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你的「生命覺」好嗎? 心探索雜誌
撰文/應童 編輯/董河
早上醒來,麥爸爸招呼小麥到大床上來。父子倆不知道在幹啥,我睡得暈暈乎乎,只是後背被一隻小獸蹭得痒痒的。後來聽到小麥在叫:「爸爸,我膝蓋疼。」他爸緊張了,馬上坐直身子,皺緊眉頭問怎麼回事?
在溝通里,身體語言佔比高達55%,語音語調佔38%,加上說的語言直指疼痛的原因,這樣的互動就將自己拉到問題的陷阱里去,小麥也只好跟著掉到坑底。當把焦點放到痛苦上,痛苦就無限放大,我清楚地知道有更好的溝通方式,但在孩子面前,尊重他爹愛他的方式更重要,所以,我在當下便全然地接納了這種方式。更何況這麼做是有好處的:小麥不用上學啦!
問題不就是機會嘛,怎麼更好地處理?且看我的親子絕招:
第一招:同步帶領。認同他的情緒與背後的正面動機。六歲半的小朋友,還是渴望得到父母關注的年齡。要投入高品質的關注,就一定要去聯結他的身體,我先使出我的綿綿愛掌,然後是費登葵斯律動(一種從動作中帶出覺知的律動方式),然後娘倆在床上翻來滾去,小麥子咯咯咯笑著,尤其是當我整個人翻過他身體的時候。
第二招:身心合一的信任。小麥說肚子餓。我說:「嗯,小麥現在膝蓋疼了,一定不捨得讓肚子也餓得疼,小麥是懂得照顧自己的小麥,媽媽也有點餓哦,媽媽向小麥學習,照顧好自己。我先去偵察一下廚房,有好吃的東西馬上向你彙報。」我跳下床,跑到餐廳看到了蛋面,欣喜若狂奔回大床:「報告麥將軍,有蛋面!」
第三招:充分尊重。中午麥外公回到家,發現不去上學的小麥,也著急了,心急火燎要帶小麥去醫院。家長們總是著力於表面的現象,要知道,抓住根源便能主導事件,而盯著結果,就只能幹著急。只是對這背後深沉的愛需要充分的尊重,於是下午我帶著小麥去醫院找李醫生了。
李醫生煞有介事帶著小麥去骨科,我讓小麥自己敘述前因後果,醫生笑了,給出一個很好的定論:沒事的,這是生長痛。小麥好奇地發問:「為什麼我只是一個膝蓋痛,而另外一個不痛呢?難道另外一個膝蓋不生長嗎?」
醫生很智慧,大意說:「你可能關注另一隻膝蓋多了點,所以現在要把關注送給那隻不疼的膝蓋,讓它也可以長得快一點哦。」
小麥與我對這個答案都很滿意。
第四、五招:重定意義。重定焦點。醫院半小時游結束,我帶小麥進城。娘倆說著話,我說:「麥子,你的生命覺還好嗎?」孩子悟性高,一下子就領悟到了,他知道人不止五種感官,十二感官才是完整的知覺。他了解這些感官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結。這也是我的教養方向:從意識、感受與靈性同時入手,支持小麥發展出「內在感官工具」,做一個真正的「人」。
話題轉到十二感官,小傢伙就來勁了,先是把十二感官都複述了一遍,然後興高采烈與我談論著生命覺。他知道生命覺是讓他覺察痛苦的,所以膝蓋的痛就變成了很好的生命功課。膝蓋的疼痛已完全改變了意義,變成了對生命的一份察覺。他的焦點也從表面的不舒服去到成長的喜悅里。
將車停到公司,我們走過漫長的街道去吃壽司。小麥走得一瘸一拐,一路卻灑滿了歡笑。我們把十二感官都覺察了一遍,我喜歡與孩子這般的互動。他們隨時可以調用他們的「隱密智慧」,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的「高層真實」,只是對於很多人而言,關於「高層真實」的認知已被設定了無法逾越的界限,因為人們無法跨過此界,所以,一切不為此界所限制的認知都會遭到排斥,這或許也是人們對於那些超越普世價值觀的人,視為是真正不謙虛的人的原因了。
所以,我更加要讓眾人了解到十二感官的微妙。我就像一個走入黑暗洞穴去尋找火把的人,找到了,就一定要拿出來,把光明帶給這個世界。當然,是否接收火種,是你的選擇。
蘇醒吧,十二感官
我們需要依賴養分才能活下去:肉體所需的養分是食物和空氣。而感官經由神經系統聯結到我們的大腦,以更細膩的方式在滋養著我們。人的十二感官可以比喻成十二道溫泉,人性浸潤在這些溫泉里,我們的靈魂及內在生命都會獲得滿足。換言之,靈性的受苦與內在生命的匱乏與感官的失衡與麻木有關。
