行。這是由於當時人們的知識水平和生產力都很低,對自然現象中的一些規律沒有掌握,於是從一些表面現象出發,把人們生活中的吉、凶、禍、福與某些自然現象聯繫起來。

 

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八至五世紀)占星術盛行,占星家們創「上天變異,州國受殃」說法,以天空中出現的星象變化來占卜各個地方人世間的吉、凶、禍、福。為此目的,將地上的州、國與星空的區域互相匹配對應,稱為分野。《周禮》中所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島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就是按照分野來預卜各地吉凶。

 

如《論衡·變虛篇》說:「熒惑守心。熒惑,天罰也;心,宋分野也,禍當君。」 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燕太子丹厚養荊軻,讓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顯現,太子丹卻畏其不去。公元前260年,白起大破趙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欲乘勢滅趙,派衛先生回秦向昭王要增兵增糧。秦相范雎從中阻撓,害死衛先生。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陝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天區有十二次和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等不同的劃分法,所以分野也有不同的對應方式。除此以外,州、國又因時代不同而有變化,所以不同時代的分野也不盡相同。

 

《宋史志第三天文三》載:

 

角宿二星,為天關,其間天門也,其內天庭也。故黃道經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為天田,為理,主刑。其南為太陽道。右角為將,主兵。其北為太陰道。蓋天之三門,猶房之四表。星明大,吉,王道太平,賢者在朝;動搖、移徙,王者行;左角赤明,獄平;暗而微小,王道失。陶隱居曰:「左角天津,右角天門,中為天關。」日食角宿,王者惡之;暈於角內,有陰謀,陰國用兵得地,又主大赦。月犯角,大臣憂獄事,法官憂黜。又占憂在宮中。月暈,其分兵起;右角,右將災;左亦然。或曰主水;色黃,有大赦。月暈三重,入天門及兩角,兵起,將失利。歲星犯,為飢。熒惑犯之,國衰,兵敗;犯左角,有赦;右角,兵起;守之,讒臣進,政事急;居陽,有喜。填星犯角為喪,一曰兵起。太白犯角,群臣有異謀。辰星犯,為小兵;守之,大水。客星犯,兵起,五穀傷;守左角,色赤,為旱;守右角,大水。彗星犯之,色白,為兵;赤,所指破軍;出角,天下兵亂。星孛於角,白,為兵;赤,軍敗;入天市,兵、喪。流星犯之,外國使來;入犯左角,兵起。雲氣黃白入右角,得地;赤入左,有兵;入右,戰勝;黑白氣入於右,兵將敗。

 

《晉書·天文志》載諸侯國分野:

 

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為壽星,於辰在辰,鄭之分野,屬兗州。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為大火,於辰在卯,宋之分野,屬豫州。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

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

自須女八度至危十五度為玄枵,於辰在子,齊之分野,屬青州。

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為諏訾,於辰在亥,衛之分野,屬并州。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為降婁,於辰在戌,魯之分野,屬徐州。

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於辰在酉,趙之分野,屬冀州。

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為實沈,於辰在申,魏之分野,屬益州。

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秦之分野,屬雍州。

自柳九度至張十六度為鶉火,於辰在午,周之分野,屬三河。

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已,楚之分野,屬荊州。

 

二十八宿與國分野如下

 

星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鬥牛

虛危

室壁

奎婁

胃昴畢

觜參

井鬼

柳星張

翼軫

 

星宿

角亢氐

房心

尾箕

牛女

虛危

室壁

奎婁胃

昴畢

觜參

井鬼

柳星張

翼軫

兗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揚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荊州

 

 

 


推薦閱讀:

八字如何能預測你結婚時間 - 中國風水學院著 - 香港風水網 HKFengShui.com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易理篇(20)
中國一項3000億工程啟動:將令殲20性能翻倍提升!
中國詩詞發展源流: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原創]中國「國情」下的美國大使

TAG:中國 | 古代 | 古代天文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