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熱葯——清熱瀉火藥(蘆根、天花粉、竹葉)

蘆根

  • 藥性:甘,寒。歸肺、胃經。

  •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 應用主治

  1. 熱病煩渴:本品既能清瀉肺胃氣分實熱,又能生津止渴、除煩,故可用治熱病傷津,煩熱口渴,常與麥門冬、天花粉等清熱生津葯同用;或以其鮮汁配麥冬汁、梨汁、荸薺汁、藕汁服,如:五汁飲。

  2. 肺熱咳嗽,肺癰吐膿:本品善於清瀉肺熱,祛痰排膿。治療肺熱咳嗽,常與黃芩、浙貝母、瓜蔞等葯同用;若治風熱咳嗽,常與桑葉、菊花、苦杏仁等同用,如:桑菊飲。治療肺癰咳吐膿痰腥臭,常與薏苡仁、冬瓜仁等清肺化痰、排膿排膿之品同用,如:葦莖湯。

  3. 胃熱嘔噦:本品能清胃熱止嘔逆,治療胃熱嘔噦,可配竹茹、生薑等和胃止嘔之品。

  4. 熱淋澀痛:本品有清熱利尿之功。治熱淋澀痛,小便短赤,常與白茅根、車前子、木通等清熱利尿通淋葯同用。

  •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鮮品用量加倍,或搗汁用。

  •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天花粉

  • 藥性: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

  • 應用主治

  1. 熱病煩渴:本品既能清肺胃二經實熱,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熱病煩渴,可與蘆根、竹葉等葯同用。取本品清熱生津止渴之功,配沙參、麥門冬、玉竹等葯,可治燥傷肺胃,津液虧損,咽干口渴,乾咳少痰,如:沙參麥冬湯。

  2. 肺熱燥咳:本品既能清肺熱、又能潤肺燥,治燥熱傷肺,乾咳少痰、痰中帶血者,常與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等同用。若燥熱傷肺,氣陰兩傷之咳喘咳血,可與西洋參、北沙參、阿膠等葯同用。

  3. 內熱消渴:本品善於清瀉肺胃實熱,生津止渴,治積熱內蘊,化燥傷津之消渴證,常與麥門冬、蘆根、白茅根等同用;若內熱消渴,氣陰兩傷者,常與人蔘同用,如:玉壺丸。

  4. 瘡瘍腫毒:本品既能清熱瀉火解毒,又能消腫排膿療瘡,治瘡瘍初起之紅腫熱痛,未成膿者可使之消散,膿已成者可潰瘡排膿,常與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飲。

  •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竹葉

  • 藥性:甘、辛、淡,寒。歸心、胃、小腸經。

  •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生津,利尿。

  • 應用主治

  1. 熱病煩渴:本品善於清心除煩,生津止渴。治熱病津傷,煩熱口渴,常與石膏、知母、玄參等同用,如:清瘟敗毒飲;治熱病後期,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虛煩不寐者,常與人蔘、麥冬等同用,如:竹葉石膏湯。

  2. 口舌生瘡:本品上能清心火,下能利小便,使火熱下行從下而解。治療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或心火下移小腸之小便短赤澀痛,常與木通、生地黃、甘草同用,如:導赤散。竹葉卷心清心瀉火之力更強,多用於溫病熱陷心包,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常與玄參心、蓮子心、連翹心等同用,如:清宮湯。

  • 用法用量:煎服,6~15g;鮮品15~30g。

  •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骨蒸潮熱者不宜使用。

推薦閱讀:

人類發展史5:火器時代
本草貫珠集 · 清熱瀉火藥

TAG:花粉 | 火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