十二感官分為兩大類,其中比較指向自己身體及內在的六種感官為:觸覺、生命覺、動覺、平衡覺、嗅覺、味覺;而將我們帶往外界的則是:聽覺、視覺、語言覺、思想覺、溫度覺、自我覺。
向內的六種感官當中,觸覺、生命覺、動覺與平衡覺是屬於「身的知覺」;觸覺為我們的皮膚定出疆界;生命覺則是覺察身體健康與否的能力;動覺讓我們知覺到肌肉與關節的動態;平衡覺讓我們覺察到身體在空間的位置。透過這四種感官和身體的聯結,才讓我們感覺到安全與踏實。
有一天,小麥撐著雨傘放學回家,見到我說:「媽媽,我聽到雨滴在我的雨傘上跳舞,我的聽覺啟動了。涼涼的雨還會灑到我的胳膊上,我的溫度覺也開始工作。我的動覺讓我可以走路。路很滑,這讓我失去平衡,我的平衡覺需要結實的地面。我摔了一跤,痛讓我進入了生命覺。現在我看到你了,聞到你身上的味道,我的視覺與嗅覺都好開心!」
嗅覺、味覺、視覺、溫度覺屬於「靈的知覺」,幫助我們和外部的世界聯結:嗅覺能喚起個人的記憶及聯想,味覺則與個人偏好有關,這兩者都很個人化;視覺則是讓我們體驗到物體的色彩與周圍光線之間的關係;溫度覺訴說的則是我們在和周遭環境及事物發生的對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溫暖或失去溫暖。
聽覺、語言覺、思想覺與自我覺屬於「心的知覺」,也被稱為「社交覺」,讓我們由外在進入他人的內在世界:聽覺是你通往對方內在的入口;語言覺的重點不是言詞本身所代表的字面意義,更明確的說法應該是聆聽的能力;思想覺是向外去覺察別人的思想生命,自我覺是用來覺察別人的自我。
小麥一年級的時候,有天中午吃完飯,也寫完了作業,粘到我身邊:「媽媽,離上學還有十分鐘,我該玩些什麼呢?」他的眼睛忽閃忽閃的,身子緊緊挨著我。我摸摸他的腦袋,對他說:「我們來玩『爬媽媽山』的遊戲好不好?」剛一蹲下去,孩子就小猴子一樣爬到了我的肩膀上。在這個當下,我的語言覺讓我明白一個七歲的孩子真正要的不是告訴他要去玩什麼,而是你陪著他一起玩。然後我的思想覺讓我拋開自己的意圖,而去滿足孩子的需要。
身的四種感官與心的四種感官相對應,比如觸覺往內指向自身,相對應的自我覺則是對外進入別人的心。生命覺是向內覺察自己的痛苦,而思想覺將它轉而向外去覺察別人的內心世界。平衡覺讓我們的身體能夠在物質空間里平穩地站立,而聽覺則將我們帶向外面,引領我們進入另一個全然不同的空間。藉由語言覺所聽到的聲音會啟動我們的動覺,然後再用自己的動覺去揣摩說話者的動作、心境及情緒。
而靈的四種感官則各自成雙對應:嗅覺與溫度覺相對應,味覺與視覺相對應。
人類在母體子宮的黑暗中沉睡,在光明的白晝中出生和蘇醒。而成長的過程,則是連續的出生與蘇醒,如果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健全及啟發孩子自由運作十二感官,將會是很好的親子教育。
舉最簡單的例子,以叫孩子起床為例。如果孩子是被刺耳的鬧鐘叫醒的,或許一整天都會無精打采,因為孩子的蘇醒僅僅觸動了聽覺。從感官復甦的角度來看,家長可以這麼做:
1.先將窗帘拉開,喚醒孩子的視覺。
2.溫柔地叫孩子的名字,告訴孩子太陽公公在叫他吃早餐啦,由此喚醒孩子的聽覺。
3.用手輕輕地搖動孩子,問他今天學校大約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呢?喚醒他的動覺。
4.從頭到腳做一個輕柔而緩慢的長推,喚醒孩子的觸覺。
應童,麥子的媽媽。生命教練,親子導師,寶瓶座靈性作家,著有《做一個好看的女子》、《小確幸》。在心理學、哲學、靈修等領域皆有領悟,開展大成親子系列課程,主導身心合一、靜心手觸等工作坊。
推薦閱讀:
※居家生活不可缺的旺財寶貝
※寶貝廚房丨輔食添加系列之「菜泥」~
※你是我的寶貝 文 / 魚兒 圖 / 魚兒
※【家長碎碎念】幼兒園開學第一天寶寶狀況多,你家寶貝們都是什麼狀況?
※【親婆奶奶】給小寶貝的小小開衫 | 編織人生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