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國慶遊行北大學子為何打出標語:「小平您好」?

「小平您好」——1984年10月1日,國慶35周年大慶群眾遊行隊伍中,北大學生自發打出的那個橫幅已成為全中國80年代最溫暖的回憶。作為北大學生群眾遊行隊伍副總指揮兼領隊的彭興業親自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3月19日下午,已是北京市海淀區委副書記的彭興業在回憶這段往事時,特地找出了那張珍貴的歷史照片。

我是北大哲學系79級的學生,1983年畢業後留校做共青團工作,兼任學生會副秘書長。為準備國慶35周年的群眾遊行時,我的身份是「副總指揮」,當時任北大黨委副書記的郭景海為總指揮,很多具體工作是由我來負責。在北大群眾遊行隊伍中,我是北大方陣第一排最右邊的那個位置,也就是靠天安門最近的那個位置。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個瞬間——前幾分鐘都走得好好的,剛剛走過天安門廣場東側的華表時,突然感覺後面的隊伍有些亂了。作為領隊,我的第一反應肯定特別緊張,匆忙回頭一看,只見身後不知什麼時候豎起了一個橫幅,當看到上面寫著「小平您好」4個大字時,我心裡稍稍放鬆了一下。

這時,旁邊好像是負責治安的什麼人想衝進來隊伍,制止橫幅,但被邊上的北大學生們手挽手地攔住而未果。隊伍中有一點小小的騷亂,有人在說「快走快走」,似乎有人的鞋子被踩掉了,但不管發生什麼情況,整個遊行隊伍也停不下來,同學們一邊高喊著口號,一邊揮動著花束繼續往前走。

參加這次國慶遊行的北大學生共約有兩三千人,基本上是自願報名根據實際需要確定的學生參加。參加國慶練隊的北大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舉旗子的儀仗隊——對儀仗隊的身高、外形要求稍微嚴格;另一部分是舉著花束的「群眾遊行隊伍」。起初練隊時要求隊伍全都踢正步,所以我們提前幾個月就開始練隊,先是每個系組成一個方隊,到了9月份,各個系的方隊在一起合練,天天踢正步,喊口號:「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等。但在遊行前不久又有新的指示:群眾遊行隊伍不必走正步,只要排面整齊即可,可能是想體現那種自由、放鬆的感覺吧。

我們是9月30日晚上被幾輛大汽車拉到天安門東側的東華門附近「候場」的,那時的學生比較好管理,不那麼嬌氣,只有興奮沒有疲勞。10月1日,一些學生晚上21點又參加了廣場集體舞會,但也沒覺得累。

國慶35周年大慶,先是閱兵式,大約到了10點來鍾,輪到我們遊行隊伍上場。整個過程走了十幾分鐘,過了天安門,到了西邊一個指定地點,我們又坐著原來的車回到學校。

一回到學校,我向團委其他老師描述了大體經過,這件事情也一下子成為議論焦點,那時候也不知道外界會有什麼反響。絕大多數的老師感覺激動、興奮,說這幾個學生為北大爭了光,但也有點擔心學校是否會追查。也有些人很氣憤,說這幾個學生無組織無紀律,幸虧不是什麼反動口號,否則這個後果我們可真擔當不起。

當天晚上,我們也馬上開始了了解情況。後來得知,這是28樓203宿舍常生、郭慶濱、李禹、張志等幾個學生共同「策劃」的,他們都是81級生物系的學生。不過也許那時他們怕挨處分,詢問時,他們只是含糊地回答說一個宿舍都參加了,而不告訴我們具體什麼人做了什麼事。我們也怕學生有壓力,最後也沒有深追。團委最後定下調子:冷處理,不批評,也不表揚,因為畢竟是違反了紀律。

