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影響力缺乏深度?

    英語熱詞「土豪」、「大媽」

  有望收入《牛津詞典》

  近日,一則關於Tuhao(土豪)、Dama(大媽)等中文熱詞有望被《牛津詞典》收錄的文化消息引起文化媒體的熱議。自今年5月《華爾街日報》專門使用dama(大媽)這個用漢語拼音得來的單詞關注中國大媽不容小覷的黃金購買力後,英國廣播公司BBC不久前專門為Tuhao(土豪)一詞做了一檔節目。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測機構主席保羅·帕亞克稱,中文影響力在整個21世紀將會一直持續。

  

  

  

  在世界文化市場上,關於「土豪」、「大媽」文化輸出的討論,再次引發我們對提升和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思考。說到文化軟實力的影響,或許我們提到最多的是,國外的學習漢語、漢字熱,孔子學院在世界遍地開花,少林寺走出國門等。這些文化樣式傳播了我們的中華文明,普及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但在文化產業方面,我們以真正的文化產業的形式輸出和傳播中華文明的成功例子,仍不多見。

  竊以為,我們的文化影響力,應當來自厚重的傳統和歷史,但光憑這些還不夠,還必須推動我們國家整體的文化創新,培育中國文化獨有的魅力。此外,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文化創造個體的努力,讓文化和精神的創造力得以抒發釋放。

  

  有圖未必有真相?

  「老外遭訛」鬧劇

  反轉背後

  12月2日,一則「北京老外扶起大媽反被訛」的消息被熱炒,不少門戶網站稱「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也有人稱「中國大媽冤枉,她確實被老外撞了」,「老外用中文對倒地大媽爆粗口」。經警方初步查明,該外籍男子系無證駕駛,所謂「老外遭訛真相」並非女子碰瓷,而是老外不誠實。對此烏龍鬧劇,有網友直呼某些不經核實便大肆轉發的網路媒體為博眼球、求時效,先貼標籤,過度抬高老外人品,抹殺國人形象,實在太不靠譜。

  

  

  

  快速拐彎的無牌摩托、撞倒斑馬線上的行人、辱罵被撞者「訛人」……這些關鍵信息被刻意忽略,只因車主是老外。缺乏冷靜思考的網民按照固有思維,佔據道德制高點,極盡諷刺之能,有人評論該被撞大媽「丟了中國人的臉」,更有有被撞者的「老家人」打來電話辱罵,直至次日後續視頻中老外氣勢洶洶的「京罵」,到底誰是「哀兵」已發生變數。這再度證明了,真相的探究需要時間,事實的認定離不開理性。

  在這個「有圖未必有真相」的時代,網路媒體承載著引導輿論導向的重大作用,對熱點問題進行如實報道,而不應該為了閱讀量、點擊量,去捏造事實,吸引眼球。不實報道,雖然短時間內給自身帶來了更高的點擊量,但是,卻對當事人造成「你傷害了我,卻一笑而過」的影響,人言可畏的滋味只有當事人自己明白。這種傷害更甚於猛虎。


推薦閱讀: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
古人如廁雅談︱楊柳岸曉風殘月
漢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論「你」與「您」
我是一個從接觸佛教到信奉道教的姑娘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文化 | 影響力 | 影響 | 深度 |