照片上拿著橫幅右邊的那個人就是常生,是他用抹布蘸著墨汁寫在綠紙上。但是在寫的時候,發現床單不夠長,放不下那麼多字,又把「同志」兩字拿下。「小平您好」被寫在4張綠色大紙上,用訂書機釘在床單上。怎麼把橫幅帶進廣場,他們也費了一番心思:把拖把的頭拆了,木棍截成兩半當作桿,大家小心翼翼把橫幅捲起來,外面纏著彩帶,上面綁著紙花,看上去像一個大花束。據說有個同學穿上實驗用的白大褂,把橫幅夾在胳膊底上躲過檢查帶進了廣場。

當時電視直播是這樣的:轉播者先是拍到了這個橫幅,可能馬上又意識到這是規定範圍之外的「動作」,鏡頭趕緊躲開,拍到了跟在北大後面的清華大學方陣——因為這個插曲,一度不少人以為這個橫幅是清華學生寫的。當時,據說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胡耀邦最先看見了橫幅,微笑了起來,然後傾斜身子對著神色莊重的鄧小平說了一句話,又用手指向這邊隊伍,小平臉上也有了微笑。轉播者又趕緊回頭找回那個鏡頭,於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一群興高采烈的學生,高高地擎著綠底黑字的「小平您好」這4個大字。

第二天,《光明日報》在報眼位置上登出了這幅照片,後來《人民日報》也登了,我一下子明白:沒問題了!慢慢地,我們知道了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積極反饋,終於放下心來。

那幾個學生並沒意識到他們無意中創造了歷史,可能覺得表達心聲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所以隊伍過了天安門,那個簡陋的「床單橫幅」就被他們扔了。第二天就有記者要來拍這個橫幅,可惜原件已經沒了,大家只好按照原來的方法再做一個,補拍了一張只有天空、沒有人群的照片。我後來知道,當時參加國慶的攝影記者有400多人,但只有《人民日報》的王東和《中國青年報》的賀延光捕捉到了這一經典鏡頭,後來王東先生還送了兩幅照片給我留作紀念。

時隔22年再看這張照片,每個學生臉上奔放的笑,你就明白什麼叫「發自心底的笑」了。之前的規定是只能拿花束走,但那一天,經過天安門時,學生們一高興,就把花往天上扔,那真是發自內心的喜悅。現在想起來,很遺憾的一件事是,當時對這幾位創造了歷史的北大學生們關注不夠,他們應該成為北大的「名人」啊!

被這件事情激動的校團委負責文化工作的老師徐小平和宣傳部的呂林和吳妙林寫了篇文章,後來被《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引用,他們得了十幾塊錢稿費,在北大燕春園飽餐一頓。

為什麼學生會在1984年喊出這樣一個口號?這與那個時代的大背景緊密相連。80年代初,剛剛恢復高考,百廢待興,確實是一個充滿理想、充滿激情的年代。那時唱的歌也都是「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青春啊青春」,整個社會洋溢著一股朝氣蓬勃的感覺。那個年代的學生,其實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吃的兩毛多錢的菜,喝的玉米面粥,但都懷揣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一腔熱情,精神振奮,心氣也高。1983年,中國女排拿了三連冠,就是北大學生舉著在床單上寫的標語,拿著燒著的笤帚當火把,第一次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這也成了那個時代最激昂、最振奮人心的一句話,它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表達,不是事先設計的,也設計不出來這樣的口號。

那時候小平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威望極高,老百姓對這個三起三落、打不倒的小個子充滿了由衷的尊敬和愛戴,在這個橫幅出來之前,很少有人直接喊「小平」,這以後,「小平」變成了約定俗成的一個親切稱呼,顯得平等、可親和可敬。「小平您好」雖然是從北大學生那裡喊出來的,但在那時候,它實際上更是全國老百姓的心聲。

推薦閱讀:

沒有答案的題
在武漢你為什麼沒有談戀愛?
青春難道一定要迷惘?
電影專業的常春藤大學

TAG:大學 | 國慶 | 遊行 | 標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